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最失敗的在哪?
典型的中國式父母總是愛做諷刺,挖苦,責罵,除了這些不足還有什麼
中國父母十大失敗: 一,專制主義,缺乏民主; 二,暴力傾向,缺乏寬容; 三,急功近利,缺乏耐心;
四,只看分數,不管其餘;
五,強加意願,綁架子女; 六,包辦替代,嬌生慣養; 七,言傳過度,身教匱乏; 八,固步自封,自以為是; 九,攀比虛榮,過度施壓。 十,寬嚴無度,教養無方。是不是我們的父母,條條都中招,個個都符合?最近在追一部滿是校園回憶的劇,學生時代的種種過往似乎一下子都涌了回來。可是在看劇的時候,青蔥時代的美妙感覺卻被一段母子的對話徹底打破。劇里陽光、帥氣、努力的優等生余淮在一次家長會之後和媽媽起了爭執,看著余淮媽媽聲淚俱下地痛斥,突然為余淮感到悲哀,更為這樣的「中國式父母」感到悲哀。
我這都為了誰呀
看看我這身衣服
我穿了多少年了
我難倒不想穿一件新衣服嗎
你要是走歪了
我們倆就垮了
這個家就完了 你知道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一個人的學習成績竟然決定了全家人的生死榮辱。母親的節衣縮食、父親的辛勞工作,這些本都是父母為了家庭所奉獻的愛與無私,不想有朝一日卻成了一種要挾人的致命武器,瞄準的就是自己至親的骨血。本該感受到深沉愛意的孩子彷彿被一種虧欠感綁架,他們被吊在至高無上的十字架上,每每被媽媽的眼淚抽打,劇痛的是心。
太多的「中國式父母」以自我犧牲的名義給孩子扣上了這般沉重的精神枷鎖。
記得初中時有個鄰家哥哥,學習成績很好,可是一直都沉默寡言。有天老爸回家,津津樂道著在街上的所見所聞,他說那個鄰家伯母在街上買了十塊錢的豬頭肉,引以為豪地跟身邊的街坊們說:「我們家每頓飯都是炒個青菜或著吃點鹹菜,買點肉我和他爸一塊都不吃,都是看著我家大寶吃完,跟他說好好學習好好用功,爸媽為了他才這麼省的。你看我家大寶現在成績多好,多懂事!」
不知道鄰家伯母是否懂得在她「成功的教育理念」背後,是自家孩子背負的沉重虧欠,這種虧欠彷彿是一種毒藥,讓他的自信與樂觀消失殆盡。後來我聽說鄰家哥哥那年高考落榜,他在精神頹敗的父母面前哭喊著:「你們每天往我面前推一小盤肉自己卻在那吃鹹菜,知道我心裡多特么難受嗎?知道我壓力多特么大嗎!」
我以前只聽說過謊稱自己只愛吃魚頭把肉全都省給孩子的媽媽,家裡難得有條紅燒魚時,媽媽也會開懷地品嘗著魚頭的美味,飯桌上的一家人其樂融融。後來才發現,在中國,有太多父母無時不刻地提醒著孩子「我吃糠咽菜都是為了你呀!你可千萬不能辜負我的苦心呀!」
他們幾年不買一件新衣服都是為了孩子,他們每天只吃鹹菜都是為了孩子,年輕的時候他們辛苦工作是為了給孩子賺奶粉錢,等歲數大了他們省吃儉用是為了給孩子攢老婆本兒或嫁妝錢,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愛與付出成了父母的必勝籌碼,孩子在這籌碼的沉重壓力下不得不選擇順從。
學生時代的時候要好好學習,對得起爸媽的辛勞,工作後要好好相親,不能讓爸媽被鄰居嘲笑。他們的孩子不能是個差生,他們的孩子更不能是個娶不著媳婦或著嫁不出去的,因為爸媽付出了太多,一定要讓他們開懷。
「我的一生都是在為你付出,所以你不能走錯一步,不能有絲毫偏差」。他們將日子過成了「苦熬」,彷彿熬過你金榜題名、熬過你事業有成、熬過你結婚生子,他們才能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突然很希望劇中余淮的媽媽可以偶爾地買一件自己喜歡的新衣服,然後臭美地站在他面前問:「兒子,媽媽漂亮不!」;我多麼希望余淮的媽媽能對他說:「兒子只有成績好了將來才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泡自己喜歡的妹子。」
