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牲節,貓都去哪兒了?
作者 李笑天 編輯 樊暢
宰牲節,又稱「古爾邦節」,是伊斯蘭教的重要節日。每當伊歷12月10日,麥加朝聖過後,穆斯林們便會紛紛穿上新衣,屠宰牲口,慶祝節日。在享受豐盛大餐的同時,他們也將肉食分給窮人。熱鬧程度如同國人歡度春節。
這一天,在摩洛哥往往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媽媽,貓咪怎麼都不見了?」
「它們啊……都去朝聖了呢。」
聽到這個答案,孩子們多半會虔誠地點點頭,再度沉浸在節日的喧鬧喜悅之中,而大人們也為解決了突如其來的尷尬而長舒一口氣,繼續忙碌地準備慶典。
這個對話的來源,在於似乎只出現在摩洛哥的一種奇特現象:平常隨處可見的貓,會在宰牲節的早晨神秘地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
從很久以前,人們就發現了這一現象——宰牲節時濃烈的血腥味和遍地的鮮肉、骨頭,理應會吸引貓咪們前來加入人們的慶典,而它們卻選擇放棄這一大好機會,著實令人不解。經過源源不斷的疑問和長久的懸而未決,民間最終形成了一個廣為人知的傳說:貓在宰牲節集體消失,是因為它們去朝聖了。這一虔誠而美好的答案足以讓孩子們滿意並帶給他們無盡的幻想。
摩洛哥代表處的宰牲節聚會,圖片來源:新浪網
然而,正如基督教家庭的孩子在長大之後也會明白聖誕老人只是童話一樣,近年來,這一現象再度引起了當地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注意,並成為社交網站上的熱門話題之一。據《阿拉伯人》報道,2014年宰牲節期間,人們在facebook、twitter等大型社交網站上發起話題,號召人們在宰牲節尋找貓的蹤影,並試圖科學地解釋這一現象。
這一活動在摩洛哥引起廣泛響應,人們紛紛開始關注突然從他們日常生活中消失的「鄰居」。隨著相關照片、視頻的上傳,幾個細節變得清晰起來:第一,貓咪們並不是憑空「消失」,而是躲在了屋頂、角落等隱蔽的地方;第二,「消失」的只是野貓,並不包括家貓,但部分人表示他們的寵物在這天會拒絕吃肉;第三,在人們屠宰完牲口,開始連夜的饕餮盛宴時,一些貓又會不聲不響地出現,像往常一樣加入他們的慶典。
對這一奇特的現象,人們紛紛在網上發表自己的見解。一些人認為,貓類的天性使它們在這一天逃離過於濃烈的血腥味、選擇隱蔽起來,並將這一現象與地震等災難發生前,動物本能地集體逃離災難發生地的現象相類比,認為貓將人類集中大量宰殺牲口的行為也看作自身的大危機。也有贊同者補充,節日的繁忙與喧鬧會極大地分散人們的注意力,在此情況下就更難發現隱蔽起來的貓了。而一些身在其他伊斯蘭國家的人表示,這似乎也不是摩洛哥獨有的現象。
除了這類較為科學的分析,也不乏浪漫主義者半開玩笑半認真地提出諸如「這一天是貓咪集體婚禮的日子,它們受邀都去參加婚禮了」或是「既然不是所有的貓都消失,那麼消失的貓一定是精靈的化身,這一天它們變回真身去偷吃最愛的肉和骨頭了」這類的看法。
當然,也有虔誠的信徒表示是真主賜予了它們智慧與靈性,讓它們在這一天消失在人們眼中。
摩洛哥街頭小店,圖片來源:新浪網
雖然人們討論的興緻很高,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一現象的熱度也只局限在民間,並沒有消息表明有科學家正在或將要對此進行研究,自然也沒有真正科學而權威的解答。社交網站上的疑問與回答滔滔不絕的同時,人們的熱情似乎也只停留在獵奇上,僅僅猜測解答而並不深究。更有不少人仍然相信,貓在這一天集體消失真的是因為它們去朝聖了。
