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戰事詮析:追擊的戰術與破術
我們生於太平時代,但忘戰必亡;我們都是平凡一輩,卻追憶榮光。
看過朝代興替,讀過軍事成敗。歷史典故順手拈來,戰史風雲如數家珍。但其中軍事奧妙,真正讀懂讀透了嗎?要從歷史中還原軍事,很難。因為史官大都不是軍事家。他們寫出的戰史,給人感覺就像:一次突襲,成就了一場戰役;一次設伏,全殲了一批人馬……
筆者曾解析過孫子兵法,在宏觀戰略上總結出了孫子的理論框架。這一篇,要從真正實用的追擊戰術入手,詮析戰事。任何軍事追擊,都有三個核心決策點:是否追、追到哪,如何追?
軍事情境:兩軍交戰,敵軍撤退。
一、作戰決策:是否追擊?
一次成功的追擊,能猛烈打擊敵軍,收穫戰利品。利益誘惑非常大。但在發起追擊之前,首先得冷靜判斷,是否追?
1、軍事案例:張綉兩追曹操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張綉,包圍張綉據守的穰城。不久,曹操聞袁紹欲趁虛襲取許都,便立即從穰城撤退。張綉親自率兵追擊,賈詡勸阻說:「不可追,追必敗。」張綉不聽,強行追擊,被曹操親自斷後擊敗。賈詡這時又對張綉說:「趕快再追,一定會獲勝。」張綉說:「不聽你的建議才落到這種地步,現在已經敗了,為何要再追?」賈詡說:「形勢已經起了變化,趕快去追准能獲利。」張綉聽從賈詡建議,收集散兵,再行追擊,竟將曹操後衛部隊擊潰。
得勝後,張綉問賈詡請教是怎麼回事,賈詡解釋說:「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罷了。將軍雖然擅長用兵,但絕非曹公敵手。曹軍雖然剛撤,但曹公必然親自殿後,我們的追兵雖精,但將領比不過他們,他們的士兵還很有士氣,所以我知道將軍你必敗。曹操之所以還未儘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後方出了事,所以擊破將軍的追兵後,一定會全力撤退,留別人斷後,他留的將領雖厲害,卻比不上將軍,所以我知道將軍用敗兵也能取勝。」張綉大為佩服。(《三國志·賈詡傳》)
2、軍事分析:是否追在於敵情判斷
敵軍究竟是潰敗撤退,還是佯裝撤退?前者務必猛烈追擊,後者切勿貿然追擊。軍事統帥要判斷:1、撤退動機是什麼?是交戰失敗撤退,糧草不足撤退,還是戰略轉移撤退;2、撤退陣容怎樣?是井然有序,還是慌亂失神。
如上案例中,賈詡看清了曹操撤退的動機:曹操之所以還未儘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後方出了事。所以料定曹操撤退一定是有準備有防範。對張綉而言還算幸運的,因為曹操畢竟是真退了。長平之戰中,如果趙括知道白起軍團是佯退設伏,一百個膽子也不會一路追擊。正因為此,撤退一方,同樣可以偽裝讓對方不敢輕易追擊。司馬懿和諸葛亮對戰五丈原 。諸葛不幸去世。蜀軍撤退時,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裝作要反擊的樣子。司馬懿沒敢追。如果司馬懿看透其中奧義,擾亂蜀軍士氣,猛追到底,蜀軍很可能潰敗。當司馬懿他觀察蜀軍營壘時,發現地上軍事圖書,才恍然大悟,諸葛亮一定死了。活著的軍事家,怎麼會把這些遺棄呢!
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帝審其必死。《晉書·帝紀一》
3、總結
基於如上分析,如果敵軍佯退,堅決不入套;如果敵軍有序撤退,且有很強反擊力,酌情追擊。但很多時候,這兩者界限很模糊,難以判斷是有意還是無意,真退還是假退。這時候可以小部隊追擊探查;甚至謹慎不追,不求大勝,但求不敗(如上文司馬懿案例)。如果敵軍撤退意圖很明顯,那我方必須立刻發起徹底的追擊,以求戰果最大化!
追擊決策一旦達成,也就迎來了第二個決策點。
二、目標決策:追擊到哪?
《作戰理論入門》一書中,有寫道:過去成功的追擊戰例非常少。這充分說明實施追擊的困難性。 為什麼說成功的追擊很少呢?且看軍事奇才李靖的案例。
1、軍事案例:李靖滅吐谷渾
貞觀八年,吐谷渾可汗伏允侵犯大唐,唐太宗初派大將軍段志玄前往,作戰不利。於是有李靖再出山(此時他已64歲高齡)。來吧來吧,讓吐谷渾小兒看看中華超一流軍事家的厲害!
