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論》----德國

德國[1]

德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自統一以來,歐洲上百年形成的政治經濟體系被徹底地摧毀了。它迅速地成為新晉列強,力壓英法老牌強國。雖在一戰中戰敗,德國人民也不過用了二十年在此撼動了世界格局。納粹德國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歐陸宿敵法國,差點攻滅英國,也幾乎把世界上最強大的陸權國家蘇聯攻滅。二戰戰敗後,德國被肢解成了東西兩德,成為冷戰的主戰場,但在東歐劇變兩德統一後重回歐盟決定性的領導者,絕不能用偶然性來解釋。

德國思想家對世界的影響也不可忽略。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他們所建立的社會主義理論從根本上塑造了人類近代歷史,基於他們理論建立起的國家至今影響世界。

簡單地從地形上看,德國領土適宜於大國的存在。北部主體平坦廣闊,南部地勢也不高,具備大國形成所必須條件。然而在1871年前,德意志一直只是一個地理名詞,法俄的君主就多次意圖侵佔這裡。

一千餘年「黑暗的中世紀」其主要旋律即是領主與領主,領主與封臣之間的爾虞我詐,以及教會一步步地掌握住歐洲人的全部精神世界。由於氣候相對意義上的惡劣和耕種方式的普遍落後性,不是所有的土地都值得保衛,僅有少量極為肥沃的土地才有必要修建城堡,組建軍隊保護。其他領土僅在分封狀態下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德意志地區就是西歐封建制度最適應的地區,割據一方的諸侯和騎士散落於德意志境內。它們最興旺的時候,全境三百多個諸侯,一千多個騎士,極為分裂的狀況給德意志人民以沉重的苦難。

在德意志地區,封建諸侯對抗其領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意向更加堅決。德意志的封建割據勢力源於日耳曼部落軍事首領制,查理曼曾對古老的諸日耳曼公爵權勢進行大力抑制,但始終未能將其徹底根除。在查理曼死後,東法蘭克王國境內諸侯割據局面逐漸又恢復起來。從奧托一世起,神聖羅馬帝國不乏有雄才大略、武功赫赫的皇帝,但在德意志內部,他們始終只能是幾個大諸侯中的第一人而已,故日耳曼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王冠相繼在薩克森家族(919-1024)、法蘭克尼亞家族(1024-1125)、薩克森家族(1125-1138)、斯瓦本的霍亨斯陶芬家族(1138-1254)間輪換傳遞。日耳曼人幾大公國的首領可以承認國王和皇帝的職位,也時時向皇帝宣誓效忠,但他們決不願承認他們從國王處獲得他們的公國,或者說從國王處得到他們的領地,他們聲稱他們的領地是「太陽采邑」(Sonnenlehen),即取自太陽的領地,以此來強調他們的完全自由。一旦時機來臨,德意志諸侯總是毫不猶豫地反抗皇帝權威,堅持自己獨立的權利。

----《論中世紀西歐封建主義的政治結構》

德意志核心區分布鬆散不連片,之間的土地價值低下。城堡與城堡之間的土地產出和人口密度都很低,交通也不方便。領主們雖然都希望不斷地向外擴張自己的土地,但如果其經濟效益不足以抵消自己付出的軍費和可能承擔的危險(例如繼承人被殺),攻打別的領主很可能會得不償失。他的子孫也更可能地把自己無法管理的土地分封給親屬,或作為嫁妝一類的工具謀求更大利益(如選帝侯的好感)。隨著時間積累,習俗傳統逐漸地固化,統一進程被阻礙,不利於國內經濟發展。

