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段海新,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
段海新是誰?
清華大學網路科學與網路空間研究院教授,網路與信息安全實驗室主任,加州大學伯克利訪問學者,國際信息系統安全認證專家(CISSP),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應急響應組(CCERT)負責人……頭銜還有很多,不過,這些並非全部。
除卻光燦燦的名號,段海新既現實又「另類」,現實的是他投射於社會的履歷行跡,作為信息安全學術領域新生代的翹楚,他是孜孜不倦教書育人的老師;而「另類」的他,則是他很難與世俗因應的思想與言語。做技術的人大多低調而專註,即便是安全圈傲視群雄的頂尖高手,在信息安全的江湖之外通常都難覓影蹤。從這個角度講,段海新的確不同:在網上搜索他的名字,你會發現,除了信息安全,很多領域都能看到他激揚的文字,對教育的反思、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對中醫的批評……作為技術專家的段海新,能以自己獨特的創見引領學術研究和技術發展,而技術之外的段海新,彷彿一位「意見領袖」,不吝於給更多人啟發,以破除思想之僵化,拓展探索之疆域。
籠中之鳥,若不為自由而振翅,又怎知有多大的空間呢?
與網上虎眉星目、眉宇間帶著威嚴的照片不同,現實中的段海新顯得清瘦許多。據他介紹,這是長期堅持運動的結果:曾被腰椎間盤突出困擾,甚至一度不得不站著辦公長達十個月之久,自從開始游泳,病痛緩解,身材改觀。而與網上激揚、犀利的文風不同,段海新說話的語調很輕柔,略帶幾分靦腆,與他現在的樣貌相得益彰,幾乎不必猶豫,你會直觀認定:這就是一個讀書人。可他的確又不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讀書人。「質疑中醫、批判辯證法、諷刺官僚體制、鼓勵自由思想,甚至在一些敏感話題上毫不掩飾自己的不同見解,耿直而犀利,難道,你不會感覺到某種壓力?」面對這個直白的問題,段海新如此坦誠:「總的來說,我所在的小環境相對還是比較寬容的;不過壓力也有,在很多人看來,過於偏激的觀點和文字,也許真的影響了自己的發展」。
在被問及這樣做的原因時,段海新給出了兩個字:「自由」。「很多人是認同我的,但他們通常會善意提醒,如果我能隱藏自己,本可以升到一個更高的位置,將來會有更多的資源去改變現狀。不過我想,我做不到,因為我不會偽裝自己。想想看,如果我通過說一些違心的話、做一些違心的事,坐到了一個較高的位置上,再想去改變的話,首先就要批判我自己,可能不能還像現在一樣自由地表達和批評,我不敢說。」「其實,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也進步了許多」,說到這裡,段海新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們好比關在籠子里的鳥,如果不去試探,就永遠也不會知道這籠子究竟有多大。如果總是對謊言和惡行習慣性地保持沉默,讓真實的聲音被謊言所蒙蔽,最後謊言變成了普遍接受的真理,自己只會變得更加孤立」。「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然而,大多數人的選擇都是隱藏起稜角,真正敢於「不平則鳴」的,又有幾個呢?勇敢而坦蕩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段海新的「書生意氣」,其中是怎樣的膽略和豪氣?互聯網給他開啟了通往自由的大門
其實,犀利並非段海新與生俱來的性格。段海新生於山東濟寧,和大多數小地方人一樣,他的成長環境相對封閉,「高中之前,都沒有出過濟寧地區。」在生命的前二十多年裡,他一直老實本分循規蹈矩,直到接觸了互聯網。那是很多年前,李曉明教授(現在北大)赴美訪問歸來,帶來了美國互聯網發展的最新動態以及一些美國流行的互聯網軟體,引起了當時正在哈工大讀書的段海新的興趣:「那時國內關於互聯網的資料還十分匱乏,我從清華拷貝了一份Linux,用李曉明老師帶來的軟體搭建了一台Web伺服器和郵件伺服器」。以此契機,段海新開始很High地在這個全新領域不懈鑽研。後來,在北京聽到清華大學李星教授關於互聯網技術的一次學術報告,讓段海新更深地「陷入」互聯網的無窮魅力當中。再後來,赴京入讀清華博士,並開始網路安全的研究,對段海新來說就很順理成章了。互聯網讓這個曾在封閉鄉村里長大的孩子眼界大開,就像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中所說,「穿越長城,我們可以到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當時清華在國內有最好的網路條件,對段海新來說,能夠整天泡在實驗室上網是一件非常過癮的事情,不過,面對互聯網上浩如煙海的資訊,段海新一度也曾非常迷惘。「一開始是懷著崇拜的心理去閱讀大量學術論文的,不過,鬱悶的是,每每總是發現,似乎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被人研究過了。」難道,這個世界真的已經完美到沒有問題可以研究了?
