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訴諸生活差異 & 第一章小結

(本節屬於:第一章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

最後來看第三位「醫生」喀邇娜的論斷。

首先核查身份,她發文前是個空號,除少量遊戲記錄外什麼也沒有。為什麼這些「醫生」多用新帳號匿名發帖,再由方舟子轉發呢?

不過她並未涉及專業醫學知識,所以無需遵循專業規範。她只是認為《求醫》描繪的並非九十年代,而是七八十年代的醫院狀況,如:

1.醫院門診和辦公室在一起。

2.醫生寫病歷寫錯了,還用橡皮擦,用小刀刮。

3.收費處藥劑師員工看不懂醫生處方。

4.疥瘡外用藥不齊備。

5.沒寫人頭攢動看病難,黃牛代挂號,醫生亂開藥、收紅包等現象。[41]

方舟子轉發後還作了幾個補充:

6.封閉式鼠洞般的挂號小窗口。

7.牆上有五講四美三熱愛的標語。

8.上海市金山區中心醫院有單獨的皮膚科。這與《求醫》所述的皮膚科與外科合併成一科的情況不符。

上節lw56102的兩條質疑也補充在此,湊足10條。總之結論是:《求醫》是七八十年代的就醫經歷,那自然是韓仁均代寫的。

當然這種說法有很大問題,難道韓仁均九十年代不看病嗎,吃撐了去回憶十幾年前的看病經歷?從小說里找「與現實不符」的罪證邏輯上成立么?但我們現在拋開這些不合理之處,僅討論「文中描寫的是七八十年代的醫院」這個事實是否成立,就會發現,網民分成了兩派。一派覺得,這沒啥問題啊;另一派覺得,雖然每個質疑都很弱,但那麼多地方不合理,韓寒應該出來說明一下。

同樣情況也發生在對韓寒其他作品的「文本分析」里。比如《書店》應該是閉架還是開架,《小鎮生活》描寫的是大學生的體驗還是中學生的想像,《三重門》里生煎包子打架一幕是七十年代還是九十年代風氣,上海金山公路在九十年代末到底顛簸不顛簸等等。

在解釋這種現象的成因之前,我們先來看方舟子的網站「新語絲」里的用戶討論。這些人在努力鑽研南方周末《差生韓寒》一文中韓寒同學的證言,試圖尋找漏洞。報道中有這樣一段:

1998年12月的一天晚上,教室的電視機里播放《新聞聯播》,一則消息說錢鍾書去世了,正在教室里晚自習的韓寒突然激動地站起來,走到電視前,他盯著電視機良久,轉身對班上的同學說,以後這個世界上寫文章,我就是第二了,排他前頭就剩個李敖。[42]

一位新語絲用戶質疑道:

98年12月19日早上錢鍾書死的,當天是周六,如果是當天或隔天新聞聯播播放,韓寒怎麼晚上還在學校?

另一人回答:

這個質疑很有可能不成立。中共對於訃告的發布,是嚴格分等級的,級別越高發布得越及時。錢鍾書的級別,估計還不能享受當天死當天或隔天就在央視新聞聯播發訃告的待遇,很有可能是隔了兩三天才發的。如果隔了兩天,到12月21日星期一錢鍾書訃告上新聞聯播,並沒有什麼奇怪。對於這種可以求證的事情,還是小心求證再質疑比較好。[43]

其實訃告是哪天發的並不重要,因為韓寒是住校生,幾周才回家一次,周末在校晚自習很正常。但在爭論中,我們發現了一句非常有趣的話:

對於(錢鍾書訃告上新聞聯播的日期)這種可以求證的事情,還是小心求證再質疑比較好。

大家不禁會想:咦?這是「可以求證」的事,那什麼是「不可求證」、可以「隨便質疑」的事呢?請看本節開頭列出的那些說法。挂號窗口大不大,醫生寫病歷會不會用橡皮擦、用小刀刮,收費處藥劑師能不能看懂醫生處方。90年代這家醫院有沒有這些事,怎麼證明?沒法證明,也沒法證偽。誰沒事十幾年前去醫院拍個照等著今天來發啊?就算拉出當時的醫生,也早忘得差不多了,說法未必一致。

