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拒絕棉花糖的大腦

未來:Seminars About Long-term Thinking

您正在閱讀 OFFLINE Issue 19 的「未來」欄目。

成為離線會員,您將收到每周一期電子雜誌,閱讀會員專享內容。

作者:瓦爾特·米歇爾

能夠理智應對甜食誘惑的小孩通常有一個不錯的未來,但這不是故事的全部。

1966 年到 1970 年代早期,時任斯坦福大學教授的瓦爾特·米歇爾在幼兒園進行了和自制力相關的一系列心理學實驗。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立即獲得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餅乾、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 15 分鐘),得到相同的兩個獎勵。這就是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研究者在後續研究里發現,那些能為得到更多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比如更好的 SAT 成績、教育成就、BMI 以及其他指標。

這些實驗結果被媒體引申為「從棉花糖里看到你的未來」,但瓦爾特·米歇爾拒絕這樣簡單化的解讀。通過同名著作 The Marshmallow Test: Why Self-Control Is the Engine of Success 他澄清,在實驗里真正關鍵的是孩子們的自控力,並且這種自控力並非完全由基因決定,人們可以通過訓練有意識地去培養這一能力,無論你尚處於青春期,還是患上煙癮多年。

從「棉花糖實驗」說起

我們的實驗畫面是這樣的:一個孩子(大約 5 至 6 歲)和他面前的兩個迷你餅乾一起等待著實驗人員,其實也沒有很迷你,因為她選擇的是奧利奧餅乾。通常我們不用棉花糖,特別是很多小孩子不允許不刷牙就吃這類食物。諸如此類的方法論問題給嚴密的研究帶來了些許困難。小朋友有一個鈴,他可以隨時按下鈴,我們的實驗員聽到後會馬上回到這個房間。當然,實驗員會事先取得小朋友的信任,這樣他才會相信實驗員會回來。

小朋友面臨一個選擇,這可能會引發他內心的激烈衝突:他面臨的一側托盤裡有兩塊餅乾,另一側的只有一塊,他能吃到哪一隻托盤裡的美味取決於他能等多久。他可以不作等候,直接按鈴讓實驗員回來,實驗員返回房間後他就能吃掉一塊餅乾。或者不按鈴等待實驗員自己回來(通常是 15 到 20 分鐘),小朋友可以獲得兩塊奧利奧。

我很好奇,是什麼促使孩子產生自我控制(self-control)、延遲享樂(delay gratification)的念頭,讓他們放棄眼前的好處換取將來更大得益。尤其對小孩子來說,15 分鐘就像永恆一般長久(對我來說似乎也是)。我當時尚不清楚在人的大腦中發生了什麼使這一切得以實現。所以我才想運用一種測量方法去探究這個問題,我不太認同媒體稱其(棉花糖實驗)為「測試」,而更樂意稱其為「方法」或「測量」。通過測量我們可以知道人們究竟是如何實現延遲享樂的,事實上我們也確實發現了孩子們為獲取更多獎勵採取的一些策略。

延遲能力不同者的未來表現

雖不如媒體所言那麼誇張,孩子們能夠等待的時長確實能夠說明一些東西,它的確對人的未來發展有一定的重要影響。這種「延遲策略」的能力(以下簡稱「延遲能力」〔delay ability〕)和未來表現之間在統計學上有顯著相關性,但這個相關性卻還沒強到能讓我們從孩子願意等待的時長出發,去預測孩子的未來發展。我們只知道延遲能力對孩子是有好處的,即使是在他很小的時候。我們能大概地推測(具備延遲能力人群的)群體性事實,但我們事實上無法判斷個體孩子的前景。

到了孩子們的青少年階段,我們對那些有延遲能力的孩子進行了再測試,結果顯示他們有更高的 SAT 分數、更好的社會認知功能、不易屈從於誘惑的品質(更堅韌)和更好的抗壓能力。

我們將那些在不同成長階段測試里持續表現出具備延遲能力的一組孩子,和另一組持續表現出較低水平自我規訓(self regulation)能力的孩子進行比較。他們在 40 ~ 45 歲時回到斯坦福實驗室,接受認知測量和 fMRI 檢測[1]。根據掃描成像,我們發現兩組組員們在抑制回應「熱」刺激[2]時腦部活躍區域有明顯的差異。總體而言,自我控制能力較強的組員比另一組更能抑制「熱」反應[3]。

