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魚到底還能不能生吃?

本期提要:

·只有大西洋鮭才是三文魚

·虹鱒魚不是淡水三文魚,更不能生吃

·日本人會生吃三文魚,而且很愛吃

·高級日料店不賣三文魚,因三文魚檔次不夠

·生吃三文魚沒有危險

·知識是需要更新的,老同志不總是可靠,即使他是蔡瀾

香港美食家蔡瀾曾在他的專欄里寫道:「正統的日本鋪子,絕對不會賣三文魚刺身,因為他們老早知道它的蟲極多,只能用鹽腌制過後燒熟來吃……三文魚是問題頗大的食材,野生的會有寄生蟲,養殖的則有抗生素,也會污染海洋環境,連敢吃的日本人都敬而遠之。」

每隔一段時間,這段話就會在社交網路上引發爭論,焦點就是日本人到底吃不吃生的三文魚,生吃三文魚到底有多危險。畢竟,三文魚曾是很多中國人接觸刺身的第一步,如今也成為中國家庭廚房的「常客」,有媒體報道說:在上海,人們一年吃掉70萬條三文魚;在北京,近三成消費者表示每個月至少要吃一次三文魚。

三文魚到底能不能生吃?這一切,得從什麼是三文魚說起。

(真正的「三文魚」大西洋鮭)

只有大西洋鮭才是三文魚

如果去市場轉一圈,你會發現,雖然很多魚都被稱為「三文魚」,但是它們的外觀、質地、口感卻大不相同,而且這些「三文魚」的前邊還多了不少「前綴」:挪威三文魚、帝王三文魚、紅三文魚、阿拉斯加三文魚……甚至還出現了「淡水三文魚」。

其實,經典的三文魚只有大西洋鮭這一種,挪威三文魚是它的商用名;市場上帶著其他前綴的三文魚,與大西洋鮭是同科但不是同屬;在中文裡,大西洋鮭以外的「XX三文魚」有著一個更通俗的名字——大馬哈魚。

(野生的大西洋鮭會洄遊產卵,這時它們很可能成為棕熊的口中餐)

大西洋鮭生活在北大西洋,每年都會洄遊到歐洲沿岸的河流里產卵。這些魚在洄遊時會奮力躍上瀑布,向上游游去,因此很久以前的歐洲人用拉丁語里的「salmo」(意為「上升」)來稱呼它們。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salmon」。這種魚是歐洲北部沿海重要的捕撈魚類之一。

後來,地理大發現時代開始了,歐洲人到達了美洲,又橫跨美洲大陸來到了太平洋沿岸,在這裡,殖民者們也發現了幾種外形類似於「salmon」、也會洄遊產卵的魚類,於是乎將它們統統稱為「salmon」。為了區分,殖民者們將歐洲老家的稱為「大西洋salmon」,新發現的稱為「太平洋salmon」。而「太平洋salmon」,中國人也並不陌生,它就是人們口中的大馬哈魚。

(中國市場上常見這種顏色偏紅的「三文魚」,商家解釋說這是「紅三文魚」,其實這並不是大西洋 鮭,而是紅大馬哈魚。)

不過生物界並沒有採信這些俗名,他們在仔細考察了「太平洋salmon」之後,給它們取了一個屬名「Oncorhynchus」,這個屬名組合自希臘語中的「onkos」和「rynchos」,意思為「彎曲的鼻子」。因為這些魚在洄遊時,上下頜會變成鉤子的形狀。

(洄遊時的「太平洋鮭魚」)

到了20世紀,大西洋鮭的產量逐年上升,養殖業也開始走上正軌,大西洋沿岸的商人們開始把這種魚向全世界出售。大西洋鮭為什麼在中國會被稱為「三文魚」?據香港《信報》查證,這一稱謂可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大西洋鮭引進香港時,將「salmon」魚翻譯成為「三文魚」。脂肪形成的多條大理石紋,也正是「三文(紋)魚」的妙處所在。

(各種三文魚之間的複雜關係。(圖片來源:果殼網))

隨著養殖業的繼續發展,太平洋鮭的養殖和捕撈也逐漸興起,出口量也迅速增加。但是,如何讓這些太平洋鮭搶佔原本屬於大西洋鮭的市場,卻成為一個難題。於是,就有精明的商人利用很多太平洋鮭的英文名中也有「salmon」一詞,用人們熟知的「三文魚」命名,這樣一來,市場上的「三文魚」就變得魚龍混雜起來。

(虹鱒因體側淡淡的彩虹色而得名。因為可以淡水養殖,所以成本較低。)

虹鱒魚不是淡水三文魚,更不能生吃

近些年,除了太平洋鮭「冒充」三文魚,在中國還出現了一種「淡水三文魚」,北京懷柔、雲南麗江、四川青城山都把「淡水三文魚」作為當地特產。很多地方甚至打出廣告「活撈現殺吃到你爽,新鮮口感秒殺冰鮮」,玩起了「淡水三文魚」刺身。

這種魚其實是虹鱒魚,它也屬於太平洋鮭屬,但虹鱒的通用英文名是「rainbowtrout」,「trout」對應的概念是鱒魚,指的是大馬哈魚屬和鮭魚屬的魚中,生活在淡水中、完全沒有跨鹽度洄遊行為的種類,虹鱒魚正是這樣。

