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士,我該怎麼選導師?

之前的兩篇文章里,我們講到了讀不讀博士的選擇,也聊了到底去哪裡讀博士的問題。今天我們接著聊一個更具體的問題:好了,我已經決定要讀博士了,可是在我心儀的大學/研究所里,我該選誰做我的導師呢?

這個問題當然很具體很技術(所以沒有興趣讀碩讀博的同學們可以退散了),同時卻又非常關鍵。至於原因我是這麼理解的:儘管現代社會裡的方方面面都開始流水線化、程序化和標準化,科學研究本身也不例外(想想LIGO引力波項目,想想人類基因組計劃),但是博士培養過程卻令人驚奇地始終保持著傳統的形態。今天的研究機構里,學生和導師的關係,很大程度上和幾百年前作坊里師傅和學徒的關係差不太多。學生(學徒)仍然要在導師(師傅)的指導下學習基本的學術研究(手藝),逐漸開始做出初步的學術發現(練手的活計),等到畢業(出師)之後就可以開展真正的獨立研究(開作坊、帶徒弟)了。要知道,在很多民間傳統故事裡,師傅徒弟的關係就是純粹的人身依附關係,徒弟任勞任怨,師傅由打由罰(比如電影《霸王別姬》里的片段)。當然在今天的學術機構里導師學生的關係肯定不能如此簡單粗暴地套用(否則公檢法會找上門來),但是這麼類比一下,相信你能明白作為學生而言,選擇導師是一件重要到足以影響你此後幾年乃至幾十年人生和職業發展的事情了。

順便插句話,在我自己看來,這種看起來有點脫離時代的作坊式師生關係其實還有那麼一點點道理在裡頭。因為就像作坊里秘不示人、一代代積累傳承的手藝一樣,科學研究的風格也很難說有一個一概而論的判斷標準——只要是真實可信的研究,都是人類知識儲備的一部分,說不定哪一天就能大放光彩。仰望星空搞定萬物規律的研究是科學研究,埋頭苦幹吭哧吭哧算小數點後好幾位的研究也是;找准厚木板去鐵杵磨針地鑽洞的研究是科學研究,專門挑薄木板紮好多眼的研究也是;上書架的純粹基礎研究是科學研究,上貨架的應用研究當然也是……因此,大批量整齊劃一地去生產新一代研究者既不明智也不現實。我們需要允許導師們各自按照自己的邏輯和審美去培養學生,讓多樣化的學術研究思路一代代傳承下去。

因此,當你已經做好了讀博士的智力和精神準備,也已經大概確定了要去報到的研究機構之後,千萬,千萬,千萬(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慎重考慮你的未來導師。

到底怎麼選?波士頓矩陣來幫你

必須承認,選導師需要考慮的要素實在是太多了:導師的性別年齡作風,實驗室未來同事們的性格愛好,實驗室科研產出的質和量,畢業去向……為了簡單化這些要素,盡量在一篇文章里給出一些有操作性的建議,我要鄭重祭出從前東家那裡學來的秘密武器之一——享譽全球商業界幾十年、折服過千百CEO的波士頓矩陣(BCG Matrix)。

這個矩陣長這樣。它的內在邏輯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把客戶公司的複雜的產品線或者商業單元按照簡單的兩個維度——市場份額(現狀)和增長速度(未來)——來分類。兩者兼備的是當之無愧的明星,需要公司發現和栽培;有現在沒未來的是用來賺錢的金牛,是公司必須握在手中的基本盤;有未來沒現在的是風險巨大的問號,進入需要謹慎;而兩者皆無的,當然是誰都知道需要趕緊逃離和避免的「垃圾股」。

那我們來依樣畫葫蘆來為挑選導師這件事也畫個波士頓矩陣吧。前面已經講過,讀博士的過程,其實和作坊學徒性質相仿,就是跟著師傅學習如何獨立做學術研究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核心是兩個要素:導師的個人特質,和導師實驗室科學研究的水平。

如上的矩陣,橫軸列出的是導師個人的「好」和「壞」,而縱軸則是實驗室研究水平的「好」和「壞」。

你可能會說,這有啥用處啊?你不畫圖我也知道要挑人好研究也做得好的老師啊!

