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國軍能在各種「軟性」制度(即除裝備外其他方面)上做出一定的改變,其能否部分抵消對日軍的裝備劣勢呢?

  修改補充了一下本問題,上次問的是「軍隊的正規化高強度訓練能不能彌補與敵方在裝備上的差距。」

  後來想了想覺得,其實很多其他因素都有可能能夠影響到一支部隊的戰鬥力。

  首先,訓練。

  比如二戰前期的日軍,無論是步兵還是炮兵,射擊技術皆神乎其技,給包括中國軍隊在內的盟國軍隊造成了重大傷亡,此即為正規化高強度訓練之結果。前期德軍亦如此,只不過德軍更重視的是空地協同步坦協同等閃電戰範疇的合成訓練而已。現代的美軍以軍等戰力強大的軍隊,雖有先進裝備,但若無正規化高強度的訓練,亦無法發揮其裝備之優勢。此外,再舉幾個反面例子。比如,1979年中越戰爭之前,我軍官兵由於某些原因嚴重缺乏訓練。在雙方裝備我方佔優的情況之下,不僅戰果很小,初期我軍官兵的傷亡之大更是令人不忍直視。再如,伊拉克新軍沙特軍等,皆裝備美式歐式先進武器。但在胡賽等民間武裝組織的進攻之下卻接連喪師失地。戰力之弱,令人膛目結舌。此間種種,皆為反映部隊訓練之重要性。同時,我認為,在己方裝備與敵方無代差之下,部隊的正規化高強度訓練足以抵消與敵軍的部分裝備差距。

  其次,戰術。

  這一點不用多說,如幾百年前的蒙古軍戰術,德國陸軍的「閃電戰」和德國海軍的「狼群」戰術,蘇軍的「大縱深」戰術,我軍的輕步兵戰術以及現代美軍的高科技戰術等,重要性不言而喻。

  再次,軍紀。

  上行下效,令行禁止。

  古有岳家軍戚家軍等軍紀甚嚴的強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戰鼓響起時,縱然前方有刀山火海也要向前衝鋒。鳴金收兵時,縱然腳底有黃金萬兩也要馬上撤回。嚴格的軍紀再加上不折不扣的執行,就構成了一支如臂驅使的強軍。再比如我兔軍,正是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些軍事紀律,贏得了民心。其他具體的軍紀,則決定了兔軍從上到下都會不折不扣的執行命令,甚至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完成任務的能力。當然,反面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國軍屢次慘敗於不同對手手中,其中就不乏軍紀無執行力之緣故,友軍之間見死不救不聽調動擅自撤退剋扣軍餉抽大煙逛窯子喝酒打架賭博,這種部隊戰鬥力能強才是見鬼了。

  再次,編製。

  我認為,合理的編製才能最大化的強化部隊的戰鬥力。

  比如,我認為在二戰中我國指揮官素質普遍不高且裝備很差的情況之下,適合採用的是多支小部隊編製,再合成為較高級別的編製統合作戰。如,可編成為六七千人的旅級編製,以四個步兵旅再加上騎炮工輜等輔助部隊合成為三四萬人的一個軍是比較合適的。這樣編製,主要是為了防止大量指揮能力不足的指揮官統轄編製龐大的師級部隊。因為師級部隊一旦指揮失誤,損失將會很大。而旅級編製較小,即使指揮失誤了損失也不會很大。而軍級則由於編製靠上,數量較少,故指揮官素質應足以勝任。同時,騎炮工輜等技術兵種合成到軍一級的話,又可以集中起有限的重火力集中使用。在旅級獨立作戰時,軍級亦可以派出軍屬支援部隊進行加強性質的支援。

  所以我認為,編製合理,將最大限度的發揮己方的戰鬥力,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裝備的劣勢。

  再次,薪酬。

  曾聽過一句話,原話不記得了,大意是「有十分餉,便有八分戰力。有五分餉,便有三分戰力。無餉可發,便止有一分戰力。」

  抗戰中的國軍等部戰力之所以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剋扣軍餉之故。明末之明軍,因財政困窘,無餉可發,故遇敵之時往往作鳥獸散。遇上百姓時,卻往往如狼似虎,甚至是殺良冒功。

