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擁有什麼樣的未來?
「未來的主人翁」,是我們當年籌劃「讀小庫」時想到的主題詞之一。後來沒有採用,因為這是羅大佑先生一首歌的名字,有侵權之嫌。事實上讀小庫的讀者、這些書的主人,就是未來的主人翁。每一位爸爸媽媽,甚至在小孩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憧憬孩子長大後是什麼樣子了。
我們的孩子,會擁有什麼樣的未來?
高科技的未來
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想想我們的祖先,宋朝的蘇東坡和唐朝的李白,兩個人雖然身處的時代相差幾百年,但生活上卻沒有多大的差別。然而現在,每幾十年、每十幾年、每幾年,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記得2000年的時候,北京有機構做試驗,看一個人能不能完全靠網路來生活。2016年,人們又在做試驗,看一個人能不能脫離網路來生活。
看現在的小朋友,我們很難想像他長大之後,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他會過什麼樣的生活,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就來憧憬一下。
英特爾總裁前兩年做的一個預測,可以成為我們對未來的展望。2015年,可穿戴式設備爆發,智能設備繁榮;2016年,互聯網汽車和VR/AR應用爆發——相信大家對這些已經感同身受了。
我們繼續往下看:2020年,無人駕駛汽車開始在馬路上跑;2021年,機器人將在製造業、農業、零售業、服務業普及,第一位機器人藥劑師誕生,眼前這個幾歲大的孩子,他到十幾歲的時候,身體出了什麼狀況,不是醫生,而是機器人給他開藥;2022年,這個世界上會分布著萬億部數量級的感測器,萬物互聯,互聯網服裝出現,3D列印的汽車會出現;2023年,舊式手機完全消失,人們會用上植入式手機,大數據取代人口普查,採用數字化身份證、聯網眼鏡和政府區塊鏈收費打理生活,攜帶型超級計算機也會面世。
2024年,互聯網接入將成為基本人權——這句話聽著就很震撼,家用電器互聯網流量超過人的通信流量,同時可以移植3D列印的肝臟——對那些抽煙喝酒的朋友來說這真是福音;到2025年,消費品將普及3D列印化,未來的商店裡可能沒有產品、工藝品,每家店鋪都擺著3D印表機,還會出現人工智慧審計師,全球汽車共享計劃的里程也會超過私人汽車;到2026年,無人駕駛汽車數量增長,第一座五萬人口級的城市將沒有紅綠燈,全部是互聯網汽車,人工智慧將加入公司的董事會;2027年,將實現區塊鏈存儲GDP。
他們只能預測到2027年,再往後的生活,大家已經想像不出了,但這就是我們的孩子們長到二三十歲時的世界,我們在有生之年也都可以看得到、經歷得到。
我看過一個密密麻麻的圖標,是未來萬物互聯的時代,最熱門的行業、公司,也是我們的孩子們將要從事的工作。
未來社會的基礎設施建設,硬體方面包括晶元處理器、感測器、充電設備以及各類配件,軟體方面則包括雲平台、操作系統和配件通信方面的網路協議等等……
電信服務商,第三方合作中的工業設計與顧問、標準化聯盟、代工工廠、零售商、創業孵化器、眾籌及投資機構與平台,平台層級的軟體、全棧性能管理、開發者工具、分析工具、感測器分布網路、網路連接、信息安全、開源平台,人機交互中的虛擬現實、增強現實,3D列印、3D內容設計和發布,個人應用方面的可穿戴設備、運動健身、健康、娛樂應用、親子、體育、玩具、關愛老人,家庭自動化、中心控制、家庭安全保衛防護、智能廚房、感測監測、服務機器人、寵物看護、智能花園、智能監測等智能家居,無人駕駛、無人機、太空探索等智能交通……
企業應用級的醫療保健、零售、金融支付、智能辦公室、現代農業、建築施工,現代製造、能源工業、供應鏈、工業機器人、工業可穿戴設備等產業互聯網……