這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拿「99年上海金山醫院的挂號窗口不是韓寒說的小窗口,而是大窗口」的質疑為例。讀者看見這個質疑,又發現無法找出證據來證實或證偽這個質疑,就會用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它對照。由於生活差異,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

20%的人99年去的醫院挂號是大窗口,和方舟子質疑的一樣。

40%的人99年去的醫院挂號是小窗口,和《求醫》中寫的一樣。

40%的人99年還小,不清楚,看別人信什麼就是什麼。

這是考察單條質疑出現的情況,如果這種不能證實或證偽的「質疑」擺出10條會怎樣呢?

假設有10條這樣的質疑ABCDEFGHIJ,大家分別將其與自身經驗對照。其中甲發現,ACDE和自身經驗一致,質疑有效,其餘無效;乙發現,BCEFGJ和自身經驗一致,其餘無效。以此類推,旁觀者中就會形成諸如這樣一個分布:

1.10%的人,可能發現8—9條,甚至所有10條質疑和自身經驗相符——韓寒果然是假的!

2.20%的人,可能發現自身經驗與其中5—7條質疑相符,剩下幾條則與韓寒所寫相符,那……韓寒可能是假的,也可能是真的吧。10%的人開始懷疑,10%的人還是決定相信。

3.40%的人,可能發現只有1—4條相符。還是相信韓寒。

4.剩下30%的人,發現這全都是胡謅,《求醫》寫的不是和我自己的經歷完全一樣嘛!太正常了。

大家發現什麼沒有?早有鐵證、理應結束的爭論,經過這麼一折騰,居然有20%的人開始懷疑。雖然不高,但考慮到懷疑者比例是從0增加到了20%,質疑者賺到了第一批客戶。而且,更有趣的是,這批人還不理解為啥其他80%的人不懷疑——你們怎麼不信我呢?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筆記七:訴諸生活差異

訴諸生活差異針對的是經驗盲點。人們的生活經驗千差萬別,總有人和你相同或不同。若你無法識破這個手法,當你的生活經驗正好和質疑者所述相符時,就會被騙。這套方法來源於算命先生,他們不斷敘說某種典型的生活經歷:「你20歲娶妻,2年後生子,父亡母在,5年後有血光之災……」這與絕大多數人的狀況均不符,但那些人也就一笑而過。可是,這套胡謅若正好命中某些人的生活情況,那他們立刻會死心塌地——活神仙哪!然後乖乖掏錢。

了解這個手法,你就不會成為算命先生的俘虜。你會發現,它總能爭取到少數人。這批人既不能識破邏輯陷阱,生活環境與態度又與被攻擊對象相差最遠,他們會覺得,每條質疑都說到心坎里去了(少量與其生活經歷不同的情況會被主動忽略)!旁人看著很可笑,這麼扯淡的事都能信?面對如此冷血的說法,他們覺得好委屈啊。

很多人發現了這個現象,如南周評論員李鐵說道:

我有個問題,這次說韓寒代筆的,有幾個是寫文章寫出了點成就的人?有誰是在生活中有趣的潮人?他們平時連體育新聞都不看,怎麼能理解一個大都市的80後潮人的調調?苦大仇深,天天只知道板著個臉談革命和政治的迂腐之人,哪有資格來品鑒韓寒?[44]

這實際上是「訴諸生活差異」手法的典型結果,其特點是:

1.在論述中不嚴格證明,而是大量使用「像是」這類模糊辭彙。

2.你覺得材料有道理,可不少人基於自身經驗表示反對。

3.質疑者擺出了多組材料,你覺得其中一部分有道理,想勸說他們把沒道理的那幾條去掉或道歉,他們堅決不幹。因為你認為沒道理的那些,其他人會覺得有道理,反之亦然。去掉的話,手法就暴露了。

4.往往與訴諸權威手法配合使用,若某個倒霉的名人因生活經歷正好與質疑內容相符,成功上當受騙。構陷者就會將它的個人經驗樹為典型甚至權威,擴大其話語權,拚命表揚並大量轉發其論斷。