李靖奉命赴任之時,正值寒冬臘月季節。主要是四路大軍,如圖所示。大軍以吐谷渾國都伏俟城為最終目標。翌年閏四月,唐軍在庫山(在今青海天峻)與吐谷渾交戰,李道宗部大敗吐谷渾,唐軍首戰告捷。狡詐的吐谷渾伏允可汗一面往西敗退,一面令人把野草燒光,以斷絕唐軍馬草。乾草已被燒光,春草尚未萌生。此時的李靖,要不要繼續追?!
諸將大都認為戰馬瘦弱,不可長途追擊。侯君集認為吐谷渾已『鼠逃鳥散,斥候亦絕,君臣攜離,父子相失,取之易如拾芥,此而不乘,後必悔之』。李靖決定不給敵人喘息的機會,兵分兩路:李靖與薛萬均、李大亮等從北道,侯君集、李道宗從南道,兩路大軍一齊進發(追擊時分兵鉗制)。
李靖親自率領的北路軍,部將薛孤兒於曼頭山(今屬青海)擊敗吐谷渾軍;李靖追到國都伏俟城的時候,伏允棄國都而走。依然是堅壁清野,燒毀野草,斷絕唐軍馬糧。退保大非川,準備入磧(今塔克拉瑪干沙漠)。此時李靖果斷決定,持續西追到底,以且末為最終目標。而後,吐谷渾天柱國在赤海發起反擊,薛萬均帶領先頭部隊,遭到圍困,薛萬均失馬步斗,所幸援兵來到,險些戰死(退卻時的局部反擊)。而後唐軍繼續挺入西部,磧中缺水,將士刺馬飲血解渴。伏允在逃亡中,最終被被部下所殺。
2、軍事分析:追到哪?追到死!
李靖的追擊目標是什麼?是都城嗎,不是。伏允逃跑後,唐軍的目標是磧中且末城。且末城是目標嗎?也不是。李靖的目標是伏允。首領不死,窮追不止!在眾多的追擊案例中,要確立這一點,遠比想像得艱難。
追擊難,難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外阻力。
軍隊苦追疲憊,將士身心俱疲,敵軍持續的堅壁清野,大縱深撤退。要克服內外壓力,極其艱難。這一點,敵後總指揮李世民,一定深有體會。在柏壁之戰追擊宋金剛過程中,李世民的軍事才會展露無遺!
至高壁嶺,總管劉弘基執轡諫曰:「大王破賊,逐北至此,功亦足矣,深入不已,不愛身乎!且士卒飢疲,宜留壁於此,俟兵糧畢集,然後復進,未晚也。」世民曰:「金剛計窮而走,眾心離沮;功難成而易敗,機難得而易失,必乘此勢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計立備成,不可復攻矣。吾竭忠徇國,豈顧身乎!」遂策馬而進,將士不敢復言飢。追及金剛於雀鼠谷,一日八戰,皆破之,俘斬數萬人。夜,宿於雀鼠谷西原,世民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矣,軍中止有一羊,世民與將士分而食之。《資治通鑒》
竭忠徇國,豈顧身乎!多麼振聾發聵啊!從地圖上看來,劉弘基之流,眼光僅在柏壁、霍邑之間。李世民的追擊目標是北復太原,徹底擊滅劉武周。宋金剛、劉武周經歷此戰,逃往北方,後被突厥所殺。
如上案例告訴我們,一流統帥要果斷剛毅,克服萬難痛追到底!
是嗎?顯然也不是。追擊第二點,在於不能逾越進攻頂點。
什麼是進攻頂點?是指攻者因戰線擴大,補給線延長、物資缺乏等,能力達到最大限度的那一點。超過了這一頂點,敵方發起反攻,將很可能轉敗為勝。如上案例中,李靖和李世民,縱然疲憊無力,尚且沒有逾越這一頂點。這個點在哪,完全視情況而定。甚至軍事天才也不能全然把握。拿破崙遠征莫斯科的失敗,就是如此。
3、總結
如上文所述,追擊的一般目標是趁勢剿滅敵軍、獲取戰利品。殺敵永遠是比攻城略地更為功用的軍事目的。如果是首領逃亡,那擒賊擒王,徹底追殺將是最高目標(尤其在和游牧民族對戰中)。這個過程中,追擊要克服極大的內外阻力,將帥身先士卒,激勵將士;對外應對可能的反擊、環境的困境等等。但這一切努力,都得在進攻頂點達到之前。一旦逾越進攻頂點,深入後方,糧草不濟,將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三、戰術決策:該如何追擊?
