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有的 Live ——啟蒙時代的絕響:從《百科全書》到化學革命

本場 Live 報名入口:App 打開引導

1746 年,徳尼·狄德羅開始編訂《百科全書》。

這部《百科全書》的編者里,出現了狄德羅、達朗貝爾、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布豐這些照亮了一個時代的名字。他們有著不同的政見、迥異的哲學觀和相異的宗教信仰,他們是文學家、醫生、工程師、音樂人、旅行者、航海家和軍事家。

這場文人學者集結而來的氣勢磅礴的合唱,唱起了美法兩大革命的先聲。十八世紀後來被稱作「光之世紀」,《百科全書》的編訂是這光明的源頭。

大潮從科學領域率先湧起,漫過了整個世界。那個取自於哥白尼《天體運行》標題中本意為「運行」的拉丁文天文學術語 Revolutionibus,演化出另一個全新的辭彙:

Revolution,革命。

然而革命的火種一旦播下,瞬間燎原,即使是革命者本身,也難以控制暴戾的局勢。在法國大革命恐怖局勢最血腥的日子裡,殘暴地吞噬了四萬條生命。巴黎科學院轟然崩塌,學院院士、學者漸次凋零。革命前本已洶湧如荼的化學革命,在此被生生斬斷。

百科全書的編纂和化學革命,是這段科學史的一頭一尾,在這段歷史中,我會講到盧梭,這個卑微的工匠之子在咖啡館裡結識了狄德羅,參與到啟蒙運動中去。

我會講到孔多塞,這位無所畏懼的啟蒙者對未來的人類遠景充滿著「不可救藥的樂觀」,在他臨終前的著作里,他自信地預言:「暴君和奴隸、教士與他們虛偽的工具,將只存在於史書中或戲劇里。」

我會講到拉瓦錫,他以在氧氣方面的成就被印在我們的中學課本之上,在臨終前的斷頭台上,面對周圍謾罵的市民,耳邊傳來同僚不滿地感嘆:「我們死後,剩下的,竟然是這些傢伙。」

我還會講到和《百科全書》幾乎同時的,《四庫全書》的編訂。東西方的兩群最傑出的知識分子,在各自的驅動力下,以不同的方式,編寫著分屬東西方最浩繁的典籍。而東西方文明的命運,從這兩次修書中,便可見端倪。

啟蒙時代在十八世紀末期宣告終結,在漫長的時間裡,思想者和科學家以鋒利的筆觸堅韌書寫。革命帶來的蓬勃動力注入世界的引擎,社會的進步日益突飛猛進而咄咄逼人。個體的價值以慘烈的代價得到展示與尊重,「社會科學」作為文明的重要分支首次出現在西方世界的語料庫,關於人類自己的學科走上舞台,永遠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2016 年 6 月 10 日(星期五)晚 21:00,一段啟蒙時代中的科學史演進,主講人@汪有,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輔修,科學史愛好者,知乎「科學史」話題優秀回答者,恭迎聆聽。

推薦閱讀:

盧梭的布爾喬亞問題 | 城與邦
後現代主義哲學有未來藍圖嗎?
有哪些冷酷且精闢的名言?
如果美國真是基督徒口中的「山巔之城」,那為什麼不在憲法里定基督教為國教反而明確寫入政教分離原則?
盧梭與「百科全書派」有何矛盾?

TAG:知乎Live | 科学史 | 启蒙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