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軟體商業模式比較和總結
1.riding sharing的歷史
首先,在美國riding sharing比自有車便宜。
riding-sharing的鼻祖是Uber和lyft,Uber的創始人卡拉尼克在2009年成立了這家互聯網叫車服務,最初做的是豪華叫車服務。在美國生活過的人可能知道,美國的計程車和豪華叫車服務(Car Service)是不同的,後者服務更好,也更加高端。而沒想到Uber這種打車軟體服務很快就獲得了用戶的好評,逐漸開始衝擊傳統的計程車業務。公司也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2011年11月,Uber從門羅創投和高盛獲得投資時的估值還只有3.3億美元,兩年後到了2013年這個估值增長到了35億美元。而就在許多人認為公司估值有巨大泡沫的時候,2014年的估值已經突破了182億美元,最新市值62.5b,2016年2月最近一次融資2億美元。
而lyft起步稍晚,目前市值55億美元,,2015年12月最新融資10億美元,可見riding sharing在美國被大為看好。
而看中國市場,滴滴快滴2015年2月合併,最近一次融資20億美元,估值達到165億美元。9月17日,滴滴快的宣布與美國打車應用Lyft達成戰略合作,並向後者戰略投資1億美元。這是繼投資東南亞打車應用Grabtaxi之後,滴滴快的第二次投資海外出行服務公司。
對抗勢頭猛烈的Uber,滴滴快的與Lyft與印度Ola和新加坡GrabTaxi商談擴大聯盟事宜。根據最新消息,9月28日,滴滴快的宣布參與對印度最大的打車服務商Ola的最近一輪融資
2.顛覆計程車行業的共享經濟
Uber為代表的共乘模式在互聯網上整合閑置的私人、汽車租賃公司和計程車公司的高檔汽車資源,向各類人群提供用車服務。用戶通過GPS系統向Uber發出叫車服務,結束交易後Uber向私家車主抽取20%的提成. 在美國Uber還有大量生活服務類的收入,比如Uber ice cream之類的。
與傳統的計程車行業相比,Uber具有如下優勢:
1 計程車的車型單一,而Uber以價格從低到高來分,有人民優步UberX, UberTaxi
,UberBlack,UberSuv,UberLux,UberPool
2 與計程車的flat rate相比,Uber實時定價,精準的定位,更好的反應需求。當需求大,難叫車時價格適當提高,吸引更多供給。
3 重視用戶體驗,Uber屬於派單模式,司機不能拒載,用戶也可以實時看到所定車輛的位置並且計算到達時間。
4 Uber給用戶提供了一種彈性的、可選擇的工作方式。想做的時候,門檻很低:有一輛車並且會開;不想做的時候也隨時可以選擇不做,不受出勤制度或勞動合同的約束。
5 Uber等打車App不需要 現金支付,車費直接打入賬戶中。Uber還開通了公司服務,員工打車直接刷公司的卡,省去報銷等環節,對於朋友拼車算錢也格外方便。
Uber的本質是共享經濟,普華永道在今年4月發布的調查報告中指出,「共享經濟」市場已經有大量資金支持,未來將有更多金錢湧入。目前,全球「共享經濟」市場約為150億美元,到2025年這一市場規模將增加至3350億美元。互聯網的推動下整合各種資源將閑置的空車和打不到車的用戶連接起來,真正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提高效率完成供需平衡。
不過riding sharing方面確實有很多灰色地帶,比如Uber把司機視為合作夥伴並僱員,所以一旦出現事故容造成責任不明確推卸責任等行為。 比如密歇根司機傷人事件。 (Michigan Uber teenage shooting victim leaves hospital)。
3.競爭策略
市場上的公司可大致分三種競爭策略:
winner takes all: baidu,Uber等行業老大燒錢,具有強大的融資能力
loser』s game沒人願意歸於此類,於是走下面這第三種路線。
submarket: 提高區分度,比如神州專車,lyft,找到老大的漏洞變成做成自己的強項,專註縱深發展,讓顧客看到自己的不同的價值,抑或新科技中間插隊比如開發無人車。
這邊滴滴快的和Uber的燒錢大戰硝煙正濃,優步和滴滴快的的營銷模式在於先以補貼獎勵等方式培養消費習慣,搶奪司機資源佔領市場。如果說互聯網開啟了送錢模式的化,滴滴快遞優步這種riding sharing的公司就開啟燒錢模式。近日普華永道的一份財務報告顯示,為爭奪中國市場,滴滴快的和Uber兩大打車軟體公司,每年要拿出超過10億美元(約合64億元人民幣),用來補貼司機和乘客,大家紛紛感嘆自從有了補貼,出行再也不用花錢了。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家公司至今還沒有盈利,甚至是處於虧損的狀態。但是這正是平台之爭的特點,誰最終搶奪到了市場,燒死了敵人,就是坐地起價盈利的時候了。
