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過冬怎麼吃?

冬天在香港,怎麼吃最地道?

文 / Vincent Ku @ HK

元旦那日,有朋自遠方來,香港的好友聚在一起為他接風,去往南丫島吃海鮮。友人原籍成都,雖來港多次,卻沒有去過市區以外的離島,所以去南丫島不失為一個好提議——不過我自己還是心痒痒想吃蛇羹。

太史五蛇羹

坊間總說,吃蛇是廣府人的飲食習慣,是粵菜的時令食譜,其實未必。

唐末五代,深受蜀主王建的禮遇的禪月大師,也就是貫休和尚留有一有《送人之嶺外》,就明明白白寫到了蛇羹:

「見說還南去,迢迢有侶無。時危須早轉,親老莫他圖。

小店蛇羹黑,空山象糞枯。三閭遺廟在,為我一嗚呼。」

貫休和尚早年前曾在浙江和江西遊歷,在四川住了約莫六七年然後去世--前蜀的國土並不跟地處嶺南的南漢接壤,因此,推測貫休和尚送人路經有「蛇羹黑」的「小店」,可能在川南或者荊楚地界附近。時為唐末,黃巢之亂流毒下,人口頗有遷徙,會做蛇羹的粵籍大司務逃難到這裡開設小店維生,不足為奇,而且既已開店,亦可證蜀地有吃蛇習慣。

到了北宋,朱彧的筆記《萍洲可談》亦提到「廣南人食虵,市中鬻蛇羹」。宋朝的路州府行政架構下,粵地隸廣南東路,粵人故稱為廣南人而非今天的廣東人;至於「虵」並非打錯字,《康熙字唐》引《唐韻》謂「虵,俗蛇字」——可見千年以前,廣州就有吃蛇羹的店鋪。

當然,蛇的菜式並不止於做湯羹,蛇肉烹調方法還可以有紅燒、串烤、爆炒絲之類,新鮮蛇膽就用來慢泡燒酒,蛇骨則用來熬湯。蛇皮不消說,可製成精實皮具。

粵菜中有豐盛美味的全蛇宴,香港的勞工團體也最喜歡在「秋風起,三蛇肥」的日子裡,以進補要及時的借口,宴請基層街坊吃蛇宴,以爭取他們的支持,所以「蛇宴」在港式廣府話中,還有這麼一重意義。

現在的蛇羹,都標榜是「太史五蛇羹」。這位精於飲食之道的「太史」公,指的就是晚清光緒卅年(1904)時中過二節第廿七名進士,入過翰林院授庶吉士的江孔殷。江家是廣東茶商,素有富名,其位於省城的江家大宅,在江孔殷入翰林院後,就有了「太史第」的名號。近百年來廣府人口中的「太史公」,就是專指江孔殷「江太史」。

江太史與三姨奶奶遺照

江家家廚的手藝素來有名,江太史也有孟嘗君的氣派,經常在府第宴客,當時在穗的軍政聞人商賈紅伶,都以能成為太史第席上客為榮。不過,江家的好日子在1938年終於開始走下坡;這一年十月,廣州淪陷,每餐上下人等六七十口開飯的太史第樹倒猢猻散,帶看非凡手藝的幾位大司務盧端、李子華和李才流落外頭,太史五蛇羹的方子於是外傳。其中,李才隨後在香港謀生,便把獨門秘方烹調的太史五蛇羹在香港發揚光大。

從前的蛇羹只用三種蛇肉,一般是眼鏡蛇、金腳帶、過樹榕;太史五蛇羹則多兩樣,三索蛇和百花蛇,並會伴以炸過的蛋散(廣府話叫薄脆)、切得極幼細的檸檬葉和鹽水泡過再瀝乾的白菊花瓣。通常,蛇羹里除了拆成絲的蛇肉,還有燒鴨絲、雞肉絲、冬筍絲、冬菇絲、雲腿絲等食材。

吃蛇羹有專門的地方,不是隨隨便便一家茶餐廳就可以來一碗——因為要懂得各種蛇的特性,還要會得屠宰蛇類,所以並非很多大司務都內行–要識別也不難,那些冠以「蛇王」兩字開頭,再加一個老闆自己取的單字就是。譬如位於銅鑼灣鬧市的「蛇王二」、中環行人電梯旁的「蛇王芬」,都是吃蛇羹的老字號。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承受得了以蛇入饌這回事,甭管是否行氣活血,滋養補身——心理上的陰影大於一切。正如上文引用的朱彧的筆記《萍洲可談》,其實還有後續: 「廣南人食虵,市中鬻蛇羮。東坡妾朝雲隨謫惠州,嘗遣老兵買食之,意謂海鮮,問其名,乃蛇也,哇之。病數月,竟死。」

原籍錢塘的朝雲,當然不是因為誤中蛇毒才去世–蛇毒哪裡會留人數月才死。明說是海鮮,細嘗之下不像,一問之下才曉得是蛇羹,於是反胃嘔吐,病了幾個月後故世,明顯是心理因素和體質欠佳所致,與蛇羹本身無關。

所以吃什麼不吃什麼,看來實在不必勉強。

炭爐煲仔飯

蛇羹最理想的做法,是伴著生炒糯米飯來吃,所以,幾乎所有的蛇王飯店都有供應。生炒糯米飯,就是把浸泡過的生糯米在炒鍋上加上臘腸冬菇,再慢慢在炒鍋里炒成熟飯。除了糯米飯,煲仔飯也是香港人在冬日一個經常的選擇。