摩洛哥學者哈密德?圖萊斯特發文表示,他本以為這一年幼時就耳熟能詳的傳說會隨著科技發展和人們知識水平的提高而逐漸消失瓦解,誰料過了半個世紀,它卻依然充滿生命力。如今仍有一些人對它堅信不疑,而當他們被追問原由時,只能給出「因為我的爸爸和爺爺都是這麼說的」這樣的回答。圖萊斯特認為,這是源於人們心理上的自恃甚高與過分自尊,他們認為自己無所不知,自己的字典里也不應該出現「不知道」三個字,所以當面臨無法回答問題的尷尬時,便急中生智想出了這一雖不切實際卻可以讓提問者信服的答案,而這一答案也和他們的心理一起打包流傳了下來。
然而,從另一方面說,摩洛哥人對這一傳說的堅信並非毫無緣由。貓在伊斯蘭教文化中被認為是高貴的動物,享有很高的地位。根據《聖訓》記載,先知穆罕默德就是著名的愛貓人士,他要人們善待貓,給予它們足夠的食物,而虐待貓的人一定會遭受報應。伊斯蘭教對貓的尊敬與保護,特別是穆罕默德愛貓護貓的榜樣作用,使穆斯林們把愛貓視作信仰的一部分。
因此,他們大多選擇貓作為寵物,也流傳下來了我們熟知的「貓有九條命」的說法。這也解釋了為何在包括摩洛哥在內的伊斯蘭國家,貓的數量眾多,成群結隊,而且行事「肆無忌憚」了。貓的神聖地位,容易且能夠使穆斯林將它們與神聖的行為聯繫在一起。因此,作為先知的「忠實信徒」,貓寧願放棄宰牲節絕佳的飽餐機會,也要在人們朝聖結束後去表達自己的虔誠,這一說法對於穆斯林的說服力可能遠超我們所想。這或許也是這一傳說產生與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文化學認為,宗教與民間文學本就聯繫密切且相互影響,它們同為人類思維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本源上來說,二者都是在人類面對當時還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時產生的紓解形式,只是宗教作為上層建築具有神聖性,而民間文學則保有通俗性。宗教為了廣泛傳播並始終保持生命力,需要藉助民間文學的通俗易懂,來傳播自己的教義,同時,多以口耳相傳延續的民間文學也需要藉助宗教的影響力得以保存。
在發展後期,民間文學更多地取材於宗教,以實現經久不衰。傳說作為民間文學的主要形式之一,依附於宗教增加了它的說服力;或許也是宗教有意藉助這一傳說,從孩童時代起就告誡人們應當信仰虔誠。宗教與傳說之間長年累月的相互作用,使得即便在科技飛速發展,人類知識水平不斷提高的當代,部分摩洛哥人依然對「貓咪消失」的傳說堅信不疑。
同時,我們也不妨溫柔地認為,摩洛哥人世代選擇相信這一傳說,而不對真相過分深究,是因為他們不忍心破壞自小就留存在自己心中的微妙浪漫和對孩子們來說更加意義重大的美好幻想。正如基督教家庭中,即使孩子長大後明白聖誕老人是不存在的,也不會在平安夜對他們的孩子說,「別想了,聖誕老人不會來的。」而摩洛哥人從語言中就能感受到的「 」(摩洛哥土語,意思與英語中「ok」相近)精神,也許使他們比起追求「絕對的正確」,更重視與人為善。這樣看來,比起一介雜談背後的真相,在自己和他人心中留下夢想和信仰,確實更為重要。
註:本文首發於頭條號中東研究通訊,中東研究通訊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版權申明:本文為中東研究通訊研究團隊原創,如有意轉載或引用請與中東研究通訊微信公眾號(MenaStudies)聯繫。推薦閱讀:
※庫爾德人是如何走向「武裝叛亂」道路的?
※戈登在蘇丹
※如何看待特朗普上台後的中東政策?
※何偉觀察:塞西總統死磕極端主義
※印度也在中東搞基建,美媒力薦政府支持!
TAG: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