帶著些許懷疑,不甘罷休的段海新開始用另一種方式去面對「經典」。「研究已有的課題讓我學會了質疑,我會這麼想:別人說過的話是不是都對?有沒有錯誤的地方?論文的結論是否符合邏輯且有足夠的證據支持?論文提出的方法在什麼情況下不成立?很多論文是在總結現有不足的基礎上開展研究的,那同樣的,自己的研究也要經得起別人百般的挑剔。」學術研究中秉持的質疑精神,也被段海新習慣性地帶入到了生活當中。「比如有一次在學校食堂,我愛人說你最近上火,苦瓜是涼的,可以去火。我說那菜明明冒著熱氣,你怎麼說是涼的?我的『火』究竟是什麼東西呢?我愛人當時很生氣地說,為什麼大家都相信的東西,你就是不信呢?我說,大家都相信的東西,為什麼我就應該相信呢?」「質疑和反思可能是我自由思想的開始。無論聽報告還是讀文章,逐漸習慣問些為什麼、有沒有道理之類的問題,也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這就是思想的自由。」質疑而獲精神上的自由,讓段海新的人生豁然開朗,也讓他發現了更大的舞台。從2005年開始,段海新開始寫博客,他說寫作讓自己思維更條理,表達更清楚。如果說質疑是小起點,寫作則可集大成,「自從寫博,我才清晰認識到自己思維方式的轉變。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是我身處互聯網這個自由空間所產生的不自覺的一種變化。」
於是,「越是對互聯網深入接觸,我的質疑和反思也越來越多,」從一般學術研究,到生活百態,到社會常規,段海新習慣了對任何事物予以質疑並付諸筆端。比如關於頗受爭議的中醫,段海新拿出了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勁頭,查閱了大量關於中醫的資料,最終完成了十萬字的一本電子書《黃帝內「衣」》,書名取自《黃帝內經》和《皇帝的新衣》,其用心立意可見一斑。「通過對中醫的反思以及線上、線下的辯論,我也發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問題,特別是思維方式中邏輯的缺乏。」於是,邏輯謬論,又成了他反思的新課題。就像連環套一樣,一種反思緊接著一種反思,一個課題也緊連著一個課題,段海新好似打開了神奇的「魔盒」,各種獨立思想和絕妙創見便由此而生。「邏輯和實證是最基本的科學方法,是證明某一觀點最有力的論證方法,幾乎每一篇科技論文里都有所體現。可是我看到很多人在證明自己觀點時總是打比方,在我看來就是瞎忽悠。類比可以用來解釋說明一個問題,但是不能用來證明。」如果說「書生意氣」是段海新手中的劍,他的質疑、反思和研究中訓練出來的邏輯思維就是他的獨門劍法。正是憑著這三尺寶劍,段海新開始在互聯網的「江湖」中披荊斬棘,風生水起。
「百無一用是書生?」
質疑精神深入骨髓,這讓段海新對互聯網安全的研究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當前產業界存在這樣一個普遍的誤解:學術圈的研究都只是理論,對於企業來說太過空泛,無法付諸實踐。換言之,大家會覺得,『書生』只會高談闊論,實則『百無一用』」。對此,段海新當然持否定態度:「實際上,在網路和系統安全領域,國際頂級的學術研究很『接地氣』,特別是美國學術界研究的問題很多都是企業非常關心的,甚至也有很多企業界的人直接參与。另外,如果沒有工業界真實的數據做支撐,單靠研究者自己搞個模擬來模擬一下,近年來已經得不到學術界的認可。我們近年來的一些研究工作被國際學術屆認可,主要也是發現了工業界實際的問題。」在段海新看來,造成這種誤解的,學術界和產業界各有各的原因:「我們拋開體制的問題只談技術,國內學術圈的確存在一些問題。先是研究問題不具體、大而空洞,比如類似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做異常檢測,學術界和工業界多年以來一直沒有什麼實用的成果,再在這方面開題很難了。其次,追求『看上去很美』的理論、數學證明,比如網路領域的許多形式化描述,很多都沒有實際意義。有些所謂的定義、定理、證明只是為了讓自己顯得很理論,實際上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
