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門永續設計的入門

資料來源:《向大自然學設計-朴門啟發綠生活的無限可能》-孟磊、江慧儀 著

最開始接觸朴門是從「朴門農法」開始,比如不用除草劑,反而拿雜草當肥料;一塊地要先閑置個2-3年,讓自然恢復肥力後再行耕種等。最初印象是朴門提倡自然種植,杜絕所有化學試劑用在土地或植物之上,更多是關於綠色農業和田園生活。

看了此書後才發現,「設計」才是朴門的核心:設計地景、設計一個社會和概念系統,設計你的空間和時間如何運用——朴門永續設計是關於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或模仿自然模式,實現可再生的設計。

「再生型的設計」就是可以自我支持,同時幫助萬事萬物生生不息。

一、朴門倫理

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多餘,是朴門的三個倫理。

地球是生命的基礎,讓世間擁有陽光、水分、能源等生存底料;而人類是社區的組成部分,互幫互助的社區力量是人類這個族群進步和發展的關鍵;分享與貢獻不僅是個體走向更高生命領域的姿態,也是世界步入可持續軌道的姿態。

二、朴門原則

設計沒有通用的模型,只有總結出的原則。

每個人、每個地方、每個空間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環境,而朴門提倡根據所在環境來進行合適的設計,而不是將某個模式直接照搬,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這一塊是整本書的精華,也是作者在多年朴門設計的學習與實踐中總結出的。

1、學習的原則

1.1 觀察與互動

在實地中去觀察對方所需,觀察方案的影響和差錯。就是說要通過交談、觀察、互動、換位等方式來熟悉對象,獲取現實存在的信息,以此為依據。

1.2 把問題看成正面資源

水過多,不是減少水,而是生長出吸水植物;鹽分過多,不是去洗鹽,而是讓適應鹽鹼環境的植物來處理,其實是建造一個生態系統,最後讓產生出的問題消失或自動消失。是一種積極的解決問題的心態。

1.3 以創意借力使力並回應變化

針對雜草而言,順應自然,利用它們的益處來建立生態。和2點相似。要讀懂自然的意思,讀懂人的心理意思。尊重事實、樂觀對待。

上面應對的都是客觀存在的問題或現實。

2、能源的原則

2.1 收集與儲存在地的能源

意即利用所在環境的光、水、廚餘/垃圾、人力等在地能源和資源,盡量在能量消散前使用,並使在地的能源參與能源循環,生生不息。

朴門認為「陽光、水、土、有機質以及在地智慧」五大元素的消失將再也尋不回來,所以要用行動來留住這些能源,拯救生存環境。

2.2 有效率的能源規劃

合理使用能源,能避免浪費就要避免,比如出門共同乘車、共同團購,減少能源不必要的路徑,把人工維護降低,在每天經過的地方找到物資或服務,將每天用到的功能放到每天經過的地方等。這點比較抽象一些。

2.3 使用並珍惜再生資源與生物性的服務

比如讓貓來捉鼠而不是捉鼠夾,讓羊來除草而不是除草劑,認識身邊的生物性資源,儘可能多地了解之間的關係,在解決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自然解決方式而不是人類技術。

利用天然的能源,減少外力介入。用台灣花蓮朴門設計協會的邱奕儒老師的話說,就是「能用活的,就不要用死的」。

對公司而言,人才是否也是一種能源?

3、合作的原則

3.1 系統中的每個元素可產生多種功能

一個元素在系統中至少要起到3種以上的功能,如青蛙可吃害蟲,同時給蛇類提供食物,同時還可給土壤提供肥料等,減少購買耗能多且功能單一的物品,如一次性紙杯、紙巾等。

思考系統中每個元素,看相應的需求、產出和功能分別是什麼,讓彼此也可以密切依存合作。

3.2 系統中重要功能由許多元素來提供

既然是重要功能,就要讓支撐方儘可能地多元化,不然都放一個籃子里風險大。比如能源不僅使用,還利用太陽能;兒童教育不僅靠學校,還依賴家庭、社區等;收入不僅只靠一個工作,還有其他來源等。