中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苦心我們可以理解,但是我們真心地希望,他們不要在把自己逼迫地這般不幸的同時,還給孩子扣上沉重的精神枷鎖。
我們多想說,爸媽我們真的很愛你們,我們一定會努力,但是我們更希望你們可以過的很好——不是寄托在我的成績、我的發展、我的婚姻上的,真正的,很好。
微信公眾號:張老七(ID:zhanglaoqi-7)
個人微信號:T-N-1989
張老七,菜鳥北漂一枚,心裡故事千千萬,希望遇到一幫有故事的人,道道心底的小情懷。願堅韌自強熱血豪情,願溫柔恬適淡泊嬌俏。前者從未改變過,後者從未實現過,老七還在路上。
——THE END——
http://weixin.qq.com/r/PTi1rf-EvKLDrbvO920v (二維碼自動識別)
殺死自己的孩子,還不見血。
思想腐敗,老觀點,孩子不聽話就是不孝順,他們拿著自己是父母的權利,做些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完全不顧孩子的想法。
窮就算了 還沒思想 沒思想就算了 還生孩子
「中國式父親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打罵,而在於不認同。」
2016722的我是演說家中馬丁正好講到了這個話題。
我是演說家這個節目我從第一季就開始看了,馬丁也不是第一個在這節目里講父親的。
但他這篇演講能火,確實是因為能引起大眾的共鳴。
中間那一段文字「中國式父親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打罵,而在於不認同。」
這一句能讓多少聽眾內心一震,感覺「沒錯我家就是這樣。」然而他沒有進一步探討,為什麼「不認同」。「不認同」源自「自我」。「自我」,也叫皇帝思想,也叫老子天下第一你們都是屁,也叫沒有我你什麼都不是。這種所謂的「中國式父親」,他們教子的失敗之處就在於他們本身的事業以及人際關係就是失敗的,他們無法在其他的地方獲取認同感,所以只能在下一輩身上找存在感。他自己的人生已經失敗,只能寄希望自己的意志能在子輩那裡成功。
但是一個本身就不成功(姑且不稱之為失敗)的人生價值觀,怎麼可能會被子輩認同?
這就是為什麼馬丁在演講中說他會逆反,為什麼父親要他學理他卻學文,為什麼他要去做一切他父親不讓他做的事情。
一個父親,一個孩子最親密的人,對自己的親生兒女的指導,竟然不是結合實際環境從「怎樣能讓子女變成更好的人」出發,而是想當然憑經驗從「我要怎麼說教孩子才聽話」出發。這樣的交流,如何能不失敗?
然而這些,馬丁都沒有講白,因為他這場演講不是為了說理,只是為了煽情。他講完上面那些話之後話風一轉父親得了癌症,子欲養而親不待。如果有來生,他願意做父親,讓父親當兒子。他不會去否認父親,他會鼓勵他,和他交心,和他一起成長。
滿堂喝彩,熱淚盈眶。
等等,好像有哪裡不對。
說到最後他認同他的父親了嗎?沒有。他只是同情,並同時回予深深的否定——如果我是父親,我不會用你的方式來對待兒子,「我會親手給你做紅燒肉,讓我告訴你,和家人在一起吃飯就是世上最好的美味;我會在你考試之後大聲地誇你,告訴你只要你努力了,爸爸就是為你驕傲;我會把所有的道理和原則都放在地上,用我們父子之間的愛打開我們之間的心」。
你那一套是徹底失敗的!
聽眾以為他在講父愛深沉,兒子感恩。其實他在講什麼?
他在講「我絕不認同這樣的父親,我也絕不會成為這樣的父親」。
演講技巧罷了,你聽得熱淚盈眶,其實他只是為了達到煽情的目的講了半個觀點而已。
然而,父輩們總有借口。「子女就應該孝順,不順怎麼孝?」「年紀大了,性格改不了了」。
其實這是什麼?這就是「自我」。
多少企業家六十歲開始創業?多少老頭老太太退休後開始跳舞?多少救子心切的父母三月暴走狂瘦四十斤?
