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不止是三維

二維變三維,只是很小很小的一方面.

BIM概念的核心在於信息管理和信息交換.

最近在看了幾篇關於國內銀行發展的問題.誇張的說,現在的國內土建項目的流程相當於60、70年代的銀行系統.那時候銀行怎麼轉賬?靠郵政系統,通過聯行信件交換信息,帶寬有限,效率底下.

我們目前項目中信息化已經做的非常不錯了.

從做方案開始,不管你用SketchUp還是Rhinoceros,都能對外觀模型的數據進行很好的處理.

到設計階段,pkpm系列也是一個完整的「BIM」系統,除了結構模塊也有建築設備模塊,雖然沒多少人用pkpm的建築模塊,但它的數據管理基本對象已經是各種建築構件,比如梁板柱門窗設備,所以pkpm是一個完整的設計階段的BIM解決方案,建築常用的天正也是一個「BIM」系統.

到了施工階段,又有維爾斯廣聯達等等軟體,但這些軟體的關注點要更細緻,更關注鋼筋、混凝土,大量數據的統計工作.他們同樣是很優秀的業內軟體.

那麼看出問題沒有?

這麼多行業軟體,在各自的領域都能高效工作,但在信息交換上就差強人意了.

方案提給建築,建築的同學拿到一堆NURBS曲線構成的形體,需要把它轉換成幕牆表皮,給它布置軸網.

再轉給結構的時候,因為天正和pkpm數據基本沒法共享,結構同學一般都會基於軸網在pkpm中手動全部重新搭建一個結構模型.

轉到設備這塊,設備的同學運行天正鴻業等軟體,打開建築圖,然後再扣上pkpm導出結構圖,布置管網設備.

設計同學出了施工圖給施工方後,信息往往從這裡完全中斷了,前面設計階段各專業還能互相提交個軸網,扣個圖,施工方在此時通常只有一疊紙質的藍圖,或者堆砌了大量線段和字元的dwg文件,然後再對照圖紙重新在廣聯達建一遍模型.

這就是國內的現狀.

每一環信息交換,都會損失信息,並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重建信息,重建的過程又難免會出錯.

如何解決這一系列問題?BIM就這樣登場了.

其中Revit就是一個走在前面的BIM解決方案,除此之外,bentley也有為建築行業的PW平台,國內也有一堆廠商躍躍欲嘗試建立自己的平台.

現在吐槽BIM的人很多,覺得用起來不方便,效率不高,這大多是站在自己專業自己單位的角度上看.BIM確實發展不是很順利,也是有諸多原因:

國內軟體廠商:

各個軟體廠家都忙著做自己的平台和解決方案,沒有統一的平台,標準也不是很完善.

雖然很多廠商都是在revit平台,但相互之間數據兼容性很差.又各自想把設計施工造價生態鏈打通,結果哪一塊都沒做好.

國內政策:

沒有出台BIM出圖、交付標準,下面人做起來一片抓瞎.

數據原罪:

為什麼說是原罪呢?因為目前建築行業的數據標準大部分是採用IFC格式,這個IFC格式是借鑒工業界的標準,硬搬到建築界.

典型的問題就是數據儲存地址,雖然擴展性很好,但大家沒統一標準的時候數據交換時就會出差錯.比如廠商A對一個構件的M屬性定的是高度,儲存在地址X,廠商B對的地質X的屬性是容量,結果用軟體A生成的數據轉到B的時候就會造成這個構件的屬性錯誤.

行業內部阻力

打通了信息交換的環節,BIM必然會淘汰一部分人,分羹的人就少了.由於數據的透明性,比如偷工減料,利用他人出錯拿簽證賺錢的情況也會少很多,靠邪路吃飯的人的利益會嚴重受損

金錢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國內工程項目的實質是錢,是現金流.

曾經你在一個項目中做了諸多努力,使用了諸多新技術,使用了先進的管理模式.

但甲方說我只有這麼多錢,我的現金流需要我們加快工期,結果導致新技術無法應用,而繼續使用常規成熟的方法.

當然改革是有代價,但終會有甜頭.

雖然目前國內行業形勢不容樂觀,工程項目少了很多.但這也是機會,減慢工期,應用新技術,改進管理流程,淘汰落後產能,最終提高生產力.


推薦閱讀:

房屋漏水找不到問題,求各位大神指點!?
我只是一小小設計師,我不想被祭天,嚶嚶嚶。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三期擴容,融入市民生活
幕牆鋁單板單價如何換算?

TAG:建筑 | 结构工程 | B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