3.3 將合理的相對位置整合起來

朴門永續設計的目的就是讓人類和地球上其他的成員合作,將彼此之間合理的相對位置整合起來,創造自立自足的封閉系統。合作比競爭更重要,讓彼此之間從時空上都加強關係。

從組織上看,跨部門合作的意義比較重要。

再比如朴門自身,便是一門通才的學科,會涉及各領域知識的融合,提倡跨學科交流。

4、生態的原則

4.1 運用並尊重多樣性

Diversity is a gift

4.2 應用自治系統並接受回饋

尊重多樣性的前提下,放開對個體的控制力(像《失控》),順其天性來讓其在系統中獲得最合適的位置,互生互存,給予權力的同時要明確責任,接受個體產生的正面/負面回饋。

健康良好的系統里沒有統治者,但有一個設計者。

4.3 使用邊界生態及重視不起眼的資源

這點很有意思,兩個系統的邊界是第三個系統,往往資源最多,也最容易被忽視。比如森林和湖泊,白天和黑夜等。書中舉了一個在岩石邊種植蔬菜的例子,岩石為蔬菜擋風、灌水,創造出了不同的微景觀。另外,呼與吸是冥想的邊界、悲傷與平靜思考的邊界、離職期是聽取心聲的邊界、試用期是大膽利用創造力的邊界等,要善於發現這個邊界。

邊界也可以指不受重視的人、種族、文化、事物等,讓原本不受重視的邊緣人力資源發揮其長處。

儘可能增加生態活躍的邊界生態。

5、規模的原則

5.1 使用小而慢的解決方法

朴門永續設計的特點是長時間地觀察,而不是長時間地盲目付出勞力。小而慢的方法一方面是容易試錯,一方面不至於對環境產生太大傷害,在低成本中獲取合適的方法,實質是減少浪費和消耗,做力所能及的事。

是不是和設計思維的小成本試驗比較像?

5.2 從設計模式到規劃細節

先有個整體的方向和模式,然後進行分區、分項目、分任務規劃。

在大農場的劃分依據:

因素一,你需要去走訪照顧某元素的次數;因素二,區域中某元素需要你去走訪照顧的次數

「在根據各區域使用的目的與頻率,規劃清楚的分區之後,就能進一步將細節的設計納入。墨立森與洪葛蘭兩人提出這5區的概念時,主要是將其功能應用在多年生的農場活動。第零區是人的居所,通常是房屋本身:

第一區主要是人類活動的中心,包括農舍、廚房用小菜園、晒衣場、需要每日收成的蔬果葉菜等植物,以及需每日照料的雞、兔等需要持續觀察、經常探視的動物或設施,當然也包括通往這些區域路徑等等。

第二區通常是每周只有訪視一次或二次的區域,可能包括池塘、蔬菜園、堆肥區、溫室等需要每周照料的植物。

第三區是農場區,需要每月至少訪視一次,多半種植需要較少關注的植物,例如番薯、果樹等。

第四區大多是當地野生可食植物、放牧的動物,以及木頭、竹子等建材來源,屬於長期發展的區域。

第五區則是野地,保育本地原生植物,以及未經營管理的區域、沼澤地等,作為對照組的學習區。」

除了大農場,城市生活區、工作空間區都可進行分區設計,只是可能不會有5區之多,抓住分區的本質,其實是為了合理安排空間來使自然能源、人類能源得到有效而不會浪費的利用,從日常細節設計開始。

6、生存的原則

有勞有獲。

通過借力使力、生態關係等投入最少的資源和人力並獲得最大產出。也就是不僅可以自我持續,還可以生存。

要了解投入的資源與收入的關係。

朴門設計是重視實際效果的。

三、關於自然模式

朴門的核心便是觀察自然、學習自然、讀懂自然的含義,並內化成設計靈感,應用於生活的各方面,以循環可持續的狀態獲得身心內外的獨立和諧。

所以,作為一個朴門學習者會十分關注隨處可見的自然模式,走入自然界中觀察自然長什麼樣子,思考為什麼要這樣。

「在人體內也可以發現彎彎曲曲的自然模式,那就是腸道。食物在經過腸道時,許多養分就是藉由緩慢的蠕動被人體吸收。誠如合朴農學市集創辦人陳孟凱所言,市集的運作理念在於放慢現代人的生活步調,使人們重新好好吃飯、好好成長與好好生活。那一次合朴農學市集類似蜿蜒河道的攤位擺設,不但增加了每個人通行市集的時間,也因此增加了人們放慢腦筋轉速、使思緒可如淤泥般在當下沉澱、聚焦的可能性。」

