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論》——納粹德國(續)

「閃電戰」一詞至今還給西歐人民心裡留下了難以揮去的陰影。國土如閃電一般全境淪陷,全然沒有反應時間。波蘭於一個月內滅亡,歐陸自稱的霸主法國只用了一個多月。進攻蘇聯時,納粹軍隊也不過三到四個月就攻至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城下,殲滅蘇軍數百萬部隊。閃電戰這種戰爭方式徹底改變了以往的戰爭模式,並在戰爭初期給德國帶來巨大收益。

閃電戰充分利用飛機、坦克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飛機先猛烈轟炸敵方重要的戰略設施的通訊中心,把敵人的飛機炸毀在機場,取得制空權,並使敵人的指揮系統癱瘓。隨後以精銳坦克集群為先導,從敵軍薄弱環節強行插入,步兵立刻跟進鞏固戰線。坦克集群則繼續向內衝擊敵後方,並完成對正面戰場上的敵軍主力的包圍殲滅。一下就把照搬一戰模式的法國打得丟盔棄甲。閃擊戰極度依賴於高機動性的坦克集群和裝甲兵指揮官,而二戰時期的德國正好滿足這兩個要求。納粹德國的動員力和生產力都達到了一個高峰。軍工廠日夜不停地生產先進的3號和4號坦克列裝部隊,提拔上來的年輕軍官們也對一戰後期的新式武器坦克的強大威力很感興趣,提出了先進的坦克集群作戰的理論。而德國初期敵手波蘭沒有大規模列裝坦克,法國的作戰理論仍停留在落後的一戰戰術,理論落後於時代,德國因而大勝。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

靜坐戰:

德國進攻波蘭時,英法雖參戰,但直至德國發動西線的進攻,英法都沒有在西線發動任何大規模軍事行動。無聊的士兵每天都會去「攻佔」德國邊境上的小山頭,互相放幾槍,晚上再回來。戰爭打了好幾個月,西線卻和平得很,所以被歷史學家們稱作:奇怪的靜坐戰。英法決意放棄自己的盟國也有合理的理由:

1、國力不足。西線德軍兵力很少,兵力對比大致1:2,盟軍如發動軍事行動,完全有可能擊敗他們。然而「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消耗財富的速度極為驚人。而英法聯軍是進攻作戰,需要不斷留下部隊駐防,德軍戰力也不低,發動軍事行動所能帶來的收益不會很多。

2、軍事戰略的落後。除了德國軍人以外,沒有誰認為未來的戰爭會以一種更迅速更強有力的「閃電戰」方式進行。軍事家們都認為戰爭將會是艱難的陣地戰,交戰雙方互相在對方陣地上傾泄幾百萬發炮彈之後勉強打開一個缺口。波蘭的實力雖低於德國,但它是守衛自己的國土,士兵士氣高漲。與德交戰雖然會失敗,但打完波蘭的德國恐怕也不會好到哪裡去。英法打定主意認為德國與波蘭將會鏖戰很長時間,預備坐山觀虎鬥,可事實與之相反。

3、對德戰略預判錯誤。歐洲資本主義社會對社會主義的蘇聯極為敵視,法西斯主義國家更痛恨它。《反共產國際協定》的目的就是抵禦共產主義干涉。英法兩國領導人也理解這一點。這也是他們誤判德國戰略的主要原因,但希特勒野心更大,他清楚地知道貿然進攻蘇聯不會有好下場,所以滅亡波蘭後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全力準備對英法的戰爭。直至此時,英法才真正認識到危機。

日本帝國政府及德國政府認為共產國際(即第三國際)之目的在採取一切手段以破壞威脅現存的國家;

深信忽視共產國際對於各國國內關係的干涉,不但將危及其國際安寧及社會福利,且將威脅全世界的和平。為協力防止共產主義的破壞起見,協議如下:

第一條締約國相約對於共產國際的活動相互通報,並協議關於必要的防止措置,且緊密合作,以完成上述措置。

第二條締約國對因共產國際的破壞工作而國內安寧感受威脅的第三國,應根據本協定的旨趣,採取防止措置,或共同邀請其加入本協定。

----《反共產國際協定》

真正滅亡法國的還是對馬其諾防線的過分自信。馬其諾防線自瑞士邊境之至比利時,可以有效保護法德邊境的阿爾薩斯和洛林省。法國人吸取一戰經驗,認定堅固防線在消耗敵軍有生力量方面十分有效,所以在馬其諾防線上下了血本,修築大量堅固的工事、炮台、射擊孔,法國陸軍司令也誇口馬奇諾防線不可攻破。

