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法禁童星代言,下一個會禁兒童類真人秀嗎?
近幾年,以《爸爸去哪兒》為代表的兒童真人秀捧紅了一大批童星,他們迎合了當前嬰幼兒市場空缺號召人的趨勢,接廣告接到手軟。據相關報道披露,這些童星的身價直逼二線明星,如此高昂的身價還供不應求,因此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製造童星,希望從中能名利雙收。
這些本來為成年人的社會訴求強加在童星身上,給社會風氣帶來很大影響。「出名要乘早」的思想在社會各階層瀰漫開來,童星走紅的背後是成年人的審美映射,這給未成年人世界造成了多大的影響我們無從得知,也無法得知。但是新《廣告法》的規定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呼聲,特別是在兒童真人秀中,人們越來越要求還兒童一個清凈的世界,不要讓過多的成年人思想影響孩子的成長。
兒童類真人秀遍地開花
這幾年,兒童類真人秀可謂火熱,成為各大電視台的搶奪收視率的重要法寶,頭條哥簡單的統計了一下12年以來兒童類真人秀的情況,如下:
兒童類真人秀統計表 來源:網路從這張表格可以看出,一共有19檔節目已經播出了,類型多種多樣,但不外乎親子、益智、遊戲這幾個標籤,總體節目定位差別不大。而且這些節目只是整個綜藝真人秀的縮影,基本上成人有的真人秀類型,在這裡都能找到。
兒童類真人秀:童年的見證還是成年人的審美需要?
如此多的兒童類真人秀,表現的真的是兒童的本性嗎?記錄的真的是兒童的成長軌跡嗎?發現的真的是兒童的過人天賦嗎?
虛假的童年見證
在電視業界,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真人秀節目越來越依賴編導,很多故事情節,嘉賓說的話都是事先設計好的。編導們在每一集節目錄製之前,都會集體卡會討論錄製內容,然後在錄製的時候引導嘉賓向這個方向發展,有的甚至直接出手干預節目的發展,用趙麗穎接受採訪的話說就是其實跟對著劇本拍戲也差不多:「我以前覺得上節目挺好玩的,上了之後才覺得拍戲是讓我最自然的,因為不管怎麼上真人秀,始終那台機器就會讓我不舒服,始終都會有一些安排一些劇本,還是那種在拍戲的感覺。」
如果文字不能說明問題,頭條哥給大家截一個圖說明問題,在《跑男》某期節目中,鄭凱找信封做任務,一開始畫面是這樣的,信封字是這樣擺放的。
來源「天涯社區
換一個鏡頭看
來源:天涯社區可是當鄭凱去拿信封時,卻變成了這樣,大家注意看。
同樣的問題出現在《爸爸去哪兒》節目里,從第一季開播,造假質疑就沒有停止過,比如節目組要求爸爸同寶貝獨處卻變成了媽媽或者保姆隨行,零食不上交,換房間等一系列問題。
其實這些質疑我們不難想到,這些孩子參與的節目也大多被設定好的,孩子們怎麼做背後都有一隻無形的手在時刻指引著,因此這種對他們童年的記錄是真的記錄嗎?他們所謂的童年真的是純潔、發自內心的童年嗎?
成人的審美需要
在各類兒童真人秀裡面,小孩子之間各種行為都會被觀眾賦予新的含義,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孩子內心世界的純潔表露,還是成人世界的審美需要?
其實答案不言而喻,現實生活中,我們消費成年人已經變得麻木了,開始把興趣轉向小孩子,TFboys的一夜爆紅不正是大眾對小鮮肉的期待嗎?在《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中,夏天、諾一、軒軒本來是孩子之間純潔的小朋友關係,可是無論字幕引導還是觀眾的評論留言,把三個的關係都異化成成人世界「三角關係」。軒軒是喜歡和夏天玩耍,夏天喜歡和諾一玩耍,但這些都是出於小孩子不加掩飾的童心,節目組和網友將他們意淫為成人世界「三角關係」合適嗎?這段時間還在網上掀起各種論戰,各種相互廝。請問,這是孩子應該有的生活和世界嗎?
同樣的道理,康康被封為「霸道總裁」,試問,一個八歲的孩子知道什麼叫霸道總裁嗎?那些封他為「霸道總裁」的人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女性,這難道不是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年輕女性對未來伴侶的幻想嗎?從「大叔控」到「小鮮肉」再到「霸道總裁」都是成年人自己世界裡的語言,以此強加到小孩子的身上,對於小孩子的成長,顯然有失公平。
親子的本質在於陪伴而不是畢其功於一役
參加此類親子節目的嘉賓大多是明星,他們因為工作的原因大部分時間不能與孩子在一起,因而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得有些生疏,或者說沒有普通人之間的家庭關係那麼融洽。所以明星想借這個機會來改善孩子與父母的關係,這一點是無可後非而且是值得表揚的。通常在節目中,經過設定的故事情節可以既鍛煉了孩子的溝通、相處能力,又改善了兩代人之間的關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達到了既定的目的。
但是,明星們不能抱著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覺得通過一兩個節目,短短的十幾天相處就能解決兩代人之間存在的問題。親子的本質在於陪伴,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親漸進式的陪伴才是非常重要的,還是生命中的每一個值得記錄的時刻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帶給他們關懷與愛。
孩子的教育也是同樣的問題,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如果只希望通過一次節目,把孩子該懂得的社交禮儀和生活技能填鴨式的教給孩子,對他們的成長極為不利。他們畢竟還小,一下子接受不了成人世界為他們設定的知識。退一萬步說,即使他們能通過很短的時間學習到了所有的知識,他們也會表現出與年齡不相符合的成熟,他們越來越學會在攝像機面前掩飾自己的真實情緒,越來越會按照大人們的願望做事,這對他們來說是有害的。因此,在節目之外,父母要抽更多的時間要陪伴孩子,孩子在什麼樣的年紀該學會什麼樣的道理需要言傳身教的慢慢培養而不可有「揠苗助長」的心態。
結語
兒童類真人秀節目的泛濫如果把控不好,引起社會的負面情緒,可能會像《廣告法》禁童星代言那樣,到時候受損的不只是單純的經濟,還有更多的社會責任與道義。因此,新《廣告法》禁止童星代言意在給目前火熱的兒童類真人秀降火,如果不及時更改心態與節目策略,下一個禁的可能就是兒童類真人秀了。
推薦閱讀:
※從堅果到鎚子T2 老羅的手機之旅還能走多遠?
※驚艷的Android5.0與中國無關
※如何在貴圈裝bi攝影大賽中脫穎而出?
※不賺錢的Uber需要幾個10億才夠燒?
※小米手環,戳穿了可穿戴高定價的泡沫
TAG: | 百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