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N CTO俱樂部專訪:談矽谷公司的架構,管理和文化

2015年3月,CSDN CTO 俱樂部對我做了專訪,分享關於矽谷公司的架構,團隊管理,自由和制度等文化方面的思考。

關於公司架構

1. 矽谷企業的組織結構,在產品,技術,運營,營銷,銷售,這幾方面如何劃分?

答:矽谷大多是重技術輕運營,它們很多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比如機器學習演算法,高可靠大規模系統,它們希望打造技術壁壘,追求國際化,在不同的市場中成功,它們上線都是全球幾十個國家,幾十種語言同時支持,這也對後台系統的高擴展性,架構的設計提出非常高的要求。這也是為啥他們喜歡在工程師身上更多的投入,同時也有一些創新的模式,比如Uber打車軟體,雖然技術上要求也很苛刻,但主要還是運營團隊在每個城市開闢市場,包括很多律師團隊需要解決複雜的法律問題。所以不同的公司要求不一樣,總體來說產品和技術是核心,而也有一些專門去優化內部組織效率,比如開發工具提高銷售精準度,用一些指標去衡量營銷效果。

2. 職稱體系分類是什麼樣的?

答:一般是分成技術崗和管理崗,比如在Linkedin 技術路線是從實習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主任(Staff)工程師,高級主任工程師,到傑出工程師。管理路線就是技術經理(跟主任工程師平級),高級技術經理,總監,高級總監,技術副總裁,CTO。總體說還是管理崗更有挑戰,影響力更大,技巧性更強,但如果你不喜歡做管理,也可以在技術崗位上發揮到極致,做一個大家都尊敬的大牛。

3. 考核和激勵機制在考核方面是上下左右評價嗎?在激勵方面如RSU option方面如何發放?

答:以前有一種評價方式是KPI,key project issue, 按項目的關鍵點來安排人力資源,比較死板,很容易造成小組為了短期利益而犧牲了整體利益。現在很多公司採用OKR,objective and key results. 主要想針對公司發展的戰略目標,對每個組做目標定位和關注核心結果,Google提出目標要遠大激進,最後完成70%-80%就算不錯的成績了,如果都完成了,說明目標定低了。在考察的時候,可以從你的直接管理,團隊內部同事互相評價,你也對管理者評價,通過這種交叉評價可以獲取更多維度的信息,有些公司提出必須要淘汰10%,或者獎金設置獎金池,如果評價後面的人就不得有任何獎勵。而經理的壓力更大,他要平衡組內關係,爭取到上級信任,跟別的組競爭,獲得更多資源和影響力,而自己還要身先士卒,保持最佳精神狀態,所謂公司政治就是往往在這一層,都是步步驚心,勞心傷神。

對於激勵,除了獎金,股票和期權也是很靈活的,一般來說是根據你級別的上升,你的期權股票會重新定位(refresh),在有些成長快的地方,Google X,Facebook等可能每一年都會給你增加股票,這卻是是非常有吸引力。

4. 新老公司企業文化有什麼特色?如Facebook的hack文化。

答:我寫過一些優秀公司的文化比較,可以去知乎上查看,哪些矽谷創業公司能給拜訪者留下深刻印象?,Linkedin 印象是什麼? ,在 Coursera 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Airbnb:不要搞砸了公司文化。Facebook一些標語或實踐: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 The biggest risk is not to take any risk. 內部取消級別鼓勵平等溝通,大體上他們都有一些共性:用戶第一,人才至上,快速迭代,勇敢創新。國內公司也積累了很多不錯的,比如百度:簡單可信賴,用數據說話,讓優秀的人脫穎而出。

關於團隊管理

5. 互聯網浪潮的大發展,這幾年有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出現,雖然招到合適的人是很多技術團隊負責人比較頭疼的問題,但好不容易招來的人如何能留得住也是另外一大問題,您認為在營造技術氛圍方面,創業公司該注意哪些方面?