5.如果被命中的人不多,就用馬甲、水軍紛紛聲稱經驗與構陷者所述一致,利用從眾心理,爭取將信將疑的人。這叫訴諸公眾。

怎樣避免被訴諸生活差異的手法欺騙?心態平和地了解和尊重他人的生活經驗,不偏執,不理會不可證偽的指責,尊重證人、證據。

在訴諸生活差異時,無需在意指控的合理性,哪怕荒謬絕倫的指控,只要你能信心十足地說出來,就一定會有不少人信。

方舟子:《三重門》:「高中的生活一下比初中寬了許多,願聽就聽,一切隨便,甚至上課睡覺也可以,只要不打呼嚕。」高中因為有高考的壓力,應該比初中更緊張才對。這是哪裡的高中啊?還允許課堂上睡覺?怎麼像是大一的生活?是代筆者把一部寫大學生活的小說改成寫高中的又沒改全吧?[45]

為什麼「允許課堂上睡覺」會「像是大一的生活」呢?而不是高中,或是大二?因為構陷目標韓仁均大一因病退學嘛。這條微博在新浪遭到幾萬網民嘲笑,但角落裡也有不同的聲音:難道不對嗎?我高中上課時確實不能睡覺啊,頭低一點都會被老師罵。

反覆使用這類手法,傻瓜們就會逐漸積少成多並形成圈子交流。

《三重門》中有這樣一個段子:

《卧春》:卧梅又聞花,卧知繪中天,魚吻卧石水,卧石答春綠。

林雨翔大叫:「好!好詩!」發議論說:「這首詩不講究韻律,不是韓愈所作,這種五言絕句肯定是柳宗元反對駢驪文那時候創作的,我曾在《中國文學史》上見到過。憑我的記憶,卧梅是指盛產於北方的一種梅花,枝幹橫長,看似卧倒;主人正在房裡卧著,心中描繪自己如日中天時的情景,而『卧石』,似乎是哪本古書里的?《萬曆野獲編》?好像是的,裡面的一個地方,在雲南?好像是的,是一個景觀,臨近它的一潭水叫卧石水,魚都在輕吻卧石水,這一段真是寫神了,有柳宗元《永州八記》里《至小丘西小石潭記》里那——魚的風采,最後,卧石似乎在回答春天已經到了,好詩!好意境!」[46]

學者張放驚覺韓寒巨額知識來源不明,他分析道:

此段更能凸顯16歲少年的文學天才。作者對古詩詞的韻律也十分懂得,而且通過讀,就能夠判斷出來這五言絕句肯定不是出自唐代韓愈之手。厲害!而且還沒完,還能判斷出這絕句是出自唐代柳宗元筆下。而且還沒完,還知道是柳宗元在批判駢儷文泛濫文壇時所創作的……[47]

一個九十年代在中小學傳播極廣的《我蠢》的段子,混雜中學教材幾篇課文材料的一大通胡扯,「學者」居然看不出來。奇怪嗎?其實他不乏支持者:我怎麼沒聽過這段子?這麼有文採的段子,16歲能寫出來嗎?張放評價的不是詩作本身,而是後面那段旁徵博引的議論。佳作!力作!——荒唐透頂的人永遠不缺。

這兩個例子雖然極端,但它們與之前那些「質疑」並無本質區別。被騙最多的正是一群死讀書、愚蠢且剛愎自用的學者,這些人既不熟悉,也不理解韓寒的生活與作品。

2004年,由《三重門》改編的8集電視劇結束後期製作,準備在央視播出。導演請韓寒審核,韓寒看完後極其不滿,「『(編劇水平)難以用語言形容,差到我都沒法再說什麼。』韓寒舉了個例子,書里有許多詩歌,原本是韓寒寫來諷刺說作詩的人水平極差,做出來的詩臭不可聞,結果到了電視劇里,竟然被深情地朗誦出來,還配以優雅的畫面,簡直讓人暈倒。韓寒說,編劇簡直毫無判斷力,竟全然不知道他是在諷刺!」[48] 這類僵化、老化的人與擅長娛樂、解構的年輕群體,在思維上天差地別,品味格格不入。在平常,這類笑話僅是談資,但到群眾運動時,惡意者就能以此調動他們。

