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的服裝有區別嗎?

那個時期的服裝和周朝、商朝有區別嗎


根據中國古籍,華夏衣裳為距今約五千年的黃帝所制。例如,漢代《世本》記載:黃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繫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之妻嫘祖養蠶制絲,以作衣裳。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記載「黃帝造屋宇,制衣服」[3]。王逸《機賦說》認為,上古人們拿獸皮當衣服,伏羲、炎帝以來,已經出現了真正的衣裳,到黃帝時期,則出現了袞冕等較為完備的服飾制度[4]。

根據考古,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等古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原始的織布工具和織物殘片遺存。

夏商周時期服飾的典型特徵有交領、右衽、系帶等。在甲骨文、金文的多種字形中,很常見的一種字形的「衣」字即為交領右衽上衣的形象。夏朝黑衣裳,商朝尚白則縞衣裳,周朝折中夏殷之制而玄衣素裳。[5]夏商周的衣裳之制即吉禮中的冠弁服、皮弁服、爵弁服。河南安陽殷墟(魏郡或相州)出土的玉人亦穿著此種特點的服裝,該玉人是中國目前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服飾造型。與交領、右衽、系帶的上衣相配的下裝是「裳」。

商代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經現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鬆。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西周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有區別,正史中有記載可以印證各地服飾不同。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秦始皇他爹異人為了討好秦王寵姬做人家乾兒子,並特意穿楚國服裝前往拜見。各地氣候不同,服裝肯定會反映氣候差異,風沙漫天的地方和水鄉澤國肯定不同,氣候寒冷的地方和炎熱地方肯定不同。乾燥的地方和濕潤的地方肯定不同。文化差異也會反映在服裝上,就是一國之內不同職業的也有差異,不同身份的也有差異。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百里不同音,十里不通俗,服裝上面就更有各自的文化特點了。


轉載一篇豆瓣文章: 中國服飾文化--春秋戰國時的服飾(圖)

   收視率一路領跑的《羋月傳》已經播出過半,這部醞釀四年、傾注主創不少心血、觀眾期待頗高的劇集評價卻遠遠不如姐妹篇《甄嬛傳》。觀眾為《羋月傳》可是操碎了心,一邊跟著「娘娘」提心弔膽提防著宮中各類陷害,一邊還不忘吐槽劇情、吐槽道具。亂點的鴛鴦譜、時空錯亂等等硬傷令人不忍直視,劇中的各類服飾更是成為了眾矢之的,「淘寶款」「艷俗」的批評不絕於耳。這花花綠綠的顏色真的體現了「服章之美」嗎?兩千多年前的服飾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從顏色、樣式、紋樣等方面,看看《羋月傳》與歷史文物中的華服之美。

色彩 紅上衣配綠下裝「時尚時尚最時尚」

  《羋月傳》中的服飾色彩斑斕,讓人們不禁心生疑惑,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經掌握如此精巧的印染技術了嗎?

  確實,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灰頭土臉,而是有很多明艷的顏色。這在詩歌之中表現得十分突出,比如羋月的母國南方霸主楚國,衣著服飾的光輝璀璨就常常在楚辭中表現出來。《九歌》中說「華采衣兮若英」,五彩繽紛的衣服像花朵一樣明艷動人;「紅釆兮辟衣,翠漂兮為裳」,紅色的上衣配上翠綠色的下裝原來是當時的時尚呢;還有反過來的,像《離騷》中曾說到「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好像要用亭亭玉立的荷葉做上衣,用嬌艷欲滴的芙蓉做裙子,雖然也有人認為這裡的芰荷、芙蓉指的是衣服上的紋飾,但整體來看,楚國服飾的顏色種類應該還是很多的。

  相比而言,楚國出土文物中服飾的顏色就遜色了些,被譽為「絲綢寶庫」的馬山一號楚墓中可以看到像灰白、黃、棕、紅棕、紫紅、藕色等等顏色的服飾,其中紅色、棕色、黃色是出現比例最高的顏色,雖不見了綠色、藍色等,倒也符合「楚人尚紅」的記載。古人的衣服當然也是色彩繽紛的,但如果《羋月傳》中服飾的顏色能夠雄渾瑰麗些,似乎更能符合這部片子的定位。