答:創業公司確實招人非常難,一方面競爭激烈,其他大公司都提供非常好的薪酬和福利,另一方面生存壓力很大,失敗也是很可能的。導致大家對挑選創業公司都很謹慎。我發過《在創業公司做好工程師》,但對於創業公司也有注意一些點:

儘力提高薪酬和員工福利,讓大家感受到對人才的尊重,很多時候人才決定著公司的成敗,有些牛人他的效率抵得上10個以上一般的工程師。如果對這些人才不能給出他應得的,往往會限制他才能的發揮。反過來為了省錢,找了能力弱或者價值觀不對的,對團隊士氣和效率是副作用的。其實除了薪水之外,還有很多辦法,比如配置期權和股票,手機電話卡,午餐,甚至住房交通,都是給大家提供方便,鼓舞士氣,更飽滿投入到工作。

坦誠,開放和透明,不要忽悠大家不能落實的承諾,創業公司每天都是在打仗,每天也都是高潮,在遇到問題時候不能靠說大話解決,也不能靠隱瞞。如果我們在內部適當公開一些高層討論,讓大家看到決策和戰略背後的邏輯和背景,會讓大家有ownership也讓更多人支持公司的決策。

做好文化建設,讓大家團結在一起的不僅僅是個人利益還有我們共同奮鬥的使命,大家看看偉大公司的使命,Google:整合全球所有的信息,Facebook聯繫全世界所有人,Coursera的使命 讓全人類都能訪問到世界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如果你的定位很low,往往也吸引不到偉大的人。在創業公司更要重視,通過ONE-ONE meeting,員工大會,大家互相鼓勵和提醒。比如我在的公司邀請了一些課程老師和學習者談體會,當那些老師收到很多學生的感謝,那些學習者通過我們平台學習找到工作,開始創業,我們堅信這件事情是有社會意義的,哪怕能幫助到一個弱者戰勝生活的勇氣,我們就不會停止奮鬥!

6. 這些年工作中,有什麼最讓您印象深刻的人或事么?

答:我記得在百度時,老大就教導我們最高境界就是輸出價值觀,具體的技術細節都可以變,但根本的原則是需要我們統一 (on the same page),否則就算今天能應付問題,但以後會帶來無窮的麻煩。比如當時做錯了一件事,要反思是什麼流程上出了問題,能不能從管理制度上去改進,避免以後出現類似的。在美國的這幾年,我也發現為啥矽谷的公司在基礎架構上大力投入,他們搭建了穩定平台之後,可以規模化的去實現產品的變現,而如果一開始追求短平快,視野狹隘,也不會做出偉大的產品。

7. 在您眼中,什麼樣的CTO能稱之為出色的?

答:首先他對公司一線技術有深入認識和把握的,如果那個組件出了問題,他能告訴大家正確的方向或者指明誰來負責。其次,對新興技術要敏銳把握,並不是說每個都要嘗試,但能善於把新的技術應用到自家的業務模型,提高效率的同時也保證大家新的學習動力。第三就是調度資源的能力,CTO當然不能事備躬親,如果投入到很多細節上,這會影響這個公司技術的大方向。尤其創業公司,人力相對比較少,要根據優先順序合理安排任務和資源。

8. 您在團隊管理上有哪些獨特的經驗?

答:這主要是看管理人才的能力,如何激發和管理不同層次的人,其實在很多組織都會不自覺的分成四類人。有些人是既有能力也有驅動力的,對這種人就是毫無保留的大力表揚,放手讓他們干,會激發很多創造力。對有能力沒動力的,要多一些精神鼓勵和價值觀的推廣,讓他們感受到他們工作的意義,對於沒能力但有動力的,要讓他們儘快去接觸公司技術stack,完善內部知識庫和mentor制度,讓他們儘快成長起來,一般來說3個月到半年就可以培養成不錯的人才。而對於第四類,沒能力也沒動力的,要儘快讓他們走人!有句話叫 hire slow, fire fast. 他們只會去抱怨,消極工作,不願學習,沒有夢想,對於這類人如果不及早清除,對團隊是巨大傷害。當然最好是體面的讓他離開,不要給公司造成負面影響。

9. 我們看到您在國內百度等一線互聯網公司以及美國LinkedIn、Amazon等公司都有工作經歷,對比中國和美國公司,您覺得在人才培養方面有哪些不同?

