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論】韜略、權謀還是慾望野獸

毋庸置疑,人群中的豪雄領袖總是少之又少。有野心壯志的才俊並不少,為何只有極少數能脫穎而出?在常人眼中,為何帝王總是無情冷血,屠戮功臣?那些複雜多變的性情,又是怎樣一般厚黑權謀?

以魏晉南北朝帝王為例,劉淵、石勒、苻堅、李特、冉閔、呂光、劉裕、拓跋珪……他們個性紛雜,事迹迥異。卻有驚人的共同點。在敝作雄主論中,提出雄主不外乎『心性、韜略、將道』三大特性。但這樣的闡述還不夠,不深刻。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要深入到雄主的思維決策(哪些人該殺)、用人模式(哪些人該用)、性情特質(如何錘鍊自我)、崛起路徑(如何崛起稱雄)四個方面。看透帝王人物的本質面貌!

一、思維決策:生死點、安全線、興衰面

帝王思考模型和常人很不一樣。他必須思考至關重要的三方面:生死點,安危線和興衰面。

生死點:帝王在亂世,首要考慮的是,如何避免非正常死亡:個人仇殺、政治暗殺又或者暴病身亡。有人說,這算什麼,概率太小了。是的,但它危害太大。

曹操貪戀美色,幾乎被張綉斃命;孫策好遊獵,甩開隨從騎兵,單騎馳騁,被刺客暗殺;爾朱榮一代豪雄,挾天子左右朝政,居然被魏王反殺;高澄作為高歡悉心栽培的政權接班人,居然被叛將刺殺;高洋作為高澄死後雄起的接班人,雄武有為,宇文泰稱嘆:高歡不死!功業赫赫,卻縱慾酗酒,31歲暴斃身亡;劉牢之原是劉裕上司,名望顯赫,陷於政治漩渦難以自拔,羞愧自殺;拓跋珪16歲稱王,和叔叔輩的豪雄一起逐鹿北方,壯年時期繼承人處理失策,被兒子刺殺……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大致可以總結為:馳騁縱慾,遊獵、美色、傲慢,都是個人情緒慾望的放縱,不可過了尺度;政治敏銳,任何一個篡權的臣子,必須得廣設耳目、考察親信,這兩點沒做好,刺客、反殺,隨時降臨;後宮爭鬥,權力交替,親情顯得蒼白無力,處理不當,禍起蕭牆,不得善終。

看慣了英雄人物的金戈鐵馬、壯懷激烈,一句: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或許更為驚嘆……

安危線:檀道濟身為宋朝柱石,唱籌量沙更是成為軍事經典。劉裕死前也有言:檀道濟是有才略,但無大志,比其兄檀道韶好駕御。如此勇略有功之人,為何被劉義康誅殺?齊武帝, 因猛將垣崇祖是其弟蕭嶷派系,以『謀反』誅殺;北齊高瑋殺國之柱石斛律光,周宣帝殺宇文憲、宇文神舉……諸如此類誅殺權臣的事例,無論賢君昏君,都是數不勝數。這難道是必然嗎?但為什麼劉裕時期,他不殺檀道濟,甚至有人勸他說王鎮惡攻下了關中,在當地甚有威望,要小心提防,劉裕也只是笑笑說,不擔心。是劉裕胸懷博大嗎?

不,帝王心中的安危底線,決定了權臣的生死去留。如劉裕、石勒、高歡之類的帝王,手下檀道濟、石虎、侯景之流,都是攻堅執銳的悍將。桀驁之主,才能降服桀驁之人;雄偉的帝王手下的虎將能臣,到子嗣手中,往往十分危險。二代帝王不能不重新考量自己的安危線。這些臣子,究竟是在安全線內,還是危險區中。檀道濟,縱然胸無大志,但劉義康駕馭不了,殺;石虎縱然在石勒死前,口口聲聲輔佐皇太子石弘,轉瞬殺了他篡位;侯景有將略,高歡死後不甘屈居於高洋,沒等被誅,率先反叛……

帝王自毀長城,自有無奈一面。但不先制於人,反被制於人。洞察了這一點,當我們慨嘆帝王一次次自毀長城的時候,或許多了一息秋風悲感。

甚至可以說,殘忍暴政,蹂躪百姓,都有可能在君王安全線內。石虎殘忍、張獻忠暴虐,但他們尚且能控制局面,以暴制暴。這是他們得以生存的邏輯。更有甚至,一個依靠權勢集團起家的政權,只服務小部分人,不管黎民百姓,同樣能維繫政權穩定。這或許,是歷史不願述說的事實吧。

