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雜談] 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

上周六開始感冒了,到周日愈發嚴重,所以留言回得慢了些,請見諒。

這半個多月很多人都在問一個類似的問題,如何對未來規劃?有個讀者的留言很典型:「你好,我對未來的規劃還是盲目。我想認真對待每一天,我想改變自己每天都有進步,可是不知道該做什麼,我不是頹廢,我在認真學,可是總感覺沒有目的的在過每一天。能給我一些建議么」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程序君無法越俎代庖,替你規劃。我還是講講我自己。

小時候,我常常纏著爺爺,給我講他的故事。爺爺十四歲參加革命,等他真正開始行伍生涯的時候已經是解放前夕,跟著王震的部隊從甘肅進疆,一直「打」(當時新疆已經基本和平解放)到阿克蘇隨農一師三團駐紮下來,轉為建設兵團。聽著他講行軍途中的種種經歷,每每我都熱血沸騰。

我的父親成長在一個不幸的年代,等他到了適齡上大學的年齡,正值文革;等文革結束,他也過了能報考大學的最低年齡。他是行醫出身 —— 醫生不比程序員,光有本事不行,還得有文憑,職稱(也以文憑為基礎)等一系列硬指標。於是他在三十來歲的時候讀了電大。那時我睡覺睡不踏實,天蒙蒙亮時就醒來,總看到他把自己鎖在小陽台上刻苦讀書,這給我的心靈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他順利畢業,又籍著小平南巡,珠三角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春風,以一己之力把整個家庭從相對封閉落後的甘肅遷到了開明富庶的廣東。在他年過五旬知天命之際,還在為高職奮鬥,看他搖頭晃腦惡補英文的樣子即心酸又欣慰。拿了高職,他又開始寫書,將畢生經驗濃縮在書中記錄下來。

現在,八十歲的爺爺把精力澆鑄在修家譜上,六十歲的父親正在寫他的第二本書。

如今我已年過三十,初為人父。每天晚上回到家裡,我的女兒都會拿著『我爸爸』,『我媽媽』,『小鞋子,走一走』等等書籍拉著我給她讀,讀著讀著,我腦海里便浮現出小時候躺在爺爺奶奶懷裡,聽他們給我講那一個個動人心懸的故事的場景,我也想起了跟隨父母親身經歷的他們的一個個故事。

我突然覺得,其實普通人的人生很簡單(李嘉誠們的孩子不一樣,他們要子承父業),就是一次目的地未知的旅行。跟蝴蝶效應一樣,一點點小小的擾動就能影響到未來的走向。如果那時部隊沒有扎進臨洮,如果我父親沒有選擇南下廣東,如果高考後中山大學給我打電話讓我調劑到數學系我接受了的話,如果我本科畢業後面試時選擇了待遇更高的中軟(當時我感覺面試我的人都暮氣沉沉,而神州數碼的人則朝氣蓬勃),如果我08年初接受offer,跳到了VMWare,如果我11年沒有創業,如果我今年二月底沒有突發奇想寫「程序人生」...任何一個選擇都會讓我現在的人生不同。我無法說那個選擇更好,哪個更差。但選擇已經做出,無法更改。

既然目的地未知,那麼旅行的意義就是沿途的風景和故事。我常常想,當我有一天再也走不動了,停下腳步時,我的兒孫輩纏著我給他們講故事,我都能講些什麼故事?我的故事可憐到濃縮下來幾十個字就講完了,還是連一本書都不夠記錄?

沿途的故事是你的經歷,這顯而易見。那麼沿途的風景是什麼?我覺得是智慧。智慧是知識基礎上形成的你個人的洞見和判斷力。智慧來源於你讀過的書,和你看到的世界。

先說讀書。

現在流行這麼一種觀點:逃離北上廣深。理由是: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究竟有什麼好?糟糕的空氣,惡劣的交通,高昂的生活成本...是啊,如果你只看到這些負面的東西,就必然只能有負面的認知和情感。我看到的北京是包括國家圖書館在內的很多美好事物。如果你身在北京,卻沒有去過國圖,聽過音樂會,在大學裡聽過講座,和工作以外各種形形色色的人交流,那你的北京的確要比你的家鄉差多了。

畢業後在北京的頭五六年我的很多個周末都泡在了國圖或者大學的自習室。我這麼做是為了消磨時光,更是為了從書中探尋我未來的路。

程序員的工作大部分時候就像採礦(說我們是碼農,不如說我們是礦工),一點點扎進去,越扎越深,很多人一輩子就挖一口井。採礦是條越走越窄的路,一個礦區,每挖一點,可開採的量就少一點;每往下挖深一層,洞口就越小一些,你的視角也越越窄。這是所謂的"tunnel vision"。所以程序員需要多讀書,把自己的思維拉上來,拉到坐在直升飛機上俯瞰整個礦區的高度,也許你會突然發現,原來周圍還有那麼多富礦可以開採。

讀的書多,眼界大了,路真的就寬多了。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王國維先生說成就學問要經過三個境界:

  •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現在還在第一和第二層徘徊著。

不知在哪本書里,我看過這麼段話(可能和原文不完全一致),有異曲同工之妙:

  • You dont know that you dont know
  • You know that you dont know
  • You know that you know
  • You dont know that you know

其實在很多領域,我們都處在「我對我的無知一無所知」的悲哀境地。就拿軟體領域來說吧,上周四我老闆讓我研究一下軟體中的flight data recorder即使(也就是black box,在航空領域大家都很熟),我對此竟然一無所知(後來我才知道JVM內置了FDR)。我已經努力地將自己從礦井中拉出來,可看到的世界還是又窄又小。

讀書是開眼看世界的一種手段,而另一種則是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這個世界。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當我有了閑錢,可以出國旅行了(這是我當時的一個誤區,總覺得出國旅遊要花很多錢,後來在途客圈,見識到那麼多人幾千塊錢就瀟瀟洒灑地出入歐羅巴,實在是懊惱當時的無知),便通過一次次的自助旅行尋找智慧。

這是一種你一旦踏上,就無法逃離的生活方式。當你看過了一個國家,地區,城市,你就想看更多的。 旅行讓我「我意識到了我的無知」,所以我開始想辦法彌補我的無知 - 那就是更多的旅行,對更多的未知進行探索。

也就是因為旅行,我走上了創業之路。整個過程精彩刺激,起起伏伏,既有刀割在胸的痛苦經歷,也有把酒言歡的歡樂時光。整個記錄在『途客們的旅行夢』中,不再贅述。

回到篇首拋出的問題,你可以看到,我的未來並非有一個清晰的「人生」規劃(頂多五年規劃)—— 例如我畢業的時候並不清楚地知道十年後我要走向創業之路。但有一點我在不斷地踐行,那就是追求智慧,努力讓自己每一天都活得更精彩些。這也許就是Steve Jobs所謂的"connect the dots":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 – 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 Because believing that the dots will connect down the road will give you the confidence to follow your heart even when it leads you off the well worn path; and that will make all the difference.

如果你對本文感興趣,歡迎訂閱公眾號『程序人生』(搜索微信號 programmer_life)。每天一篇原汁原味的文章,早8點與您相會。


推薦閱讀:

軟體性能調優:看數據,還是看概念?
為什麼這麼多人把「Wikipedia」稱作「wiki」?
等待還是放下?
為什麼春天和秋天的溫度差不多,但春天給人感覺暖和,秋天感覺涼爽?

TAG: | 迷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