前兩天,北京300路公交車的售票員要遊行抗議——而不是罷工抗議,因為他們已經無工可罷。公交車改成自助刷卡,我們的售票員失業了。據說在西方也有國家準備立法,要給人類留一些工作崗位。等我們的孩子長大之後,屬於他們的工作機會將越來越少,這些崗位將被人工智慧、機器人所取代。
幾年前,皮克斯公司拍過一部動畫片《機器人總動員》(WALL·E),片中如此描繪人類的未來:每個人都養得白白胖胖,躺在無人駕駛車上一天天過日子,食物和信息都是配給好的,跟身邊的人交流,都是通過屏幕來聊天,而不會扭頭說一句話。
所謂的大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現在越來越厲害。我們上網購物,都會看到「猜你喜歡」的推送,幫你計算出你自己都還沒發現、非常適合你的商品。
我們的下一代,未來談戀愛的時候,想作弊可能也很方便。他們問一下電腦:我要跟對方說一句什麼話,才能討得對方的歡心?機器人會給他們支招,教給他們的那句話,肯定比自己動腦子想出來的要更動聽、更管用、更易成功。可這是自己的真實感情嗎?是我們在戀愛,還是機器人替我們談戀愛?
未來——也許就是現在,我們所有的生活都處於計算之中,被數據化。我們願意不願意過這樣的生活?
按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說,在這個時代,做父母的已經沒必要那麼緊張,不用再擔心孩子們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我們這一代以及父輩、祖輩所經歷的溫飽方面的物質困窘、每天為生計奔波的壓力和無奈,下一代不會再有了。然而更高層次的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難度卻可能比我們還大。
我們的孩子們面臨的是全球化的未來,他們要和全世界的人競爭,而資源和成就越來越集中在極少數人手裡。我看六神磊磊提到過「金線」——金線之上,價值連城;金線之下,一文不值。我們的孩子可能就會這樣,他們不用擔心溫飽問題,都會被養得白白胖胖的,所有東西都給配好,推送的東西都讓你非常舒服。但是,不知道他們是否有勇氣迎接這種挑戰:讓自己成為金線之上的人,儘管難度越來越大。
這可能是新一代人面臨的全新壓力。
人文的另一翼
人類文明的兩翼,一個是科學,一個是人文。
我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藝術教育、審美教育的重要性,遺憾的是,我們這代人自幼接受的藝術教育太少。人們跑到國外,去美術館、博物館,涌到那些名畫——比如《蒙娜麗莎》前面拍上幾張照片就完了,很難有深沉的情感觸動,以及深刻的理解。
《書中有座美術館》,這套書分為三冊,《繪畫展廳》、《印象派》和《原始藝術展廳》,特別好看。我們單看它的目錄,作者打破時間與國別的藩籬,打通藝術史,用方便小朋友理解的概念將內容串聯起來。比如《繪畫展廳》的目錄中是這樣的關鍵詞——天藍,太陽,月亮,男人,女人,愛情,出生,孩子,遊戲,學習,自由,死亡,生之愉悅,戶外,室內,明星,美人,大鼻子,放貸者,飢餓,吶喊,戰爭,缺席,天使,殭屍,眼淚,微笑,馬戲團,月光小丑,一個夢,虛無,暴風雪,節奏,芭蕾舞裙,繁複衣飾,裘皮,一隻貓,三隻貓,寒冬中的喜鵲,夏天,一束紫羅蘭,色彩的炸裂,紅色,黑色,畫家
再看《印象派展廳》的目錄設計——
和同事分享這套書的時候,我說這套書不僅僅是裡面選的美術作品好看,它的文字也非常棒。我們的小夥伴說:文字好,那你就念一下。
當時我的電腦正好翻到了這一頁,就隨機為大家念了上面的文字:荷蘭春日的熹微陽光漫射而下,一個女人正讀著信。
她孤獨一人佇立於窗前,完全沉浸其中,就好像她已經飛離原地,來到遙遠縹緲的別處,那裡有寫信人依偎身旁。
她想念的那個人是自己的丈夫,腹中胎兒的父親嗎?