  不過我要說的不是正常的普通的軍隊薪酬,而是創新式的薪酬模式。我設想的薪酬模式大體上可以稱之為「激勵式」,以激發人類最原始的慾望為目的。簡而言之可分為三個層次,即「基本軍餉」「訓練軍餉」與「軍功軍餉」。基本軍餉佔三成,訓練軍餉佔三成,軍功軍餉佔四成。基本軍餉按軍銜高低發放,基本固定。訓練軍餉為每月乃至每日之訓練成績,以一眾官兵的訓練排名發放,以激勵訓練熱情。

  有利益才會有動力,有動力才會有競爭,有競爭才會有比拼,有比拼才會有精兵。

  士兵之間互相積極向上的比拼競爭,(如果人人都像許三多做那三百三十三個腹部繞杠訓練的話)又何愁部隊缺少精兵強將。立功軍餉主要為戰場立功之用,按功績大小發放。比如殺一個敵軍是多少錢狙殺一名敵軍指揮官是多少錢機槍手打死多少敵軍是多少錢一支部隊穿插到敵後擋住敵軍是多少錢等等。這些主要是為了激勵官兵渴望殺敵立功的慾望,試想,軍隊在和平時期,人人玩命訓練。打仗了,在戰場之上,官兵們拼盡全力去打,為了勝利,更是為了立功受賞。如此,何愁軍隊戰力不強呢。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話軍費支出就太大了。這當然有解決辦法的,就是薪資整體調低一些就可以了麽。如果這樣實行的話,由於訓練軍餉是浮動的,眾兵為了拿到更多的軍餉,勢必努力訓練以與他人競爭。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官兵們將人人渴望開啟戰爭渴望戰場殺敵渴望立功受賞。所以我認為,這種為利益而瘋狂的軍隊,才能是最強悍的軍隊。就像強悍的秦軍一樣,戰前聞戰相賀。戰場之上,視敵軍首級為財貨,不懼矢石,瘋狂搏戰。

  最後,人事。

  上下通暢,升遷公平。

  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任人唯親黑箱操作等等,不僅不能服眾。更為嚴重的是,庸者在上,能者在下,就造成了指揮體系的能力低下,這也是致命的問題。

  所以,正常的人事制度也非常重要。

  吾之設想,在最基本的普通人事制度之上,還可以再加上一些激勵的制度,以最大限度的挖掘指揮人才的潛力。

  如,軍官之升遷考量以下幾點。

  實戰軍功實戰經驗訓練成績戰術學術創新能力學歷高低體能考核射擊考核等。

  如此的話,結果將是,軍官人人渴望戰爭,渴望殺敵立功,渴望所轄部隊訓練成績優異,渴望運用戰術爐火純青,渴望創新戰術,並努力提高自身學歷體能射擊等基本素質。

  如此,軍官人人渴求上進,軍官素質全面逐漸提高,且編製越往上則指揮能力越強,軍隊的整個指揮體系又如何能不精銳專業呢。

  此上。

  以上種種,只是想和大家討論一下。上面所述的這些軟實力,是否可以在戰爭中,有效的抵消雙方的裝備差距呢,範圍主要是二戰中國戰場。


軍隊的訓練、編製、戰術會隨著裝備而進行變化。

一個連坦克車都沒有,道路大多是爛路的國家,學習裝甲閃電戰。編組機械化部隊和裝甲師團?

一個全國人口總數不足一個集團軍的國家,學習大集群作戰??

一個沒有火炮的國家,學習大炮兵火力集中戰術????

就像很多鍵盤俠在說,亞洲戰場雙方使用的是落伍的戰術。

但真的是那樣?

日軍在歐戰戰場也有觀察員,也知道閃電戰是好的。

但在中國就能施展開??整個侵華戰爭中,也就豫中會戰,小範圍的模仿了一把。

日軍也知道衝鋒槍很好,但高層給出的,不是說這個東西不好,而是太浪費,不適合他們。

儘管國軍學習了德軍的戰術思想,但有什麼意義么?

將敵軍吸引到縱深用火力殲滅,這是德軍傳授的戰術思想,但國軍的火力弱小,以至於無法殲滅進入縱深的日軍,反倒讓日軍切割戰線,孤立戰壕,被依次殲滅。

適合還是不適合,才是國家級軍事的基礎和起點。

同樣,樓上給出的都是最理想狀態下。

但打起仗來,誰能顧及到所有????

