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你們願為體育夢想付出多少?

思緒的導火索

這兩天在朋友圈看到好友Jane發了一條朋友圈,主要內容是:16年秋季,哥倫比亞大學體育管理碩士項目目前錄取的唯一一個中國男生,因為家庭不支持體育產業的職業方向,拒絕提供經濟支持。面對夢想和現實背離的情況,這個叫李昂的男人,決定向朋友圈發起貸款。

面對夢寐以求的哥大offer,他用雙肩扛起貸款,將夢想裝進行囊。

對體育職業的偏見

看到上面的信息,留下最深印象的關鍵點是:

哥大,體育管理碩士offer,常青藤學校里唯一一個設有該項目的名校,牛!(在常春藤讀體育管理是什麼體驗|哥倫比亞大學—體育管理項目介紹)

家庭不支持體育方向的職業發展,有偏見;

一方面感覺到可惜,一方面產生了對這個同學的敬佩。在這麼年輕的時候,為自己喜愛和執著的夢想背上貸款,這在中國社會並不是常見的。

除了敬畏,讓我感覺最深的是——偏見,一股來自輿論與大眾認知對於體育職業的偏見。這樣的事例已經有很多了,比如:幾位知名運動員成立體育投資基金、知名運動員成為人大代表、知名運動員成為大學兼職教授等等。

這些人往往遭到某些人以及輿論的口誅筆伐——運動員們在運動場上是佼佼者,但是「不應該」具備能夠跨界的能力,所以無法在離開運動場後獲得成功。每每被問及自己工作在體育行業時便會被聯想到「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形象,而這也是文中最初提到的李昂所遇到的窘境——父母認為體育工作「低人一等」。

首先,需要承認的是,過往的中國體育體制下的絕大多數運動員在競技成績的KPI下,無法全面地發展,留下了一些後遺症(顯然這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特色)。現今,隨著中國的全球化發展,體育行業的各個環節也都發現了各自的不足,在各個緯度上都在儘力去修復與完善。路還很長,但是可以看到行動和變化。比如姚明所帶領的與現有體制的對抗,比如越來越多的同學跨專業地攻讀體育相關專業,比如體育公司尋找更多複合型人才。

而說到中國的體育產業,大家一定會和「五萬億」聯繫到一起。自從46號文件發布之後,體育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並不斷獲得大額投資,萬達阿里等傳統行業巨頭開始布局體育行業,國內外體育IP獲得大幅度提價搶購。這樣的資本運作已經讓體育行業成為了大家的一個關注的焦點。

更重要的是,體育產業需要的不僅僅是運動員、教練員、體育官員。作為一個複合型產業,它還需要運營、媒體、營銷策劃、商務拓展、數據分析、法律等等的職業人才。國家從目前三千億要發展到五萬億的計劃中,這些體育職業人才將有巨大的發展和職業前景。

我的想法

09年10月,北京五棵松,我大三。當時很榮幸做了NBA中國賽的志願者。那是我第一次見到西裝革履的體育職業經理人們,他們帶著對講機、拿著手稿文件、胸前掛著准入證件、彬彬有禮地中英文隨意切換工作。這是我對職業體育人的第一印象,也成為了自己不斷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專業、職業並且顏值與技能兼備。

也許體育產業中還留有過往的陋習,但是絕不是輿論所抨擊的那個樣子了,至少見到很多體育產業精英們的工作方式已走入職業,而不是傳統觀念所認定的那個樣子。

也許,改變對一個產業的看法,需要的不能只是產業站上風口的幾年,而是一代人的時間積澱;

也許,大家看慣了歐美運動員場上運動裝,場下西裝的變裝。我們中國的運動員和體育職業經理人們還需要由表及裡不斷完善;

也許,沒必要爭論什麼,體育職業人群們需要的就是努力做出些什麼,再做出些什麼。

朋友們,你們願意為體育夢想付出多少?是否能忍受從運動員到職場轉變的陣痛?作為體育愛好者能克服來自外界的反對阻礙嗎?能努力堅持來改變傳統對體育職業人的偏見嗎?

我非常高興自己正從事著熱愛的體育工作,讓我們一起努力,打破之前的偏見,讓體育的正能量傳播到更多人身上。

作者簡介:

李韜之

WEsport首席諮詢顧問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人體科學本科

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體育管理碩士


推薦閱讀:

和夢想有關的電影?
每個人都有夢想嗎?
人窮其這一生究竟要追求的是什麼?
如何反駁這樣的人?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

TAG:体育 | 体育产业 | 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