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憤青:什麼都可以快,唯獨金融不可以
(文章根據在諾亞分享整理)
我從事金融行業十幾年,看著互聯網金融從最開始的不認可,到前兩年的萬眾狂呼,再到最近的風聲鶴唳,引發了我很多思考。
一切可被規模化的才是可持續的
過去互聯網金融還沒有這麼「高大上」的名字,我們叫做「網路金融」。
我最晚創業曾經做過一個網站,主要幫助浙江的中小企業融資借貸。讓人們把自己的客戶數據傳上來,我分發給不同的銀行,這樣可以就節約成本,提高效率,至少能降低客戶請客吃飯的成本。做著做著,我發現這件事真的是可以賺錢的,但是他不能規模化。因為太依賴我個人能力。所以說,一個商業價值的核心是其是否可被規模化。如果一家公司的商業模式僅僅依靠個人的能力,那麼它最終只能是小業態的,沒有價值的。因為個人的能力是無法複製的,就算是一群很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最終也會裂變,導致是點狀分布的散狀結構。
我覺得在銀行學到很多東西,但是這些東西的價值在遞減,為什麼呢?因為它的工作主要就是經營風險,做到最後,總是告訴你什麼不能做。其實,說「不」很容易,但是怎樣衝破這個「不」字,讓它變得可以實現是不容易的。這個需突破很多東西。 互聯網金融大潮洶湧,實際上就是標準化產品的大行其道。因為只有標準化才能規模化,才能被互聯網廣泛應用。但是實踐證明了這個世界,金融產品看上去可以標準化,但是實際上人心是不能標準化的。最終結果金融產品的應用一定無法標準化,大潮洶湧之後就很容易出現一堆裸泳者。
互聯網熱潮的核心是產能和資金的過剩
互聯網金融的興起還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狂熱」,狂熱的時候,什麼事情都可以炒起來。人是一個極度樂觀,同時又是極度悲觀的動物。那人們為什麼對互聯網這麼狂熱?我覺得這其中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產能過剩,中國過去生產了太多不被需要的產品,導致了低價競爭。產能過剩催生了渠道為王,但是渠道為王的核心並不是互聯網。過去蘇寧的股價很高,因為它佔據主要的渠道,現在催生的京東、淘寶也是同樣的道理,背後的原因都是產能過剩。但是,當有一天,產能不再過剩了,一切又回歸合理的時候,很多可能現在不被看好的企業又重新掌握了話語權。第二是是資金過剩。它代表了我們錢很多,但是沒有地方去的時候,就會四處亂撞,然後尋找各種想像的未來,而對這種想像,我們往往會對新鮮事物、未知事物有極度樂觀。
這種情況在人類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我把改革開放後的時期分為三個階段,來扯一扯賺大錢的邏輯:
1980-2000年,勞動致富的年代。在這二十年,誰比誰更辛苦,誰比誰更努力,誰就賺得到更多的錢;
2000-2010年,靠資產升值賺錢。這十年,你只要干一件事就行了——買房子。有段子說一個人十年前把二環的房子賣掉去義大利洗盤子,回來之後連五環外的廁所都買不起了;
2010-2015年,是資本大爆發的年代。這五年賺的錢比過去三十年賺的錢多得多,一個在過去積累了大量財富的首付,可能還沒有一個搞互聯網的小屁孩掙得多。誰能被資本看上誰就能賺到錢。
這三個階段,每個年代都有其獨特的底層邏輯,符合底層邏輯,你就可以掙到錢,不符合底層邏輯,怎麼努力都掙不到。 當大量的錢堆在一起沒有地方去的時候,人更傾向於去買一些虛幻的安全感,這是很正常的。就像很多有錢人喜歡請「大師」去家裡看風水,大師說你家得改一改,然後你給了他十萬塊錢,結果出門被車撞了,你去找風水師,他說如果我不給你改,你現在就死了。他怎麼說都是對的,因為沒有辦法證明。所以說像這種沒有辦法被證明的虛幻感是很容易賺錢的。
很多傳統企業的老闆都想轉型做互聯網,覺得再不做點什麼就死了。有的人為了買個域名花一個億,有的人花八千萬做了一個「哪有撞球館」匹配的app……所以我個人認為,互聯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資金的成功。 市場就是這樣,錢往哪裡去,哪裡就狂漲。但是同時,錢往哪裡去,哪裡就會出問題:過去是高利貸,然後是房地產,再是互聯網……
什麼都可以快,唯獨金融不可以
過去這幾年,互聯網發展的很快,互聯網金融也是。但是我覺得,什麼都可以快,唯獨金融不可以,因為金融這個東西,快起來是收不住的。 金融是一個周期性很強的行業,本質就是借錢出去,然後還要收得回來。還錢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別人賺了錢來還,一種是別人借錢來還,而第二種情況,錢是會越騙越多,「死」是遲早的事情。
偉大是熬出來的,尤其是金融,穿越了周期才能認識到真正的價值。
推薦閱讀:
※互金平台「搶」上市,是為了規避監管嗎?
※經濟L型走勢,P2P平台加速風險暴露與分化
※大數據「討債」,到底是門什麼生意?
※他們正在扒掉P2P平台底褲,再補上一刀?
※餘額寶規模破萬億,對銀行意味著什麼?
TAG:互联网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