大家都知道,士兵手中的,只不過是所有軍火商中報價最便宜的一款

大家也都知道,你手上的武器是需要n個部件,而這n個部件是不會同時到達你手上的。

也就是說,戰場上,戰爭中,你只能選擇你現在擁有的。

就像大家都知道,軍校培養幾年學生,然後上戰場,打仗,因功陞官,逐級上升。到達一定級別,回學校繼續深造,在奔赴戰場。如此循環,最後到達頂點。這才是將領最合理的發展軌跡。

但打起仗來,軍校培養幾年的將領全部陣亡,剩下軍校培養一年的學生,讓不讓他畢業上戰場?

算了,懶得繼續打了。

總之,想法也好,猜測也好,大家很多想法只適用於和平時期。

戰爭時期,用所有能用的,才是王道。


謝邀。

這要看是什麼年代了。

人的作用在戰爭中會越來越弱化,武器裝備對戰鬥力的構成和影響會越來越大——我認為這是未來戰爭的趨勢。

畢竟,在戰爭面前,人的弱點太明顯。而武器,既沒有生命,也可以批量製造。

中國古代,訓練有素或者戰爭經驗豐富的地方軍閥部隊、起義軍一般可以吊打裝備先進卻幾十年沒打過仗的中央軍、御林軍、禁軍之類。

比如安史之亂,比如每個朝代末年有組織的起義軍。

原因之一就是冷兵器的殺傷力和殺人效率還不夠大,沒有大到超過士兵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士兵單兵素質的增長、士氣的旺盛就可以抵消武器裝備的落後。

熱兵器時代就開始不同了。最典型的例子,一戰中馬克沁機槍第一天投入戰場,400架機槍1天就把對面並不弱的10萬英軍放倒了6萬人。這個數字細思極恐。

蔣介石圍剿紅軍,傳統戰術屢攻不進,調來幾輛坦克轟隆隆開過來,一下子就突破了紅軍整個師的陣地——任你紅軍戰鬥意志多頑強也沒用。

但是直到二戰,武器的殺人效率還是沒能對單兵素質體現出壓倒性的優勢。

侵華戰爭,日軍的武器比中國軍隊先進得多,但這只是給中國軍隊造成了巨大的傷亡,卻並沒有扭轉整個戰爭結局。

朝鮮戰爭,美軍的武器比志願軍先進一代都不止,但也沒能體現為戰場上的絕對優勢。韓先楚說我軍鋼少氣多,美軍鋼多氣少,很形象地體現出了士氣和武器的對峙關係。

到了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武器的戰鬥力就已經全面碾壓所謂的訓練和單兵戰鬥力了。

這個趨勢還會繼續演變下去,誰也無法阻擋。

二戰中有這樣一個說法:培養一個飛行員需要與飛行員等體積的黃金。因此一個飛行員比一架戰鬥機貴多了,也更寶貴。

這其實是一種無奈,因為飛行員的弱點太明顯:需要長年的堅持訓練,而且一旦死了就無法復生,死一個少一個。但有這麼多弱點也得繼續培養,因為飛機自己不會飛。

如果戰鬥機不需要人來駕駛了,就是一個革命性的進步,也是戰鬥力的飛躍。

將來,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和高精尖武器的飛躍,幾乎可以肯定,武器裝備才是戰鬥力的決定性因素。作為戰鬥力構成部分的人,肯定會全面退出戰場,甚至退出指揮領域和戰略中樞。

一代雄才毛澤東,在20世紀可以說「人的因素是主要的」,因為那時候武器還沒有壓倒性優勢。

21世紀恐怕就不是這樣了。


除非T-800參戰,否則武器都是人用的.

T-72就算是所謂的猴版,干不過M1挑戰者,總不能連M60也不如吧,對美國海軍陸戰隊占著便宜了嗎?

伊拉克新軍拿著全套美械玩運輸大隊,這叫啥.

西方軍隊先進不光在武器上,人員素質更是壓某些軍隊一大截.

不是說不怕死就水平高了.美軍二戰炮兵參謀TOT全靠手工算,沒有計算機,某軍參謀79年看不懂地圖.一不怕士兵苦,二不怕炮灰死,只能證明軍隊低劣,不能說明貴軍素質高.

