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華為聯想手機風雲》這篇文章?

騰訊新聞


瀉藥

原文好長,我看了好久,感覺裡面有一些腦補的東西,但是總體來說還值得一看。

對於聯想的看法我很早之前寫過文章,僅供參考

聯想之路——聯想都不要想_IT風雲 財經網科技專欄首發,轉發請註明出處

大話中國手機之十:聯想?都不要想 頭條號,歡迎關注。

2002年2月27日,聯想集團以9000萬元買下廈華手機業務60%的股份,正式進入手機市場;

2008年初,聯想集團以1億美元的價格將聯想移動全部股權出售給以弘毅投資為首的多家私募基金;

2009年11月27日,聯想集團宣布向由弘毅投資為首的一些投資者收購聯想移動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的所有權益,收購總額約為2億美元;

2014年1月30日,聯想集團證實將以29億美元從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摩托羅拉移動的3500名員工,2000項專利,品牌和商標,和全球50多家運營商的合作關係都歸入聯想移動業務集團;

以上就是聯想手機的大概發展過程,截止2014年Q4,聯想手機已經位居全球智能機出貨量排行榜第三,以此來看聯想手機是成功的。

不過我們再換一個角度看,lenovo+moto的市佔跟2013年比還變少了那麼一點,再回過頭看看聯想賣掉手機業務時的情況,雖然份額不大但是國內市場國產廠商的老大位置還是很穩固的。可是看看2014 Q4以及全年的市場份額 對比2013 Q4以及全年的市場份額 都是在減少的,而且國內市場的國產前兩位是小米和華為。

2009年聯想回購手機業務之後推出了樂Phone ,一時直接蓋過其它國產品牌的風頭,之後又分成了A、S、K、P四個系列多種機型,時至今日機海戰術讓聯想的市場份額得到了極大提升,可是再也找不出一個明星機型。HTC、三星、華為都意識到了機海戰術的弊端都已經精簡產品線或正在精簡機,聯想呢?

品牌之路

眾所周知,聯想的發展史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話題,那就是聯想的路線之爭:「技工貿」還是「貿工技」,最終聯想選擇了「貿工技」路線。不過,現在回頭再看這路線稱為「貿工買」似乎更合適。從ThinkPad到IBM X86 Server再到Moto,聯想從PC到Server再到手機都沒有實現技術或者品牌的突破,都是通過併購來完成的。誠然,併購是一個很好的提高自己的手段,但是收購的品牌無一例外的作為自己的高端品牌就不得不讓人深思了,自己原本的產品和品牌為什麼做不起來?同樣是收購,我們來看看蘋果是怎麼做的。

2008年2.78億美元收購了微處理器設計公司P.A. Semi,然後推出了自己的處理器,2010年4月1.21億美元收購移動晶元製造商Intrinsity公司;

2010年4月2億美元收購Siri,推出語音服務;

2012年7月3.56億美元收購AuthenTec ,推出指紋服務;

2012年在收購Placebase、Poly9、C3、Locationary、BroadMap、HopStop、Embark等之後推出自己的地圖服務;

對比之後就會發現,同樣是收購,聯想與蘋果差距甚大,蘋果是收購技術為自己的產品服務,打造自己的品牌;而聯想是直接收購其它品牌。是因為蘋果有錢所以有這麼多收購嗎?那更不是,上面列出的這些公司加起來都沒有聯想收購MOTO的花費高。

從PC業務繼承過來的供應鏈以及庫存管理體系,讓聯想在手機行業技術更新換代過程中,避免了產品的大量積壓,這也許是聯想手機區別於其他手機企業的最大不同。可是隨著小米模式的崛起,這僅有的優勢也不再是優勢,聯想的路在何方?聯想從骨子裡都不具備獨創某種新的商業思維和商業模式的基因,從選擇貿工技路線開始就已經不具備華為那種對技術研發的熱情,這遠不是成立一個脫胎於聯想的神奇工廠就能改變的。雖然如此,但是聯想手機要做大並不是不可能,只是對他抱有更多的期望有點不切實際。


華為,聯想都待過,華為的水平真是比聯想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不論是技術積累,產品流程,銷售供應鏈,還是工業設計,全面的甩開。

華為最牛逼的地方在於,他只要真的想做一件事,一定是能做成。

聯想就不是了,朝令夕改,處處掣肘,灰色利益,一鍋漿糊。


文章寫得很好,評價不了。聯想移動應該,肯定,一定做不過華為終端。

文章里有句話,比較認同:華為決心進入一項新業務後,會全力投入,長遠布局,很少半途而廢。

(小項目、產品除外)


先佔坑,因為正好在便便……

我去看看那個文章哈。。。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HUAWEINova2??
終於,這 77 名用戶因為快閃記憶體把華為告了,但他們不可能勝訴
怎麼評價某女博士米粉攻擊全中國的華為手機用戶?
華為的水軍到底瘋狂到什麼程度?

TAG:移動互聯網 | 手機 | 華為手機 | 聯想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