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一個偉大的靈魂往往需要一個極靜的儀式
人都是需要儀式感的。
記得中學時痴迷網遊,一天幾小時都泡在石器時代上,在那裡我有新的名字,有家族有朋友,就像是第二人生。第一次練到 8、90 級的時覺得自己到達了人生巔峰,繼續掛機升級沒什麼意思,取而代之是每天去探索遊戲地圖,穿山越嶺,找到漂亮的山頂看日落或者神秘的小村莊一角坐著發獃。
薩姆吉爾村外拐七拐八走很遠,有一顆很大的大樹,根據任務的劇情交代,它叫愛情樹。遊戲中傳說在下面用石幣擺出心型的男女會得到幸福。
那應該是我第一次感覺到「儀式感」的魅力:多少次打著怪找著路獨自前往只為去樹下坐著發獃,自顧自地說著一些沒有人看到的話。記憶中它美得驚人,在清晨和黃昏還會有不同的顏色。
那肯定不是他第一次走在果園裡,看見蘋果樹,看到蘋果會自然落下。但在某種神奇的驅動下,那時那分的他在那樣的光影下,分毫不差的微風徐徐吹著,他的思維波動,被那隻蘋果的掉落電光火石一般地擊中了,頓悟的感覺穿透全身。
人有時就是需要被籠罩在那樣有儀式感的氛圍下,才能成為一個偉大的靈魂。
所謂儀式感,有時就是花費一定的心力尋找或布置一個特殊的環境,然後在那個巨大氣場籠罩的氛圍里,只專心地做一件事。
此系列圖片均來自 Iwan Baan豐島是日本很普通的一個海島,面積比直島大了近兩倍,人口卻連一半都不到。從國內去那裡,要經過飛機、新幹線、列車,再乘船,島上交通需要巴士或自行車。
島上有一座美術館,展出品只有一個,即是它自己。
遠處看,這是一個不規則、曲線自由的巨大白色建築物,外表光滑得像是一塊被風淋雨曬打磨而成的白色巨石,上面隨意地開了兩扇天窗。
館內地面上零星分布著極小的孔,有水滴慢慢從這些小孔中滲透出來。由於地面微微傾斜,水珠滾動著匯聚成一攤水泊,當水泊達到一定程度,又順著小孔流下,消失不見。
說到底也不過是平凡無奇的景色而已,經過這麼繁冗的步驟才能去到的豐島美術館,在那裡你唯一需要做的事,只是發獃出神。
可這就是儀式感的極致。到達那裡的所有人幾乎都會花幾小時呆在美術館裡觀察水珠的變化,其他人則躺在地上,望著窗外的樹與藍天。
耳邊伴隨著風聲、海浪聲和鳥叫聲,極度靜時還能聽到水珠滾動的聲音,他們看著看著就睡著了。
宗教是由濃厚的儀式感構成的。
建築設計師 Nicolás Campodonico,此系列圖片來自 Courtesy of Nicolás Campodónico在阿根廷科爾多瓦省東部的南美大草原上,樹林和荒野交接的邊緣,一座以當地守護神 Saint Bernard 為名的小教堂向著太陽打開了一個缺口,將落日的餘暉引入其中。
在一日當中,兩根柱子的投影跟隨著太陽,沿著弧形牆壁慢慢滑動,最後相交在一起;而這兩個投影的每一次相交,則形成一個十字架的投影。
這才算鄭重地完成一日的儀式。
這個教堂不通水電,使用了原本小農舍和院子歷經百年風雨的老磚。有人或無人來祈禱都沒有關係,每日清晨木架的兩個投影兀自投射在牆面上,如同耶穌基督前往各各他那段苦難之路的開端,然後逐漸靠近彼此,最終交錯形成神聖的十字架。
這是完全來自宇宙力量的儀式啊。
有時候,你離發現最真實的自己只差一個安靜到極致的小屋。
它建在一個雪橇上,牆壁與天花板都是由玻璃,海拔 2055 米,360 度視角欣賞山脈和星光。
或者這座深入水底,全透玻璃製成,被 35 條鯊魚環繞的水下居所。
這套可以在 Airbnb 上訂到的房子,專為勇敢人設計。再或者羅馬外郊一個隱藏多年的建築遺址。這是 20 世紀 60 年代末,一位建築師建造的實驗小屋,它將許多因素折中地混合在一起,包括形狀、幾何、材質、重量和體積。建築的混凝土梁框架內有一個球形的裝置,然而建築的內部卻是一系列透明窗戶結構,它們不斷地在內部重複,從而構成了整個空間。
自從 1995 年建築師死後,這棟建築已經被遺棄了,這麼多年也沒有修葺過,它成了一個來自過去的被遺棄的空間。
曾經輝煌,然後沉寂,甚至再找到它都很難。
它們給了儀式感一個極致的體驗。感覺在那些地方,偉大的靈魂正在發生。
文章撰稿於一個小眾,安靜,展示未知之美的線上雜誌 MorningRocks,歡迎微信搜索關注
推薦閱讀:
※17處作品列入世界遺產的天才,如何裝飾自己的家,他的一個巧思可能改變你家裡的全部氣質
※高樓大廈是如何解決供水中的水壓變化問題?
※南京散記
※採用極致的工業風格,它有可能是中國最酷的一座電影院
※這種類型的建築有一種類別上的學名或者分類嗎?它們的屋頂防水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