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演講實錄|閻石:最溫暖的陌生人

出品:中國科普博覽 SELF格致論道講壇

大家好,我叫閻石,是一名腫瘤外科醫生。今天我能有幸站在這裡,首先要感謝主辦方給我這樣一次機會,此外我還要感謝我的好朋友陳科博士,是他在不斷的鼓勵我。要知道,對於一個不分節假日常年奮戰在醫療一線上的青年醫生,讓他從睡眠時間裡擠出時間來準備演講,在本能上他是抗拒的。但是,在一個周末的凌晨3點鐘,當我剛搶救完一位重症患者,拖著疲累的身軀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通了,既然我有那麼多感受要和我的患者朋友們、患者的親人交流,那與其一位一位的去交流,為何我不能把握這次機會,通過這麼好的平台說給大家聽呢?於是我就在凌晨3點鐘騷擾了我的好朋友陳科博士。所以說有一位做醫生的朋友也是很危險的,他經常會在半夜騷擾你。

說到我的職業,自然要和疾病、患者聯繫到一起。對於我來講,這個疾病就腫瘤。醫生、患者、腫瘤,他們之間的關係既複雜又微妙。腫瘤長在患者身上,但患者卻對腫瘤缺少足夠的專業認識,醫生懂得怎麼治療腫瘤,但是醫生無法切身體會到治療給患者帶來怎樣的影響。在治療腫瘤的過程中,尤其是治療晚期腫瘤的過程當中,醫患雙方都知道我們的敵人十分強大,我們最後難免失敗,但是,我們還是不停的想盡辦法去對抗腫瘤,哪怕等到暫短的、微不足道的勝利。在這場殘酷的,大部分結局會失敗的戰役中,在患者眼裡,醫生究竟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是溫暖的天使?還是冷酷的機器?在我走上工作崗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都沒能得到很好的答案。直到有一位患者的出現,他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這位患者是一位在高校任教的雕塑藝術家,我們就叫他張老師吧。張老師不幸得了肺癌,我們的主任給他做了手術。在術後的頭兩年,他恢復的很好。他又能畫畫、雕塑了,他非常高興,用他的話說,藝術是他的生命。這個美好的狀態維持了兩年,兩年以後,張老師的病情有了點小變化,他的胸腔里有了些積液,經驗告訴我,情況並不樂觀。張老師需要一種藥物來控制病情,這種藥物每個月需要1萬元的費用。但吃了一個月葯後,張老師提出不想繼續服用了,原因是這個葯有一種副作用,皮疹,很癢的皮疹,張老師覺得,皮疹影響了他的藝術創作,皮膚瘙癢他就沒有創作靈感和創作激情。所以他堅持停葯。我不是藝術家,我是醫生,從醫生的角度講,有患者為了能畫畫雕塑拒絕治療,我是很震驚的,因為我知道,不吃藥他的病情一定控制不住。經我再三勸說,張老師還是不同意服藥。就這樣拖了三年,三年以後張老師的病情惡化了許多。出現了胸腔積液、腹腔積液、骨轉移,這些都是晚期腫瘤的表現。張老師的痛苦也與日俱增,向我求助也越來越頻繁了。當他在電話里問我還有什麼治療方法時,我再次提出服用藥物的事,這個時候張老師已經不能畫畫了,所以這已經不是他不吃藥的理由了。但張老師還是拒絕了吃藥,他坦白說,他除了藥物副作用以外,還在為費用發愁。我對此十分不解,可以說,他已到了最後關頭,再不吃藥就性命不保了,留著金錢有什麼用呢!又過了幾個月,張老師由老伴陪著,親自來到我的診室。老伴說張老師有話問我。張老師行動已很不便了,坐下起身都需要幫助。這個時候我再次強調了服藥的緊迫性,並坦白的告訴他,死亡的危險已經逼近。張老師堅定的拒絕了我的提議,他說:「我知道我已沒有治癒的可能,如果耗盡家裡的積蓄服藥,頂多暫短延長我的生命,可之後呢,老伴又該如何生活?我並不怕死,我今天來,只想問問,我的病會不會導致長年卧床,需要拖累老伴照顧起居?」我告訴張老師,到最後病情會惡化的很快,不會出現他所擔心的情況。那一刻,張老師非但沒有緊張,反而變得很釋然。得到我的答覆之後,張老師不想多耽誤我的時間,他艱難起身,向我告辭,並鄭重的伸出手來同我握手。我也鄭重的回應他,可能我們都預感到這是最後一次見面了。從那以後,我再沒見過張老師。兩個月後,我從老伴口中得到他去世的消息。

張老師是我遇到的一位很典型的,明確知曉自己生存目標的患者。從一開始他為了自己的藝術創作,拒絕服用具有副作用的藥物,到後來為了家人能更好的生活,拒絕價格不菲的藥物,他都做出了理性的自我選擇。很難有標準來評判,張老師的選擇是對還是錯,是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張老師在做出選擇的時候,已經完全掌握了疾病的信息、治療的信息、治療的副作用和代價,以及放棄治療的潛在後果。後來我翻閱書籍,發現這種由醫生提供專業信息,醫患雙方共同商討治療方案的模式,被稱為共同決策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醫生不僅僅關注疾病本身,而是更關注患者的幸福感受。醫生往往會在意患者怎麼理解當前的病情和潛在後果?患者有哪些恐懼,哪些希望?患者在目前狀況下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很慶幸,我在自己並不了解這些理論的情況下,就已經為張老師提供了這種醫療服務,我更慶幸我作為醫生,我沒有武斷的否定患者的決策。

