不得不讀的佛陀傳記
關於佛祖釋迦牟尼(佛陀)的傳記著述非常多,因編著者所屬的教團思想、教義著重點不同,形成各種不同教派的「佛傳」;再加上撰寫體裁及引用梵、巴、藏、漢譯資料的差別,使得「佛傳」的著述相當豐富。據對佛教圖書館典藏「佛傳」的相關統計,從印度古籍到當今的市面上流傳的撰述,就有百餘種,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在歷史上的地位。然而一般「佛傳」大多偏向歷史、制度或事件記載,很少見融合漢、巴、梵文獻資料,從宣揚法義、信仰的角度,將佛陀的教化以故事方式傳播出來。一行禪師的《故道白雲》一書,彷彿讓人有回到2500多年前,跟隨佛陀證得大道,在佛陀身旁聆聽法的開示。
一、內容概要
本書最早是一行禪師以越南文寫就,1991年譯成英文;2002年香港何蕙儀女士翻譯成中文出版,書名《故道白雲》,由81篇短文組成,又名《佛陀傳》。本書取材於24本巴利文、梵文和中文的佛典,通過一個放牛娃縛悉底和佛陀之間的故事,串聯起佛陀的一生。本書採用倒敘的敘事方式,以縛悉底剛加入僧團為主軸開展,從縛悉底在放牧時和佛陀的相識開始,到出家為比丘,在僧團的成長中所見所聞、佛陀的弘法度眾、直至佛的入滅,他參與經典的結集等事,在完整展現縛悉底尊者修道的心路歷程,也藉此刻畫出佛陀偉大的一生。
1、縛悉底篇
故事一開始先描述年輕比丘縛悉底隨佛陀修鍊故事。我們知道古印度有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階層,其實還有一個更低的階層叫「不可接觸者」,就是他不能與四個階層的人接觸,如觸碰到了,則要受到責打。縛悉底就是這樣一個「不可接觸者」,他以看顧水牛維持弟妹四人的生活,在森林裡遇到未證悟的悉達多,他將一把姑屍草送給悉達多作坐墊,二人結下法緣。於是佛陀開始說起自己的故事:
佛陀的父親凈飯王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母親是摩訶摩耶夫人,摩耶夫人在他誕生七天後就逝世了,他由他父親的繼妃,也是他的姨母喬達彌往後撫養長大,而著名的阿私陀大師聽聞太子出生,進宮預言他將會成佛,而他等不到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悉達多七歲開始接受學業培養,包括吠陀和五明學藝,以及兵法和武術等。佛陀無疑是才智過人的,不僅熟讀經卷,而且武藝出眾。十六歲娶檀伽巴利大王之女耶輸陀羅為妃,並生有一子名羅睺羅。他目睹人自有生以後,接踵而來的老、病、死的情景,聯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同樣的命運,從而產生了人生難脫苦難的煩惱,而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之道,終於捨棄王位,出家修行。
悉達多出家後,他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裡有很多修行者,他們以種種苦行折磨肉體,以求得精神的解脫。他很不滿意這種做法,滯留一宿便離去。後南渡恆河,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沙羅會見了他,對他極為賞識。爾後,他尋訪隱棲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郁羅迦·羅摩子,修習禪定,然而他們的教義,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於是悉達多又來到伽闍山苦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6年,仍沒有獲得所期望的結果。他決定拋棄絕食和苦行。來到菩提伽耶一棵菩提樹下,結跏趺坐,靜思冥索,最後終於覺悟成道,時年35歲。