改變對待子女的態度比這些還難嗎?
說到底,不過是他們自己不願意改罷了。
有人跟我講子女要大度一些。我說我可以大度,可以不計較,但我不會去討好我不認同的東西。我的觀點和馬丁一樣:
「我絕不認同這樣的父親,我也絕不會成為這樣的父親」。
你們說的都對,我覺得中國的父母讓孩子活得太累他們太把孩子當回事情了,生活的一切都圍著孩子轉,表面上是偉大的父愛母愛,其實是道德綁架,弄得孩子長大了不敢違逆父母,如果有自己的想法和志願,就是不孝,必須一切順從父母,父母如果為你擔憂,你必須聽從父母的安排,該相親必須去相親,不去就是不孝,他讓你去考公務員就考公務員,不考就是不孝順,他們堅持的就是最好的,他們總是對的,他們都是為了你好。
1.與孩子(大學生)聊天時無論談的是什麼內容,總會扯一句——我們只有這個能力每個月給你這麼多生活費,給你創造這樣的條件。原來聊的和這個一點關係都沒有。
2.孩子犯一些小錯誤時,無法使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將小錯誤不斷擴大,延伸到別的問題,然後像罵街一樣罵孩子,一點都不照顧孩子的自尊心。舉一反三教育孩子是正確的。但像罵街一樣毫不顧忌孩子自尊心,不知道大家是否能想像出來。以上兩條是我對於自己父親最深惡痛絕的兩點,父親還很自以為是,自己就是道理。幸好我天生樂觀,不然容易得憂鬱症的。
相信現在80後90後成為父親後這個問題會有所改善,不做「中國式父親」。中國式父母的失敗之處往往在於不能恰如其分地表達愛。要麼用力過猛,所謂愛之深責之切,打是疼罵是愛;要麼不知所措,局促忸怩,說愛怕肉麻,擁抱怕尷尬。
在我們中國,有些老話總是頗有些意思的,年輕人在外面求學立業,信奉一個「報喜不報憂」;父母在家裡,認同一個「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一來二去,父母與子女早就處於一種情感上的失聯。當然凡事都不絕對,我大學時期的室友,叫她小T吧,家裡的獨子,又是女孩兒又會撒嬌,而且原生家庭里父慈母賢的,我常常羨慕於她與父母之間的聯繫。每天晚上是一定要向父母報平安的,講一講當天都做了什麼,而且事無巨細。他們之間幾乎時時刻刻都在聯絡。但在我的認知里,在中國,多的還是孩子怕父母擔心,父母怕打擾孩子的模式。雙方都綳著,好像生怕誰會叨擾了誰一樣。身在異鄉的年輕朋友們不妨試一下,關機個三五天,你猜父母會不會發現與你失了聯?
這種所謂的為對方考慮的想法和做法,所謂的含蓄與深沉,在我們的國家司空見慣。父母說「我怕打擾你學習/工作嘛」,子女說「跟你們說了也沒用,只會讓你們跟著操心」,出發點好像都好的沒毛病,但事實卻荒謬得細思極恐。家是用來幹嘛的呢?難道父母與孩子之間,都必須這樣互相隱瞞難處,彼此隱藏感情,才能彰顯出大家都是懂事的人,才能撇清誰是誰的累贅,誰是誰的牽絆的嫌疑?