「在隨後的三年間,墨立森近一步地發現,他所觀察的兩種有袋動物,加上約26種植物之間,就可以產生相當複雜的互動與依存關係。因此,促使生態系具有韌性的關鍵因素是系統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這樣的韌性,使得生態系能夠在各種外力因素的變化之下(例如氣候),仍能維持某種程度的穩定性。

也就是說,生態系中成員的多樣性越高,就越有抵抗力與韌性。如同栽種單一物種的農地與多元物種栽培農園之間出現的差異,通常單一種植的農地在遭受病蟲害攻擊時,作物容易快速地被害蟲一掃而空;相對的,在多元種植的農園裡,因為生態系較健康,較容易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種一物剋一物的食物鏈關係存在,自然比較具有抵抗外力的能力。」

除了在農業中應用自然模式,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可以哦~

朴門並非一味要求生產,是讓環境系統展現它們自身的演替。現代農業只關心生產結果,一畝產多少稻子,一面積魚池產多少水產,正如商業機構只關心一個員工產生多少績效,結果導向的思維讓我們的經濟迅速發展,同時也丟掉了很多營養成分,土地肥力用盡、水產靠人工養殖、員工積極性降低。放棄對土地的控制,它才能釋放生命力,放棄對員工的教條管制,才能看到他們的積極性和熱情。

而仿照自然關係的社群會更幸福。朴門永續設計認為,社區結構與在地經濟都是很重要的社會課題,要維持社區間的活絡,重建人與人、人與社區之間的聯結,模仿生態系中各成員的網路關係,將是一個解決方案。在一些社區里,他們還會流行社區貨幣,在一個固定範圍內,用社區貨幣來提倡在地消費。就像一個不喜歡現代經濟罪惡的群體,自己獨立於世外,成立一個小國寡民。但目測,在大天朝不太可能?但朴門所看重的社區力量卻是社會進步所需要的養分。

再比如轉型城鎮運動,即鼓勵大家在城市家中的屋頂、陽台、窗檯進行可食作物的設計與種植,收集住家附近的能源與水等,用漸進式的朴門永續設計,讓居住在鋼鐵化城市中的人們也可以實現融進自然的可持續生活,而這正是我的夢想!

四、朴門小案例

以下是過往的朴門設計所創造出的典型案例,比如:

螺旋式花園,仿照肺葉形狀的菜園,蜿蜒曲折的市集河流;

厚土種植法,用覆蓋來防止雜草生長並保存改善土質,同時挖洞來種菜;

植物社群的應用:

如何檢驗,你是否用對了朴門設計:

「如果每個設計的目標都是在創造能夠自我支持與可再生的系統,那麼,我認為一個設計成功與否,就是問自己:『在做了這個設計之後,系統是否變得越來越有生產力,生活是否輕鬆了些?還是變得越來越麻煩、越來越累?或越來越消耗外來能量與資源?」

比如對於組織員工評估系統的設計,是越來越促進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是增加了繁瑣不必要的工作?

後記:

6.21-22參加了在上海的東亞地球市民村,見到了本書的作者江慧儀老師,並親身參與了她的簡短工作坊,又回顧了一遍朴門的精髓思想。

以上羅列的原則可能過於零散和抽象,但個人感覺朴門是一個從整體走向細節,從觀察走向行動,從對抗走向合作,從短利走向持續的一種設計理念,雖然沒有農場或小院,也許可以從生活和工作的思考改變開始。

附-書中列出的朴門書籍:

《朴門永續設計:超越永續與原則之路》

《未來的樣貌》

《朴門永續設計首部曲:人類聚落的多年生農業》、

《朴門永續設計二部曲》

《地球使用者的朴門手冊》

附-2014千島湖朴門課程培訓錄音


推薦閱讀:

可持續能源之路
可持續發展和時尚行業怎麼聯繫到一起? 有可持續發展的布料嗎? ?
教科書重複使用為什麼沒有在中國推行開?
如何理解和做到工程項目的「可持續建設與管理」?

TAG:自然 | 可持续发展 |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