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專訪|四位科學家的新年期(tǔ)待(cáo)
| 導語 |
近日,《自然》雜誌專訪了四位曾在2015年被該刊報道的科學家,請他們談了談各自對未來科學發展的期待與建議。
撰文 | Kendall Powell
編譯 | 錢心怡
圖片來源: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hemistry1.金鎮洙(Jin-Soo Kim)
2015年7月初,首爾大學生化學家金鎮洙(Jin-Soo Kim)宣布:中韓聯合研究小組利用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了渾身肌肉的「超級豬」。通過去除豬體細胞中的肌肉生長遏制基因(MSTN)並將其移植至卵細胞,研究人員得到了比一般豬體格更大、肉質更佳的豬幼崽。
- 呼籲同行評議的完善 -
目前,大多數期刊採用的同行評議形式是「單盲評審」——審稿人知曉論文作者的身份,而作者不知道審稿人是誰。匿名評審有助於審稿人發表獨立自由的評論,不必擔心作者反饋。但在一些情況下「單盲評審」或許有失公正。
例如,審稿人與作者之間可能存有競爭關係。為了延遲或阻止競爭對手發表研究成果,審稿人也許會故意要求更多的實驗和額外的數據。裁定評審是否客觀的重任落到了編輯身上,但編輯往往很難做出百分之百正確的判斷。一篇精彩的論文就很可能因此被延遲發表,甚至可能被退稿。
如果審稿人必須在稿件發表後公開自己的姓名的話,同行評議的公正性將會有所提高。在人文學科、社會科學領域,在稿件發表時附上審稿人意見的做法已經十分普遍。這既有利於作者汲取各方專家的建議,同時也給予了審稿人的有效評論一個肯定。
圖片來源:Institut des Systèmes Intelligents et de Robotique
2.讓·巴蒂斯特·穆雷(Jean-Baptiste Mouret)
讓·巴蒂斯特·穆雷(Jean-Baptiste Mouret)與其來自法國巴黎第六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智能試錯演算法,使一隻六腿機器人能在遭受腿部損傷等常規傷害後,利用「直覺」嘗試不同的恢復途徑,從而實現自我修復。這項研發成果於2015年5月底登上了《自然》雜誌的封面。如今,穆雷就職於南希城附近的法國國立計算機與自動化研究所。
- 軟體開源,讓代碼觸手可及 -
我期待看到類似於arXiv的集中式資源庫,人們可以在上面免費獲取已有代碼,快捷地繼續別人的研究。
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軟體,物理、生物、機器人等領域都是如此。可目前只有當我們足夠幸運時,才可能在一篇論文中看到相關軟體的網頁鏈接。絕大多時候,論文中提及的軟體代碼都無處可尋。
作者常常會在論文里描述某個軟體,但都只是概述軟體的核心思想,或者列出幾個方程式。因此讀者無法確切地了解他們到底是如何整合那些方程式,又是如何完善種種細節的。再者就是當編寫軟體的博士或博士後離開了原在的實驗室,其他人就很難獲取特定的軟體版本。還有當伺服器更新以後,許多本來能找得到的軟體就難覓蹤跡了。 也有時獲取一套軟體就需支付一萬多歐元(約合人民幣71,000元),高昂的價格令那些想再現別人工作的研究者望而卻步。
如果代碼開源能夠覆蓋所有的科研軟體,以上的種種情形就會得到很大改善。我認為期刊或評審人應當要求作者提交源代碼。也就是說,如果讀者無法在論文或同頁面上找到相關軟體鏈接的話,這篇不完整的論文就不應被發表。
但僅有幾串代碼還是遠遠不夠的。基於軟體也有生命周期,我們還需要有一個可以修復錯誤、優化程序、整合代碼的中央平台。一些開源項目已經在這方面有所建樹。例如在計算機科學領域,我們擁有一批像GitHub這樣的優秀平台,用戶可以隨時在上面發現已有代碼並進行軟體管理。相關的雜誌機構應當與這些公司建立起合作。試想有一天所有的軟體代碼都能從網上快捷獲取,重複或繼續別人研究就變得事半功倍。
這也預示著軟體將是未來公開的資源,也會成為今後科學進步的核心動力。我堅信技術的發展能使科研軟體變得觸手可及。我們理應持有這樣的信念。
拍攝者:Luca De Bernardis3.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德桑蒂(Maria Cristina De Sanctis)
2015年12月中旬,羅馬天文物理研究所的行星學家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德桑蒂(Maria Cristina De Sanctis)宣稱:她帶領的研究小組利用「黎明」 號(Dawn)上的光學及紅外成像光譜儀,檢測到了穀神星(Ceres)表面的化學構成。這是科學家首次如此近距離地探測這顆位於小行星帶的原行星。
- 促進科技女性成長 -
我希望女性在科學界的地位有所提高,特別是在科技創新和機械製造方面——這些領域的女性從業者太為稀缺。
在義大利,一些老師和家長相信在就業方面男女有別。比如,義大利的中學就分為主修文史哲學的古典中學和主修科學、信息技術的實科中學。多數女生都就讀於古典中學,多數男生則就讀於實科中學。
