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ll Alice》‖ 活下去
01-26
我在知乎的首答是:
『你最想送給孩子的一句話是什麼?』『活下去。』之所以這樣想,因為我是個悲觀主義者。你們可能覺得我樂觀向上,沒錯,我很樂觀,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認為穩定與不變是暫時的,動蕩與變化隨時可能發生,從小層面來看,個人生活無常;從大層面來看,社會動蕩崩壞。像前些時候淹死在海灘的3歲小男孩,他穿得那麼文明,與我們周圍的孩子別無二致,卻死在異國的土地。
當一切都好的時候,很容易給孩子創造安全平穩的世界,可誰能保證眼前的一切會維持得足夠長久?我教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就是希望我今天離開,明天他也能照顧好自己。他兩歲學穿衣服,三歲整理玩具箱,四歲玩耍時摔倒他爬起來就跑,我問怎麼樣?遠遠地回了句沒事,晚上脫褲子才發現血順著小腿流進襪子里,而且已經幹了。生活中習得的經驗也帶到學習中,遇到難題他會惱火,過後仍坐在桌前思考,直到做完。他是這樣的孩子,我反倒要提醒他在學校碰上意外時,如果感覺疼得像那次手腕骨折就要去醫務室。未來不會一帆風順,教孩子學會生活、學會生存,是為了讓他多份自我保障。『活下去』我對他說,『不管將來發生什麼事,都要想辦法活下去』。可這句話放到媽媽身上,又是另一番考量。《Still Alice》,朱莉安摩爾獲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影片,其中一段劇情我深有同感。
愛麗絲確診為阿爾茲海默病後,把三個孩子叫到面前,對他們說了下面這段話:在拜訪過收容阿爾茲海默病患的療養院後,她動了自殺的念頭。住在療養院的病人蒼老、無助,沒有親人探望,愛麗絲的自尊不允許她落入如此境地。
媽媽對孩子說抱歉的心情,已故日本動畫導演今敏也有體會。
第二天,我的雙親就從札幌趕到我家。剛看到我躺在床上,我媽脫口而出的那句話我畢生難忘:「對不起!我沒有把你生成一個健康的孩子!」我說不出第二句話。
愛麗絲最後一次勸小女兒讀大學,她的想法很樸素,就是想在自己照顧不到之後孩子也能好好生活。希望孩子生存下去,同時又想結束自己的生命,悲傷且真實。如果可以,我也願意陪伴孩子到最後,然而世事難料,假如是我患病,我的想法和愛麗絲一樣。苦難不會等孩子準備好後才發生,所以在此之前,必須教他學習離開我怎麼生存。
推薦閱讀:
※家裡排老二的委屈:說不出的痛,大寫的心疼!
※中國式親子關係:我可能有個假爸爸
※從外部關係走向內心
※那些還在勸你對孩子無條件寬容的人,都是在泯滅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