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文大燜鍋:JEG論文速遞 軍事衝突與歐洲城市的崛起 by Edward Glaeser

慕尼黑黨部接待大廳,1939年

有人知道牆上那面浮雕是何名?是否仍然存世?

論文鏈接:Military Conflict and the Rise of Urban Europe

這是論文大燜鍋的一篇推送

經濟史研究 就是雄渾...

城市的發展在19世紀歐洲經濟崛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與工業革命前的高度城市化水平相差甚遠,一千年前歐洲的城市化率僅不到4%。那麼,歐洲城市又何以在這一千年間取得如此高程度的發展?由Mark Dincecco與Massimiliano Gaetano Onorato發表於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上的論文「Military Conflict and the Rise of Urban Europe」基於從查理曼帝國分裂到工業革命前歐洲軍事衝突與城市人口規模的數據,發現軍事衝突是推動中世紀歐洲城市的發展的重要原因,其背後原因在於城市所具有的避風港效應。

城市的避風港效應最早由Edward L. Glaeser與Jesse M. Shapiro提出,是指城市擁有堅實城牆,能夠像避風港一樣保衛市民不受襲擊者的傷害,因此戰時呆在城市比呆在農村要好得多。對於中世紀的歐洲而言,規模優勢是贏得戰爭的重要原因。城市中堅實的防禦工事,包括外層聯體住宅、防守柵欄與城牆等都難以攻破,因此能夠較為輕鬆地抵禦大部隊的襲擊。然而在農村地區,農民們不僅面臨著戰時巨額稅收與家園毀滅的風險,還不得不應徵入伍並且遭受戰爭傷亡。因此,為了逃離軍事衝突帶來的打擊,農村人口會逐漸向城市轉移。

本文利用900-1800年間歐洲軍事衝突和城市人口規模的數據檢驗了上述觀點。作者的樣本中包含了其間847場軍事衝突與所有超過5000個居民的城市。為了判斷各城市是否遭受軍事衝突的影響,作者將歐洲劃分為許多邊長為150公里的正方形網格,然後以各城市與各次軍事衝突落是否在同一個網格中衡量該城市是否受到該次衝突影響。通過以各城市每個世紀中的人口數量為被解釋變數、以該城市所在網格在上世紀是否有過軍事衝突為解釋變數的回歸分析,作者發現軍事衝突與城市人口規模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係,也就是說軍事衝突的確對歐洲城市發展有著推動作用。

然而,上述結果還不能說明軍事衝突對歐洲城市發展的推進作用是由城市的避風港效應導致的。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目標效應,即為上述軍事衝突與城市人口規模之間的正向關係是因為人口多的大城市更容易成為侵略者的攻擊目標。作者將解釋變數換為該市所在網格在下世紀是否有過軍事衝突進行回歸分析後,發現兩者並不存在顯著的正向關係,因此可以排除目標效應的解釋。綜上所述,本文發現由於城市具有避風港效應,農村人口為了逃離軍事衝突帶來的打擊會逐漸向城市轉移,從而帶動了工業革命前歐洲城市的發展。

廣受歡迎的知乎專欄「論文大燜鍋」每日推送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及自然科學期刊最新內容。本帳號由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陳碩副教授及其團隊負責。歡迎媒體及學界與我們展開內容合作,聯繫郵箱paperexpress@sina.cn。


推薦閱讀:

國家為什麼要設立直轄市?
10月優秀筆記_吳宇航_看不見的城市
上海永不拓寬的馬路2:愚園路 | 城志
上海,中國最洋氣的城市
劉易斯·芒福德:特大城市的命運

TAG:军事 | 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