我們也許可以猜想:牆上掛著的那幅地圖暗示寫信人已遠航,這把空椅子正等待著那個缺席的人。
說到刻畫人物內心,世間難尋第二個維米爾。他藉助於簡潔洗鍊的人物造型和高度精確的筆觸,用柔和的淺藍色光線靜靜籠罩著這位年輕女子,讓每位觀畫人能直接感受到她此刻的內心活動。
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Vermeer,1632–1675),也稱「德爾福特的維米爾」,於1662年至1665年之間完成了這幅小油畫《讀信的藍衣女子》。關於他,我們了解的全部不過是三個日期,他的出生日期、結婚日期以及去世日期。去世後他留下了十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以及三十多幅畫,其中大部分都是傳世佳作。
我的運氣真是好極了。第二天,一位老先生來讀庫辦公室串門,正好說到維米爾。憑著這些現炒現賣的知識,我才顯得不那麼無知,還能和人家搭上話。
老先生是梁思成的孫子梁鑒老師,六十歲了。他在紐約,和女兒一起,看到大都會博物館旁邊有一家規模較小的美術館,門口排著很長的隊。一問,才知道正在辦維米爾的畫展。他和女兒就找地方停車,然後走過來一看,大街上排的隊更長了。每人還要買二十美元的門票。好不容易進了展廳,發現裡面的隊伍更長。這次展覽,是這家美術館把他們自己的收藏,再借來全球其他博物館和美術館的維米爾畫作。維米爾的精華作品全集中到一起了,所以吸引了全世界的維米爾迷,他們不遠萬里,乘坐各種交通工具來到紐約,來到美術館,徜徉在一幅幅畫的前面。
聽梁鑒老師說完,我很感慨:未來,我們的下一代,有沒有人為一個畫展、一幅畫,飛到一個國家、飛到一個城市,而不僅僅是購物?
這是他們這代人應該過上的生活。
這本書叫《時間島之旅》,高大的樹木中間有一頭恐龍。這本書的作者非常替這些樹鳴不平,我們都太喜歡恐龍了,沒有人留意過恐龍周圍的那些植物,所以他與義大利的植物學家聯合創作了這本書,長時間來一直為恐龍做陪襯的這些樹木,成為這本書的主角。編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起前兩年的一則社會新聞,北大古生物系,這個專業只有一個學生,所以那個女孩就特別痛苦——她不敢逃課,也沒有辦法拍畢業合影。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我很好奇,不知這個女生上古生物系,是被調劑過去的,還是她自己就願意報考這個專業。不知道未來的小朋友有沒有這種好奇心,有沒有這種熱情來做這種研究。在座的爸爸媽媽們,願意不願意支持孩子去報考古生物系,還是更希望孩子去商學院和法學院就讀?
再看另外一本書,《特洛伊的秘密》,講特洛伊戰爭和相關的考古研究的。書里的歷史故事以及特洛伊遺迹的考古史,就像偵探小說一樣好看。有人願意從事考古這個專業嗎?
陪黃永玉先生去義大利的李輝老師跟我講了這個故事。我就想,考古這個專業,至少從功利的角度來說,能夠讓人健康長壽。
古生物學、考古,真的是非常高端、甚至可以說是高貴的專業。我們的孩子們,將來有沒有人願意主動投身到這樣的研究中去呢?