且慢且慢,這張圖的第一個用處,就是幫助我們釐清導師個人特點和研究水平之間的關聯。類比傳統的波士頓矩陣,我覺得可以這麼說:導師的個人特點代表的是現在,而研究水平代表著未來。因為單就學生的個人和職業發展來說,導師實驗室的研究水平決定了你究竟能做多好的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拓展未來從事前沿研究的機會,以及是否具備培養從事第一流研究的能力——這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機會。而導師的個人特質,則會立刻決定你是否能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得到快樂、收穫和成就感,是否還願意繼續從事科學研究這項工作——這代表了現實的生存狀態。

因此我的第一個結論是:挑選導師,既有現在又有未來的自然是上上之選,否則現在(導師個人特點)要比未來(研究水平)重要,這是次優選擇。一個研究水平很高,但是導師個人性格情緒行為不怎麼樣的實驗室,也許適合更進一步的學術訓練(例如博士後或訪問學者階段的訓練),但是非常不適合研究生們作為研究生涯的起點。要知道,剛入學的年輕研究生們,不管對學術研究抱著多大的熱情,這種熱情總是有盲目、幼稚和脆弱的成分——這種熱情需要得到用心呵護和引導才會最終變成成熟的科學家心態。稍微被摧折,這個學生很有可能就失去興趣並放棄研究職業了。而未來的學術研究發展空間有多大,對他/她也就毫無意義了。當然,必須說明,我不認為研究生就一定要發展學術研究職業,更不是說離開了學術界就浪費了研究生的訓練。我只是說,既然我們讀博士的初衷是學術研究(參考我第一篇文章),那麼我們當然要選一個能夠最大化我們未來從事學術研究機會的導師。

接下來,我們開始討論真正有技術性的問題:怎麼判斷導師的好和壞,研究的好和壞呢?秉承王氏雞湯不肥不膩解渴能力強的一貫風格,我們來說幾招有操作性的辦法吧。

好導師壞導師:FACS原則

說說怎麼判斷導師的個人特點吧。看到很多國內的學生們喜歡找」大腿「導師,一般有各種高大上頭銜的,校長院長、院士傑青,長江學者,國家XX獎獲得者,比較受歡迎。也有一些學生比較喜歡挑能和學生打成一片吃飯喝酒唱K的導師。應該說這兩種選擇也有合理的成分在——有各種炫目頭銜的導師往往更有經驗和人脈,和學生打成一片的老師應該比較好相處。不過,在我個人看來這樣的標準偏感性了點,不能算是考慮周詳。要知道入學之後你和導師相處一室大眼瞪小眼的時間可能還要超過陪伴另一半的時間。你為自己挑另一半的時候,總不至於看到家裡有錢或者喜歡一起玩鬧就馬上牽手吧?

這裡隆重推出我之前秘不示人的導師挑選大法,簡稱FACS原則(學過生物的都知道什麼意思不解釋)。FACS的意思是:公平(fair),有空(available),常識(common sense)和支持(supportive)。

且聽我慢慢道來。

F=」公平。對於導師來說,公平意味著對他/她的學生能做到大致一視同仁。我們不得不承認,導師也一定會有七情六慾,會有對不同人不太一樣的感情和態度。但是至少,他/她應該做到不會因為特別偏愛誰,就在這個學生身上傾注了所有的心力和熱情,對其他學生不聞不問;也不會因為特別討厭誰,就動輒冷嘲熱諷大聲呵斥,對這個學生的研究工作打壓排擠。你可能會說,前者也沒什麼不好啊?我努力工作,成為這個老師心中的」香餑餑「不就好了?但是你要知道,有這種明顯偏好的導師的情緒往往也是很多變很難預測的,你怎麼就能保證肯定會成為這個香餑餑?你又怎麼確定你能始終做個香餑餑?

A=「有空。對於導師來說,這意味著當學生需要答疑解惑和幫助的時候能找得到他/她。別小看這一條,今天的學術界往往是以經理人、而不是科學家的角色來定位和要求教授們。特別是在國內,導師們需要應付小到發票報銷、學生宿舍申請,大到申請經費獎項的各種事情,還要時不時被大大小小的會議牽扯精力。很多時候越是大牛、大腿、大咖導師,越是沒有太多在實驗室里為你答疑解惑的時間。而這些時間對於剛剛開始研究工作的你來說是很關鍵的!別忘了我們開頭說過的,讀博士就像是作坊里的小學徒,你看不到師傅怎麼開車床怎麼用斧頭怎麼學得會木工活呢?就算現代科學研究里很多操作和思想方法都可以從書本和文獻上獲得,但是怎麼設想一個科學問題,怎麼分析似是而非的數據,怎麼從數據中提煉發現,這些東西還是需要導師個人化的指導和幫助。