小結

本章介紹並分析了一些基礎的邏輯思維概念與輿論傳播特徵。首先談理性思維,要點是判斷事物的標準要足夠穩定可靠。其次提出了產生認知錯誤的重要原因:知識盲點與經驗盲點。絕大部分忽悠手法,瞄準的都是旁觀者的盲點。例如針對知識盲點,可以訴諸專業壁壘,針對經驗盲點,可以訴諸生活差異。在接下來的章節里,筆者將由淺入深,對典型事例進行剖析,詳細講解這些手法。

1.理性思維:事先確立一套規則和方法,嚴格遵循標準思考,這屬於理性思維。切忌先有結論,再根據材料製造方法生拉硬扯。

2.模糊標準:成百上千條質疑,看起來聲勢浩大,其實它們之間是互相矛盾的,在邏輯上無法自洽,屬於偽常識。

3.陷阱邏輯:邏輯嚴謹地思考問題,如果一下子看不出問題所在,可以嘗試使用逆否命題,避免先入為主的思維誤區。忽悠高手會通過各種手段製造氣氛,誘導你產生錯誤的思維方式。

4.整體思維:不要陷入碎片化的細枝末節,嘗試從整體上把握問題,搭出完整的敘事框架。如果拼湊起來的故事不合情理且聳人聽聞,那麼宣揚它們只是為了獲取眼球,加速傳播,與追求真相南轅北轍。堆積符合自己結論的細小「疑點」並無證明力,它們是通過歪曲細節,隱瞞對論點不利的材料,從大量事件中摘選出來的。這在科學研究中叫選擇性取樣,是典型的錯誤方法。

5.信息控制:瞄準人們普遍的知識盲點或經驗盲點,通過精心選擇的片面材料,可以傳播偽常識,誘導人們得出錯誤結論。因為控制了材料,就控制了觀念。

6.製造區別:當信息控制被揭穿後,常用的詭辯手法是製造區別,瞎編各種理由,將反例說成是例外,或聲稱它們有特殊的適用範圍,為的是使用雙重標準。

7.訴諸專業壁壘:普通人難以調動足夠的認知資源在專業領域彌補知識盲點,因此在專業議題上嚴重依賴專家看法。學會運用專業辭彙,毫無信譽的業餘人員就可以將自己打扮成專家生產論斷。專業論爭需要遵循規範:中立性、權威性、公開性、署名。查閱原始材料,傾聽反對方的專家意見,可以讓你少犯錯誤。

8.訴諸生活差異:這是一套概率技巧。基於生活經驗的敘述,總會符合一部分人的體驗。瞄準人們的經驗盲點,傳播大量主觀論斷,自身經驗被命中的這部分人就特別容易被騙。人與人的生活經歷千差萬別,虛心聽取別人的體驗,尊重證人、證據,承認差異的存在,就不會成為算命先生的俘虜。

[41] 根據 喀爾娜 新浪微博 整理

[42] 南方周末 《差生韓寒》

[43] 新語絲讀書論壇《應該去央視求證一下錢鍾書訃告上新聞聯播的準確日期》 xys.org/forum/db/9/246/

[44] 評論員李鐵 新浪微博

[45] 方舟子 新浪微博 2012/2/5

[46] 韓寒《三重門》

[47] 張放 新浪微博

[48] 成都商報《〈三重門〉亮相央視面目全非 韓寒稱拍得丟人》

註:由於本書定稿於2013年10月,所以附註里的文章,目前可能已無法在網路上找到,對原始材料感興趣的讀者請參見本書閱讀提示。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目錄、腰封與閱讀提示

推薦閱讀:

對南懷瑾的攻擊者怎麼這麼多?
如何才能忽悠人?尤其是忽悠人才一起創業?

TAG:生活经历 | 韩寒 | 忽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