在介紹這段歷史時,參與聽講的還有摩訶波闍波提(佛的姨母,喬答彌比丘尼)、馬勝比丘等人,縛悉底說起佛陀證悟之後對村童的教導,及之後佛陀轉法輪度五比丘,就此成立僧團。
2、竹林篇
這部分主要概述佛陀證道後初期的傳法經過與重要事迹,透過對不同對象的教化,來展現一生皆在弘化的佛陀。如為頻婆娑羅王開示受持「五戒」與治國的關係,為孩子們講述「雞蛋花樹,魚、蝦、蟹和蒼鷺」故事,喻示他們要對萬物慈悲,頻婆娑羅王異常感動,並贈送竹林精舍。成道第四年,本是詭辯派的舍利弗和目犍連帶領同門皈依佛教,二人在佛教的理論上進行了重大完善和發展。摩訶迦葉也在此時期皈依,佛陀入滅後他成為僧團的實際統領者。一位叫巴蒂耶的高官,曾經是北方數省的總督,竟毅然放棄官位,隨他的幾位好朋友一起當了比丘,而在他們當比丘的途中發生了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他們因出家修行而決定把隨身帶的珠寶送給一個年輕的理髮匠,但這個理髮匠發現這些貴重財寶後悟到財寶只會給他帶來危險與憂慮,然後也尾隨他們一起出家了,他就是著名的優婆離,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憍薩羅國富商善達多,在王舍城投宿期間皈依釋迦,他想找一塊地來修建佛陀的精舍,但該地的主人袛陀太子開玩笑說要讓他在地上鋪滿金幣方可答應,而善達多竟然一口承諾,可見,佛陀精妙思想對信眾的影響力。此人對後來佛在憍薩羅國的傳教起著重要作用。
佛陀的父王異常想念他已經在古印度國異常聞名的兒子,於是佛陀決定歸國省親,這在其祖國引起了轟動,因為其佛法精宏,佛陀的兒子羅睺羅、異母弟難陀、堂弟阿難、阿那律、提婆達多等後來均出家,加上後來出家的他的姨母喬達彌王后、他的妻子耶輸陀羅、他的異母妹妹孫陀利難陀,佛陀家族共有9人出家修行,而阿難和羅睺羅也因修行出眾而成為佛陀的10大弟子。
佛陀給他的妻子講了一個過去世的故事,曾經一位叫彌伽的年輕人遇到了一位漂亮的女孩,他們倆在朝拜燃燈佛大師時受到了大師的祝福,彌伽會能修道直至開悟來拯救眾生,而女子也會是彌伽今生及所有未來生的知己,她會幫助彌伽達到他修道的目標。這喻示著耶輸陀羅和佛陀生生世世的故事。
佛陀接納蘇利陀賤民出家,也度殺人狂魔央掘摩羅,多苦多難者波多恰拉等人。釋迦國和拘利國發生一些糾紛和騷亂,佛陀亦慈悲出來協調。他的非暴力、無階級的理念在等級森嚴的古印度引起了爭議,但也贏得了更多人的認同和擁戴。
在僧團的發展上,佛陀接受他的姨母喬答彌等女性出家為比丘尼,訂下「七滅諍法」(七項調停僧團內糾紛的和解議程)。因為須帝那的行為,促使佛陀制訂最初的戒律。另外,還有一些僧團生活規矩的由來等等。佛陀也為僧眾說十八界的觀想與修學,並詳細解釋「空無自性」的真理。
3、獅子吼篇
這一篇記載了佛陀傳法後期,直至涅槃後弟子初次結集法教的事迹。內容包括佛為僧眾說《安般守意經》、《八大人覺經》、《梵網經》等。為在家弟子開示「受持八關齋戒」、「六方禮拜」等。
在維繫僧團的和合,佛也針對「比丘厭身自殺」、「不害比丘受毆」(就是那位殺人狂魔央掘摩羅)等慈悲應機開示,也有一些僧團戒律,如規範比丘尼不能獨行的緣由。最後佛陀晚年度眾及在娑羅雙樹間入涅槃的情景,亦包括後來經典的結集召開,阿難的參與等,故事描寫深刻感人。