C=「常識。常識的意思是,導師在學術研究之外,應該要懂得基本的為人處世之道,能夠用正常人的思路和你交流。這是不是聽起來有點莫名其妙?難道頭頂博士學位做著前沿研究的導師還能連常識也沒有?你還別說,這樣的例子並不罕見。什麼樣的思路和行為是沒有常識?比如說吧,有些老師非常熱愛自己的研究事業。這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他/她熱愛到完全忽略了科學之外的生活——特別是忽略了學生們還有科學之外的生活,以至於學生們實驗間隙聊聊天看看書、趁假期呼朋引伴旅行幾天、因為家事請幾天假也各種不滿意——這樣我覺得也許就是沒有「常識」;高強度布置研究任務,不管三七二十一催促成果,不管學生是不是正在生病或者剛剛失戀;一有問題開口就罵,一點也沒有基本的禮貌和風度,我覺得也可以叫做沒有常識。和一個沒有常識的老師朝夕相處,是件挺可怕的事。畢竟,做研究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應該是學生生涯的全部。

S=「支持。我所說的支持,特別關係到當導師和學生的利益出現不一致的時候,導師能試著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必須承認,學生和老師的利益在絕大多數的時間裡是高度一致的:學生想要學到科學研究的技能,導師也希望有學生一起完成科學研究;學生想要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導師也如此。但是在那些利益有時不一致的時候呢?做出了研究、發表了論文,學生想要畢業繼續職業發展,導師也許希望學生能趁熱打鐵多做幾個相關的課題。兩者的想法其實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導師是不是願意坐下來談談,盡量有一個折中的方案,保證雙方的利益都不要有太大的損失?優秀的學生畢業了,導師一般的傾向是希望學生們繼續學術研究,但如果學生就是想去商界打拚呢?兩人是否就要道路以目了?

當然你可能會問,FACS聽起來頭頭是道,可是我怎麼才能了解到這些信息呢?我總不可能跑去問,老師你是不是「FACS四有青年」吧?

其實做法倒是非常簡單——別怕麻煩,找這個導師手下的學生問問就知道了。根據我的經驗,還從來沒見過有學生會主動幫老師隱瞞「劣跡」的。你大可以去問問,你的未來導師有沒有明顯寵愛或者討厭的學生,有沒有時間指導學生們的研究?會不會考慮學生的生活和情感,能不能支持學生的個人和職業發展?還是那句話,千萬、千萬、千萬別怕麻煩,比起你在博士階段時間精力的付出,私下裡打聽導師的性格習慣人品FACS,這點努力真的不算什麼。

好研究壞研究:R-N-P原則

講完了我認為最重要的導師個人特質分析,我們再簡單說說作為研究生,怎麼分析導師實驗室的研究水平。

我收到過好多青年學生的來信,詢問到底應該在生物研究里選擇什麼樣的方向。「免疫學好不好?」「組織工程有沒有前途?」「基因編輯是不是最熱門的?」這樣的問題很多。我個人的感覺反而是,除非個人有特別的興趣愛好,專業方向本身倒沒有那麼要緊。原因在於,基礎研究試圖解決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一成不變的:比如說吧,生物學家想要理解性狀代代遺傳的秘密、身體抵抗外來威脅的能力、人類大腦工作的原理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而幾百年後只要人類還在,它們估計仍然會是生物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的,在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研究問題會有熱門冷門的區別,但是這很可能是因為某個特殊時刻某個方向出現了重要的概念或技術突破,吸引了一大批科學家進入這個方向所導致的。學生們在選擇導師的時候,其實不必受短期熱點的左右。

但是拋開專業方向,導師實驗室的研究水平仍然是選擇導師的重要考量。模仿一下FACS,我再輕狂地拋出一個RNP原則(學生物的也應該知道這是啥)供大家參考。RNP的意思是,可靠(Reliable),新穎(Novel),和高產出(Productive)。