答:國內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內訓,技術學院,比如百度入職半年內都會有豐富的技能培訓,同時也介紹企業文化。而美國公司大多在面試前考察比較全面,大致會有5-7輪,裡面就包含關於企業文化價值觀的考量。基本保證了員工的高質量,進來之後反而寬鬆化管理,他們期望通過自由開放的環境來激發大家的創新和工作熱情。前Facebook技術經理王淮在《打造facebook》中介紹Facebook有新兵訓練營,給12周時間,讓大家在新環境中盡情嘗試,最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小組。我以前在的Linkedin公司也會每周組織技術講座,定期職業培訓,比如手機應用開發。對於一些重要崗位還是更希望從內部成長起來,我在百度時候也遇到2年多連升4級,也聽過Facebook有26歲就領導幾十人的高級技術經理。所以那些優秀的公司,是會給你足夠發展機會。

關於未來創業

10. 您怎麼看接下來5年的創業動向?將會有哪些高科技創業趨勢?

答:我也是非常關注不管是矽谷還是中國的創業創新東西,我還是從一些有真正核心技術和價值的點著眼

移動互聯網。中國的創新應該說是超過了美國,中國人大量邁入中產階級後,消費升級更注重體驗,娛樂和多樣性。在這一波浪潮中,各種O2O,物流解決了最後一公里,去中心化讓更多自媒體誕生,在特定場景下垂直頻道誕生新的平台。

物聯網,萬物互聯是未來趨勢,像Google收購Nest就是在智能家居的布局。跟生活場景密切相關,支持多種通訊協議,像beacon,bluetooth,wifi等。這是各種感測器硬體和軟體結合的需求。

機器智能和大數據,百度首席科學家Andrew Ng說過,火箭的發動機是機器學習演算法,而燃料就是大數據,只有這兩種結合才能爆發強大的牽引力。比如最近比較火的Deep Learning演算法在處理一些非文字信息方面,音頻,視頻,圖片有很多潛力,學習這方面技術人才絕對是非常搶手和充滿機會。

數據挖掘工具。矽谷這邊有很多面向企業級的數據公司,BI tool類的,大致都是提出一些簡單的方式提供一些商務報表,可視化,而中國這方面還很初級,這就是很好的機會,我身邊也有人做這方面的創業。

11. 現在創業浪潮中也不乏有很多浮躁的人和聲音,對於有心踏上創業之旅的技術人,您有沒有什麼經驗分享或提醒?

答:現在創業大潮越演越烈,政府為了就業問題也鼓吹創業,很多人就是為了創業而創業,項目雷同,商業模式雷同,競爭非常慘烈。我想到了幾年前的千團大戰。很多人一窩蜂的擠進去,其中VC推波助瀾不乏很多拿到上千萬融資的,但現在看呢?95%以上都死掉,只有美團殺出一條血路,縱情向前!美國當年的新能源的投資也是吹起很大泡沫,一些公司都融資到10億美金做列印太陽能薄膜,最後基本都失敗,包括著名風投KPCB都喪失些元氣。我們能看到的成功背後都是95%以上的失敗。創業靠的是團隊,是創業者的領導力,智慧,勇氣,毅力等綜合素質的比拼。很多在項目和人員都不成熟的情況下就去想著創業,是非常危險和不負責任的。我現在看到的那麼多O2O, 互聯網金融業出現當年那種瘋狂的局面,我們無法去預測未來,但如果你們想從事熱門領域都要好好想想,資本狂潮退去,你是不是裸泳?一些沒有技術門檻,沒有創新模式,靠抄襲,靠倒賣流量,靠所謂「互聯網思維」,價值何在?如果沒有VC的熱錢,壓上你的身家,你是不是還會去堅持?今天熱的東西,也許明天就不能work了,但只有真正為社會創造價值,內心中充滿理想主義和一往無前的人們才能正在的站在浪潮之巔!

12. 其他方面給讀者一些學習的建議嗎?

大家處於移動互聯網的滾滾大潮中,每天訊息產生的數量,變化的速度,傳播的廣泛性都是遠超任何一個時代。但大家還是要少一些浮躁,多看一些內涵書籍,多上一些在線教育課程,包括創業經驗,技術管理,科學,歷史,金融,政治,學習這些大智慧後,才能啟發一些新的模式。比如Elon Musk說過他創建公司的原則是堅持物理學第一定律,只有抓住事物本質以及知道物理的極限,才能在科學角度去指導創業,作出跨時代的創新。


推薦閱讀:

今天snapchat股票上市,拿到snapchat offer但又拒絕的人是怎樣的體驗?

TAG:硅谷公司 | 技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