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六度波羅密之1: 布施的藝術,就叫做格局 (1/6)

從今天開始,我會用佛教中的六度波羅蜜理念,來說說如何在工作中如何進步。

佛教中的六波羅蜜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一個非常觸動我的體系,一個人的內在人格的進步,基於這六個層面的不斷前進,也正是我們在工作中發展和實現自我的必經之路。

稻盛和夫也據此提出了在企業界被廣泛學習的六項精進: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要謙虛不要驕傲,要每天反省,活著就要感謝,積善行,思利他,以及最後,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我希望,這個系列的六篇文章,能夠給有心的同學提供一張地圖,知道自己要往哪裡走,選擇正確方向,再持續不斷的努力。

————————————————————————————————————————

你的工作是什麼?

碼農,文案,化妝師,理髮師,銷售,會計,醫生。這是最簡單地答案。

你的工作意義何在?

賺錢,養家糊口,薪水不錯,不加班,有期權,可升遷,或者說:I just hate my job. 這些也都是最簡單的答案。

一個人對自己工作的認知,對工作意義的感知,是向外還是向內,是大還是小,會最直接地影響到個人的幸福感,也會極其直接地影響到他在這份工作中得表現。在我們生活中為我們服務的人群來說,一些健身教練,即使身材很好技術過硬,你就是無法喜歡。同一家理髮店,總有一些理髮師客人願意等2-3個小時,卻有一些人根本沒有生意。為什麼機會和生意總是向那一小部分人傾斜?而絕大多數人只能獲得低得多的回報?

我想,用一個很俗的詞來表達下我對工作這件事情的觀點:格局。一個人的格局不體現在他是不是今天要上一個百億級別的項目,融資千億美元的公司,也不體現在他談古論今縱橫五千年多麼博學睿智。再任何一個點上,格局都只體現為一種能力,一種「自我覺察」的能力—— 能不能深度的了解自己工作的意義,能不能廣泛地看到自己的工作與他人和整個社會的鏈接。

你可以說,對啊,我的工作就是那麼無聊,那麼沒有意義的,每天整理一些數字,在咖啡機旁邊做一點複印而已。就像任何一個歌星可以說,哎,我的工作也是很無聊的,每天就翻來覆去地唱那麼幾首歌,日復一日。任何看起來極端複雜的工作,可能本質上對於從事者都是簡單地,且有重複性的。即使是大企業家,我們也可以用極平凡的詞語拆解其工作 : 「研究戰略」 = 看資料, 「建設團隊」 = 開會。每一個人,我們能做的事情,其實都是一樣的。聽,看,說,寫,畫。而這些勞動背後,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和我們所獲得的回報,卻又驚人地不一樣。

我想,真正的差異在於:我們是否能夠真正秉持為他人服務的信念,來看待自己的工作呢?

布施這件事情,放在第一步,其實是難度挺大的一件事兒。畢竟,我們似乎認為「自私」是理所當然的選擇。也常常會在精神上處於「泥菩薩過河,自身都難保」的境地。社會之中有冷漠的一面,個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然而,身處在這個時代的我們,必須明白一個最簡單的基本邏輯。任何一家企業的利潤,都必須來自於為人們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大家的需求。我們所見到的成功的、利潤豐厚的企業,也正是為最大量的用戶,創造了最多的價值的企業。因此,布施,不僅僅是一種人格要求,更是在這個時代中,想要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

然而,我在此文中,定義「格局」,而不用「布施」這個詞,是為了讓大家不要有「狹隘的奉獻觀」。我們的大腦喜歡具有震撼力的悲情劇—— 一個人不求回報地默默奉獻敢為孺子牛,是特別感人的一幕。經常我們講到善行,和利他的時候,腦子裡的第一反應就是放下一切去貧困地方做貢獻。請讓我在這裡說:NO。真正的布施,是擁有大格局的布施,才華,智慧,態度,而且持續不斷地,堅持不懈地去布施。認真審視佔據我們生活中主要時間的工作,這才是我們應當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格局,持續不斷地努力布施的所在之處。

讓我以創業者為例,來說明有次第,有智慧的布施,也正是符合商業邏輯的思維方式。我們看到一個創業者每天要做很多事情,要同很多人打交道。創業者身上也肩負了比他人更多的責任,要對團隊負責,對投資人負責,還要對合作夥伴負責。那麼,一個好的布施方法,和布施次第,應該是怎樣的?