我們應該鼓勵女孩子去學習科學,並予以她們教育上的支持。這項工程從父母為孩子挑選玩具、書籍時就應開始——男孩女孩不應該被區別對待。同時,我們應該預留資金,去扶持那些事業剛剛起步的女性。但我不希望有專門針對女性的各類項目——它們可能會引起難以預料的後果。不過在一些特殊的領域,這類項目的確能提高女性從業者所佔的比例。
由於女性對於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應用更寬容的態度對待她們必須面對的家庭瑣事。必要之時,我們應該給予她們充足的休假時間,讓她們安心處理好私務後,再全心投入工作之中。
據我的觀察,女性的雄心壯志往往不如男性那般強烈,她們也很少自己謀求晉陞。這對行星學的發展倒是大有裨益——在此領域,全球數以萬計的科學家都奔赴著共同的目標努力,我們無法以個人或者小團體的身份開展研究。因此,如果高層的女性學者比例能有所增長,未來科技發展的步伐一定會更快更堅實。
圖片來源: The Conversation4.丹妮爾·愛德華茲(Danielle Edwards)
2015年2月初,進化生物學家丹妮爾·愛德華茲(Danielle Edwards)因拒領祖國澳大利亞的早期職業研究者獎(DECRA)而被媒體報道。早期職業研究者獎由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頒發,獎金高達384,000澳元,在國際上享有頗高的聲譽。但由於無法在澳大利亞取得終身職位的保障,專攻兩棲爬行動物學的愛德華茲放棄領獎,轉而選擇在美國加州大學默塞得分校擔任助理教授。
- 科學家亦是普通人 -
我希望我們能用「質化」而非「量化」的指標評定科學領域的成就。我認為科研體系首先應該保障研究人員作為普通人的基本需求。然而,我已因科研體系的種種不完善而受盡磨難。與此同時,我也目睹許多學者因此選擇終結科研生涯。
起初,我們都夜以繼日地工作,彷彿科研就是生活的所有要義。但一旦有了孩子,我們不得不掂量事業與家庭孰輕孰重。科研體系保障的缺失導致了從業者多樣性的匱乏:女性難以在科學界長久立足,家庭的第一代大學畢業生壓力重重,來自不同背景的科研人才尤為稀缺。
我並不認為憑藉廢寢忘食就能取得卓越的科學成就。我認識許多高產的學者,他們每天朝八晚五,每周只休息兩天,但依舊每年都在論文方面收穫累累碩果。
是時候改變我們對成功的定義了,是時候改變我們看待職位、晉陞以及終身教職的態度了,是時候改變我們教導學生和博士後的方式了。我們應該意識到科學家也和普通人一樣有自己的家庭、也希望擁有健康的體魄,而非不分晝夜地工作。
每當問起學生的作息情況時,我不希望聽到他們又在實驗室熬夜或度過周末的回答。我盡所能做出調整,只為他們最基本的需求能夠得到保障。一個健康快樂的工作者應能在每天下班前高質量地完成任務。這類似於經濟學上的成本效益分析,不過有多少人真能在工作中長久地鬥志昂揚呢?
我的這些感慨來源於我的多重背景:我是家中的第一代大學生,我成長於澳大利亞的一個欠發達地區,同時我還是一位同行科學家的妻子。科研事業剛剛起步時,我就知道身為女子,我必須比男性多付出一倍的努力。我身邊的許多同事,不得不從事比配偶低一級的職業,不得不為家庭犧牲自己的事業——這些人往往都是女性。由於是家庭的第一代大學生,我曾一度無法很好地理解學術生活。不久之前,我也正因與家人住的太遠而受到來自家庭的壓力。
地理距離對工作的影響,在那些有著極強家庭觀念的學者身上更為顯著。重視家庭的傳統使他們很難背井離鄉獨自打拚。我們應該有所舉措,讓來自多元背景的學者們都能在工作中得到鼓舞與支持。
本文獲授權編譯,原題《Big ideas for better science》,載於《NATURE》第528期。
參考資料:
1. Cyranoski D. Super-muscly pigs created by small genetic tweak. Nature, 2015, 523: 13–14
2. Adami 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s with instincts. Nature, 2015, 521: 426–427
3. M. C. De Sanctis, E. Ammannito, A. Raponi, et al. Ammoniated phyllosilicates with a likely outer Solar System origin on (1) Ceres. Nature 2015, 528: 241–244
4. Gewin V. Turning point: Danielle Edwards. Nature 520: 123
5. Why I turned down a DECRA to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關注請加微信號:the-intellectual或長按下方二維碼。投稿、授權事宜請聯繫:zizaifenxiang@163.com。
推薦閱讀:
※會發光的蛋白:錢永健應該得諾獎嗎?
※你不知道的達爾文和孟德爾(上)|音頻
※經費匱乏推廣少:科研青年之困 | 最新調查
※如何面對一個「分裂」的國家?美國大學校長守望「社會的燈塔」
※273里挑1,專家解讀為何大隅良典獨得諾貝爾獎?
TAG: | 知识分子 | Bigideasforbetterscience | WhyIturneddownaDECRAtoworkintheUnitedStat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