最正宗的煲仔飯,是用炭爐把瓦煲(廣府話叫「砂煲」)內的米飯先煮熟,再把食材如北菇滑雞、鱆魚肉餅、鳳爪排骨、臘腸潤腸、白鱔(鰻魚)、窩蛋牛肉放在米飯上,蓋上煲蓋,慢慢地焗熟。煲仔飯通常伴以甜醬油,這種甜醬油較諸一般生抽老抽要濃稠一點,傳統上會加上一點冰糖和豬油來調製,以提升香味。

若按傳統炭爐做法,一份煲仔飯出爐需耗半個鐘頭到四十五分鐘。而在爭分奪秒的香港人生活節奏里,一道菜等十五分鐘都會皺眉頭,所以,如今大多數供應煲仔飯的食肆都改用煤氣爐或者蒸櫃把米飯煮熟,到客人點菜時,才把食材放在米飯上焗熟,務求節省時間。

比較地道風味的炭爐煲仔飯,在舊區的老牌菜館和大牌檔還是可以嘗到,譬如油麻地的興記菜館,還有上環的永合成,都可以品嘗到美味正宗的煲仔飯。

陰冷的冬日上海,吃這些暖暖胃

文 / 陳意心 @ SH

與朋友們約好新年聚會,商量吃些什麼,鑒於這個冬天上海實在冷到極致,很多人感冒咳嗽凍出病來,於是提議北方名產「羊蠍子」火鍋,果然得到一致肯定回應。上海與北方的冬天是不能比的,北方室外乾冷但室內有集中暖氣供應,上海沒有供暖卻因為潮濕陰冷的海洋性天氣令寒氣直凍到骨頭裡,這般惱人的冰冷,只叫人連冬天吃的食物都漸漸要向北方靠攏了。

熱氣騰騰的「羊蠍子」火鍋就是一例,據說因為鈣質豐富可以醫治骨質疏鬆症,肉香嫩而不膩、骨多髓而不滑,啃肉完再吸髓是最佳食用方式,再喝上碗用草果、白芷、小茴香、孜然、肉蔻、桂皮、乾薑、丁香、生地、蓽撥等中材調料熬制出的羊蠍子熱湯,絕對能在冬日裡滋陰清熱、補鈣益氣。

當然,不只有北方火鍋,其它省份的特色火鍋也大肆佔領海納百川的上海。前些日子吃「撈王」豬肚雞火鍋,湯里的胡椒粉是一大特色,冬天喝起來倒也暖胃。這豬肚雞算是廣東粵系客家名菜,其實就是把豬肚包在雞中放入湯中一起煲,煲完雞肉鮮嫩、豬肚爽口,加上些胡椒更能治療中氣不足、食欲不振、虛寒、胃痛等。傳說,清朝乾隆因為妃子食用後治好產後體弱之病,所以還給它起名叫「鳳凰投胎」。

四川來的「海底撈」自不用多講,早已佔領申城火鍋市場多時,每次去門口總是排滿長隊,提供等位時的小食和解悶玩具是其最親民的特色,品種良多的鍋底與調料也是強項。前段時間,在長樂路又發現一家重慶的「陸派巴倒燙」川味火鍋,不僅店面里的皮影戲剪紙裝飾風格深諳愛文藝人士之心,九宮格式的麻辣鍋底更是令人大汗淋漓大呼過癮,是冬日驅寒的絕佳去處。

前些年,「吾米粥」海鮮火鍋店也曾在滬上流行過段時間,他的特色是以粥作鍋底,加上蝦蟹魚貝各種海鮮食材。這種感覺做法雖然清淡倒也鮮美,尤其最後用海鮮熬出的粥溫暖異常,很有上海小囡家裡姆媽自家烹煮的感覺。

除了火鍋外,燒烤也是上海市民一大愛好,這裡當然不是指路邊打游擊的新疆羊肉串攤位,而是正規經營比較衛生的燒烤店,比如虹口足球場邊上的「西北狼燒烤」。每次冬日裡上海申花隊主場賽事或者大型綜藝演出結束後,總能看到這家燒烤店前隊伍成群。鎮寧路上的「東北虎燒烤」也蠻出名,尤其受到老外追捧,羊腿、牛筋、蝦、玉米、扇貝、生蚝都是熱門烤品。

冬至在家吃餃子,算是很多國人民間的習俗,吃餃子是怕凍掉耳朵,除了豬肉餡外胡蘿蔔羊肉餡、洋蔥牛肉餡更是有禦寒保健的良處。不過上海人則大多習慣吃湯圓。老上海有首詩這麼傳唱:「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糯米粉的麵糰包上餡料(尤以黑芝麻最為流行)做出的湯圓是冬天家中一道美味的早點。

海派冬季早餐里,還常看到紅棗桂圓湯,補血養氣、益脾胃可促進血液循環,如果再添一個香噴噴的水鋪蛋則更佳。另外,血糯米粥也是冬令常餐,養肝養顏效果甚好。

喝湯,也是上海人家中驅寒暖胃少不了的一道晚餐,其中清燉牛肉湯、蛋餃粉絲湯、羅宋湯最受歡迎。用胡蘿蔔、蕃茄、牛肉煮的羅宋湯,其實就是Russian Soup,是舊時從俄羅斯傳來的,這道菜由於被改良為了滬上家喻戶曉的名菜而成為一時美談。

本文是Enjoy雅趣雙城保險專欄稿件,微信公眾號caixin-enjoy,摘自whyenjoy.com/archives/7

推薦閱讀:

八一八餘文樂的香港胃(完整版)
今年夏天準備自己去香港,有沒有什麼美食推薦呢?
香港美食有哪些?
香港特色小吃有哪些?
香港早茶推薦,誠心誠意香港味道?

TAG:香港美食 | 上海美食 | 煲仔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