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兵器史話——蜀國篇

文 / 九月

冷兵器時代,一把趁手的兵刃在戰爭中的作用顯而易見。從幹將莫邪的傳說故事,到陶弘景的《古今刀劍錄》,無一不體現了古人對刀劍技術的重視。

十八般兵器

熟悉《真三國無雙》系列的玩家一定對武將們的兵器如數家珍,特別是《猛將傳》加入了「秘藏武器」這一設定之後,入手角色專屬的秘武成了每個玩家的必經之路。今天咱們就聊聊在三國中出現的那些神兵利器,以及歷史中真實的故事。篇幅限制,今天我們先以蜀國開篇,至於接下來的內容什麼時候連載……這個鄙人不作保證0w0

《真三國無雙7·猛將傳》趙雲的秘藏武器

青龍偃月刀

關羽的象徵,也是《三國演義》出鏡率最高的一把兵器。因刀身狹長猶如彎月,刀盤又有青龍點綴,故得其名。小說第一回就有鑌鐵打造青龍刀的情節,之後一刀秒殺程遠志、獨自戰翻顏良文丑、跑路曹營斬六將等故事更是神化了二爺和他的大關刀。關羽被擒後,這把刀被潘璋所獲,而潘璋自然是掄不起這種威猛兵刃的,只是用作炫耀。隨後關興為父報仇,青龍刀終於復歸關家,至於最後的下落,不知所蹤。

刀盤點綴的青龍浮雕

當然,這些只是小說中的演繹,在歷史文獻中並無「青龍偃月刀」的相關記載。陳壽《三國志》中對於二爺兵刃的描述只有這樣一句話:策馬刺良(顏良)於萬眾之中。根據「刺」字,後人推斷關羽使用的是長槍、長矛一類的武器。考古表明,這種長柄大刀最早是在唐宋時期出現的,用途是鍛煉士兵臂力,或在儀式中作為禮器,通俗點說:屬於健身器材——這種尺碼的刀,實在不是給人類設計來出戰的。相傳岳飛曾畫過一幅關羽畫像,畫中的關公拿的是一把長柄寬刃刀,鄉黨看到之後都覺得只有這種生猛武器才配得上二爺勇武形象——於是才有了《三國演義》中的設定。至於是不是真的,就無從可考了。

離了偃月刀的關二爺,好像是差那麼點意思?

今洛陽關林內供奉著一口一人來高的長柄武器,銹跡斑斑,牌匾書著「威震華夏」四個燙金大字——這只是後人根據小說中的形象所鑄而已,各位有機會去玩千萬別以為這是真品。

現存洛陽關林的大刀只是清朝的仿製品

話說回來,當年桃園結義時,劉關張三人一貧如洗青黃不接,即便是有貴人相助鑌鐵千金,也沒有足夠財力聘請名匠打造這把重達82斤的寶刀啊……

丈八蛇矛

燕人張飛的趁手武器。同樣也是桃園結義時打造的兵刃,又名丈八點鋼矛。矛長一丈,矛尖八寸,且矛頭如游蛇彎曲,故得名「丈八蛇矛」。當時的度量是用漢尺,1尺≈23厘米,並非如今三尺為米的長度,推算出長矛大約2.5米長。蛇矛的首次出陣是在討伐黃巾軍時,張將軍蛇矛直出,鄧茂落馬。而在長坂坡喝退曹兵時,橫在面前的也是這把武器。

影視作品中的張飛與丈八蛇矛

比起完全虛構的青龍偃月刀,張將軍的武器還是相對屬實的。《三國志》中有「飛據水斷橋,嗔目橫矛」的句子,記錄的就是長坂坡當陽橋一役。但具體是什麼矛,這個無從考證。另有一部分人認為,張飛使用的武器其實是騎兵常用的馬槊。木棒上裝了鐵尖叫矛,在韌木經過浸油、塗漆裹布等工藝過後打造出的兵器才叫馬槊。槊的前端可刺可砍,形似短劍,據稱三年才可成型一把,而且良品率不高。長矛是小兵才拿的,三兄弟之中最土豪的張飛怎麼能用這種拉低身份的武器?

製造工藝十分複雜的貴族武器——馬槊

有玩家或許會疑惑,張飛這種勇武的猛漢,為嘛要用蛇矛這種文藝型的武器?你看人家使板斧的李逵,使鐵鎚的李元霸,這才符合「套馬的漢子你威武雄壯」這種形象不是么。這裡就需要普及一下古代軍事的常識了。首先,古代打仗一般都是「戰陣」的形式兩兵相接,玩過《騎馬與砍殺》的朋友都知道長槍在馬戰中的地位,板斧這種看似武孔有力的短兵器其實是沒有任何優勢的。設想一下,成百上千士兵的戰場上,忽然一位莽夫掄起了大鎚,那需要多大的空地?畢竟空檔越大,就越容易被敵人所傷。板斧什麼的猛男裝備其實都是山賊悍匪才會用的——搶劫嘛,先用氣勢壓住對方,不用動手最好。其次,由於當時「馬鐙」這一神器尚未普及,想在靠雙腿夾住馬匹,再穩穩的掄斧,即便是作為騎兵的張飛也很難做到這一點吧。最後一點:請不要因為張飛和李逵的演員長得像就以為他們是同一類型……張將軍可是一位擅丹青功夫了得的文藝青年。

掄起了這鐵鎚,蔡寶奇還敢靠這麼近?