從那以後,我感覺我獲得了與患者和患者親屬相處的法寶。我不單會了解患者的病情,還會關注患者的各種擔憂和焦慮,他們對手術的焦慮,對痛苦的焦慮,對所愛的人的焦慮,對治療費用的焦慮。和他們交流病情的時候,再也不會覺得自己是個局外人,再也不會覺得自己只是一台提供數據和方案的機器。當然,這不可避免的會增加我的工作量,也不可避免的,我會讓別人誤解為喜歡聊家常的男人。但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還記得,在我的門診,有一位穿著得體、彬彬有禮的中年人,為他的老父親諮詢病情。他的父親得的是晚期肺癌,通過翻閱病歷,我發現在看我的門診之前,已經有很多位醫生對其進行了治療方案的指導。但是,這位中年人還是不停的挂號,不停的諮詢病情。在交流中我發現,他已經對各種治療方案的利弊都了如指掌了,所以不是在獲得疾病和治療信息上出了問題。那麼他為什麼要反覆的諮詢醫生呢,是不信任醫生么?通過進一步的了解,我得知,生病的老人含辛茹苦將兒子養大,兒子剛剛事業有成,幸福生活才剛剛開始,就得知老人罹患晚期肺癌的噩耗。在他內心深處,他覺得是自己只顧忙事業,而忽視了老人的健康,是自己的疏忽導致了老人治療的延誤,所以他才不停的諮詢,想要了解更先進的治療方案,以彌補自己的過失。了解了深層次的原因之後,我拍著他的肩膀對他說,這不是你的過錯,肺癌具有發病隱匿的特點,至少有80%的患者,發現時即為晚期肺癌,你是一為孝順的兒子,你已經儘力了。聽了我的話,這位中年人居然放聲痛哭起來,我知道,我的那幾句話說到了他的心坎上。我感覺,作為醫生,最有意義的體驗來自於幫助別人處理醫學無能為力的問題,而不僅僅是醫學能夠解決的問題。就像這位中年人,我們永遠無法讓時光倒退,讓他的父親及時的發現腫瘤。我們能做的,是安慰。

然而,事情並不總是那麼簡單。別忘了,共同決策模式的前提是讓患者儘可能全面的掌握疾病的信息、治療方案的信息。對於晚期惡性腫瘤,我們常常會面臨束手無策的窘境。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患者的親人在問「大夫,還有什麼治療方法」時那種期待的目光。更忘不了在得知「毫無辦法」時,那放光的眼神立刻變為驚詫,隨後又慢慢暗淡的那種失意。在我剛剛獨立出門診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非常懼怕那種詫異的目光,那種目光好像在埋怨醫生的無能。但是,漸漸的,我自己的心態也在調整,我知道,向患者和患者的親人交待真實的病情,是我身為醫生職責的重要部分,我無法迴避。只有提供了這些真實的信息,才能避免過度治療給患者帶來的傷害,甚至能夠讓一個家庭把握最後的珍貴的相聚時光。

演講的最後,我想再次提出這樣的問題,作為醫生,我們的任務究竟是什麼?一直以來,我們醫生都覺得我們的工作是保證健康,保證生存。實際上我們應該有更遠大的目標,我們的目標是助人幸福。張老師的幸福是快樂的畫畫、雕塑,是讓老伴的晚年生活衣食無憂,是有尊嚴的活著,不成為家庭的拖累。事業有成的中年的幸福是讓老父親享受到自己奮鬥的成果,過上富足的生活。我們醫生也有我們的幸福,我們的幸福是用通過醫患雙方的努力,儘可能免除疾病給患者帶來的困擾,讓患者有足夠的活力和能力去積極生活。

很多患者和我只有一面之緣,很多時候,我們的相處只有幾分鐘。但是,在這短短的幾分鐘里,他們願意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展現給一個陌生人,我相信這是源於信任,也是源於希望。我是閻石,我是一名腫瘤外科醫生,我願意做那個最溫暖的陌生人。

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的公益講壇,每月一期。SELF是 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縮寫,提倡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嘗試打破過去純粹以「知識傳播」為主的科普形式,專註于思想的傳播,力圖從思想的源頭上促進公眾參與科學的積極性,打造具有中國科學院特色的、融合創新、科學與人文關懷並存的公益演講品牌。

登陸「SELF格致論道」官方網站獲取更多信息(self.org.cn/)。本期視頻也將陸續在中國科普博覽上推出,敬請關注。更多合作與SELF工作組self@cnic.cn聯繫。

推薦閱讀:

榆林產婦跳樓身亡:到底有多絕望,才會選擇一屍兩命
病人得了絕症,醫生是如何告訴病人的?
如何辨別對方是不是醫生?
醫生的診斷是否值得相信?

TAG:肿瘤 | 医生 | 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