更為重要的是,虹鱒可不能直接生吃。一般來講,淡水魚、蝦都是不能生吃的,它們體內可能攜帶著多種寄生蟲,生吃淡水水產或多或少都有被感染的風險,佐食的醬油、山葵、白酒……都不足以殺死這些寄生蟲。

(虹鱒魚肉,色淡,且沒有分布鮮明的脂肪層。)

怎樣能分辨三文魚和虹鱒魚?通常來講,三文魚通常為鮮亮的橙紅色,虹鱒魚的肉色暗淡,橙色也比較淺;三文魚肌間脂肪層通常清晰、肥厚,尤其是三文魚腩部位,而虹鱒魚的紋路不明顯;虹鱒魚的口感遠不及三文魚肥嫩,虹鱒魚厚切通常會咬不動,所以虹鱒魚刺身通常會切得非常薄,而且三文魚入口軟嫩,虹鱒魚則頗有嚼勁。

無論怎樣,人們口中的三文魚就是肌肉橙紅色、有著明顯白色脂肪條紋的魚。這種魚就是大西洋鮭,不是大馬哈魚,也不是虹鱒魚。

(日本大阪黑門市場的海鮮飯,其中就有三文魚。三匠廚房(ID:sanjiangfood)/攝)

日本人到底會不會生吃三文魚?

答案是:吃,而且很愛吃。

日本人以前確實是不生吃鮭魚的。這是因為,日本本土的鮭魚生在北海道的河流里,長在白嶺海峽,到了繁殖期又回到淡水產卵,由於有寄生蟲,所以不適合生吃。北海道當地人有把鮭魚肉冷凍後切片吃的習慣,這樣可以殺死寄生蟲。但是對於幾百公里以外的東京、大阪等大城市,吃的大多就是鹽腌過的「鹽鮭」,一般都是烤熟之後再吃。

(烤熟之後的「鹽鮭」)

1974年,挪威政府的漁業代表團發現日本有刺身、壽司等吃生魚的飲食習慣,然而當地產的鮭魚卻不能生吃,如果挪威能供應適合生吃的大西洋鮭魚,潛在市場應該很大。從1980年開始,挪威向日本出口可生吃的三文魚,並且,挪威人一直努力宣傳到1995年,日本人才終於開始大規模生吃三文魚,在那之後,日本三文魚的進口量開始猛增。這種三文魚是人工繁殖的,又經過除蟲處理,所以是可以生吃的。

由於價格低廉,鮮嫩肥厚,三文魚很快在日本流行起來。現在,三文魚刺身在日本魚生中也排名第一。

(日本超市裡,三文魚壽司隨處可見)

三文魚在日本如此火爆,為什麼蔡瀾又說「正統的日本鋪子,絕不會賣三文魚」呢?這也不是蔡瀾胡說八道,因為日本的高級料理店,一般只出售本土出產的魚,而且吃魚生要講究「旬」,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不時,不食」。養殖的三文魚並沒有明顯的季節性,而且處理頗為簡單,對於崇尚職人精神的高級廚師來說,是嫌三文魚檔次太低,不屑於出售。

三文魚乾凈嗎?生吃有沒有危險?

長期關注蔡瀾微博的粉絲會發現,老先生對三文魚是很有偏見的,今年2月22日,蔡瀾還發微博說:「深水魚,細菌學家生存不了的才能生吃。三文魚向河產卵時,更不可當刺身。」

難道只有完全生活在海里的魚才能生吃?

很多人認為海水魚體內沒有寄生蟲,這其實也是一種誤解。有種叫異尖線蟲的寄生蟲,就生活在海水魚體內。三文魚、大馬哈魚、金槍魚、海鱸魚、鱈魚、帶魚……甚至不是魚的烏賊都有可能中招。吃了含異尖線蟲的生魚,人類也可能生病。

為了保證生魚片不會讓人類染病,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早已出台針對性的食品安全法規,規定魚肉必須預先處理殺死異尖線蟲的幼蟲。殺死異尖線蟲最有效的方法是高溫,但為了保持魚肉的食用價值,目前是以冷凍為主。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規定,魚肉必須在零下35度冷凍15個小時,或是零下20度冷凍7天才可食用;歐盟的標準則是零下20度冷凍超過24個小時。

冷凍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抑制異尖線蟲的發病率。比如,日本為了追求「新鮮口感」並沒有規定採用冷凍法處理魚肉。在1990年,日本發現異尖線蟲病16000多例,而同期世界其他地區報告病例僅600多例。

(挪威三文魚養殖)

不過,今天的人們對三文魚的處理手段已經十分成熟了。好不好吃,還可以說是個人選擇;安不安全,是有客觀標準的。進口海魚需要經過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的檢測,同時選擇比較靠譜的餐廳或是市場,也不必過於擔心。

並且,挪威人針對出口三文魚,制訂了一系列養殖標準。這些,我們下期再說。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sanjiangfood。會寫廚房裡的大事、小事和瑣事,倡導廚房裡的品質生活。

本專欄發表所有文章,除特殊註明外,版權均屬三匠廚房所有,轉載請註明微信公眾號ID以及二維碼。


推薦閱讀:

魔都適合一個人吃的日料自助?
去日本米其林三星餐廳「龍吟」用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吃鯨魚的人
為什麼國外的日料店好多都是中國人經營的?

TAG:三文鱼 | 日本料理 | 海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