整個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15個。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頂蓋和牆壁厚度達3.5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300毫米,均能抗兩發420毫米臼炮炮彈的直接命中。防線內的防坦克障礙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斷崖及金屬和混凝土樁砦,並用地雷場加強。防步兵障礙物一般為金屬樁或木樁鐵絲網,有的地段還設置了通電鐵絲網。

防線的確挫敗了德國人攻取它的嘗試,但它卻隨著法國的覆亡而被拆除,標誌著塹壕戰的消亡。德國人根本就沒有攻打它,他們從法比邊境的阿登森林穿過,然後向北一舉包圍在比荷境內的幾十萬英法聯軍,擊潰他們後,戰爭就結束了。

對英作戰

英國本土未被佔領,得以成為日後反攻德國的橋頭堡,某種意義上是德國的戰略失誤,德國與一戰相似,又一次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境。對此我們務必要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取消對英登陸作戰的「海獅計劃」是優劣並存的。

劣勢:很明顯,留著英國這樣的一個「釘子」十分危險。倘若英國被滅亡,美國開闢第二戰場就非常困難。西班牙的佛朗哥政權親近納粹,而葡萄牙很小,很難給美國人足夠支撐。開闢第二戰場對德國的影響就會被顯著降低。德國可以大幅減少留守法國的部隊投入東線戰場,免於兩線作戰。

優勢:戰略突然性。我們需要著重強調此點。斯大林是否預測到了蘇德戰爭?他認為戰爭將在1942年爆發,正好早了一年。他認為,德國不可能再犯一戰時兩線作戰的錯誤,必先奪取英國,再準備對蘇戰爭。對英戰爭不可能很快結束。英國自身的實力並不弱(海獅計劃受重挫即是),也有強大的英國皇家艦隊協助反登陸,德國人不可能像消滅法國那樣輕易地滅亡英國,戰事一定會拖延很長時間。此時準備對蘇戰爭就來不及了。德國完成準備的時間很難早於1941年秋季,此時蘇聯的「冬將軍」又可以把敵軍阻擋在外。德國人就只好等待來年,也就是1942年春天發動進攻。正因為如此,斯大林固執地堅信戰爭不會在1941年爆發,對邊境明顯的異動視之不見。

當英美向蘇聯頻頻告警時,斯大林把他們的警告視為挑撥離間,是想讓蘇聯捲入對德戰爭,而坐收漁人之利。斯大林對朱可夫談及英國時說:「你看,他們是怎樣千方百計地那德國人嚇唬我們;又拿我們當做怪物去嚇唬德國人,這顯然是要挑唆我們互相殘殺。」(《朱可夫元帥回憶錄》)斯大林總是反覆說:「不要受人挑撥!」「不要被人離間!」「不要理會他人挑撥!」

----《斯大林對蘇德戰爭爆發時間判斷失誤的原因初探》

蘇聯的陸軍擴編計劃也以1942年為基礎。那麼,對於納粹德國來說,1941年是一個關鍵節點。此時準備對蘇戰爭可確保戰爭大致在1941年春夏之交發動,將給準備不充分的蘇聯迎頭重擊。開戰半年,蘇聯損失巨大。

  開戰頭4個月蘇軍損失數字

  1941年6-9月,蘇軍一共損失2817303人,其中純減員(指陣亡與失蹤)2129677人-這其中陣亡236372人,因傷死亡40680人,因病死亡153526人,失蹤1699099人;受傷687626人-其中受傷665951人、因病受傷21665人。據不完全統計,裝備損失如下:輕武器417.28萬件,坦克與自行火炮15601輛,各種火炮70574門,作戰飛機7237架。

----《蘇德戰爭》

總結起來,取消對英作戰的「海獅計劃」,提早發動對蘇閃電戰存在其合理性。相比於付出損失,希特勒取得的戰略性突襲成果比損失多不少。英國的協助「加速了」納粹德國的滅亡,但我們都知道,蘇德戰場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決戰。抗德主力是蘇聯,而不是英法美等國。由此,我們認為,提前發動對蘇作戰很可能是經過縝密思考的結果。