樣式 秦、楚爆款是「連身衣」

  說過了顏色,讓我們來看一下衣服的樣式。戰國時候的楚國、秦國最流行什麼樣式的服裝呢?答案是「連身衣」,哦,錯了,按當時的叫法應該是深衣和袍服。這種衣服是上下分開裁剪,而後縫合在一起,二者的區別在於深衣是單衣,袍服里有絲棉。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十分流行深衣,這也是《羋月傳》中的常見樣式。

  還是說回馬山一號楚墓,這裡出了12件這類深衣,除1件冥衣外都是交領右祍,直裾,長袖,領口寬大,衣襟、下擺處有錦繡的緣邊。這些深衣都特別的寬大,馬山一號楚墓墓主是一位身高僅1.6米的嬌小婦人,但其中最大的一件小菱形紋錦面棉袍衣長2米,袖展3.45米,足足比身高還長了40厘米,一個袖子更是能頂上墓主的身高了。這樣的衣服穿起來必然會在衣袖處出現很多的褶皺,下擺也會呈喇叭形拖在地上。

  我們來看《羋月傳》中,拖在地上的往往都是外面的另一層披風,衣袖雖寬大卻也乾淨利落,絲毫沒有堆疊。不知道是不是為了營造袖口層疊的效果,演員的袖口處往往露出好幾層寬窄不一的衣袖,不知穿了多少層。楚國本來就潮熱,穿這麼多層難道不怕中暑嗎?不過,這種過於寬大的深衣可能是貴族階層的特權,楚墓中大量出土的彩繪侍從俑就多衣著瘦長,衣長及地或在鞋子上方,衣袖看起來也沒有過長。想來拖地的衣擺,長長的袖子確實不適合幹活,穿成這樣就是要等人服侍吧!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羋月傳》中的衣袖大體可分成兩類,主角大多寬袍大袖而侍者多為窄袖,這在出土文物上也有體現,我們在高中課本上都見過的「人物御龍帛畫」上的男子就是廣袖,而「龍鳳仕女圖」上的婦人就是「窄袖」,但這廣袖與窄袖是否是身份地位的象徵還真就不好說了,說不定因為趙國推行「胡服騎射」的關係,窄袖是當時的時尚呢。

紋飾 戰國時期的「龍鳳」只有簡單線條

  要想讓服飾華美,除了多彩的顏色,優雅的樣式,精緻的紋樣也是不可或缺的。《羋月傳》中被吐槽最多的部分,那栩栩如生的仙鶴、精緻的孔雀羽毛、外加羋姝出嫁時掛滿的羽毛都令人瞠目結舌——楚國雖然崇鳳,但也不是這樣的吧?

  戰國時期的紋飾都表現得頗為抽象,菱形、方棋形、複合菱形構成了分割空間的框架,其中多是流暢的曲線,仿若不經意地加進了蟠龍、飛鳳、猛虎等等形象,帶給人十分奇異的感覺。這在馬山一號楚墓、包山楚墓等等出土文物中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對比就會發現古人的審美情趣高了可不止一個層級。

  就拿其中的龍鳳來說,在戰國時期只有簡單的線條,那時候的龍還沒有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鳳也沒有過於複雜的羽毛,但處處透著靈動,而《羋月傳》中的龍鳳圖案明顯要呆板了許多,根本不夠「高大上」。

  《左傳》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古裝劇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眾傳播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狀態,在服飾方面應當更加精準些。《羋月傳》播出之後收視不錯口碑卻一路下滑,想來也是近些年精心製作的電視劇多了起來,觀眾的欣賞水平不斷提高的結果。對觀眾來說,一邊看著連續劇吐槽,一邊增加歷史知識,又能督促電視劇行業的進一步發展,何樂而不為呢。

全文在這裡:中國服飾文化--春秋戰國時的服飾(圖)

以及該問題在知乎上的討論: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服飾到底是什麼樣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子路正冠在當今社會的意義?
諸子百家裡最污的人,他就是……
為什麼中國從古至今沒有生殖崇拜的土壤?

TAG:戰國時期 | 春秋戰國東周 | 漢服 | 中國古代文化 | 古代服飾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