中國人不喜歡面對面,中國人喜歡看背影。朱自清先生看著自己父親拖著肥胖的身體翻越欄杆為自己買橘子,偷偷拭淚,怕他看見。等父親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著了,他的淚又下來了;龍應台看著逐漸長大的安德烈發出這樣的感慨: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在我們這兒,長大的子女與愈發年老父母之間,總徒然生出了許多的忸怩和怯生生,總缺少著一場悲喜交加的盛大擁抱。
記得之前看過一篇黃偉文的採訪,他說作為一個作詞人,被誤解最深的一首歌就是《單車》,人們老是把這首歌看成是父愛的頌歌,是讚美父愛深沉偉大的。而他的初衷剛好相反。他說父親是個典型的中國式父親,對子女的愛從不宣之於口,怕肉麻。但是小孩子的揣摩能力有限,若你不告訴我你做這些是為什麼,那我都會相信你不愛我。又或者,親昵一點的肢體也是種現成的補償,但在中國,摟摟抱抱又不作興。直到小學四年級,父親騎單車載他去海邊,多得那輛單車,才讓父子倆有了人生第一次擁抱。後來長大,後來成名,寫了一千來首歌,他的歌詞可能大半個香港都唱過,但他的父母從未親口贊過一句好。所以黃偉文對父母的吝嗇一直耿耿於懷,乃至後來寫《單車》這首歌,的確是點給全世界父親聽的,但卻是對於「中國式父母」的投訴,不是歌頌。
我們這代人,形單影隻地長大,誰也沒能如願地被世界溫柔以待,相反,被夢想和現實虐得體無完膚,血槽漸空的時候,還是希望父母多多打擾,畢竟感受到你們,我便有了軟肋,更有了盔甲。
認為自己可以犧牲自己的人生來給孩子幸福的一生。
可他們不知道這是對孩子從小到大的陰影。
認為父母打罵孩子天經地義,從不知道尊重二字。想讓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少投入多收益,你混出來了全是我的功勞,你混的差是你自己不爭氣,反正家長永遠正確。曾經參加崇光百貨的一次徵文,得了一台當時少見的印表機,結果讓家長送人掙面子去了,而自己很想和他們連同親戚旅行去,結果被以親戚家的孩子是985,自己是職高給拒絕了,和人家孩子一起出門讓人笑話,怕丟人。
總是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作比較,然後在她看來你永遠都是最差勁的那個。上了大學,期末考試之前一個月忙著複習,叫臨死抱佛腳那我應該幹嘛不管做錯什麼事,哪怕芝麻大的小事,也是劈頭蓋臉的罵,「你是痴了嗎,你這樣做人家哪個不罵你是痴貨……」喜歡出風頭,總把我在外推。只要我在大家的面前表現的她不滿意了,那臉要多黑有多黑。回家路上就開始數落,「沒出息的東西……」並且會重複好幾天。初中被搞到城市裡上,私立學校。部分原因是表姐也去城市裡上學了,畢竟在她看來從小的參照物就是表姐。表姐比我大一屆,後來表姐考上重點高中了。到了初三,她總是督促我,你一定要考上啊,不能讓別人笑話啊!其實我初三成績不差,能排到市裡前150名,正常發揮可以進重點高中的強化班。中考前一個月,精神快崩潰,回家飯也吃不下,就是一直哭一直哭,嘴裡說著考不上重點高中,就從陽台上跳下去(住12樓)。她終於不敢再我耳邊說那些話了。但已經沒用了,我的心理狀態一直不好。最後中考沒考上重點高中,去了市裡排名第二的學校,我沒跳樓。沉默了一兩個月吧,暑假她也說了一兩個月,「這三年我花了將近*萬讓你上好學校,結果你就考成這樣,丟死人了……」高中依舊是這樣過來的,即使是周練都要告訴她考了多少,排名多少,不合她意,總是這樣一句話「我看你也別去上學了,回老家給你去工廠找個工作吧。」高三分班,沒進好班,數落了一個暑假,說我考不上大學了,以後要是考上本三,絕不可能掏一分錢,呵呵,習慣了。高三全力以赴,其實內心是有個邪惡的想法(估計評論會有人噴),我想以後考個好點的大學把錄取通知書扔到她面前了。。。其實最後就不是了,我想實現自己的夢想了。高考結果對我來說,我並不滿意,甚至想復讀。