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人們幼時表現出的延遲能力,除了能夠用來預測未來表現以外,是否同時也具有保護效應(protective effects)?答案是肯定的。實驗結果顯示,延遲能力能夠幫助易受傷的個體對抗過激情緒(如恃強凌弱、強烈的攻擊性、抑鬱以及邊緣人格),在具侵略性的青少年、對拒絕敏感度高的成年人、易形成邊緣人格及易肥胖者身上,這種保護效應都很顯著。

在具體討論保護效應前我暫停一下,講講孩子們的「自發策略」(spontaneous strategies),就像你們在視頻里看到的[4],他們在實驗中經常使用這種策略。有一個例子令人印象深刻:有一個小朋友,打著領帶穿著白襯衫,打扮得乾淨整潔。他一開始先左顧右盼,謹慎檢查房門是否被關上。等他確認房間安全後急不可待地打開我們放的一塊奧利奧,把裡面的夾心吃掉了,再迅速地合上餅乾放回原處!緊接著掰開第二塊、第三塊奧利奧,對它們做了同樣的動作。之後他就若無其事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托著腮幫子,一臉無辜地望著大門(可我們拍了視頻)。

更讓人驚詫的是我曾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講座上講到這個事情,當時有位校政人員樂不可支地大叫:「給那個小男孩獎學金,讓他來哥大上學!」

現在我給出幾個延遲能力保護效應的例子。

迴避型人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例子,因為這是一種常見的人格。迴避型人格指的是人們因為可能被拒絕的而感到焦慮的傾向。具備迴避型人格的人通常表現為容易察覺人際交往中的拒絕和過度反應(包括富有攻擊性、逃避、抑鬱、自尊心易受傷害),這使他所擔心發生的拒絕反倒成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5]。

我們探究了「拒絕敏感」和「延遲能力」的關係,結果表明,同時擁有高拒絕敏感度和低延遲能力的人行動上傾向於輸出消極的結果。幼兒園時延遲能力表現不突出的人身上易產生這種消極情況,他們成年之後有很高的拒絕敏感度。這些孩子們(主要來自斯坦福大學幼兒園)在成年後回訪中表現了較差的積極運作(自我評價、自我尊重、應對能力)、較低的教育水平和更高的可卡因成癮率,當然不是多數人都表現如此,只是部分人。延遲能力的保護效應是可靠的。

我們曾經給身處不同環境的孩子做過實驗,他們來自紐約市南部布朗克斯區(社會-經濟條件較差)。在中學階段我們對他們(同時擁有低延遲能力和高拒絕敏感度的孩子)進行了隨訪,他們的自尊心較易受到傷害,不願意進行同伴協作,同時展現很強的侵略性。

實驗結果中更重要的一點是高延遲能力對孩子們的負面傾向有保護效應,相應的,低延遲能力更可能導致消極情況。

「熱系統」與「冷系統」

這些年來促使我們以及其他實驗室進行實驗的核心問題是:理解使得「延遲」困難或容易的精神或大腦機制。我認為這是所有實驗完成後應該得出的結果,而實驗清楚顯示的則是,延遲策略或者使得兒童和成人等待更多回報到來的認知技能,能夠經過訓練獲得。

人腦具備兩個緊密聯繫、互相影響的系統。其一是「熱系統」,或者說是「大腦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Go 系統」。它簡單、迅速、情緒化,並帶有條件反射的特點,所以你能看到一些兒童能夠如此迅速地往嘴裡塞東西。這個系統在大腦發育的早期就產生了,它以杏仁核[6]為中心,伴隨環境壓力上升,這個系統的作用也更加突出。根本上來說,這種系統是受刺激支配的,在實驗里,棉花糖、餅乾製造了這種刺激,它在控制我們,而非我們在控制它。