一個人的五個維度
再說一些虛頭巴腦的概念。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每個人的人格由三個層次構成,底下一層是人類共通的基本屬性,上面一層是他的個性——看起來很有科學依據的星座也包括在內。
中間一層,是文化屬性。屬於某個群體的共性,它並不顯露,隱藏在你的血脈中,甚至連你自己都意識不到,並且說不清道不明的,但它是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荷蘭哲學家霍夫斯泰德做跨文化研究,他提出文化有五個維度,這些概念關乎國家、民族。但我想,它也可以具體到每個人身上。各位爸爸媽媽,不妨用這五個維度來考量你的孩子。
第一個維度,集體主義還是個人主義?不言而喻,我們中華民族傾向於集體主義,個人應該融入集體、服從集體。那麼,我們想讓下一代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第二個維度,權利距離,就是對權力分配不公的接受程度。世界上有很多的不公平,有些人生下來就是富二代,有些人則饑寒交迫,有的人吃一頓飯花的錢,是另一個人的一年勞動所得。分配不公、權力不公,有些民族能夠平靜地接受,認命;有的民族就不能接受這樣的不公平。我們願意我們的孩子們是聽天由命式的嗎?
第三個維度,規避不確定性。你願意接受生活中的風險和意外?在規避不確定性這個維度,東方民族都是比較保守的。根據霍夫斯泰德的研究,東方有一個地方不確定性規避程度較低,那就是香港。香港人真是歷盡滄桑,面對各種風波,泰然處之。他舉了一個例子:非典的時候,香港的護士醫生抓鬮決定去醫院照顧病人,抓到的人淡淡說一句「手氣不好」,然後奔赴醫院,不用悲壯告別,也不用披紅挂彩,有的人就犧牲在那裡。
我們的爸爸媽媽,往往願意讓孩子過一帆風順、平平安安的生活,最好一切都給你安排好,不要有什麼波折和風險。很多學生剛剛畢業,父母就已經替他們把車和房子買好,把工作安排好。
真要能達到這樣的目的,當然好,但這個時代已經不能為我們提供這種可能了,尤其是長時間的。
教我跨文化研究課程的老師生活在加拿大,她和我們分享在國外的生活經驗。她的孩子滿十八歲了,住在家裡的地下室。她的西方同事就建議,你要向他收房租,因為他已經成年,必須要掙錢自立。她說,我的房子閑著也是閑著,我也不需要他的錢。同事便說:不是你需要,是你兒子需要。
她提到自己的鄰居,只要一下雪,鄰居的小孩就來敲門,提出可以替她鏟雪,要收多少錢;甚至可以把鏟雪的工作包一年,給個優惠價。那個年代報紙非常興盛,很多小孩都靠送報掙零花錢。每個小孩要送十個訂戶,天剛蒙蒙亮,就穿上很厚的衣服,冒著寒風出門。我們的老師觀察這些家庭,父母會在門口為小孩留一盞溫暖的燈,等著孩子回來,但從沒有哪個家長說「我替你去送」。我們的父母,是否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這樣?假如你有很多很多錢,根本不需要小孩去送報鏟雪,你也願意讓他具備這種能力嗎?
第四個維度,追求成就還是注重培育。所謂成就,就是物質和權力方面的功成名就;所謂培育,就是生活質量和生活情趣。
第五個維度,長期取向還是短期取向。是勤儉持家,有錢都存起來給孩子用,還是為現在而活,預支未來?
我很佩服霍夫斯泰德五個維度的理論。想想我們的人生態度,都可以概括在這五個維度之內。你是服從群體還是聽從自己?你是接受命運,還是去挑戰命運?你是願意去冒險,還是過更穩定的生活?你是享受生活,還是追求成就?你是為現在活,還是為未來活?就我們這代人以及我們的父輩祖輩來說,對這五個維度的回答,可以說是一目了然。但是我們有沒有勇氣、有沒有信心,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所改變?
信息不對稱、效率不對稱、智慧不對稱——現在的孩子們長大後,這三種情況會越來越突出。那時每個人都能飽食終日,都能活得踏踏實實的,但是想要往上攀爬,真正創造價值,過更有尊嚴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吃力,難度越來越高。未來的主人翁,做好準備了嗎?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一次心智編程的過程。希望通過閱讀,能為小朋友提供這方面的幫助。
祝福未來的主人翁。
時間:2016年7月17日
地點:誠品生活蘇州
和夏季讀小庫一起玩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