她不同意,因為成績已經比那些人(她經常用來和我作比較的人)好了,你的能力就只有這麼大了。有時候看到關於因為家庭矛盾自殺的孩子的新聞,我都會超級心塞。曾經我也有過那樣的想法,畢竟我還有我的好朋友。說到朋友,她也拿我跟親戚家的孩子比較,記得那時候是上小學,她說「看看你表妹,人家每周末都找同學玩,你呢,就知道窩在家裡,哪有人願意跟你做朋友。」我的確沒有太多朋友,一隻手都數的過來,但是交的朋友都是關係非常鐵的。在她看來,只能說明我的社交能力差。她周末會給我安排補課還有課外作業,我根本就沒時間出去玩。即使她這樣對我,我直到高考結束後的暑假才第一次回嘴。那天她讓我明天跟表妹去游泳,可是我真的不想去,就說我不想去,她直接就來了句「讓你去就去,別老呆在家裡……」無非就是罵我沒出息什麼的,那次我真的火了,具體說了啥我也不記得了。只記得那天晚上她跟我說了「像你這種性格,這輩子都不可能得到幸福!」我哭了,我從沒想過一個媽媽會對女兒說這樣的話。我的性格,不就是你塑造的嘛漸漸長大,漸漸內向,漸漸自卑我從不想跟別人比較我從不想跟別人比較我從不想跟別人比較我爸扮演的嚴厲的角色,他不會拿我跟別人比,但是我各方面要求很嚴格。關於小時候的記憶只有不聽話被爸爸關在黑乎乎的房間里,不管我怎麼哭,他在外面都不開門,非要等到我不哭為止。其他的記憶真的沒有了。我的童年就是這樣,沒啥歡樂。有時候受了委屈回家告訴父母,在他們看來,永遠都是我自己的錯,與別人無關。漸漸的,跟他們也沒什麼可說的了還好,我有朋友,我從不告訴她們上述情況,一直做一個逗逼,吼吼!畢竟在我看來友情大於親情。我想,評論里會有人罵我白眼狼吧不解釋,只想說,經歷的人是我,你無法體會。
想起胡適的「父母於子無恩」的觀點
《胡適答汪長祿的信》節選他既無意求生,我們生了他,我們對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我們糊裡糊塗地替社會上添了一個人,這個人將來一生的苦樂禍,這個人將來在社會上的功罪,我們應該負一部分的責任。說得偏激一點,我們生一個兒子,就好比替他種下了禍根,又替社會種下了禍根。他也許養成壞習慣,做一個短命浪子;他也許更墮落下去,做一個軍閥派的走狗。所以我們「教他養他」,只是我們自己減輕罪過的法子,只是我們種下禍根之後自己補過彌縫的法子。這可以說是恩典嗎?父母無恩於孩子,只有責任,孩子能做的也是關心,而不是報恩。這才是正確的符合時代的父母與子女關係。過於涉入子女私人生活,並對其生活加以控制,「零風險」的愛護孩子最終效果只會適得其反,連責任都沒有做到。
自己也是剛從父母那裡擺脫出來,真心覺得自由才是最好的成長。你不聽我的,我就死給你看!!!
中國父母,會自發地把兒女和自己的人生捆綁起來,就像一場聲勢浩大的單戀。小輩們的衣食、成績、社交,一舉一動都謄寫在自己的人生簿上。有的綳不住,見著一點不合拍就數落對方不懂自己的心意;有的隱忍,表面不鬧心裡還是千軍萬馬的起伏。兒女們則覺得有點煩,因為他們並沒有承諾彼此一生一世的精神捆綁,從十幾歲起,心就掙脫著往外跑。父母們失戀了,惱恨又痛苦,有的拚命拽著對方,非要對方和自己說一樣的話做一樣的事;有的默默煎熬,顧影自憐。
從一開始,你就錯了。他們不屬於你,他們只是他們自己,誰也不是誰的寄生。
我不會教育,我不會教育你不也考上好大學了嗎?——每次聽這個我都有特別無力的感覺——和其他許多次的試圖交流一樣的無力。固步自封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想要把孩子留在身邊留在小城市裡。如果我留在家裡,他們現在的生活就是我二十年後的生活。所以我反抗,我逃離,我寧可忍受無車無房的日子也要就在大城市。我也害怕父母的衰老,也擔心他們的身體,可我無法留下。我是自私的,我已經被控制了二十二年,後面的人生,請讓我自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