另一個系統是「冷系統」,或者說認知系統,它結構複雜、運作緩慢但卻具有反思性,能夠讓我們進行自我指示(self instruction),並且把未來的後果納入考慮範圍。這種系統圍繞大腦額葉(frontal lobe)和海馬體[7]運作,在大腦發育後期才發展起來,外界壓力會稀釋這種系統在我們決策中發揮的作用。從根本上來看,這是一種自我控制的系統。

可塑的自我控制能力

實現自我控制仍待解決的難題在於,有時人們生活在高環境壓力中,「熱系統」佔據主導地位,而「冷系統」處於劣勢甚至根本未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出於對兒童,對教育和未來,以及對自我設想的考量,這個問題十分關鍵。

如果我們希望能更多地考慮未來後果,我們不得不對它(自我控制)作出回應。而目前的增強策略是這樣的:通過改變對獎賞物的精神呈現,改變它們對我們的影響。例如當孩子們在開始等待前對獎勵並不感興趣,你可以讓他們想像棉花糖有多麼美味和有嚼勁,他們會立馬按鈴讓你回來。而當他們在等待過程中想吃掉獎勵物時,如果可以把棉花糖想像成是蓬鬆的、像雲朵或棉花團一樣渾圓的東西,即使是同一個孩子(他原本恨不得在 30 秒內就吞掉棉花糖),現在也能夠等上 50 分鐘。

因此關鍵的地方在於,那個攪擾我們責任心的獎賞物在腦海中是如何被呈現的。如果孩子在等待椒鹽脆餅獎賞的過程中想像它是多麼酥脆和富有鹹味,他們就提前按鈴了。如果他們注意的是抽象、冷酷的辭彙,把餅乾想像成像小棒一樣細長的東西,同樣的小孩可以等待上很長的時間。

一系列研究發現表明,真正在操縱行為的是我們如何呈現獎賞物,我們是通過「冷系統」的抽象呈現,還是「熱系統」的具體表徵。研究清楚表明了,延遲時間極大地取決於我們採取了何種居中系統。兩種系統都可能被採用,這意味著我們並非必然地被獎賞物驅使,我們可以嘗試著規範和控制自己。

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是,我們在測試前就跟孩子們透露了,「如果你希望贏得更多獎勵,你要讓自己相信獎勵並不在你眼前。那只是一幅畫,你知道什麼是畫吧?它是一個帶著框框的東西,在你等待的時候你就想像它周圍有個框」於是原本認為獎賞物就在眼前、迫不及待按鈴的孩子,可以等上 30 分鐘甚至 50 分鐘。

當我問艾米事情怎麼會這樣,為什麼你現在能夠等但之前卻做不到,我想她自己心裡也非常清楚:你不能把一張畫給吃掉!她理解並領會了這種想像變化過程中的重要性。

從中我們可以得出在教育孩子及進行長線思考(long term thinking)時的基本原理是:冷卻現時(Cool the NOW)。讓自己分神、自我脫離、推開獎賞自己另外找事情做。他們掏耳朵、挖鼻孔、彈鋼琴、自己和自己說話,事實上孩子們有無數辦法來實現那個改變獎賞物內心呈現的關鍵策略,這個策略因而也是可以傳授的。

如果在過去的 30 年裡從我的研究以及一些大腦心靈關係研究里有什麼重大發現的話,那就是自我規訓、情感規訓、延遲享樂、意志力等取決於認知技巧和認知動機。從認知角度改變我們對享樂目標的呈現,利用「冷系統」思維來規範「熱系統」反應。

自我控制能力的價值顯而易見,它對於情緒智力和同理心都極為關鍵,它使你能夠真的做出選擇(你掌控棉花糖而非反之),它提升了你的自由感和能動性(你來決定何時按鈴及自我獎賞)。

棉花糖的教益:讓「冷系統」熱起來

但我還是想強調,缺乏「熱系統」的生命是悲慘的,正如失掉「冷系統」的生命一樣。我們同樣需要對何時應該按鈴、何時應當行樂心中有數。

人們(尤其是媒體)特別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是:一切都是預先確定了的嗎?RadioLab 的一篇訪談就取了這樣一個標題:從棉花糖里你看到你的未來。對此我堅定地持反對立場。我進行棉花糖測試的原因是通過自我控制來克服急不可耐的享樂慾望,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要掌控注意力的策略,通過在認知上改變或重估享樂來冷卻眼下的誘惑,而讓延遲享樂的結果更加誘人。