出於經濟的角度,擴張很多時候無法獲得與之相襯的經濟利益,然而,從統治者的角度,擴大領土可以為家族爭取更多生存空間,所以各諸侯之間的兼并戰爭非常頻繁。長久的鬥爭中,不思進取、貪圖安逸的小諸侯被淘汰,發展壯大的就是以普魯士為代表的軍國主義國家。普魯士歷任君主都具有強烈的軍國主義傾向和軍事才能,少有人喜歡除軍事以外的事物。著名的腓特烈一世和他兒子腓特烈二世就是普魯士君主傑出代表。普魯士的領土列強中最小,卻擁有戰力第三的陸軍。單比較士兵素質,可以說,普魯士士兵軍紀最好,戰鬥力最強,可以排在歐洲第一的位置。統一後,德國戰力大幅增強。現代軍事基礎且關鍵的發明,如兵棋推演、參謀制度和軍事學院都是普魯士(德意志)軍人所首先發明並運用到實戰之中的。君主也全身心投入軍備建設中。為換取優秀的鄰國禁衛軍可以拿出宮中的珍玩名畫來交換。稅收大部分也投在了軍隊上。腓特烈一世的兒子,即未來的腓特烈大帝,年輕時很喜歡音樂和繪畫,憎恨戰爭,與朋友一起逃往鄰國。腓特烈毫不留情,立刻處決了兒子的朋友,並強迫他學習軍事,直到他「改邪歸正」。

腓特烈在他的父親「士兵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嚴格、強硬和軍事式的教育下長大。

1730年他嘗試和朋友漢斯·赫爾曼·馮·卡特逃往英格蘭。但以失敗告終。他們被囚禁在德波邊境的小鎮昆斯特林(德語:Küstrin),在那,卡特被處決。究竟腓特烈是看到還是只聽到行刑還有爭議。 ----引自百度百科

腓特烈大帝也是位不世出的軍事天才。在他的領導下,普魯士領土擴張了一倍,國際地位大幅上升。「七年戰爭」中,他以軍隊兵力1:3,人口1:20的差距保住領土的完整,幾次瀕臨亡國,但又都被他拯救。可見普魯士的軍國主義色彩的濃厚程度。可以這樣認為:只有軍國主義才能統一德國。

德國所注意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權力。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時機,這樣的時機我們已經錯過了好幾次。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人的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

假如確實成功地按照這條新的、正在走的道路爭得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的祖國……那我可能會對這個國家新秩序的創始人表示我的感謝;但是現在對我們來說,這是不可能的!我確信,普魯士的榮譽並不取決於為了那些正在生病的議會著名人士在德國到處扮演唐·吉訶德,德國的統一和在議會的講壇上作報告的權力不是同一類問題。

沒有普魯士的軍隊,並且是一支強大的普魯士軍隊,德意志民族的觀念根本就不會實現。

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並將它掌握在手裡以待有利時機。這種時機已被錯過好幾次。維也納條約所規定的普魯士國界是不利於健全的國家生活的。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議決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錯誤——,而是要用鐵血來解決。

-----俾斯麥

民族性:

日耳曼民族最初的某些特點於現在的德國人的影響微乎其微。本書中,我們不做探討。現今的德意志民族最大的特點是其高度規律性和嚴謹性,產品嚴絲合縫,不多不少。德國人甚至做菜都要用量筒、天平和秒錶。放多少克鹽,多少毫升水,加熱多少秒都十分精準。從側面論證其嚴謹的民族性。

日耳曼民族性的根源應當追溯到其軍國主義傳統上來。三百多個諸侯中存活至今的不過兩三個,其勝利的原因自然會為德國人所學習。國家(尤指普魯士)就是軍營,生活資料首先供應軍隊,王室也捐獻自己的物品購買裝備訓練士卒。參軍殺敵有重賞,而藝術家往往受到歧視。軍營里嚴謹刻板的規則意識隨著退役的士兵和口耳相傳的戰史傳奇改造青年人的認知。近代以來,德國因其弱小和分裂國家主權不斷受到侵略,激起了德國人強烈的民族自尊心,這一思潮最後推動了德國最終的統一。德國人對民主的相信程度不高,俾斯麥、希特勒都不是民主的化身,但他們都得到了廣泛的支持(即使是現在,支持希特勒思想的也廣泛存在)。這樣的傾向在二戰後遭到了嚴厲的打擊,但永不會消亡。