除了中東某些清潔綠色的國家,裝備好的國家一般都有著高素質的軍隊,某些國家為了騙一騙炮灰就會折騰出人家就靠武器,比如鴉片戰爭英軍就勝在武器這類神論在某國也是很有市場的.畢竟要騙炮灰嗎

另,即便是情節綠色的中東某國,其空軍素質也是很不錯的,某軍可以跟石油土豪們練一練,總比閉門造車強


有人說:「人的作用在戰爭中會越來越弱化,武器裝備對戰鬥力的構成和影響會越來越大——我認為這是未來戰爭的趨勢」

我反對這個觀點。人始終是戰爭的決定性因素。因為越堅固的堡壘越容易從內部攻破,對堡壘是這樣,對現代化軍隊也是這樣。


武器裝備和士氣訓練哪個重要,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崇尚武器裝備的人,往往喜歡用美軍舉例,但是殊不知是大錯特錯。因為美軍不光裝備,在士氣、訓練、紀律上,可以完勝絕大國家軍隊。世人以為日軍有神風特工隊不怕死,但是殊不知太平洋戰場上最早用飛機撞向敵艦的,可是美軍自己啊。威克島的F4F,中途島的無名B-26,大黃蜂號航母的第8魚雷機中隊,比日本的神風早到不知道哪裡去了。要是真進行比較,就一定要找對參照物。

回到本來的話題,我們可以建立這麼一個模型。

如果 a 代表訓練產生的戰鬥力,b代表裝備產生的戰鬥力,一般人認為戰鬥力總和是

a + b

但是實際上,戰鬥力總和並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類似於

a +b^{a}

這樣的關係。

如果我們引入c,代表合適的戰術體系與指揮系統,關係就變成了

c	imes left( a + b^{a}  
ight)

這種關係。(以上都是我簡化瞎編的)

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如果只有單純的武器裝備優勢,則並無法產生多大的戰鬥力,甚至在訓練度低的情況下會被有「高訓練渣裝備」的敵人打敗。。但是,如果搭配上適合的訓練,和完善的戰術體系,則可以讓武器裝備的優勢發揮出可怕的戰鬥力。

同樣是M1A1, M1A2sp, 放在美軍手裡就可以大殺四方,打的薩達姆連頭都抬不起來讓舉世皆驚。但是放到沙特和伊拉克手裡,卻被伊斯蘭國、胡塞族武裝這種比游擊隊高不了多少的貨色打的滿地找牙。相比於美軍各單位之間的高度配合,從有限的視頻資料中,我們看到了沙特和伊拉克軍隊無數愚蠢的錯誤。炮兵陣地沒有警戒哨,坦克毫無步兵掩護,編隊行進完全沒有事先偵查等等等等。高科技水平的先進裝備,如果沒有足夠的訓練,則根本無法發揮它們本來的威力。


讓我們閉上眼睛,做一次亮瞎太陽系的次世代軍事推演……

首先讓我們介紹此次軍事推演的雙方。

紅方:關二鬍子同學,使一把青龍偃月刀,重達82斤,又名"冷艷鋸",俸祿沒得說,國家高幹。

藍方: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某核常兼備打擊師

Round 1 戰場距離500千米

紅方小關同學騎上赤兔兄,按千里馬日行千里算,每天可以前進500千米,也就是以20.8km/h的速度前進。

藍方默默的拿出DF-21D,由於裝填的是固態燃料,所以從發現目標到鎖定目標再到擊中目標只要……25分鐘

關羽——卒

Round2 在關同學的強烈要求下,戰場距離減少為100千米

藍方沉著的拿出DF(CJ)-10A……

關羽——又卒

Round3 戰場距離大大縮短至500m

藍方掏出95式……

關羽——再卒


德日在二戰初期的表現都證明了良好的訓練對於戰鬥力有巨大的幫助,而德日在二戰後期的作戰不利也和部隊素質迅速下降有著非常明顯的關係。

伊拉克和伊朗在兩伊戰爭中的表現,體現出空有先進裝備,沒有良好訓練,仍然是戰五渣。

所以說,訓練可以彌補裝備上的差距,但是訓練不能彌補和美軍之間的裝備差距,因為美軍的訓練同樣是全世界最好的,訓練,只能縮小和美軍在訓練上的差距。


私以為,越是好的裝備,越需要嚴格的訓練。


遠征軍好像是不拖欠軍餉的,光是這一點,戰鬥力就有本質的差距。


出門左轉找八路


戰鬥意志跟武器裝備同樣重要,但是戰鬥意志這玩意就是個大bug,看看沙特被泥腿子虐和朝鮮戰爭土共硬剛美帝這兩個例子


二戰時期中日之間的戰爭,差距還不到追不上的地步,訓練雖然不能完全彌補差距,但是可以減少傷亡並增加戰果。

但是話又說回來,就國內的軍隊來說,一支飯都吃不飽的軍隊,哪有力氣訓練。一支指揮官腦殘的軍隊,就算訓練了也發揮不出水平。。


現代戰爭不能

冷兵器時代和排隊槍斃時代還可以

一戰二戰影響降低


我開著飛機在百里之外投放個巡航導彈來炸你,你和我說你自己高射炮打得准?