習慣質疑並有反思意識的人,往往免不了「自尋煩惱」。對段海新來說,困於許多自尋的「煩惱」而難以解脫,已然是一種習慣了,也許,這就是追求「自由」的代價吧。作為書生,自然是希望能心無旁騖地讀書著說,而段海新一直期望的,就是能一心一意地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不過,段海新也坦陳,對許多高校的年輕教師來講,這樣的願望很難實現。而要追溯原因,多會落到「體制」、甚至傳統文化的層面。在他看來,年輕人的特點在於有豐富的創造力和旺盛的精力,可縱觀國內現狀,許多年輕教師不能獨立做研究,他們不能招生,缺少資源,只能服從於團隊領導,按照領導指定的方向走。「雖然集中力量可以辦『大事』,但是『大事』不一定是好事,偉大領袖一揮手把中國帶到溝里的事太多了。統一思想,就只有一個人在思考。一個等級分明的團隊比較適合軍隊打仗,但卻不利於產生新的思想」。
曾被公派到美國伯克利做了兩年訪問學者的段海新,在親身體驗了兩種不同環境和文化之後,更是強化了自己的觀點。「我覺得美國之所以創新技術和思想源源不斷,主要在於學者基本是獨立的,因而是自由的」。這一點上,段海新很羨慕美國的教授,「博士剛畢業的助理教授,也可以獨立招學生,教授之間基本是獨立的,都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研究課題。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idea,哪怕大多數都『沒用』,有少數幾個有用的也就值了,這跟風險資一個道理」。「不過,我覺得自己的還是比較幸運的,小環境相對比較寬鬆」,雖然並沒有在名為象牙塔實則小社會的校園裡取得慣常意義上的高階與地位,雖然環境並未如他理想當中那樣煥然大變,但段海新似乎已經不再「糾結」,並且習慣了擠出時間來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而這些事情,一定程度上,也有著段海新內心深處最本真的某種寄託。2010年,段海新和同事諸葛建偉組建了藍蓮花戰隊,名字取自許巍的《藍蓮花》: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兢兢業業的傳道者
在美國嘗過自由滋味的段海新,最終選擇了回國。除了家庭原因和文化環境,與割捨不下自己的學生也有很大關係,「我很喜歡我的學生,我覺得回國和他們一起可以做更多事情。我相信他們的創造力,如果能夠引導向一個合適的方向,激發他們對學術研究的興趣,他們也能做出像美國研究生一樣的成果」。正是在段海新曾經「詬病」的現行體制內,他盡自己最大可能地為學生們打造能夠自由發展的空間。很多時候,他喜歡把一些令人困惑的問題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去自由探索解決方案,甚至鼓勵並樂於接受學生們的各種「反叛」,正如他一直秉持的質疑精神那樣。
段海新的努力終究沒有白費,學生們取得的成績讓他尤為驕傲。比如,他的碩士生鄭曉峰,從他布置的作業開始研究,花了兩年時間研究威脅包括Google、Amazon等眾多網站和瀏覽器在內的重大漏洞,不僅發表了世界頂級的學術論文,還獲得了騰訊10萬元獎勵。與此同時,在GeekPwn 2015上,鄭曉峰和他另一個學生楊坤(長亭科技)奪得第一名和第三名,獲得了46萬元和32萬獎金,一時成為美談。「這些成果其實都是一種標誌,說明學術研究和實踐是可以結合的」。提起這些,段海新不無自豪:「其實我更想說,讓每個人自由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僅做事的過程是愉快的,而且結果也許比你預期的還好」。自由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個人思想的突破,更在於能夠因由傳道者的潛移默化,而讓自由之花遍地盛開。段海新,正是這樣一位兢兢業業並樂在其中的傳道者。音頻版在喜馬拉雅同步開通在線頻道,請大家在喜馬拉雅網站或APP中搜索「黑客列傳」,也可複製鏈接 http://t.cn/R4PU8Av 到瀏覽器中直接收聽 首發地址:【人物】段海新,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推薦閱讀:
※招募令【以Night之名,召集四方人才】
※看看一個內部員工是如何摧毀整個公司網路的?
※滲透攻防工具篇-後滲透階段的Meterpreter
※Pegasus | 一款360度無死角的間諜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