雙股劍

劍是短兵,平時佩戴於腰間。騎馬時為了方便所以會固定至與大腿平行,因而得名「股劍」,由於是對劍,又名雌雄劍雙股劍。兩劍公用一鞘,據說可合二為一使用。雙股劍是桃園結義時,劉備用張世平和蘇雙二人所贈鑌鐵打造的三把兵刃之一。雖是一國之君,但起兵階段的劉皇叔也是要參與到戰鬥之中的,如三英戰呂布一役(然而並沒有人指望他的戰鬥力)。比起關刀與蛇矛,羅貫中對雙股劍的描述並不多,畢竟劉備多數時候是不必帶兵打仗的。

《三國殺》中的劉備形象,可以看出劍也只是裝飾品

《三國志》中雖然有張世平二人贈與劉備器物的記載,但對於雙股劍沒有任何描述。先秦兩漢時期,劍多是用來佩戴在身上彰顯身份地位的道具。在戰場上可以用作指揮之用,但很少用於近戰,一是不實用,二是有辱身份——你可以設想一下身為召喚士的尤娜拿著武器衝殺在前線的樣子。羅老師把劉備的兵刃安排為「劍」,想必也是為了符合其身份。歷史上以雙劍作為實戰兵器,最早記載於宋代,而真正的雙劍合入一鞘則多見於明清。

雙劍合入一鞘的雙股劍

諸葛弩

《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丞相的描述可謂神化到了極致,草船借箭美化了諸葛亮的智謀,而借東風更是將其化為呼風喚雨的方士。史實中除了木牛、流馬、孔明燈之外,「諸葛弩」在《三國志》中也是有所記載的。

眾所周知,弓是古代遠程戰鬥中最重要的防禦兵器,但人類的臂力和當時的技術有限,距離遠就沒有有穿甲能力了。而弩則是利用機械化結構,通過類似手槍的扳機系統替代人力,可以平射,穿透力遠比弓強。由於無需在拉弦的同時瞄準,因此準確率也會大大提高。同時弩的使用無需過多訓練,又能夠節省了大量的練習成本。

弓多為拋射,而弩則是平射

丞相在原有弩機的基礎上改進了弩機的結構,稱作「元戎弩」,又稱「諸葛弩」。該弩的特點是「一弩十矢俱發」,由於不必反覆裝填,射速遠大於普通的手弩。但因體積較大,無法單兵攜帶,且弩箭需要特製,所以並沒有大量生產,致使諸葛弩的技術已經失傳。想像一下一戰中索姆河會戰中德軍一挺機槍射殺六萬英軍的例子,就知道連弩之於弩的進化之處了——當然並沒有那麼誇張。

諸葛連弩復原圖片,每射一箭需要拉動扳手

如今成都武侯祠和錦里都有可供遊人遊玩的諸葛弩,純粹只是玩具,並沒有還原當年的技術。其實,私以為最適合諸葛弩的武將還是張飛:諸葛連弩,殺殺殺殺,敵將卒……

誰能告訴我這局怎麼破……

外傳:蜀國著名鍛造師——蒲元

說起這些神兵利器,不得不提的是另外一位關鍵人物:蒲元。

蒲元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著名刀匠,《太平御覽·蒲元傳》中有記載:君(蒲元)性多奇思,於斜谷,為諸葛亮鑄刀三千口。據傳,他鑄的刀能劈碎竹筒內的鋼珠,在當年被譽為削鐵如泥的神刀。

古代冶煉復原圖片

蒲元冶煉技術高超的訣竅在於精湛的淬火技術,甚至能夠辨別出各地不同水質對淬火質量的影響。漢地河水可溶性鹽含量低,不能淬火;而蜀地的水質冷卻速度快,可以說是天然的淬火劑。有一次,蒲元命人去成都取水。水取回來後,蒲元在淬火時發覺不對,問士兵,你是不是在水中攙和了涪水?士兵起初不敢承認。蒲元就用刀在水中划了一下,說,你這裡有八升涪水。士兵聽了之後立刻就跪了,承認說是在半路上水桶翻了,於是用涪水填了一些。這之後,才有了「蒲元識水」這一成語,形容經驗豐富。雖然故事聽起來有點扯,但也足以說明蒲元對於冶煉技術考究的程度。

推薦閱讀:

大槍在冷兵器實戰中,有機會充分旋轉槍身嗎?或者說,旋轉槍身的實戰意義大嗎?
在當代,還有人是死於長矛,長槍刺殺的嗎?
中國古代軍隊捨棄青銅甲而裝備皮甲?原因竟和防禦力無關
除了給007造手槍還會製作刀具,德國瓦爾特生產的「極小防衛」刀長啥樣?
殺人於無形-中日暗器大揭密

TAG:三国演义书籍 | 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