其次,我們認為,敦刻爾克大撤退極大程度地重創了英國的抵抗意志,使其無力發動軍事行動。法國戰役中,德軍的主要作戰計劃是穿過防禦薄弱阿登山區,完成對比荷地區英法部隊的大包圍。這個計劃很成功,把三十餘萬英法聯軍包圍在極狹小的敦刻爾克港。當時的英法聯軍士氣極為低落,只要發動進攻就會潰散。而當時的幾支坦克集團軍突進得太快了,快到最高統帥部都嚴令他們停止進軍,貽誤了戰機。英法聯軍得以逃脫。然而,他們雖撤回了本土,但對英國社會的打擊遠比他們被全殲要厲害。

我們每個人對數字的敏感度很低,尤其以萬為單位時,10萬人與30萬人有多大的差別?我們認為,還是不大的。從數學的角度,兩者之間有三倍的差距,然而人在自己的腦海中構想時,往往達不到三倍的效果。對於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來說,也無法想像戰場上的混亂與血腥(不曾見過戰場上混合著血液、骨髓、炸的翻飛的四肢與被炮火翻耕幾十遍後的土地殘渣漿液)。但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由剛從戰場上下來的極度疲憊全無鬥志的士兵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把它生動而殘酷的描繪出來,造成對德軍的極端恐懼。這種恐懼直到德軍在蘇德戰場上連連戰敗後才逐漸消散。我們認為,之所以希特勒最終下定決心推後對英作戰計劃,轉而進攻蘇聯,就是因為英國已無力在他背後偷襲了。

對蘇作戰

全世界都低估了蘇聯。沒有任何人或國家在蘇德戰爭爆發時,或是在1942年前預測到蘇聯會在四年內徹底打垮納粹德國,贏得戰爭勝利。蘇聯做到了,下文我們詳細分析。

蘇聯自身實力強大:戰爭初期,蘇聯多個集團軍被整編製地消滅,軍用物資、軍事工廠的損失無法計算。但不用多少時間蘇聯就重新恢復了軍隊編製,武裝起更多的坦克師。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恐怖」的動員力。「大清洗」後,蘇聯對國家運作的掌控力達到極點。地方官僚有極高的權威,他手上經常會有很多「名額」,可以把任何人抓進監獄,刑訊逼供迫使他認罪,扣上一個「反革命」的帽子槍決。而這些官員的上級也有不少「階級敵人」的名額,殺掉下屬的某個官員輕而易舉。蘇聯內部人人自危,生怕某一日不明不白地被抓去槍斃,在完成上級所強加的極為嚴厲的要求時拼盡全力,生怕人間蒸發。

又因為蘇聯的全力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基本國策,軍工廠、機械工廠在全蘇聯都掀起了建設的狂潮。無數的坦克場、步槍廠、拖拉機廠都在幾年之間建造完成,在戰爭中發揮巨大作用。莫斯科保衛戰最激烈的時候,坦克廠的工人直接開著剛從生產線上下來的坦克與入侵的德軍交火,把他們擊退。遍布全蘇聯的工廠發揮了難以想像的作用。

最後是斯大林無人能敵的個人威信。數次黨內政治鬥爭和「大清洗」建立的威信支撐斯大林熬過戰爭初期的巨大失利。斯大林本人不是軍事家,在多次戰役中都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使蘇軍損失慘重,如哈爾科夫反擊戰的重大失利以及基輔會戰的大失敗。最大失誤未能預測到德國1941年的進攻。然而,這麼多的失利沒能讓他下台,卻讓他的地位更為穩固。別國的領導人只怕早就被推翻了。

攻蘇客觀上的困難。蘇聯人最大的盟友是大名鼎鼎的「冬將軍」。一旦入冬,蘇聯地區嚴寒的氣候條件將重創侵略者。以往進攻蘇聯的國家無一不損失慘重。拿破崙1812年遠征俄羅斯時帶了60萬部隊,返回時僅剩四五萬人,嚴寒在其失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春天凍土解凍之時,土地泥濘不堪,也給入侵者以很大困難,所以進攻俄國(蘇聯)極為困難,唯有卡准夏秋之際半年時間作戰。

實際戰局:雖然條件十分艱難,高素質的德軍仍打出了漂亮的戰果。裝甲集團在空軍強力掩護下從蘇軍陣地突入,襲擊蘇軍後方,並完成包圍。蘇聯最高指揮部並未做好準備,不明真相,令前方部隊死守陣地不許後退。正好使突入蘇軍陣線的裝甲部隊不受打擊,突破口的步兵也能鞏固戰果,完成包圍。而又因為大清洗的緣故,部隊中很多富有戰爭經驗的指戰員被殺被流放,部隊作戰的意志薄弱,容易潰散,缺乏小股部隊的機動性,無法根據瞬息萬變的戰場情況合理決策,只能按照上級命令原封不動地執行。