興衰面:繞開了生死點,駕馭了安危線,真正決定帝王高度的,當屬興衰面了。絕大多數帝王,都在避開各類仇殺,考慮內外安全,根本達不到這一層,去開拓功業。

如何在兩晉南北朝,為一個政權開闢興盛大勢?著眼十年利益,是決然不行的。以十年利益看,苻堅應該聽王猛殺慕容垂,以除後患;但對一個胸懷各族,包容萬民的帝王,不該殺。以十年利益看,高歡裹挾六鎮流民對漢族仇恨,讓政權重回鮮卑色彩,深得人心;但長遠看來,斷不該在民族對立上越走越遠。以十年利益看來,宇文泰將北周府兵,讓宇文家族掌控,有利於政權穩定,長遠看來,過於排斥其他勢力,利益不能共享,必有肘腋之患。

只可惜,絕大多數帝王都活不到那麼長久。活過十年就不錯了,誰會考量百年興衰的問題呢?這方面,世人也不刻意強求。只是對時代中,那些深謀遠慮的帝王,報以讚歎。

曹操提拔寒族,為賢才吶喊、北魏孝文帝不依不撓推行漢化、隋文帝破門閥建科舉……這些高瞻遠矚,挑燈夜讀,每每讓人撫卷興嘆。(興衰面另外一層含義,是帝王掌控局勢範圍的大小,後續有文再補充)

二、君臣模型:互斥互補,有才未必重用

張良,字子房,在後世人心中,地位極高,被譽為謀聖。曹操見到荀彧,大呼「吾之子房也」。北魏崔浩自比張良,輔佐拓跋燾,一統北方;張賓自詡為 「吾自言智算鑒識不後子房,但不遇高祖耳」,後來遇見了石勒。這類人才,可以成為張良派。賢相王猛,自比諸葛;諸葛亮生於漢末,不自比張良,自比管仲樂毅;後世還有左宗棠自比諸葛;這類人才,可以成為諸葛派。

我們遍尋武略型帝王的背後,一定會一個張良式的謀臣,輔助謀劃,運籌帷幄。每一個仁德式的帝王背後,一定有一個諸葛式的謀臣,文能安國,武能定亂。君臣能力互補,這很好理解。但問題是,諸葛如果在曹操帳下;王猛如何讓效力於石勒,又會如何?歷史沒有如果,我們只能猜測,結局不會好。曹操帳下的謀臣,大多都是文弱書生,郭嘉、荀攸之流。這背後,除了偶然,想必還有更大的必然,那就是君臣互斥。

帝王用人,同樣會考慮生死點、安危線。武略型領袖,能對武將、文臣有強駕馭,做事大可放心。但對文武型人才,既能帶兵打仗,也能收容人心,這樣的人物,如果不是自己的繼承人,那一定在安全線外,不得不除了。政略型領袖,對文臣自然強駕馭,但對武將和文武帥才,都是弱駕馭。歷史上,政略型領袖並不是少,而是很多半路被誅殺:漢末劉虞,皇親貴胄,被公孫瓚所殺;紅巾軍領袖徐壽輝,被陳友諒所殺……政略型領袖,優勢在得人心,一方面得避免被武將篡殺;另一方面,也得提防文武帥才的功高震主。誰都希望手下儘是鞠躬盡瘁的諸葛亮,而不是狼子野心的司馬懿。以陸遜為例,作為東吳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61歲時才被授予丞相,背後其實是孫權對陸遜家族的隱隱擔憂;次年,陸遜捲入太子事件中,被孫權怒責後病死。太子事件,實質是孫權親手挑起的黨派之爭,好讓江東江北兩派人物相鬥相抗。孫權對文武帥才的制衡,可見一斑。

三、領袖性情:沒有特性,是最好的特性

在上面分類中,曹操被劃分為武略型領袖,難道曹操政治能力不足嗎?文學素養不夠嗎?並不是。領袖特性的劃分,有時候是很模糊難以界定的。只是相對而言,曹操劉裕比劉備苻堅更具有武略的色彩。而劉邦、李世民,則是在兩者氣質中,達成一種融合。單純武略、政略兩個維度,來描繪靈領袖的個性,未免太粗略。同樣,我們按照領袖三要素:對自我的心性、對事功的韜略和對人的將道三方面,將英雄人物個性細化。所有左傾的特性,都有十足恃強蠻霸的特點,所有右頃的特性,都具有仁德恩懷的特點。領袖要做到的,是兼具兩者,達到灰度守中,實現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境界。曹操凌霸詭詐,但也能對賢才恩德重用;劉備仁義厚德,關鍵時刻也能果斷殺伐,就是這個道理。

