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入港」
9 月底的某一周,全國財經科技媒體記者有很大一部分受到樂視的邀請跑到了香港。大家都在懷疑,到底是什麼發布會一定要勞師動眾地在香港舉行。等答案揭曉的時候每個人都略顯意外——樂視準備以接手英超轉播權和開售盒子的方式,在香港打一場「持久戰」。
如果說國外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叫「入華」,我們不妨管進入香港的樂視叫做「入港」。有趣的是,「入港」這個詞在古漢語當中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事業進行得正好,風生水起,或者對話的時候談得投機。這也就是本文標題的由來。
那麼,樂視現在的狀態,算得上「入港」嗎?
樂視: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去
如果跟 2014 年年底比起來,樂視確實也算得險處逢生,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去。當時,賈躍亭跑到香港去「治病」的消息,讓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科技圈,一度似乎也變成了「虎穴」。樂視自去年 2 月開始執行在海外擴張的計劃,先後在香港、洛杉磯、矽谷成立子公司;樂視影業投資 2 億美元,成立了美國影業基地。不過直到這次香港業務上線之前,上述布局一直都停留在紙面上,更重要的是國內的電視、手機和影視作品拍攝的業務,以及畫出自行車、汽車、生態農業等誘人的大餅。
在台上,非常努力要做一個「賈布斯」的賈老闆,吆喝的風格跟科技業界的期待不太協調,而且頻繁在中央媒體的曝光也讓人感覺他是不是和權力中心走得太近。在賈老闆「治病」期間,類似的猜測達到一個高峰。不過最近半年,這類說法漸漸聽不到了。樂視幾款手機開始了銷售,儘管不可避免要重走一次「售罄」的道路,以及「ID 無邊框」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它現在還是用銷量說服了觀眾。
在大城市,樂視很是刷了一番地鐵和公交的廣告燈箱;在三四線城市,樂視的身影也並未缺席。儘管沒有像小米魅族一般開印有自己 Logo 的體驗店,想買樂視產品還是相當容易的,甚至可以說,想買一台樂視電視比買一台小米電視要容易得多——小米的縣城網點幾乎只有手機。
在樂視積極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樂視影業、樂視體育等關聯公司的表現。體育部門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個動作,就是前央視足球評論員劉建宏成為他們的首席內容官。陳彤、黃健翔、高曉松都在不同的新東家做了類似的動作。這些合作考察的並不是媒體大腕的專業素質,而是他們的人脈。這些無形資產成為媒體新兵和舊秩序下的大佬搞好關係所不可或卻的元素。
暫且不論在央視的解說水平就充滿爭議這一點,在新職位上劉建宏不太可能親自操刀足球解說。因此,像這次引進的英超等獨家內容,必須配備具有相應水平的解說員。而著名解說員的崛起,一半是靠專業水平,另外一半則是靠他所站立的平台。只是在大學寢室當中指點江山的話,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會記得你。反過來,不斷從央視跳槽的主持和編導,只是一點點反覆利用央視的以往積累,他們的名氣大都沒有在新單位變得比央視更大,這隻有極少的例外。
對體育評論員來說,最好的平台則非央視莫屬,哪怕是現在網路獨播資源這麼多了依然如此。現在已經極難重現 80 年代看《紅樓夢》時萬人空巷的場面,但央視依然是最能夠調動全國人民共同記憶的載體,畢竟上了網之後,大家也是自說自話,各看各的;但打開電視,也就央視覆蓋面最廣。
香港球迷:我還能在電視上看比賽嗎?
對於香港球迷而言,他們的英超「共同記憶」存在於兩家電視台當中,分別是有線電視和電訊盈科旗下的 now tv。這一代香港球迷親自經歷了英超版權從無到有的過程。原先是無線電視盜取一些內容,自己加上配音的散漫形式。自從 1995 年開始,英超聯賽跟每一個區域都簽訂官方獨家授權。而其他媒體要麼只可以來一點點賽事精華,要麼則完全不可染指。自有線電視成為英超獨家授權方之後,無線電視只獲得過其中一年的賽事精華播映權,此後就再也沒有免費電視台可以播放英超比賽。
這種傳統隨著樂視今年的中標而被完全打破,因為樂視並不是一家獲得香港免費電視牌照的電視台。至少在簽約第一年,樂視必須向香港現有的電視台分享部分播映權。這回就輪到之前叱吒風雲的有線電視,僅可播映有限的賽事精華,而要想觀看完全形式,多角度和多語種解說的比賽,還是必須成為一個網路服務的會員。
這是樂視服務以及背後的「樂視模式」第一次經受海外市場的考驗,不過香港市民對樂視交上來的答卷,似乎不是很滿意。香港居民抱怨,樂視的官方網站只有簡體字,發布會配音也都是普通話,隨樂視電視香港版贈送的樂視會員服務,也只可以看到針對內地觀眾定製的節目,這並不會如真正香港人做的節目一樣,能夠捕捉到那些粵語觀眾的笑點。
王維基說過做香港人的電視台,王征也說過亞視要做亞洲的 CNN。俱往矣,數風流人物是不是要看今朝呢?對於樂視來說,他們投入多大的精力在香港市場上還是個未知數。是否應該針對香港市場,投入一些英文內容——畢竟英語也是香港的官方語言之一?這樣就省去了粵語節目重複利用率太低的麻煩。不過,既然買下了香港的英超版權,這說明樂視還是願意多做很多「麻煩事」的。此番征戰香江,樂視不僅要投 3 億人民幣購買港劇版權,還要自拍一部 4K 粵語網劇《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也許,等樂視想好了海外內容的這些問題,留給香港觀眾的一年免費期恐怕也就快到了。
香港:電視還能活多久?