而像lyft這樣的非龍頭公司來說就只好走第三種路線:lyft入職前培訓要如何與客戶交流,以經典粉紅鬍子標識區分自己,女司機是Uber兩倍,吸引安全為痛點的顧客,允許給司機小費,設定最高限價。對比Uber的無最高限價,當悉尼發生人質劫持事件時,價格居然漲了60倍,大大影響公司的公關形象 。Uber intros surge pricing during Sydney hostage siege, then backtracks after user outcry
source: How to Choose the Right Car Sharing Service: Uber, Lyft, Zipcar, and More
4.中國市場之戰
與美國市場相比, 中國市場有人均車輛(中國每千人128車全球排名第89,美國是809車全球排名第3)
由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發布的《2015年中國「互聯網+」出行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移動出行用車用戶規模達到2.11億人,2015年,中國移動出行用車用戶規模將達2.69億人,同比增長為27.5%。市場達2萬億,,需求極大。
但是中國計程車市場個 「怪現象」:供少需大且價格低,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每公里價差是紐約洛杉磯的4-5倍,究其直接原因在於政府定價。因此Uber這樣的商業模式無法直接複製到中國。
正所謂得中國者得天下。Uber洋和尚和滴滴快的這樣的本土派之爭可謂十分精彩。
首先,其底層的商業邏輯並不相同,滴滴快的使用的是司機搶單的模式而Uber使用的系統派單的模式。Uber 是按距離直接派單,司機看不到訂單的目的地,抹平了訂單之間的差異。這無疑能避免司機挑活兒,提高效率,那些擁堵的路程也不會沒人接。而滴滴快的是搶單,司機可以挑活兒,不行再派單,更像是司機的一種工具,是計程車市場的延伸。Uber的核心在於共享,而滴滴快的在於移動。
其二,在推廣模式下,Uber注重場景營銷,情感營銷和娛樂效應。比如南瓜車滿足少女的公主夢,佟大為上海開uber這種明星效應。滴滴快的注重線下推廣,和微信合作。Uber的背後是百度支持,滴滴快的則是騰訊和阿里。
其實對於價格敏感的中國用戶來說,無論是那種營銷手段或者模式,最根本的還是在補貼鼓勵燒盡後誰能提供最低價高品質的服務。
5.神州專車(ucar)
75%用戶屬於中高端市場且價格不敏感。神州專車正是佔領這部分中高端市場。
專車的出現響應了如下市場需要:
- 政府的公車制度改革,取消公車給予補貼。
- 商務會談旅行
- 接機送機旅遊等不同需要
- 私家車不同場景需要比如婚宴或者限號時
- 對計程車品質要求較高的人群
就商業模式而言,神州專車屬於B2C而Uber屬於C2C.
神州專車是神州租車的一部分業務,因此車輛來源可控,多年來也儲備了大量的車牌資源, 批量購車便宜,不必完全依賴提成限制,自營模式從supply找錢不必大量依賴提成。
神州專車則兼顧Uber的技術優勢和自營模式的好處,相當於對計程車市場的重組。
6.技術模式
Uber的核心在於兩大演算法
- 溢價演算法,是基於他們對市場這隻無形的手的調節功能的完全相信及完全理解。溢價不是計劃好的,而是依據供求動態平衡,溢價係數是根據一定區域內用戶發送的需求和司機數量的比例來確定的。因為溢價的出現,當更多的司機奔赴供不應求的區域時,可能又會出現司機多過乘客的情況,於是再取消溢價,降低係數,來維持動態平衡。
- 自動匹配演算法,和其他軟體不同,Uber採用「派單」而非「搶單」的方式。當乘客下單時,系統將用戶需求指定給最近的司機,自動匹配,不需要搶單,以實現社會整體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註:以上是太閣實驗室講座鐘華博士 — 「侃侃Uber,滴滴快的,Lyft與神舟專車那些事兒」的總結稿,在Vivien Wang理解的基礎上有所拓展,轉載請註明。
更多精彩內容, 請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賬號「論碼農的自我修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