進入街巷後,第一梯隊使用小部隊沿街道的兩側隱蔽前進,或挖通牆壁在房屋內隱蔽前進,或經過鄰街積極向敵後實施迂迴突擊。第二梯隊隱蔽跟進,著重於迂迴突擊,不可擁擠在街道上,避免遭敵火力殺傷

巷戰中應以破牆連院的辦法打通運動道路,大膽地猛插包圍迂迴敵人,切斷敵之通信聯絡,打亂其指揮機構,造成敵整體潰亂,而後猛攻殲滅之。敵被擊潰後要乘敵恐慌紊亂以疏散的隊形(排或班甚至小組)猛追,不使敵有喘息的機會,求得連續奪占敵工事地堡。

……敵人反撲時主要利用街道、小巷運動兵力,除事先有開闢新道路的準備外,打通屋壁院牆開闢新道進行反衝鋒的可能性很小。其兵力大小按其兵力與地形而定,一般隊形密集,便於我施行短促火力急襲。

——解放戰爭中的解放軍巷戰戰術

……戈萬很有把握地在黑暗中走,境蜒曲折地走了二十分鐘以後,來到一條小巷的盡頭,從那裡走上了大街,這是在菜市場的另一面。

……位置發生了變化。這一面沒有防禦工事,修築街壘者從來就在這一點上失算。菜市場是敞開的。戈萬和手下的人可以進到石柱下,那裡有幾車輜重正準備撤退。他們要對付五千旺代人,然而是從背面而不是從正面。

戈萬發出了藍軍可怕的喊聲:

「拼刺刀!沖呀!」

奇異的效果。

那一大群農民感到背後受到攻擊,以為從後面又殺出一支軍隊。與此同時,蓋尚指揮的那支佔領大街另一頭的共和軍聽見鼓聲也行動起來,也敲著衝鋒的鼓點沖向街壘。農民們發現自己腹背受敵。驚惶失措往往會誇大事實。在驚惶失措時,槍聲變成了炮聲,喧囂變成了幽靈,狗吠聲成了猛獅的咆哮。此外,農民一驚惶失措就會潰不成軍。於是出現了難以描述的潰敗。 ----《九三年》第三卷 在旺代

(特別鳴謝@馬前卒47年中央敢於在西北和胡宗南兜圈子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 歷史)

部隊「能聚能散為上」,小股部隊的戰鬥力決定性因素即為基層指戰員的素質。歷經大小多次戰役的老兵往往都是部隊的核心,他們的存在可以鼓舞其他新兵的士氣,不會因為沒有督戰隊的皮鞭而四散逃跑。蘇軍基層指戰員大量缺失的直接後果就是部隊士氣低落,組織程度低下面臨包圍時容易潰散,無法完成應有的任務。

德軍中路取得輝煌勝利後,很快逼近莫斯科,此時出現了一個問題:北上還是南下?北上即迅速向莫斯科進軍,爭取把蘇聯的權力、文化、經濟中心莫斯科攻下,南下指部隊主力掉頭向南,與南路軍聯合包夾消滅位於現烏克蘭境內的,以基輔為中心的蘇軍。德國最終選擇向南包夾基輔,消滅位於這裡的蘇聯西南方面軍,成功取得殲滅五個集團軍,六十餘萬蘇軍的巨大戰果。但中央集團軍群的南下對莫斯科會戰失利難辭其咎。主要原因是時間來不及了。德國主力部隊攻至莫斯科城下時已入冬,物資供應(尤其是防寒物資)跟不上,被蘇聯部隊擊敗。如果此時德國中路軍直接進攻莫斯科,不與南路軍聯合,就很難打出像基輔會戰這樣的大勝仗,但奪取莫斯科會比較容易。為什麼德國最高統帥部最後選擇了南下而不是北上呢?我們認為,下列幾點原因可供參考。

1、吸取前人的教訓。1812年,拿破崙率領60餘萬部隊長驅直入,直搗莫斯科。拿破崙認為,攻克俄國首都可嚴重打擊俄國抵抗意志。然而,俄皇亞歷山大一把火燒掉600餘年的歷史名城,堅決與法軍作戰。優秀將領庫圖佐夫不斷在後方襲擊法國人的運輸隊,消減法軍作戰意志。莫斯科成為了拿破崙難以拋下的累贅。等到他最後放棄莫斯科返回法國時,「冬將軍」又幫了大忙。一路掉隊減員不斷,敲響了拿破崙的喪鐘。希特勒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直接進攻莫斯科對蘇聯人民士氣打擊不見得會有想像得那麼大,拿破崙的經歷就證明了這一點。莫斯科會迫使大量軍隊空耗在城中防守,白白吞噬本不多的機動兵力。北路軍和南路軍受阻也不小,中路軍再向前會陷入孤軍冒進形勢,很難佔到便宜。為了消除「突出部」,中路軍要麼向西支援北路軍進攻列寧格勒,要麼向南進攻基輔。消滅敵軍有生力量才是戰爭勝利的最高原則。