一個我自身經歷的例子是,在 32 歲的時候我抽煙嚴重成癮,平均一天抽三包煙,並且利用煙斗來純化煙草(很有教授范)。那時即使是在斯坦福大學,吸煙也是允許的。我在聽眾們之間來回招搖行走,一邊抽著煙。我當然知道抽煙對未來會造成一些不良後果,當時一些研究報告說有明顯的證據表明抽煙易致癌,同時伴有其它消極影響,但我完全無視了這些警告。有一天我洗澡的時候(一邊抽煙)意識到這樣做不太好,因而產生了一些擔憂,好在我有很好的心理免疫系統,很快又忘記了這一茬。

直到不久後的一天,我走在斯坦福醫學院的走廊上,看到一個男人躺在輪床上,正被推過走廊。他的頭髮被鏟光了,頭上有一些綠色的小「X」標記,胸前也光禿禿一片,同樣有綠色的「X」標記。我詢問護士他的情況,護士說綠色的「X」標記是將要進行放射治療的位置。我無法將這幅畫面從我腦中抹去,這個場景讓被推遲的煙癮後果變得顯著起來,每當我想拿起煙的時候(每隔三分鐘),煙從以前的享受被我看待為現在的毒藥,然後我就戒掉了。

我想提出的是,如果我們想嚴肅地考慮事物例如氣候變化發展的長期後果,我們得讓它「熱」起來[8],但這不易實現。因為在高壓下無意識被激活的「大腦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或者「熱」系統,自有其運轉邏輯。我們在高速公路遇到險情,有東西突然撞擊時,「熱」系統可以迅速對危險做出反應以自保,面臨蛇、獅子的威脅時也是如此。但大多數情況下,這些都不是我們當前面對的事物。

一言以蔽之,我們該強化和發展的是「冷」系統,當需要考慮長期後果的時候運用它。

在個人層面這一系列實驗對我們的啟示有許多,包括我們可以在 KIPP 學校[9]教授自我控制課程以縮小經濟鴻溝、大腦比我們長期以來想的更有可塑性,我們不是被自然、社會屬性所牽制[10]。

更寬泛的實驗啟示是,「熱系統」在應對蛇等危險環境時十分奏效,但它對吸煙、氣候變化等事件的長期後果則無動於衷,它導致了我們對這類問題危險性的嚴重誤估,無論是在個人、社會還是政策或教育層面。我希望大家引起關注的問題是,從棉花糖測試里得出的教訓,是否能夠教會我們用「冷系統」來應對未來的危機?

譯者:Acli

* * *

[1]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2] 情緒化、直觀的刺激。

[3] 帶有條件反射性質的反應。

[4] 很多小朋友在實驗中偷偷舔棉花糖。

[5] 對某件事情過分擔心,自己的行動會導致事情朝負面的方向發展。

[6] 產生、識別和調節情緒的腦部組織,邊緣系統的一部分。

[7] 主要負責記憶和學習的腦部組織。

[8] 意指更加直觀、刺激。

[9]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知識就是力量項目,是給美國欠發達地區提供免費預科課程的組織。

[10] 我們有能動性。

* * *

本文整理自瓦爾特·米歇爾在 SALT 的演講內容,有刪節。SALT(Seminars About Long-term Thinking)是由恆今基金會(The Long Now Foundation)主辦的研討會。 每月一次, 由基金會創始人、《全球概覽》創始人斯圖爾特 · 布蘭德(Stewart Brand)主持。

未來:Seminars About Long-term Thinking

您正在閱讀 OFFLINE Issue 19 的「未來」欄目。

成為離線會員,您將收到每周一期電子雜誌,閱讀會員專享內容。

推薦閱讀:

是什麼在阻礙年輕人進步
你喝酒之後 有過哪些神奇的經歷?
陳意涵新戀情曝光:這個在35歲還保持少女臉有過47個男朋友的女人,究竟有多可怕!

TAG:自制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