用現有裝備打勝仗!

這句口號聽起來是霸氣,實則還是無奈之舉!

軍備差距永遠不會在每個軍事力量之間平衡,弱勢一方不能說你丫的仗著裝備好都欺負到老子頭上了,我也不能慫啊。怎麼辦,看著手裡有什麼傢伙就熟練用什麼,這個時候保不準還出那麼一兩個鬼才,經他手一整合別人眼裡戰五渣的東西便成了大殺器!

很多人的說我們的軍人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機器人,這也是多虧了四會教學。讓他們在訓練時精確到每一個小動作都有特定的標準才能在實戰時機械式地熟練掌握,因為那些動作,那些要領,早在訓練時就融入他們的骨子裡去了。

沒有人喜歡戰爭,但戰爭確實是人類史上智慧的體現,萬事無絕對啊!


不不不,不要總是拿幾個特例說事嘛。

一般來說,武器不行的部隊,訓練也好不到哪裡去。畢竟,武器本身這種非人的要素其實是最容易改變的。

你要這麼說,大青果可不服哦。


部隊戰鬥力= 人 × 武器2


不由得想起今天看到的一個事兒:

這兩天(4月15日-16日)敘利亞政府軍在阿勒頗東南的Khanasir被IS痛打,丟了18個居民點,裝備無數,以下是IS宣傳部門提供的一些繳獲物資照片:

D-30榴彈炮(旅屬裝備),中型卡車,豐田皮卡,M-46加農炮(師屬裝備)

2S1自行火炮(旅屬),還是這門M-46,T-72,炮彈就不說了

最有趣的來了:IS分子繳獲的「敘利亞政府軍」的個人物品——看到了嗎?哈梅內伊的照片

文件頂頭的伊朗國徽

我就想了,你說牙醫天上有俄國空天軍的蘇-24和攻擊直升機支援,地上有普大大親情奉送的坦克(T-90A和T-72B都「慷慨援助」了),還有伊朗神權衛隊來開這些坦克,然後在平原地帶被以輕步兵為主的IS痛打,總得是因為什麼裝備以外的因素佔了上風吧?

順便一提,就是這個IS,一邊教武裝到牙齒的SAA做人,一邊被頂多被美俄空投支援了幾條槍的YPG一路趕著跑,這同樣得是因為什麼裝備以外的因素佔了上風吧?


能啊

問校長,他體會最深


問題太長,編輯問題總是提示字數已超過3000字,不能通過,只能發到答案里來了。

修改補充了一下本問題,上次問的是「軍隊的正規化高強度訓練能不能彌補與敵方在裝備上的差距。」

  後來想了想覺得,其實很多其他因素都有可能能夠影響到一支部隊的戰鬥力。

  首先,訓練。

  比如二戰前期的日軍,無論是步兵還是炮兵,射擊技術皆神乎其技,給包括中國軍隊在內的盟國軍隊造成了重大傷亡,此即為正規化高強度訓練之結果。前期德軍亦如此,只不過德軍更重視的是空地協同步坦協同等閃電戰範疇的合成訓練而已。再如,韓戰時期我兔在國力工業裝備後勤等與美軍差距極大的情況之下與美軍打成平手,我覺得這實屬不易。有人說這是因為在蘇援武器大量裝備之下,志願軍才能夠勉強與美軍打成平手。不過我認為,綜合雙方動用的海空陸三軍的火力來看,志願軍在裝備上仍是處於絕對的劣勢。所以我覺得,志願軍的強悍戰力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具備高強度的訓練兵員實戰經驗豐富(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算進訓練的範疇之內)高超的戰術運用正確的戰略決策以及高昂的士氣等因素。現代的美軍以軍等戰力強大的軍隊,雖有先進裝備,但若無正規化高強度的訓練,亦無法發揮其裝備之優勢。此外,再舉幾個反面例子。比如,1979年中越戰爭之前,我軍官兵由於某些原因嚴重缺乏訓練。在雙方裝備我方佔優的情況之下,不僅戰果很小,初期我軍官兵的傷亡之大更是令人不忍直視。再如,伊拉克新軍沙特軍等,皆裝備美式歐式先進武器。但在胡賽等民間武裝組織的進攻之下卻接連喪師失地。戰力之弱,令人膛目結舌。此間種種,皆為反映部隊訓練之重要性。同時,我認為,在己方裝備與敵方無代差之下(尤其是在以海灣戰爭為標誌的高科技戰爭之前),部隊的正規化高強度訓練足以抵消與敵軍的部分裝備差距。

