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人生不過如此》:林語堂的人生哲學

作者:徐敏

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每天為你讀書(mtweinidushu)

多年來,我持續患有嚴重的閱讀潔癖症。因為閱讀於我而言,是一件高尚的事情,是一種私密的思考。我期盼在閱讀中與不同時代的人有著相同的語感、相同的文風,期盼在閱讀中與不同時代的人彼此了解、愉悅對話,期盼在閱讀中與不同時代的人成為思想上的同志、精神上的朋友。

如此這般,倏然之逝,三年有餘。林語堂的《人生不過如此》便悄然停駐於那八尺書櫃之中,便悄然與那數百冊書集並肩而立。而今,三十而立,捧書咀嚼,掩卷冥思,心中油然升起「讀其文如聞其聲,聽其語如見其人」之感。於一篇一章間,於一句一詞里,我陡然發現林語堂是一個幽默的、樂觀的、普世的「雅士」,發現《人生不過如此》是一本庄諧並用式的、私房娓道式的、傾心交談式的「閑書」。顯然,林語堂的人生哲學已成道法自然,讀其思想智慧也不費力氣。顯然,這如家父對我施予良好的家教一樣,那樣入情入理,那樣情真意切,那樣樸實無華。

我們常已習慣,愈是深入一個作家的作品,便愈能充分理解這個作家的人生哲學。但是,當我把《人生不過如此》閱讀得愈是豐富時,我便愈感到林語堂的人生哲學「不過如此」。他的人生哲學不是形而上學令人費解,而是通過生活化、具體化的經歷和故事,告訴我們「人生的目的除了享受人生之外,還有什麼呢?」。

事實上,不論身處何年、心處何方,林語堂一直在追求享受的人生——享受大自然、享受小情趣。

作為一個簡樸的農家子,童年時光與大自然的親近,成為林語堂一生知識的和道德的至為強有力的後盾。「如果我會愛真、愛美,那就是因為我愛那些青山的緣故了。」於是,他教鞭執厭了,投入國民政府服務;他做官做厭了,託身於著作事業。於是,他把地平線上熱帶的雲看做一個舞台的背景,把山林看做私人花園,把怒吼的波濤當做音樂會,把山上的微風看做冷氣設備。他認為「大自然本身始終是一間療養院。它如果不能治癒別的疾病,至少能夠治癒人類的狂妄自大的病。」他還認為「這樣我們便變得偉大起來,象大地和穹蒼那麼偉大。」自此,這種大自然的達觀產生了胸懷的寬廣,使他能夠帶著寬容的詼諧幽默度其一生,逃開功名利祿的誘惑,而且也使他能夠接受命運給予他的一切東西,並且深切地、熱烈地享受人生的小情趣。

但是,林語堂並非享樂者,而是從他的立場出發,善於挖掘享受人生小情趣的珍貴之處。「人生這種生活的真享受的目的,大抵不是一種有意的目的,而是一種對人生的自然態度。」的確如此,無論躺在床上,還是坐在椅子上,他都會從喝茶、抽煙、看書、賞石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討論這些小情趣。因此,林語堂的享受不同於「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頹廢。他痛恨說大話、說假話、說官話,他會說「勉強自己以一種與個性不相配合的速度去工作,乃是最足以破壞寧靜而造成憂慮的不智之舉。」他還會說「智慧的人決不會勞碌,太勞碌的人決不會成為智慧的人,所以最善於優遊歲月的人便是最有智慧的人。」這讓我想起十八世紀一個不大著名的作家舒白香所說的那樣:時間之所以有用,乃在時間之不被利用。這也讓我想起現代摩登大樓雖威嚴卻冷峻、鄉間小屋雖矮小卻美麗。是的,我們的生活太狹窄了,使我們對於精神生活的美點,不能獲得一個自由的視野。是的,我們太缺少精神上的小情趣了。

可以說,林語堂這種享受大自然的浪漫崇尚、享受小情趣的怡然自得的人生哲學,我以為是最具平民化的,不為權勢者、富有者和成功者所獨有。這種人生哲學猶如「江上清風」「夕露沾我衣」,無需請教他人、求助他人,需要的只是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去享受一個閑暇無事的午後。

總而言之,林語堂的《人生不過如此》輝耀著火花,引誘著人去享受人生。如果有誰手裡拿到這本書,卻不知道林語堂為何許人,那麼,他就會跟我一樣把林語堂視為家父,在風雨之夜燈光之下諦聽家父的半生意趣和一生哲學。這便足以。


推薦閱讀:

發微讀書會:第三期網上招募
QR讀書會招募啦

TAG:读书笔记 | 读书会 | 林语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