德國製造,高質量的代名詞

德國製造的質量毋庸置疑。長期以來,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像是海關的免檢證,在全世界都得到普遍的認可,而今的中國製造水平遠不及此,是我們應當了解並學習的。

「德國製造」誕生初期是垃圾產品的代名詞,這並不誇張。當時佔據世界工業龍頭地位的英法兩國對這些產品嗤之以鼻。然而,正如美國人曾認為日本人喜歡不要臉地抄襲,西方世界普遍都認為「中國製造」的質量低下一般,德國製造很快證明了自己的價值。當時工業的霸主英國沉醉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榮光里,趾高氣揚地指責後進者。

既然能坐在辦公室里剪息票換錢,誰也不願意一身油污地在車間里搞技術革新。靠制海權不勞而獲成了英國統治集團的生活方式。只要皇家海軍統治海洋,英國統治集團就可以安心地享受奢侈生活。1851-1871年,英國僕人數量增長60%,為人口增長率的2.5倍,服務業一片興旺。

 英國貴族不用心搞工業,但他們的惰性不能阻擋新的工業時代。德國、美國等新興國家也想發財,卻沒有海權,沒法吃白食。所以只能修鍊內功,勒緊腰帶發展工業。英國開始也不甚介意,你樂意搞又麻煩又不賺錢的工業,隨便,大不了我不讓殖民地買你的商品,看你咋賺錢。

----《大目標 我們與這個世界的政治協商》@馬前卒

英國社會享樂情緒逐漸抬頭,然而1837-1901年仍然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世界仍處在「不列顛治下的和平」。其原因在於長久以來積攢下的「海軍傳統」。極富經驗的老船長老工人可以在同等條件下造出質量更好的軍艦,也可以考慮到方方面面,設計合理,同等條件下,英國的軍艦戰力比別國強很多。

新興的工業國德美無法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範疇中爭先,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領跑。德美分別發明了內燃機和發電機,為人類打開了石油時代的大門。相比於「傳統」,強勁的工業實力才是最為堅實的後盾。太平洋戰爭時期的日本「零」式戰鬥機就是個好例子。日本人與德國人很相近,一絲不苟,兢兢業業,選出的「零」式堪稱完美。美國人則來得乾脆,給飛機裝上更大功率的馬達,不用考慮複雜的空氣動力學外形,「只要動力足,板磚也能飛上天」,醜陋的美軍飛機很容易就打敗了堪稱藝術品的日本飛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連根把舊事物拔起毀滅。蒸汽機再怎麼革新也趕不上內燃機的動力,所有國家回到了起點。大部分英國人已因長期富足生活而不思進取,無法回到一天工作14個小時的時代。德美抓住了歷史性的戰略機遇,全面趕超老牌工業強國英法。

「德國製造」崛起後,老牌工業國不得不停止嘲笑它,轉而與之競爭。德國嚴謹規律的民族性給它以很大的幫助。能把任務如終如一地辦好的工人經理佔比很高,一絲一毫全無差池,能在競爭性極強的世界市場中脫穎而出。

對德未來之預測:

德國外交地位仍會不斷加強,長期佔據歐盟的主導地位。德國強勁的工業實力與周邊各國相對差異的擴大,現任領導人執政水平的高超必將把它推上西歐的神壇。

其經濟上的地位會受到新興勢力中印衝擊,沒有競爭優勢的工廠將經受寒冬。收入銳減,開支上升,但不至於出現大規模的倒閉潮。文化上可能還需要觀望。

(對德未來預測尚不完善,希望了解這方面的知友私信告訴我)

[1] 本書中,如不加說明,德國大致指德意志第一帝國疆域,包括現今的德國,波蘭西部和捷克。


推薦閱讀:

《托尼·厄德曼》影評:一對父女,兩個德國
10大最貴德國酒,你喝過幾款?
海德堡大學哲學master和柏林洪堡大學各有什麼特色,哪一個好一些?

TAG:德国 | 封建社会 | 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