2、對烏克蘭資源的需求以及對羅馬尼亞石油的保護。烏克蘭地區是蘇聯的糧倉,地理地形適宜農業生產,自古以來就是俄國的糧倉。佔領這裡將重創俄羅斯的動員能力。其次要保護羅馬尼亞石油的供給。沒有油料坦克無法行動,而羅馬尼亞很靠近蘇聯的烏克蘭地區,打擊位於基輔的蘇軍也比較重要。

總之,德國中路軍選擇南下包夾消滅位於基輔地區的蘇軍主力是合理的。德軍在烏克蘭境內所獲得的利益要比他們在莫斯科城下損失得要多。

莫斯科戰役結束後,德軍實力大損,中路無法前進,最後決意攻打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控制高加索油田的關鍵結點。也是用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攻下它對蘇軍作戰意志會有重大的打擊。然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該戰役雙方死傷200餘萬人,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受損嚴重。

蘇德戰役的歷史,分析到這裡已經足夠了。下文我們主要分析全世界低估蘇聯的戰鬥力的原因,這與我們的研究有益。希特勒在攻打蘇聯時曾說:「蘇聯是一棟破房子,腳一踢就會垮掉」。可是,他踢在了鐵板上,直接導致納粹德國的滅亡。

1、人們總會看到他們所期望看到的內容,而忽略掉他們所不希望看到的內容。心理學家們曾讓兩組人分別讀兩篇不同的評論同一幅畫的文章,一篇文章說,畫上的人們都在快樂地宴會,而另一篇說人們都在爭吵打鬥。隨後,心理學家給實驗者們看這幅畫,畫中描繪了農民們舉辦婚禮的景象,並讓他們寫下所見。不出所料,第一組人都寫到,畫上的人們在快樂地宴會;另一組人則認為他們正在打鬥爭吵。

二戰前幾乎所有人犯了嚴重低估蘇聯的錯誤,其原因就可以依據上述理論。馬克思主義誕生時極為非常激進,且有強烈的鼓動性,令統治階級極為害怕。

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盪。為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聖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聯合起來了。

有哪一個反對黨不被它的當政的敵人罵為共產黨呢?又有哪一個反對黨不拿共產主義這個罪名去回敬更進步的反對黨人和自己的反動敵人呢?

從這一事實中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共產主義已經被歐洲的一切勢力公認為一種勢力;

現在是共產黨人向全世界公開說明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圖並且拿黨自己的宣言來反駁關於共產主義幽靈的神話的時候了。

……

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有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共產黨宣言》

為了謀求本階級之生存,所有受到舊統治階級控制的媒體和報社,無不掀起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大批判。此時的共產黨還遠不能控制輿論,所以充斥人們書桌報紙書本中的文章,絕大多數都是批判馬克思主義的。而少有人會專門研究《資本論》一類大部頭中到底有什麼內容,獲得的信息片面破碎,極易形成一種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抵觸感,這是人之常情。現當今的中國社會中也廣泛存在對別國人的刻板印象。我們更多認為德國人嚴謹一絲不苟,卻認為法國人都具有浪漫情調。我們常稱呼俄國人為「戰鬥民族」視印度人為素質低下的「印度阿三」。這些印象中有沒有錯誤或是不嚴謹的地方?必然存在。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到他國遊玩,更少有人可以與外國人長期交往,所以片面的印象客觀存在。於西歐諸國人民而言,他們必然在日常生活中對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嗤之以鼻。

馬克思列寧主義取得勝利後,歐洲各國的敵視感更深一層。頂層的國家領導人一定會對蘇共的勝利和資產階級建立的政府被推翻而感到憤怒。在這裡,我們必須要提醒讀者們注意,對於這些老謀深算的國家領導人來說,使他們發怒的絕不是什麼主義,什麼思想,而是切身的國家利益損失。原資產階級所建立的政府軟弱無能,向下不能與工人農民階級合作,向上又掌握不了軍隊和警察機關鎮壓革命。他們自身很不團結,