首先,創業者必須以最大的力量來服務的,只能是自己的用戶。只有服務好了用戶,一家公司才能夠生存下去。

其次,為了要服務好自己的用戶,一個創業者就需要認真服務好自己的團隊。為團隊成員解決種種問題,提供方向和支持,才能做到更好地服務用戶。

然後,在服務用戶的過程中,創業者會發現,僅僅有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為了讓自己的用戶或者客戶獲得更好的回報,我們需要不同的合作方,一起來完成一個事情。在這時候,我們要讓自己的合作方一起工作有得賺,有得進步。

再次,服務是沒有止境的一件事情。隨著事情的深入,我們不斷地加深對用戶的理解,發現了新的需求和市場,提升了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水平。能夠服務更多人,也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

再後面,才是為投資人,資本市場,及媒體朋友們。我一直覺得,為投資人服務的最好方式,就是不理他。拿了錢,認真干,讓他坐在家裡都有得賺。要讓資本市場的朋友們有得賺,也要讓媒體朋友們有的寫,不要誇大自己的融資額或者吹噓,利用媒體朋友們去報道,那是對媒體朋友們的一種職業侮辱。

以上,是一個比較符合邏輯的,創業者的布施路線圖。馬雲同學講阿里巴巴是客戶第一,團隊第二,股東第三的時候,滿座皆驚。其實是因為正常人太少的時候,正常人就變成了異類。不過更有可能的事情是,因為正常人都過得挺好的,所以很少出來說話。這些聲音不容易被聽到而已。

我們為什麼要去提高自己的技能?要去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水平? 我發現,為了自我的成長和進步,也許不是足夠強烈地動因。而發自內心地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想要為他人提供更優秀的產品和服務,可能是一種更加巨大的動力源。一個人,當他這樣想問題,和這樣做事情的時候,他會走的很遠,而且幾乎不可能不成功—— 他會做很多超越期待,超越及格線的事情,並且在那時候真正成為一個領袖,讓所有跟他合作的人,都變得更好。

當我們看著自己的時候,是相信自己內在豐滿充足,可以做得更多?還是覺得自己內在匱乏,無法給予,而只能接收呢?

我們都喜歡一種人,那種非常坦誠無私地分享知識和見解,並且總是在詢問:我能幫你做點什麼?還有什麼是我能幫你做的呢?他就像不需要錢那樣去工作。不,他從來不為了錢工作。

我想,我們都應該停止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思維來看待問題。這種看起來符合邏輯的商業思維,其實是一種成本極高,而收益甚小的商業模式。跳脫交易思考,意味著當別人給我1000元的時候,我願意努力給他提供價值2000元的服務。我虧了嗎?沒有虧,我只是把1000元變成了2000元,在這場交易中,我賺了1000元,他也有1000元可以賺。這才有會有長期的合作,信任,從幾千,到幾萬,甚至幾百萬的交易,由此而來。

一個有格局的人,更希望的是帶著身邊的人,一起成長,讓所有跟自己合作同行的人,都往上走,變得更加優秀。服務他人的方法,不是俯首甘為孺子牛,而是,我見新大陸與你說,願同你楊帆啟航,為你加滿油。
推薦閱讀:

麥肯錫是怎樣建立起權威性的?
為什麼許多看似沒有顧客的商店總能一直營業下去?
區塊鏈應用之:84種區塊鏈技術的潛在用途

TAG:商业 | 佛教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