  其次,戰術。

  這一點不用多說,如幾百年前的蒙古軍戰術,德國陸軍的「閃電戰」和德國海軍的「狼群」戰術,蘇軍的「大縱深」戰術,我軍的輕步兵戰術以及現代美軍的高科技戰術等,重要性不言而喻。

  再次,軍紀。

  上行下效,令行禁止。

  古有岳家軍戚家軍等軍紀甚嚴的強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戰鼓響起時,縱然前方有刀山火海也要向前衝鋒。鳴金收兵時,縱然腳底有黃金萬兩也要馬上撤回。嚴格的軍紀再加上不折不扣的執行,就構成了一支如臂驅使的強軍。再比如我兔軍,正是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些軍事紀律,贏得了民心。其他具體的軍紀,則決定了兔軍從上到下都會不折不扣的執行命令,甚至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完成任務的能力。當然,反面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國軍屢次慘敗於不同對手手中,其中就不乏軍紀無執行力之緣故,友軍之間見死不救不聽調動擅自撤退剋扣軍餉抽大煙逛窯子喝酒打架賭博,這種部隊戰鬥力能強才是見鬼了。

  再次,編製。

  我認為,合理的編製才能最大化的強化部隊的戰鬥力。

  比如,我認為在二戰中我國指揮官素質普遍不高且裝備很差的情況之下,適合採用的是多支小部隊編製,再合成為較高級別的編製統合作戰。如,可編成為六七千人的旅級編製,以四個步兵旅再加上騎炮工輜等輔助部隊合成為三四萬人的一個軍是比較合適的。這樣編製,主要是為了防止大量指揮能力不足的指揮官統轄編製龐大的師級部隊。因為師級部隊一旦指揮失誤,損失將會很大。而旅級編製較小,即使指揮失誤了損失也不會很大。而軍級則由於編製靠上,數量較少,故指揮官素質應足以勝任。同時,騎炮工輜等技術兵種合成到軍一級的話,又可以集中起有限的重火力集中使用。在旅級獨立作戰時,軍級亦可以派出軍屬支援部隊進行加強性質的支援。

  我認為現代陸軍的航空防空偵搜導彈炮兵裝甲等兵種才是重要的,單純的步兵已不再像以前一樣重要。舉例設想了一下,如下。

  師改旅級,每旅一萬兩千人,下轄十個營,偵察營航空營防空營裝甲營(視裝甲旅機步旅分三或二)步兵營(同)榴彈炮營炮兵營(反坦克炮迫擊炮無後坐力炮等合成炮兵營)。如此,每旅之中,主戰部隊裝甲部隊和步兵部隊為3+2,支援部隊同樣為3+2。

  這樣的話,就完全改變了我兔的大步兵或大炮兵傳統編製。偵察營可以於遠程發現敵軍並引導陸軍乃至空軍火力摧毀之,亦可防止部隊被伏擊。防空營用於保障空中安全,航空營為空中支援武力,首先應使用於摧毀敵之裝甲部隊。炮兵營為地面支援火力,在航空營摧毀或部分摧毀敵之裝甲力量後,再行精確打擊或炮火覆蓋。最後,裝甲營突擊,步兵營作為跟進掩護,或用於佔領警戒清剿用途。

  所以我認為,編製合理,將最大限度的發揮己方的戰鬥力,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裝備的劣勢。

  再次,薪酬。

  曾聽過一句話,原話不記得了,大意是「有十分餉,便有八分戰力。有五分餉,便有三分戰力。無餉可發,便止有一分戰力。」

  抗戰中的國軍等部戰力之所以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剋扣軍餉之故。明末之明軍,因財政困窘,無餉可發,故遇敵之時往往作鳥獸散。遇上百姓時,卻往往如狼似虎,甚至是殺良冒功。