也許,一個非電視台的機構能買下播映權——而非如 2008 年奧運會一樣,搜狐只有新媒體的版權,是因為跟奧運會這樣的大型賽事相比,英超聯賽並不能算是一種普惠性質的公眾服務,也並不在意是否需要讓全體觀眾都看到。但這種模式在香港能夠實現的深層次原因,還是電視平台的壟斷性已經完全消失。電視在香港和在全球其他地方一樣,都面臨著日漸式微的命運。
香港是世界的媒體之都,這一點毫不誇張。香港擁有最先進的電訊科技,加上國際間對香港事務十分關注,因此吸引不少國際通訊社、暢銷全球的報章和海外廣播公司,在香港設亞太區總部或辦事處。在香港印刷的多份區域刊物也十分暢銷,反映香港作為金融、工商和通訊中心的重要地位。
根據香港政府的官方資料統計,截至 2013 年 7 月 31 日,香港有 53 份日報和 701 份期刊,23 家電視台和 5 個廣播電台。在 23 家電視台之中,有 18 家是專門向香港之外的地區提供服務的。截至 2015 年 8 月 31 日的最新統計數字則表明,上述數字演變成 54 份日報和 679 份期刊,廣播電視媒體數量未變。
然而統計數字並沒有告訴我們的是,香港媒介整體的繁榮趨勢在最近一兩年發生了劇烈的逆轉。一些紙媒紛紛停刊,包括電視和廣播在內的數字媒體也並非高枕無憂。舉例來說,讓香港泛民主派念念不忘的,王維基的香港電視網路申請牌照遇挫的事情,現在慢慢的轉變成了這樣的結果——當 HKTV 在網站上正式播出的時候,它的真正形態幾乎是一個電視購物頻道。之前王維基信誓旦旦地說想要撼動香港的電視劇市場秩序,如今似乎已經沒有人再提起。
在廣播方面,儘管競爭根本沒有這麼激烈,但之前曾經成功申請數字廣播牌照的鳳凰優悅電台粵語台,也因為遲遲沒有開通節目,向港府退還了牌照。
為何香港是樂視出海的首站?
香港人本來不怎麼覺得網路電視也是電視的一種,但隨著 HKTV 的風波,以及亞視被政府收走牌照,網路電視的概念遲早會變得越來越為人所知。亞洲電視是香港現有兩家免費電視台當中的其中一家——另一家是無線。在被收回牌照之後,它就將轉到網路平台播出。而網路電視的播放根本不需要牌照,甚至你在 YouTube 開始直播,都可以說你建立了一個網路電視台。這樣等同兒戲的操作,基本上等於宣判了亞視作為一家電視台的死刑。
在香港有很多已經註冊的媒體會選擇網路播出,比如一家現在在 YouTube 上的 PGC 頻道「天樂」就是這樣。他們的話筒會跟翡翠,央視,鳳凰衛視的一起被放到香港各個新聞事件發生的地方,但是他們的節目卻只能夠在網上收看。他們全部是不露臉配畫外音,讓你感覺就像是大學生業餘搞的電視台一樣,這樣的節目我們自己也可以製作。
在香港,「網路電視」現在是鳳凰涅槃的紙媒在做,比如蘋果日報;或者是完全草根的組織在做,比如天樂和「巴士底報」等等。樂視想做的也就是這種類型的網路電視,在香港不受監管,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製作。而這樣的東西,香港人認為只應免費收看,也是天經地義的。
有什麼底氣讓香港市民花錢來購買網路收視服務?樂視稱,會在全港幾百家數碼產品零售店放置盒子和電視的體驗區,供香港市民體驗,而樂視電視在香港的免費收視期將持續一年,一直到明年 10 月份截止。現在用戶都可以免費收看來培養習慣。
即使我們說有必要挺進國外市場,但是不同的市場顯然具有不同的特質,有一些地方傳統媒體依然佔據統治地位,市場潛力沒有完全開發出來,而香港顯然不是那樣的地方。在香港這樣一個媒體充分競爭,甚至已經過度飽和的地方,如果真的能夠站穩腳跟,那就意味著打完了 BOSS,去其他地方發展也不費吹灰之力——或許正是帶著這樣的野心,樂視出海的第一個真正的落腳點選在香港,相信這同時也可以起到穩定股價和投資者信心的作用。
不過,電視這種佔據客廳,需要人們正襟危坐,或者當它做畫外音的媒介形態,總體上還能存活多久呢?
我們只能確定的是,香港的傳媒生態獨一無二,而其他地方也都各有各的特色。樂視不能省下這個功夫,必須在接下來的每個市場都定製一套內容策略。這麼一想,跟小米、獵豹這種公司的出海相比,樂視面對的困難程度高了不止一個數量級。
「入港」,對樂視而言,不是好日子的起點,而是永不停止的一場戰役的開端。
動點科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