晚年的釋迦牟尼頗為不順,各種不幸事件接踵而來。
僧團分裂:佛陀事業末期,還是碰到了嚴重的內部糾紛。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想取代佛陀位置而造成僧團分裂,他還蠱惑阿闍世王太子陰謀取代頻婆娑羅王,甚至策劃謀殺佛陀,致佛足血流如注。當然,提婆達多的結局也很悲慘,但佛陀還是決定原諒他。
惡意詆毀:佛學的精妙也吸引了眾多婆羅門宗教領袖的投靠,這引起了婆羅門的不滿,他們策划了諸多針對佛陀的陰謀,意圖通過造謀殺案、情人懷孕案來詆毀佛陀的聲譽,但終未得逞。
雙賢入滅:被譽為「雙賢弟子」的舍利弗與目犍連,在佛陀晚年游化各方,使佛法得以有序開展。然而這兩人先於佛陀相繼去世。舍利弗因病而死於故鄉那羅陀村;目犍連在羅閱城遭外道襲擊,傷重而死。不久後佛陀在一次說法時說:「舍利弗和目犍連入滅後,我覺得這樣的集會,猶如虛空……」
入滅前後:生命的最後一年,釋迦牟尼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住了一段時間。從靈鷲山回故國迦毗羅衛,是最後的旅途。然而他在返回故鄉的途中逝世了。正策劃攻打拔耆國的阿闍世派大臣拜訪佛陀,但他的攻打計劃沒有得到佛陀的支持。隨後佛陀在法堂集會,講述使僧伽發達的法則和「七覺支」。佛陀出發,途中幾度為比丘說法,包括「四諦」、「戒定慧」、「佛法僧」幾個主題。
純陀的供養:佛陀到南末羅國的婆波城,該襯鐵匠周那(純陀)宴請佛陀,餐後佛陀腹痛痢血,病情嚴重加劇。稍息之後,佛陀在拘孫河(兩個末羅國的分隔河)沐浴,然後又勉力前行,到北末羅國都城拘屍那迦,途中佛陀想到自己很可能即將入滅,周那恐怕會因此悔恨自責,他吩咐阿難前去安慰,布施入滅前最後一餐和成道前是同樣的功德善行。
拘屍那入滅:渡過尼連禪河,到達拘屍那迦附近的娑羅樹林。此是佛入滅之地,離迦毗羅衛還相當遠。佛陀已疲憊不堪,命阿難在兩棵娑羅樹間鋪好卧具,他躺下側卧。佛陀說,他滅後法和戒律就是老師;若僧團願意,「小小學處可以舍」。最後說:「諸行皆是壞滅法,應自精進不放逸,勤求出道。」佛陀在禪定中安詳而逝。
佛入滅時身邊大弟子只有阿那律和阿難在,遺體被移至郊外天冠寺。七天後大迦葉和僧眾集合,與末羅居民以輪王禮荼毗。遺骨在集會堂安置七天,末羅人以歌舞香花表達恭敬。周圍八國遣使,遺骨平分八份;徒盧那把瓶子帶回供奉;遲到的孔雀族人見遺骨已被分完,便帶走骨灰。所以共八座佛骨舍利塔、一座瓶塔、一座骨灰塔。
書的結尾又回到本故事啟教因緣的主角縛悉底尊者,佛入滅時他在旁,也參與經典結集。雖然佛陀已入滅,但縛悉底尊者覺得佛陀仍存在於他的身與心。
二、佛陀說法開示錄
也許作為一本佛陀的傳記,更應該著力筆墨去描寫佛陀精彩、慈悲的一生,畢竟有那麼多故事可供選擇、描寫,但一行禪師顯然意不在此,全書81篇的短文有近70篇在敘述修道弘法的故事,可見作者是注重以故事說法,來彰顯佛陀的歷史地位與價值。
本書儼然是佛陀一生說法的菁華版。文中將佛陀對兒童、賤民、商人、國王、君臣、王妃、在家弟子、出家弟子、外道等各種對象的說法因緣與教化的內容對答,描述相當清楚。集錄了佛陀開示三皈依、五戒、八關齋戒、五蘊、四聖諦、十八界、十六勝行等佛教義理。還有不少當時的開示,後來被結集成經典,如《看顧水牛經》、《四念處經》、《八大人覺經》、《梵網經》等。所以,閱讀本書會有種回到二千五百年前,親身聆聽佛陀說法的感染與智慧,因此,我們也將一些精妙之語摘錄於下,供大家品讀:
「我所教的並不是什麼學說或哲理。它不是理論的推斷或思考上的假想。它不像某些哲學理論,試圖探討宇宙的基本原素是地、水、火、風,或神,又或宇宙是有限、無限、短暫還是永恆。一切思想上對真理的揣測和推究,都像圍著圓盆邊爬行的螞蟻永遠都去不到任何地方。我所說教的,不是哲學,它是實證經驗的結果。你是可以親自從你自己的經驗中證實的。我說所有一切都無常和無分別的自體。這些都是我親證的。你們也同樣可以。我說萬物都是以其他的事物為條件而生起、住世和壞滅。沒有任何的事物是從單一的本源而產生。我是親證道這個真理的,你們也可以做得到。我的目的並不是要解釋宇宙,而是要幫助帶導其他人直接體驗實相。文字語言不能解釋實相。只有親身的體驗才可使我們看到實相的真面目。」
「我要清楚的道明,我所教的是體驗實相的方法,而不是實相本身。這個道理正如指著月亮的手指,並非月亮。聰明的人會利用手指來使自己看到月亮。一個誤認手指就是月亮的人,永遠都看不見真正的月亮。我所教的只是修行的方法,不是應該對它執著或崇拜的。我所教的就像一隻用來渡河的木筏。只有一個愚人才會到了彼岸,解脫之岸,還背著木筏到處走的。」
摩露伽子一直糾纏著問佛陀世界是不是永恆存在之類的問題,佛陀:「摩露伽子,你就像一個被毒箭射中的人。當家人替他延醫診治,希望醫生把毒箭取出和給他解藥時,他卻叫醫生先答一些問題。他要知道誰發射毒箭,那兇手的階級職業和射他的原因。他便要知道兇手用的弓是那一類,又用的毒是什麼材料配製的。摩露伽子,這個人必定到死去時還未能得到他想知道的答案。修行大道的人也是一樣。我只會教一些可以對修行證道有幫助的東西。其他沒用或不需要的,我都不會說教。」「摩露伽子,無論宇宙是有限或無限,有盡或永恆,你都要接受一個真理。那就是生命里存在著苦。而要消除痛苦,又必先要明了苦的成因。我所教的,都是能幫助你達到無著、平等、平和與解脫的。我堅拒講說其他一切對證道沒有幫助的。」
「佛陀是醒覺者。一個醒覺的人可以看到生命和宇宙的體性。因此,一個醒覺的人是不會被虛幻、恐懼、瞋怒和慾望所纏繞。一個醒覺的人是個自由的人,心裡充滿和平和喜悅,愛和諒解。
「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佛性就是覺醒和超越所有愚痴無明的本能。如果我們都修習察覺之道,我們的佛性便會一天比一天明亮起來。總有一日,我們也可以得到自由、平和與喜悅。我們必需在自己心內尋找我們佛性。佛陀就是第一件至寶。」
「除了生、老、病、死之苦,很多其他的痛苦,都是自找的。由於無明與妄見,人所說所作的,都往往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瞋罣、憤怒、多疑、嫉妒和氣惱都會產生痛苦。這全部都是由於缺乏覺察。你們自創的苦惱就像一間火宅,把你們困在內里,不能自拔。向神祗禱告是幫不了你們重獲自由的。你們必需看清楚你們的內心和外境,以能拔除所有的妄見,因妄見才是痛苦的根源。找到了痛苦的根源,才能明白痛苦是什麼。一旦明白了痛苦是什麼,你才可以不為它所纏縛。」
「因為我們一直被困在自己的痛苦之中,我們便失去了對生命美好一面的感覺。當我們破了無明,那無限平和、喜悅、解放以至涅槃的境界便會顯現。……找點時間去細望一縷清泉或一線晨光。你可經驗到平和、喜悅和自在嗎?如果你仍是被困於憂惱哀傷的牢獄之中,你便沒可能經驗到宇宙的奧妙美好,包括你自己的呼吸和身心。我所發現的消除憂悲苦惱之道,是需要去深深體會這些痛苦的真性。」
「世尊,昔日我為總督,生活在名利權勢之中。我到那裡都有四個士兵保護左右。我的宮中日夜有守衛巡邏。但我始終未有一刻覺得安全。我時刻都感到擔憂和畏懼。現在卻不同了。我可以自由在森林裡坐卧,而全無一點恐懼。相反地,我只覺輕鬆平和,並感到前所未有的愉悅。師傅,過了比丘的生活,使我再不覺得有任何放不下的人和物。這給我帶來無限的喜樂和滿足。我現在就像森林裡自由奔放的一隻鹿。昨晚在禪坐時,這種體悟使我高呼『啊,喜樂!啊,喜樂!』」
