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在特定條件下是否可能有迅速迭代(跨物種)的可能性?
排名靠前的幾個答案確實對題主不留情面,我不希望知乎的回答風格都是那樣的。雖然他們說的基本沒錯,但那樣回答確實不妥。
我建議題主去閱讀一下有關生物進化的研究文獻,我不知道國內有沒有這方面的文獻,如果沒有的話題主還需要閱讀外文文獻。
然後題主就會發現:原來早就有人進行過類似的比我的研究更科學更深入的研究,原來我的那點研究就像是小孩子過家家。
我不知道這樣回答會不會引起題主的反感,不過我確實不想看到題主把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閉門造車上。
如果題主家境富裕,有大把時間可以浪費那請無視我的答案,否則的話建議題主專心於自己的工作和家庭,閑暇時可以看一看生物進化的研究前沿當做興趣。
真的想做生物進化方面的研究,只一個釀酒廠的小實驗室是遠遠不行的,題主可以先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再努力進一個生物科研機構。你的試驗設計有問題。同樣環境,短短几代不可能誘導出進化表型的。
弱弱的問一句,題主吐過痰嗎?
好吧,現在可能大家素質都比較高吐痰的少了,但其實打噴嚏也一樣的。
如果細菌真的有能力像題主說的那樣」重複滴水、陰乾,每一次都會出現體現出高等生物或生物結構的某些特徵「那麼每次吐痰都會導致部分細菌進化,進化過的細菌又會傳播到另一個人呼吸道然後再次被吐出來風乾然後再次進化。全球目前已經有幾十億人每天幫你進行大規模的重複實驗了,但可惜沒有啥成果。
要是能出成果人類早滅絕了。
建議先觀察一下細菌出現的這些結構是不是可遺傳的再來提問吧。
再啰嗦一句,不是大家不認真回答,你讓一群明知道1+1=2的人去討論為什麼1+1=3的問題,真的認真不起來啊。
建議擴大體系多次迭代之後,嘗試分離該結構放入新培養基中,看能不能擴繁。能夠增殖擴繁出來這樣的多細胞具結構的生命體說明是穩定的進化,如果仍然只是一堆單細胞菌的話說明只是顯微鏡下的一些類似構造而已。畢竟顯微鏡下培養基幹了之後會出現各種形態的雜質物,呈現晶體狀,纖維狀等等。。與此同時,收集菌體提取總DNA,進行全基因組測序與組裝,如果序列與初始菌株相比發生了顯著性變化,說明可能存在自發進化。當然,你說的這種乾涸又被潤濕的情況在自然界的潮間帶等地是非常常見的,如果存在這種類型的快速變化應該會有一定的報道了,所以如果你想用該實驗結果說服大學或者研究所的PI,可能90%的都不會相信。。。畢竟這個理論過於神奇了,如果是真的而且解析了機理妥妥的一篇甚至幾篇natute
瀉藥啊!兄弟啊,你邀錯人了啊,我是地質狗啊!!
我覺著這只是這個細菌在某種(殘缺)狀態下的應激表現,畢竟經過了一定處理。把螞蟻的幾條腿去掉這個螞蟻就會一直轉圈啊那隻不過行為在一定影響下不同了,根本說明不了什麼啊。而且,,真是什麼菌啊就說一個細菌範圍辣么大。
我覺得題主需要鼓勵。這個想法很好,你的研究說不定能用在未來外星生物的領域。不過就目前來看,你想做地球生物估計得做一輩子了,加油,還好你沒有讀博。
這是我們生物專業在知乎上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鳳尾竹精靈題主應該是南理工,南大或者中國藥科大學的吧本人UW-Madison微生物大二,實驗經歷一年遺傳學是我覺得我學微生物兩年最難的一部分,相對於細胞生物和生化免疫來說,當然不排除題主天資過人,無師自通。------------------------------------------------------------------------------------------------------------------------------------------既然你觀測到了「高等生物的細胞結構」那麼具體是哪些細胞結構?你如此自信認為不需要證偽認為自己觀測到了高等細胞結構,卻不知道具體是什麼結構,請問你如何確定它是高等結構的?高等結構指的是動物細胞結構還是真核細胞結構?再就是DNA的生化結構決定了遺傳突變的概率,自然進化速度是有極限的,根據你的表述,你並沒有引入其他提高突變概率的理化生因素,所以短時間不會進化出相應高等結構。眼睛的進化在我上學期學遺傳學的時候是個例子,眼睛結構起初只是一些對光線刺激比較敏感再就是 @潘卓所說你的使用的菌株物種來源,濃度,培養液,培養條件(溫度光照震蕩)之類具體是什麼,測試了多少次。重要發現所依據的實驗是要經過Peer-review的,也就是其他從事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根據你的實驗方法可以得到和你基本一致的結果,你如果不能表述研究過程,那麼也就沒有什麼討論的必要了。
我覺得可能你們學校微生物專業的課程偏技術應用方向,你真的缺乏一些生命科學的知識和科學素養
魚頭狀……
題主回復一個答案時說:
「我的意思是這種,結構有形成生命的可能(也是希望大家探討這種可能性)。因為在觀察的過程中,魚頭狀的結構的嘴部會形成一個管狀的通道,有物質從這個通道進入到頭狀的結構。而類似骨骼包圍的眼狀結構從理論上分析可以感知光線。而這個眼狀的結構在實驗的過程中會大量出現。這個獨特的構造是由一個高濃度的細菌單一菌株形成,已經脫離了原有菌株能形狀的性狀的理解範疇,所以我才感覺很有拿出來探討的必要。」
你的意思是細菌直接進化成類似魚的東西了唄?進化出了嘴和眼?
不可能。Oh my god!
首先是哪一種菌株?
其次能否透漏重複試驗的具體內容。高濃度菌液OD值。自然晾乾菌斑大小。所謂蒸餾水滴加到外部指何處,中心?每次滴加位置相同與否?
最後建議重複試驗,使用同一批菌液,同一來源蒸餾水,實驗環境基本相同。可以考慮先做五組互相對比實驗(蒸餾水滴加位置,上下左右中),每組實驗再做三個自我對照。假如出現你感興趣的結果還可以就蒸餾水滴加間隔時間,菌液OD值設置梯度。假如這些對比實驗能證明並非隨機擴散的結果,你在把所有實驗數據照片放上來才會有人願意幫你查資料。
不過恕我直言,其他菌株不太清楚,就我做過的JM109,DH5α等菌株20分鐘一代,這麼短的時間尺度不可能發生你所說的現象。
嚴謹點,別有走向民科的潛質!為什麼我看這個東西像氣泡呢?
圖為iPhone拍攝的倒置顯微鏡圖。利益相關:211大學。學過微生物學檢驗。培養過哺乳動物細胞。推薦閱讀:
※多巴胺——讓你舒服的秘密
※如何看待中國科學家推翻達爾文的「冰期動物北極圈起源假說」?
※人為什麼不能有三種性別呢?或者說,人為創造一種有三個性別的生物?
※如果不是人類,統治地球的是哪種生物?
※學過量子力學以後,能給生物科研打開新的局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