短短八個月里換了四次政府(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以至於在十月革命中被輕而易舉地推翻。資產階級當政時,惟一的救命稻草只剩下外國列強的支持。列強提供經費和軍隊,相應的,政府讓渡部分國家權力和財富,比如拆分沙俄時期的工廠等。資產階級政府被推翻,全俄陷入混戰時,支持地方軍閥或直接干涉都是獲利的好辦法。列強們就支持過克倫斯基、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哥薩克白衛軍、鄧尼金、頓河軍團等等,自己也派出過很多干涉軍,企圖瓜分整個蘇俄。但現實擺在這裡,1922年10月,所有干涉軍和軍閥全部被粉碎消滅,趕出蘇俄國土,蘇共執掌全國。列強的損失不可謂不大。

從西歐各國上層建築中的各大貴族角度,蘇共執行的政策更讓他們膽戰心驚。大規模地沒收地主富農土地,把它分給農民;對工商業實行全面的國有化政策,商品貿易完全禁止;大批逮捕處決反革命分子。沒有那一條不會讓以土地貴族和資本新貴為主的上層階級寢食難安。

在最底層人民眼中,革命聽起來也不是什麼好事。誠然,貧苦農民和工人在馬列主義的教導下會激發革命熱情,但處於社會中堅力量的小資產階級和富農中農階級絕不會這樣想。他們對共產黨人執行的政策是好是壞並不甚清楚,但對那些口耳相傳的小道消息和謠言一清二楚。殺紅眼的士兵屠殺無辜,搶劫民舍現象在戰亂中的俄國廣泛存在,經過很多人基於自己的認知添油加醋傳到底層,不可能很準確。老百姓分不清什麼是左,什麼是右,也不了解外交家們縱橫的經過,他們只對俄國有很少的模糊印象,而共產黨最為出名。很多不屬於它做的壞事也在謠言中扣上了帽子,不形成一種對共產黨人的敵視印象幾乎不可能。而希特勒(以及納粹黨的主體)都是從底層摸索上來的,怎麼不可能對蘇聯有強烈的偏見呢?正因為偏見,使得人更容易相信蘇聯的負面信息,而不能公正的看待事物,必然會導致戰略方針的輕慢。希特勒可能看得清楚些,但他手下的將領和官員不會這樣認為,尤其是他們已經徹底打垮英法,橫掃歐洲後。

農民在鄉里造反,攪動了紳士們的酣夢。鄉里消息傳到城裡來,城裡的紳士立刻大嘩。我初到長沙時,會到各方面的人,聽到許多的街談巷議。從中層以上社會至國民黨右派,無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即使是很革命的人吧,受了那班「糟得很」派的滿城風雨的議論的壓迫,他閉眼一想鄉村的情況,也就氣餒起來,沒有法子否認這「糟」字。很進步的人也只是說:「這是革命過程中應有的事,雖則是糟。」總而言之,無論什麼人都無法完全否認這「糟」字。實在呢,如前所說,乃是廣大的農民群眾起來完成他們的歷史使命,乃是鄉村的民主勢力起來打翻鄉村的封建勢力。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紳,不法地主階級,是幾千年專制政治的基礎,帝國主義、軍閥、貪官污吏的牆腳。打翻這個封建勢力,乃是國民革命的真正目標。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沒有做到的事,農民在幾個月內做到了。這是四十年乃至幾千年未曾成就過的奇勛。這是好得很。完全沒有什麼「糟」,完全不是什麼「糟得很」。「糟得很」,明明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打擊農民起來的理論,明明是地主階級企圖保存封建舊秩序,阻礙建設民主新秩序的理論,明明是反革命的理論。每個革命的同志,都不應該跟著瞎說。你若是一個確定了革命觀點的人,而且是跑到鄉村裡去看過一遍的,你必定覺到一種從來未有的痛快。無數萬成群的奴隸――農民,在那裡打翻他們的吃人的仇敵。農民的舉動,完全是對的,他們的舉動好得很!「好得很」是農民及其他革命派的理論。一切革命同志須知: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現在有了這個變動,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擁護這個變動,否則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場上去了。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2、對蘇聯發展的懷疑。西歐國家長期處在資本主義社會,習慣用舊思維分析新事物,就會犯下錯誤。完全自由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緩慢,而政府干預下的經濟發展極為迅速(儘管困難也大得多)。西歐社會難以用舊有的原則解釋蘇聯急速發展,所以更傾向用數據造假解釋這一事實。我們可以通過《丁丁歷險記》這個傳播廣泛的漫畫理解當時歐洲人:

丁丁在蘇聯的所見所聞,整個是一部黑鏡頭大全:選舉時,布爾什維克用槍指著低著頭的選民說:"既然所有人都投第一份名單,那麼另外兩份名單就沒有必要再投票了";工廠假裝在全力開動,而噪音卻是有人躲在後面製造出來的;政府寧可讓人民挨餓也要出口糧食,好做出一幅農業豐收的景象,並且打算用槍指著富農逼他們交出糧食。丁丁不斷受到追殺,秘密警察和特務毫無理由地預謀逮捕他、消滅他。而丁丁每次都化險為夷,不僅打入了蘇聯軍隊內部,警告了富農們趕緊藏好糧食,逃脫了一次槍斃,還在雪地里發現了蘇共收藏搜刮來的財富的秘密堡壘。最後,丁丁用削筆刀把一棵樹做成了飛機螺旋槳逃離蘇聯,抓住了企圖把所有歐洲首都炸掉的秘密警察,順利返回比利時並受到人們熱烈的歡迎。

……

從來沒有去過蘇聯的埃爾熱,怎麼會對蘇聯抱有這麼強烈的成見?原因之一是,他所就職的二十世紀報社持有正統的羅馬天主教立場。這份報紙的定位是"天主教學說與新聞的報紙",主編Norbert Wallez是一個極端保守的右派。而他的這種正統保守政治觀點,恰恰是當時比利時的主流政治觀點。

-----《沒有中譯本的〈丁丁在蘇聯〉》》 南都周刊2011年度第42期

③斯大林模式自身具有的殘酷性與集中性。蘇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把重工業發展到如此之強,是極度剝削農民利益,以對工業輸血的方式完成的。農民生產出的物資被政府強行收購用以出口換匯或支援軍隊工廠,確保工人們在全國糧食匱乏的情況下仍能得到很好的食物補充,從而加班加點地生產。外匯則可以用來購買更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或讓外國優秀技術骨幹和科學家來蘇聯出工出力,保證士兵的營養的重要性也自不必提。但農民們會非常不滿。他們要麼想方設法把糧食放在黑市上出售,要麼無謂地糟蹋掉。此時只有用高壓政策把他們束縛在土地上生產,大批槍決流放所謂的「反革命分子」或「富農分子」,強行讓他們給工業輸血。

糧食征繳過程中,流血是免不了的,如果遭到天災,大饑荒彈指之間就會爆發。1932年至1933年的烏克蘭大饑荒就是最明顯的例子。蘇聯最重要的糧食產地烏克蘭餓死了三到四百萬人,人吃人現象屢禁不止。在這裡,我們要明確地聲明一點:饑荒是人類的災難,但推動我們進步的也只有苦難和血淚。為了進步,必須要犧牲。沒有哪個列強的輝煌不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斯大林模式下的蘇聯付出的更多。

回到主題。斯大林模式下的蘇聯絕不是一個舒適而美好的國家,它是極為殘酷而血腥的。大量關於蘇聯人民悲慘生活的報告和文章一點一滴中把一個信念烙在歐洲人心中:蘇聯邪惡而殘暴,統治根基非常不穩,一定會被輕易打垮。當時的希特勒以及他所代表的納粹黨高層,以至於全歐洲都這樣認為。在錯誤的預判下,犯下準備不充分的錯誤幾乎必然,而面對強敵時,犯下錯誤就會是致命的。

4、蘇聯紅軍戰鬥力的低下性。

國內戰爭中湧現出大量優秀指揮員和戰士。他們作戰英勇,打垮了十幾條戰線上的敵人。對這支軍隊,歐洲各國是不敢掉以輕心的。決定戰爭勝負的還是人。納粹軍可以通過精密的空地協同以及坦克集團的突擊衝垮某一陣地。但久經戰場考驗的老兵並不會因此驚慌失措,他們會穩步的後撤,不時放冷槍埋詭雷,減緩敵人前進的速度。部隊的骨幹在,新兵們也會穩住陣腳。試想,敵方陣地上的缺口如果沒有及時地用己方步兵奪取並鞏固,而被精銳老兵們組織的突擊隊打下來,坦克部隊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淪陷區的老兵也可用上國內戰爭的經驗,組織游擊隊襲擾德軍後方運輸線,迫使他們留下更多兵力防守,間接地支援正面戰場。老兵是軍隊的核心,只要他們還在,部隊就不會垮。蘇軍戰鬥力的低下性主要也體現在缺少骨幹老兵上。

