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數信息的錯覺
人有一種錯覺,他會把自己爛熟的東西,當作別人也知道,把自己的小圈子,以為是整個世界。
第一次這麼覺得,是在看到一份民間版知乎用戶分析報告後。2014年,知乎上「未回答過問題的人數」佔到「83%」,也就是說,只要你回答了一下問題,你就已經好於絕大多數人了,不論你有沒有獲得過贊數。當時我的贊數在1000~9999之間,這麼算已經進入了前1.68%,這讓我非常吃驚——雖然我知道實際的回答人數不是特別多,大家的贊數普遍都偏低,但是沒有想到像我這樣的人那麼少,少得有點不可思議。
人就是這樣思考的,他不會考慮到自己的圈子就是那麼點,他每天碰到的人,得到的信息,看到的大世界裡的一幕,以為那就是每個人的生活。因為你看到的都是名人、大咖,感覺滿世界都是這些人,這就是信息的「易獲性偏見」。
這件事給我的影響非常大,從此我開始思考——也許我所擁有的資源並不是那麼大眾。就拿豆瓣上的一個很火的豆列來說,很多人都問過我,應該看什麼書比較好,有什麼比較推薦的書籍,知乎上也有關於專業入門好書的推薦,但是不知道有多少人關注過這個豆列:
各領域入門書籍推薦(科學松鼠會合力打造)
這是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創建的一個豆列,裡面的書籍都是頂好的,是這個團隊問了很多不同專業的人,請他們寫下「對想了解某個領域的初學者來說最值得推薦的一本書」,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上去很火的豆列,足足有兩萬個人關注的豆列,究竟有多少人了解呢?全中國有14億人,又有多少人能走到這一步呢?上了大學之後,我覺得我做得最正確的決定就是入手一個ipad,它的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它的表面價格,我用它看了很多書,大多數都是直接從網盤上下載的。因為我知道,我所在的這個學校,浙江財經大學,雖然分數很高,但其實力差的要命,垃圾學校,垃圾同學——如果讓我每天在這個學校而不接受其他的信息,我就會永遠局限在這個水平。但如果,我每天接觸到的書籍都是最好的,看到的都是最偉大的思想,那麼我就擁有了更好的可能性。
(我相信有「場」的存在,一個偉大的人會影響和他有關聯的人,有時候你不需要殫精竭慮地去優秀,你只需要把你自己的生活和更好的「場」融合在一起就行了。所謂「耳濡目染」不過是一種可能性的爆發而已。)
但有時我也會想,有多少人,連ipad都不捨得買呢?有時候人不想投資,不是因為他沒有錢,而是他在思想上被束縛住了——你無法叫一個每個月只有1500的學生去慷慨地、不眨眼地買一個ipad,就像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花500塊錢,加入李開復的知乎Live。不是他們沒有錢,而是這對他們來說很奢侈,很不自然——不自然的東西,遲早會退縮。
有時候,我會覺得,人與人的差別不過是運氣而已:好的家庭,好的資源,好的「場」,贏者擁有一切。「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對人數錯覺的更正,讓我們更懂得「並非所有的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就像你能看到我的這個專欄,也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小部分而已。2000個的關注,只佔到所有人的多少呢?知乎上的很多回答,不過是經典書籍裡面照搬過來的而已,不過是某個地方的好信息源移送過來的罷了。就拿cousera的這門「learn how to learn」來說,這門課程很好,我的許多這個專欄里的內容都是從這門課里拿來的,但是又有多少人,會知道有個國外的mooc網站,並能耐心地上完,讀完許多老師推薦的英文課外讀物呢?
人對於「極多」和「極少」都會產生錯覺,驕傲時「不知天高地厚」,自卑時「妄自菲薄」——總之,這個世界還是太大了,大到我們的小腦袋只能有個大概印象。
推薦閱讀:
※兩個維度的自我:內省與外省
※認知心理學的入門級讀物有哪些?
※高認知水平,才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家產
※被親戚強迫穿女裝會給男孩子造成多大心理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