R=「可靠。也就是說,你未來導師的研究,必須是可靠、可信、有可重複性的。說到這裡我也不怕自黑,生物學研究中的可靠性問題已經成為相當嚴重的焦點問題了。大家或許能從新聞上看到一些端倪——時不時就會聽到哪個重量級研究論文撤稿的消息。2012年,美國製藥巨頭安進公司更是曾經發表論文毫不留情地指出,在他們檢測過的53篇重磅癌症生物學論文中,有47篇的發現無法被重複!這裡面當然有很多的原因:現代生物學研究越來越複雜;研究系統缺乏統一的標準;學術論文發表對邏輯完整性的過高要求等等,我們在此不多討論。但對於一個剛剛開始研究生涯的學生來說,你肯定不希望從研究一開始,導師就有太明確的傾向「期待」你做出什麼樣的發現;你不希望在你做出違反預期的結果時,導師的態度不是積極地分析討論而是大發雷霆勒令你趕緊重做。相反,他/她應該對實驗數據有比你更高的分辨能力和接受標準,幫助你慢慢理解什麼樣才是足夠有說服力的、可靠的科學證據。

N=「新穎。這裡我想拎出來強調的,是研究手段的新穎性。前面說了,我認為專業方向的選擇沒那麼重要。一方面是因為重要的科學問題是有持久生命力的,另外,至少對於很多基礎學科的同學們來說,從博士畢業到真正有獨立教職,中間還需要經過博士後的訓練,把博士研究一直延續到自己未來實驗室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但是我認為,研究這些科學問題的手段卻是有時效性的。拿我相對熟悉的神經生物學來說吧。對於同一個科學問題——比如說,搞清楚大腦某一個區域對於行為和認知功能的作用——研究手段的升級換代是非常快的。百年前人們只能往動物腦袋裡插個金屬棒把那個區域一股腦搗碎然後看看動物的反應,慢慢地神經科學家可以用化學藥物更精確地阻斷該區域的功能,再後來大家可以用遺傳學的方法特異性地擾亂那個腦區里某種特別的神經細胞的功能……到現在,我們可以做到用藥物、用光、用微波、用磁場在非常精確的時間窗口裡操縱一團神經細胞的活動性,然後利用各種定量的行為模型來分析其影響。新技術手段對於舊技術有著非常強的替代作用。因此對於剛剛進入科學研究的學生來說,當然應該確認未來實驗室的研究手段是新穎前沿的。

P=「產出。其實說白了,就是未來實驗室產生新科學發現、新學術論文的能力。這一點大概不會有人質疑,畢竟讀博士總希望能做出屬於自己的科學發現、發表寫著自己名字的學術論文嘛。反而可能會有人質疑為什麼這麼要緊的一條居然最後才出現。你沒看錯,高產出的地位被我放得這麼低,是有理由的。我確實覺得,至少對於博士生來說,論文產出率不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當然,你需要發表學術論文,而且應該爭取在有聲譽、有嚴格要求的學術刊物發表。但是具體是發表了一篇Nature,還是兩三篇你們領域內受到廣泛認可的期刊(比如JBC和J. Neurosci),一般而言不會那麼的重要。至少,遠沒有你能和導師愉快地度過五六年教學相長的時光、積累更多的人生閱歷和經驗、學會怎樣做可靠和前沿的科學研究那麼重要。

我必須承認,至少在生物學裡,按照目前水漲船高的招聘要求,如果你未來希望在國內外的一流研究機構謀一個教職,在頂級期刊上(例如Nature,Science, Cell, Nature Neuroscience, Neuron,PNAS等等雜誌)發表論文大概是很重要的——這是個很讓人悲哀但卻無可奈何的現實。但是至少對於學生物的同學來說,尋找教職之前幾乎必須經歷博士後階段的訓練——那才是你研究經驗最豐富、最專註、論文產出率最高的階段。或者說,如果你在研究生期間真正找到了享受科學研究的感覺,掌握了做一流研究的能力,那麼在博士後階段做出重要論文的可能性就要大很多。

好了,不知道這幾條小小的經驗總結會不會對你有用。必須要說明,比照上面的尺子,我自己也很慚愧自己距離好導師還有差距,但是我仍然希望把這些東西寫下來分享給你們,也算作對我自己的激勵鞭策吧!

我願意再一次重複我的觀點:對於有志於從事學術研究的你們來說,挑一個適合你的導師,決定了你是否會度過碩果累累和智力愉悅的幾年時光,也很可能決定了你是否會有一個充滿希望的學術研究職業。千萬、千萬、千萬多花點時間考慮哦。祝你們都能找到FACS四有導師和RNP全能實驗室!

敬請期待下一篇:一個博士生的自我修養:該怎麼度過我的博士五年?和大家談談在博士期間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問題和竅門。


推薦閱讀:

有什麼因為一個小細節釀成的大空難?

TAG:职业 | 分子生物学 | 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