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不能理解你的恨,只想約你看電影——寫在帝吧聖戰冷卻後
1
最近下班只想看電影和陪新歡——一把不太貴但聲音嬌俏的烏克麗麗。我習慣叫ukulele為烏克麗麗(內地音譯尤克里里),是受早年賣樂器的老爹影響。老爹算台灣「本土」人,中部偏南,口音特地道。他難得罵髒話,會讓我不知詞根從何溯源。
烏克麗麗、尤克里里,如同達芬奇/達文西,熊貓/貓熊等眾多兩岸不同,但實指一物的詞。
很多人說:這叫中華文化,同宗同源,殊途同歸。
但在我記憶里,殊途更多些。就如同很多人,想起對岸,恨意就多一些。
2
老爹是技術,工作原因,我被他帶著在大陸沿海的「台灣人圈」長大。老媽是大陸人,聽不懂半字台語…離婚離早了嘛,如同眾多兩岸失敗的結合。
老爹就常收到同僚們的「忠告」:「不要讓小孩變成大陸小朋友」…挺煩,那個年齡的「本土」台灣男性,常見極強的自我意識,換個不禮貌的詞,就是優越感。
當然90年代,我可以理解你的優越。台灣還在被叫四小龍,距離87年開放探親未久,89、千島湖等不爭氣的事件頻出…老爹陪媽回趟娘家,會因為口音被往死了宰。真的,我能理解你的優越和自我捍衛。
那時候我沒有察覺,這種優越和自保下,其實攜著「被入侵」和「主動防備」的恐懼。
同時,我對老爹是台灣人很「掖著」。小朋友擠兌人不需要很充足的理由,」你長得丑「、」你爸台灣人「就夠了。直到高中,我在上海一所還算重點的院校里,還能聽到老師喋喋不休著台巴子這,台巴子那的。
3
念大學時,有位台灣人叫廖信忠,寫了本《我們台灣這些年》,大火。那時紙質書和民營初版行業並不慘淡,書起於天涯論壇的黃金時期,光第一冊就賣了幾十萬。
看完弄得我挺躁動,感慨連篇差點哭,也在天涯開了個長貼。想著包子性格得磨一磨,就放在了戾氣最重的社會版。
那會兒沒到二十歲,多少也懂些「如何起標題會火」、「賣點怎麼找」,人氣還行。
大多數人靜靜地看,然後回復。一來一回,有人誇有可讀性、看哭了、感同身受。
動人的回復還有:「念給母親聽,她一聽就哭了」,「胤然我給你講個類似的故事」。
特別動人的回復,還有某天登陸上去,看到廖信忠的私信靜靜躺在那,說:加油啊。
4
當然,也會有不想靜靜躺著的:
「台巴子寫的東西和人一樣渣」、「台狗全家都去死」、「滾回去騙錢」??很多。
而這時,已經是西元2013、2014年了啊…二十多年了,我真的,非常無法理解兩邊來來回回的阻擊和恨意。並非是從邏輯上「無法理解」,是奇怪到底是什麼樣教育和催眠,能讓人拋棄思辨的能力,帶著莫名的、深厚的戾氣,揣著在生活中受到的窩囊和委屈,去用最大的惡意,相互攻擊著對岸的人,那些並不存在於歷史裡,完全無辜、完全無辜的陌生人。
我的玻璃心如願在天涯煉成了鈦合金,到現在,都很難被語言暴力傷害。
5
廖信忠去年在南京的先鋒書店有個專訪,澎湃出的稿子,有點意思:
」前兩年有個笑話,如果統一台灣,三大法寶:淘寶,順豐快遞、電視劇的字幕。「
「今年過年的時候回台灣,我看到我的小侄子唱歌跳舞,我聽了很久之後,竟然發現他唱《小蘋果》,我震驚了……尤其《甄嬛傳》,那時候在大陸和台灣同步播出,很多大陸網民在論壇上跟台灣網民討論熱烈,完全沒有以前針鋒相對,非常和諧,原來能夠把兩邊的人心拉近的事情,不涉及意識形態,而是很多人腦子裡面認為最俗氣的事情。」
電影等視聽是一種神奇的東西。可以很逼格嚴肅,也可以任性隨心。有裝完了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還可以再裝個外星人的寬容。我一直堅信它是最好的文化載體之一,很可惜它是個載體,並沒有飛躍和翻牆的能力。
現在大陸的電影進台,就像西片進大陸,每年都有定死的引進數量。不同的是,後者還能看看質量,而前者居然在任性地靠抽籤。
今年被搖中的電影就有《新步步驚心》、《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等…並不想鋪開說,以免顯得我不友善。
6
推薦四部台灣視角的「歷史」電影,也許可以讓你稍微了解一下1949前後,課本里沒有提到過的事:
戲夢人生 (豆瓣)
關鍵詞:太平洋戰爭
悲情城市 (豆瓣)
關鍵詞:日本投降、台灣光復、二二八
稻草人 (豆瓣)
關鍵詞:日本統治末期、喜劇 荒誕喜劇
無言的山丘 (豆瓣)
關鍵詞:日本統治
列完上述,我發現大概有三部的編劇都是吳念真,在台灣影響力很大的一位作家、編劇,名字在80、90年代常和侯孝賢站在一起,推動過台灣的新浪潮電影運動。
他的書我也推薦,會講故事,講得動人。不會企圖去勾得你淚流滿面,也不會饒有興味地擺弄春秋筆法。就是個文雅的文人,沏了壺茶…還必須是春季龍井而不是重火的正山小種。他笑一笑說:來,跟你講個故事。
戀戀風塵、多桑,這倆也推薦,但歷史就講得輕一些。
近年的台灣電影,恕我淺陋,沒再見過上述類型作品。
那麼,就推薦你再看次《海角七號》,丟掉媒體引導和影片人意見。你可能錯過了《賽德克巴萊》,推薦你用一個不忙的下午,不帶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可以抱只貓,一氣呵成。因為太陽旗+彩虹橋會有點長,而錯過了大屏幕看的機會,它就有點慢。
《我的少女時代》、《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這兩部青春片,我很喜歡,但難說「歷史」。我相信青春這東西,就像「鬼」和「隔壁老王」,是個跨地域、跨文化的東西。你如果看到了青春和眼淚,那丟掉台灣腔和一隻憂鬱的烏龜,就是你的青春和眼淚。
《艋胛》,也算上吧。
就這樣。年前未必會再更,先祝專欄的朋友們過年好。
推薦閱讀:
※大陸女生嫁到台灣找工作容易嗎?
※現在中國大陸的閩南語使用者能不能看懂閩南語白話字?
※台灣人情商是不是很低?
※台灣有哪些景點比較有日據時代特點的?
※在台灣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