1、追擊戰術略談
怎樣的追擊戰術,算是合格的?裡面學問很多,例舉如下四點。
一是銳角追擊。以尖銳的追擊角度,衝擊退卻敵軍。這裡面具體又會有兩種情況。如果敵軍尚有戰鬥意志,有整齊的行軍隊列,在牽制敵軍的前提下,可以實行大力度揮擊;如果敵軍呈潰散狀,那一兩次猛擊完全可以被敵方迴避。這時候應該在不斷的穿插、包圍中殲滅敵軍。二是推向死路,提前預知敵軍的退卻路線,鉗制敵軍,不要讓對方潰散入叢林山谷,儘可能推向河邊等絕境。
三是分兵鉗制。要做到推向死路,一路軍隊往往是不夠的。在上文案例中,李靖在追擊伏允的時候,劃分兩路追擊,就像希望達到鉗制夾擊的效果。四是前後截擊。要做到這點,很有難度。必須有足夠的兵力和機動力,在敵軍撤退點,提前設兵堵截。這一點,在唐滅東突厥時,李靖、李世勣絕代雙雄,上演了這麼一幕。李靖近破鐵山,李世勣則在磧地堵住歸路。突厥進退失據,只好投降。
2、追擊原則:緊迫跟隨,防範反擊
追擊時,除了要考慮追擊頂點,還必須時刻防範可能的敵方反擊。
血戰磨盤山:清軍統帥吳三桂,一路南下窮追南明軍。李定國利用磨盤山天險,組織了一次反擊。他設柵數重,埋伏三道伏兵;命泰安伯竇民望為「初伏」;廣昌侯高文貴為「二伏」;總兵王璽為「三伏」。每一道埋伏,設伏兵2000,約定在清軍過了山頂,進入三伏後,發號炮為令,三伏並發,首尾橫擊。三道伏兵設於前,大營則屯于山後四十里橄欖坡,。大約在清軍進入第二伏擊線時,叛徒盧桂生告密,李定國功敗垂成。這一戰,清軍損失過萬,南明也損失慘痛。
(李定國:殘碑讀罷呼雄鬼,生死都從李晉王)
站在吳三桂角度,磨盤山一戰是極大的軍事失誤。原本勢如破竹的追擊,遇到了有組織的戰術反抗。同樣的反抗,在上面李靖、李世民的案例中也有。李靖先鋒薛萬均被天柱王圍困;宋金剛結陣反擊李世民。
總之,對追擊一方而言,務必死死咬住敵軍,不給喘息休整的時機,謹防任何有預謀的反擊!
四、戰術與破術:退卻抵抗
凡有戰術,必有破術。戰爭的勝利,從來不在於戰術原理優於敵軍,因為原理對抗是沒有勝負的。有圍追術,就要逃逸術;有猛烈急追,就有佯敗伏擊。
站在追擊一方,我們分析了追擊的三大決策要點,是否追,追到哪,如何追?
拋開主動的佯退。撤退一方,又改如何反制約,反壓制呢。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分析。
1、是受傷的老虎,還是落水狗
是虎是狗,取決於敵我雙方實力差異。實力尚可一拼,可以且戰且退,讓敵軍不敢也不能發起強追。退卻時軍隊士氣尤為重要,百萬雄師一旦被奪氣,淝水之戰前秦的大潰敗,就再所難免。
如果己方實力已無法有力反擊,尋找合適的戰略退卻路線顯得尤為重要。可以撤退到自己的大後方。這時務必保證撤退路線,不被敵軍切斷堵截。
撤退過程中,軍事領袖要善於保持士氣和作戰鬥志,尋找機會,發起局部反擊。進一步而言,可以讓小部分人馬,扼險死守,阻攔追兵,給大部隊撤退的時間。
如果實在不幸,被敵軍預料到撤退路線,前後夾擊,甚至圍剿。那麼可以多路突圍,迷惑敵軍。只要主帥不死,來日且長。
2、其上保身,其次保氣,其下保軍
在撤退過程中,主帥首要保住的是自己性命。(對於仁德之主而言,如劉備,或許是其上保民吧)持續的追擊,主帥不僅有可能被敵軍追殺,還有可能被自己部下所殺,如亞歷山大追擊的大流士,李靖追擊的伏允,都被部下殺。這一點,劉邦屢屢逃脫,深得要義。留得性命在,來日東山再起!
其次要保住的是軍隊的士氣,軍隊的心理,是群氓的心理。可以極端振奮,也容易極端崩潰。在窮追下,發起有預謀有組織的反擊,需要極大的軍事才華。
最後保住是,才是軍隊本身。但只要旗幟不倒,兵馬都會有的。這一點,李自成曾經做得很好。遭遇明軍圍剿,分頭突圍,隻身逃入深山。幾年後,高舉義旗,一舉攻破京城。但他又做得不好。被清軍追擊,失魂落魄,在九宮山被鄉兵誤殺……
讀罷史書,總結有如上奧義。當我們再翻起歷史,讀到戰事時,或許能比史官多一絲思考。
結語:
以上是關於追擊、撤退的軍事總結。有人問我說:和平年代,研究歷史戰爭有什麼功用價值?能加薪嗎,能升職嗎?我默然不語。
身如浮萍,滄海一粟。只在人海茫茫里,不時追憶起先賢『公忠堅毅、擔當大任、主持風會、轉移國運』,繚亂心境,大抵此般。
推薦閱讀:
※圍城三十天
※當年打仗的時候鬼子殺害老百姓甚至集體活埋的時候老百姓為什麼不反抗?
※希特勒之謀: 納粹屠刀高懸,下一個目標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