一個名叫婆私吒的富有農夫看見佛陀率領僧團經過,他用鄙視的語氣說道:「我們是農夫。我們犁田、播種、施肥、栽植和收割農作物以能有食物作糧。你們什麼也不做,卻仍然有食物可吃。」 佛陀應道:「啊,但我們其實有這樣做的。我們犁田、播種、施肥、栽種和收成。」 「那你們的犁在那兒?水牛和種子何在?你們又有什麼的收成?」 佛陀答道:「我們把信念的種子播在至誠的心田上。我們的犁是細心專註,而我們的水牛就是精進的修行。我們的收成則是愛心和了解。大人,沒有信念、了解和愛心,生命里便只有痛苦。」 婆私吒發覺自己不期然地被佛陀的說話所感動。
「信眾們,一般人很容易墮入四種陷阱。第一種是對感官之欲的執取不舍。第二種是對狹見的執著。第三種是對正法的懷疑。第四種是有『我』之妄見。覺悟之道幫助我們不墮入這些陷阱。」
「愛有很多種。我們先要細心認識每一種的愛。生命里很需要有愛的存在,但並非那種基於色慾、情慾、執迷、有分別心和偏見的愛。陛下,有另一種愛,是生命里極之需要的。這種愛包含著慈愛和悲憫心,或叫大慈和大悲。一般人所說的愛,只限於父母子女、夫婦、家屬、宗親和國民的互愛。這種愛的性質都是依著『我』和『我的』的觀念而產生,因而是仍然糾纏於執著和分別心之內。人人都只想愛他們的父母、配偶、子女、孫兒、親屬和國民。就是因為被困於執著之中,他們往往在沒有事故發生的時候,已經開始憂慮意外降臨在心愛的人身上。當意外真的發生時,他們便會大受打擊,傷痛至極。至於有分別心的愛,則會產生偏見。人們對於他們圈子之外的人可以變得毫不關心甚或歧視排斥。執著與分別心都是導致自己和他人受苦的根源。陛下,所有人真正渴望著的愛,是慈愛和悲心。大慈或慈愛,是替別人帶來歡樂的心量。大悲或悲心,則是替別人解除苦難的胸懷。大慈和大悲都是不求回報的。慈愛和悲心亦不限於對自己的父母、配偶、子女、家屬、宗親和國民。這種愛是遍及所有人和眾生的。在大慈和大悲里,沒有絲毫的分別、『我的』或『非我的』的成分。正是因為沒有分別,因此也就沒有執著。大慈和大悲只會導致快樂和減輕痛苦。它們並不會帶來憂傷苦惱。沒有這種愛,生命便真如你說的,沒有意義了。有了慈愛和悲心,生命必會充滿平和、喜悅和滿足。」
結語
佛陀一生弘法的記載,並無一部完整的著作,遍散於佛教各經論中。所以,要寫出一部佛陀一生完整的行誼,是極為困難的事,必須要遍讀佛教經典,力求真實,處處有據。撰者宣稱本書取材自梵、巴、漢佛典資料,閱讀之餘,確實發現有不少故事在北傳的佛傳中鮮少提到。我們希望未來有更多取材自各原典語言的佛傳資料,以建構一部融合梵、巴、藏、漢完整的佛陀傳記。
本書藉由縛悉底牧童與佛陀的因緣際會開始,繼而循序鋪陳佛陀一生的重要事迹與教化。從歷史、信仰、文化傳播等面向,述說佛陀從出生至涅槃八十多年的人生故事。作者對佛陀的摯愛溢滿筆端,在書的第317頁,由一行禪師加上去了一句話,是黑體字部分,這句話是:「讀者,請你把書本放下,細意呼吸數分鐘之後,再繼續閱讀。」這彷彿帶讀者進入了那個場景,心靈異常震撼。
推薦閱讀:
※當王陽明遇上佛陀,回到心的源頭,找到你的第一驅動力
※提婆達多是幸運的嗎?
※學佛之後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怎麼辦?
※吃三凈肉,屬不屬於殺生?《楞嚴經》
※中國哪裡有比較好的農禪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