國內戰爭時期各方勢力極為混雜,僅大的勢力就有十幾個,而小的地方性武裝力量更多了,也沒有留下什麼文字記錄。因而確定老兵們的身世經歷極為困難。他們多有在不同武裝派別下打仗的經歷,在大清洗時非黑即白的思想影響下,很少有不接受審查的。他們之中的很多人也會因此被捕被殺,這對部隊的戰鬥力的影響將會是基礎性的。蘇芬戰爭中得到了完全體現。

蘇芬戰爭的主要目的是擴張蘇聯的領土,保證蘇聯的重要城市列寧格勒的安全。蘇聯原本假惺惺地向芬蘭提議「交換領土」,在遭到拒絕後發動了戰爭。斯大林本來對戰爭的勝利很有把握,只派出了20個師的部隊,結果在曼納海姆防線上損失慘重,未能攻下主陣地。此時斯大林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1940年1月他增兵到46個師,並輔以更多的炮火和空襲,才勉強攻下曼納海姆防線,達到戰爭目的。蘇芬戰爭把大清洗後蘇軍部隊低下的素質暴露無遺,強大的蘇聯竟淪落到打小國芬蘭都以慘勝告終,激發起了德國對征服蘇聯的野心。

在戰爭期間,蘇軍指揮官沒有考慮地形和環境因素,只一味地野蠻進攻,而不考慮傷亡。他們採取拿破崙時代的人海戰術來對付更加適應環境的芬蘭士兵,而芬蘭人十分擅長狩獵,大多數人槍法精準,因此造成了大量蘇聯士兵死於芬蘭士兵的槍下。面對這種情況,蘇聯指揮官仍然不吸取教訓,沒有及時改變策略,只是一味進攻,但前進的腳步非常蹣跚緩慢,付出了巨大代價。

……

芬軍儘管感覺到戰爭最終很難取勝,但仍然猛烈抵抗,其總司令員曼納林倡導的思想是儘可能地殺死更多的蘇軍士兵。芬軍規模雖然小,但其輕裝小部隊作戰經驗豐富,芬蘭的地形和環境非常適合採取這種戰術。芬軍採取的是非正規作戰方式,但卻並不是毫無章法。他們更重視越野滑雪和射擊技術,並且身體狀態好、戰鬥精神飽滿。

芬軍化整為零的小規模部隊通常由來自同一地區的士兵組成,士兵與士兵之間,以及士兵與指揮官之間都非常熟悉,彼此的默契度好,作戰效果也就更好。強烈的地區榮譽感促使這些小規模部隊在作戰成績方面相互比較,甚至創造出很多奇蹟。例如在一次作戰中,一個由不到兩個連的兵力組成的芬蘭突擊小隊,在夜間穿過冰凍的托瓦亞維(Tolvajarvi)湖,對一個蘇軍營進行突襲。芬蘭士兵首先用刀悄悄殺死蘇軍的哨兵,然後在短短5分鐘的時間內,用步槍和輕機槍將蘇軍全部殲滅。這場突襲結束後,芬軍惟一的傷亡是突擊小隊的指揮官帕亞里上校,但他並不是死於蘇軍的槍下,而是在回程路上因心臟病突發而亡。

  芬軍的武器裝備量少,從國際社會獲得的援助也不多,但芬軍在這場戰爭中善於「取之於敵」。他們所使用的輕武器大多與蘇軍的相同,即使武器有所不同,採用的彈藥也幾乎相同,因此其武器與彈藥的補給可從蘇軍手中奪取,不會發生士兵不熟悉武器而導致不會使用的情況。

----《小國de抵抗:蘇芬戰爭中芬蘭使用的輕武器》

鑒於上述的四點原因,納粹德國以輕慢之心發動了蘇德戰爭,以為蘇聯會被輕易的消滅,然而,蘇聯正是他們的掘墓人。

納粹德國章太長,於是將其分割為兩次分享,謝謝


推薦閱讀:

二戰是「因為正義所以勝利」還是「因為勝利所以正義」?
下圖是什麼哪個國家的什麼設備?
在美國玩槍,都能玩到啥槍?能否玩到二戰或者二戰以前的經典武器?
加拿大在一戰和二戰做出了什麼貢獻?
俄羅斯歷史學家手把手教你如何計算軍隊的減員(一):截止1942.3.1,蘇軍「被」死亡失蹤809.9萬!

TAG:纳粹德国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苏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