  不過我要說的不是正常的普通的軍隊薪酬,而是創新式的薪酬模式。我設想的薪酬模式大體上可以稱之為「激勵式」,以激發人類最原始的慾望為目的。簡而言之可分為三個層次,即「基本軍餉」「訓練軍餉」與「軍功軍餉」。基本軍餉佔三成,訓練軍餉佔三成,軍功軍餉佔四成。基本軍餉按軍銜高低發放,基本固定。訓練軍餉為每月乃至每日之訓練成績,以一眾官兵的訓練排名發放,以激勵訓練熱情。

  有利益才會有動力,有動力才會有競爭,有競爭才會有比拼,有比拼才會有精兵。

  士兵之間互相積極向上的比拼競爭,(如果人人都像許三多做那三百三十三個腹部繞杠訓練的話)又何愁部隊缺少精兵強將。立功軍餉主要為戰場立功之用,按功績大小發放。比如殺一個敵軍是多少錢狙殺一名敵軍指揮官是多少錢機槍手打死多少敵軍是多少錢一支部隊穿插到敵後擋住敵軍是多少錢等等。這些主要是為了激勵官兵渴望殺敵立功的慾望,試想,軍隊在和平時期,人人玩命訓練。打仗了,在戰場之上,官兵們拼盡全力去打,為了勝利,更是為了立功受賞。如此,何愁軍隊戰力不強呢。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話軍費支出就太大了。這當然有解決辦法的,就是薪資整體調低一些就可以了麽。如果這樣實行的話,由於訓練軍餉是浮動的,眾兵為了拿到更多的軍餉,勢必努力訓練以與他人競爭。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官兵們將人人渴望開啟戰爭渴望戰場殺敵渴望立功受賞。所以我認為,這種為利益而瘋狂的軍隊,才能是最強悍的軍隊。就像強悍的秦軍一樣,戰前聞戰相賀。戰場之上,視敵軍首級為財貨,不懼矢石,瘋狂搏戰。

  最後,人事。

  上下通暢,升遷公平。

  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任人唯親黑箱操作等等,不僅不能服眾。更為嚴重的是,庸者在上,能者在下,就造成了指揮體系的能力低下,這也是致命的問題。

  所以,正常的人事制度也非常重要。

  吾之設想,在最基本的普通人事制度之上,還可以再加上一些激勵的制度,以最大限度的挖掘指揮人才的潛力。

  如,軍官之升遷考量以下幾點。

  實戰軍功實戰經驗訓練成績戰術學術創新能力學歷高低體能考核射擊考核等。

  如此的話,結果將是,軍官人人渴望戰爭,渴望殺敵立功,渴望所轄部隊訓練成績優異,渴望運用戰術爐火純青,渴望創新戰術,並努力提高自身學歷體能射擊等基本素質。

  如此,軍官人人渴求上進,軍官素質全面逐漸提高,且編製越往上則指揮能力越強,軍隊的整個指揮體系又如何能不精銳專業呢。

  此上。

  以上種種,只是想和大家討論一下。上面所述的這些軟實力,是否可以在戰爭中,有效的抵消雙方的裝備差距呢,範圍主要是二戰中國戰場。


在裝備體系沒有出現嚴格意義上的代差的時候,是可以的,當然前提是雙方軍力差距還是正面對肛的

至於遠征軍別看沒達到美軍水平,但是跟中國前線的中央軍裝備水平比都已經是差了至少一代,


不要老想著一條腿長粗點就可以砍了另一條腿。


看看海灣戰爭就知道了。

兩伊戰爭打出來的伊拉克不能說不善戰不強吧,還不是被打得一愣一愣的


推薦閱讀:

明軍賣隊友、倭寇很能打?說說電影《蕩寇風雲》里的歷史真相
揭秘日式刺刀的前世今生
徐焰在《講武堂》提到日軍的地域動員制,就是一個師團都是同鄉,一個小隊甚至是同村的,請問一下利弊?
二戰時的日軍中有沒有真正「有素質」的軍人,即不殺平民、俘虜,不三光、不奸淫擄掠的軍人?
如果二戰時日本跟德國善待被佔領區,那麼有可能贏得戰爭嗎?

TAG:軍事 | 軍事研究 | 抗日戰爭 | 日軍 | 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