對政權來說,實現灰度守中,可以找一個互補的搭檔。王猛是典型法家主義的帥才,鎮壓豪強、剷除權臣,這些壞口碑的事,盡可交個他,而把仁德美名留給苻堅。

對領袖而言,達到灰度守中,絕不是一句恩威並濟那麼簡單。亂世之中,越是蠻霸雄武,越能迅速崛起;越是成功,越難超越個性背後的缺陷。反觀劉邦,在帝王中,他是少有能到灰度守中的一個。他沒有武略嗎?晚年親手打敗英布,除項羽、韓信外,幾人能敵。沒有政略嗎,多少百姓翹首等待沛公?謀聖張良、鬼才韓信,甘心劉邦驅使,背後正是劉邦的性情,從武略、政略兩個極端,回落到一個灰度守中的境界。能和極端的政略、極端的武略,和諧相處,既能駕馭,又能制約。就如老子所言: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道德經》

如此境界,終究幾人能達到?

四、崛起路徑:快速通道和鬥爭越級

魏晉南北朝三十餘位開國領袖。他們的崛起模型,是一樣的。沒有一位帝王,是以單純個例出現。他們的崛起,背後一定是一個群體的崛起。而他,在這個群體的角逐中,層層勝出。以拓跋珪為例,他的崛起,發生在前秦崩潰大背景。代國首領劉庫仁被殺。混亂之際,身為代國君王后裔的拓跋珪16歲稱王。伴隨前秦倒下,崛起的勢力還有,後涼呂光政權、後燕慕容垂政權、後秦姚萇政權、赫連勃勃的大夏政權等等。拓跋氏的一統北方,必須以他們的消亡為代價。一代完成不了,那就下一代;熬到拓跋燾,終於一統北方。

同樣,劉裕的崛起也是如此。他生長在北府兵雄起的年代。淝水之戰,大破苻堅。謝玄壯年死去,劉牢之成為北府首領。劉裕、劉毅,都是他手下幹將。劉牢之在政治鬥爭中死去。劉裕、劉毅、劉敬宣在鬥倒桓玄的同時,代表寒族武將,站在了東晉權利巔峰。剩下的,就是內部競爭,勝者為王。劉毅是個好漢,可惜敵不過劉裕。劉裕接連平定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諸多勢力後,最終晉陞南朝一帝。沒有北府勢力崛起的大背景,劉裕只是個無名武將;劉裕很有才略,也很幸運。

同樣,同為寒門的陳霸,處在南方地方勢力崛起大背景。梁朝積極開拓南方,陳霸先跟隨蕭映來到廣州,通過平定叛亂,完成第一階段崛起。恰逢侯景之亂,陳霸先比其他南方將領更敏感,主動北上平亂;第二階段,陳霸先對手先是侯景,然後是王僧辯。歷史似乎沒有預知,下一個帝王一定是南方寒族。但陳霸先,襲殺了王僧辯,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顯然,陳霸先殺王僧辯並不是因為王僧辯屈事北齊這類政治借口)

在每一個層級的快車道中攀升是容易的,難的是每個層級之間的爭鬥。充滿了謀略與艱難。從南北帝王,再往上就是帝國一統。這背後的使命,已然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楊堅有幸,在南北融合的恰好時機,完成了多少梟雄心頭的那縷幻念。

結語:

對於英雄人物的探究,一直是研讀歷史一個核心話題。本文的案例主要來源魏晉南北朝人物。在先前的歷史文章中,已有三篇。

雄主論:帝王將相之成敗 這篇是首篇,也是奠定後續分析模型的開篇之作。

漢高祖韜略:楚漢爭霸君王論 這篇以劉邦事例,研究其背後的崛起。

英雄論:三國群雄的崛起和覆滅 這篇以三國群雄崛起為案例,研究英雄背後的規律。

說到底,帝王也好,領袖也罷,本質一定是政治家,而政治家不是聖人,有他魅力的一面,也有他必然的陰暗面。看透了這一層,對帝王人物,也就少一些天真的期許,多一些無奈的釋然。

推薦閱讀:

鰲拜是忠臣還是奸臣?
劉項原來不讀書?歷代開國之君文化水平高出你的想像!|文史宴

TAG:人物 | 皇帝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