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一詞是誤譯嗎?
「演化」相對於「進化」好在哪裡?
來,讓我們找一個例子,比如
沒錯,你沒看錯,五塊錢買不了吃虧……不對,app的演化其實跟生物的演化有很多相同點,用這個做例子可以幫助理解。先看看2011年的微信1.0:
再看看2015年的微信6.2:
從1.0隻能聊天,到6.2的掃一掃搖一搖訂閱號錢包卡包位置名片小視頻對講機一應俱全,大有再過幾年就要發展成一個OS的態勢,這是進化了嗎?是的。功能從單一到多樣化、精細化,能夠應對更多種情景,這無疑是一種進化。微信在經歷這種進化,京東和美團亦然,因為這是市場的趨勢。對應到生物界,就像植物的輸導組織從管胞和篩胞到導管和篩管,感光器官從一個感光細胞到完整的眼睛,因為更高級的器官是生存競爭的趨勢,所以從大方向上,生物的確是在複雜化精細化,這時候稱為進化並無不可。
但我們回到單個app上,如果微信6.2出現在2011年靠譜嗎?
不靠譜。因為今天的應用體積和動畫效果,放到幾年前手機根本跑不動,加上看著漂亮的設計風格放到那時候也會被認為醜陋,這樣的應用自然會被市場淘汰。回到生物界,生物的生存不是為了進化出高級的器官,只是為了適應環境。後來器官的複雜化只是因為競爭對手也發生了突變,某個器官的進化使其可以獲取更多的能量,從而淘汰那些低級的生物,只留下其他物種中同樣有複雜器官突變的。這種情況下器官的進化雖然消耗更多,但也意味著獲取更多,多年的循環之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看起來先進的功能適應了今天的環境,然而可能哪天火山爆發,火山灰遮天蔽日,地面接受的能量減少,到時反而是功能簡單因而比較節能的生物存活了下來。這便是生物演化,演化不一定要進化,只有適不適應環境的差別。只是人類文明誕生於漫長的和平發育期期間,在沒有全球性能量減少的「穩定期」,生物演化的大方向跟功能複雜化的「進化」是重疊的。
因此在人類文明的角度上,「進化」和「演化」大方向是一致的,總體而言進化和演化都可以用,不過具體到某個物種或者小群體的時候還是用「演化」比較合適。謝邀!
我個人覺得「進化」更貼切。因為「進化」里不光是演變,更有自然選擇,來選擇「適者」,獲取更大的生存機會。所以「演化」里少了一層「選擇」的含義,而「進」字,有個指向性的含義,可以感受到「選擇」的作用。
我認為沒必要咬文嚼字玩這種文字遊戲。就叫進化,挺好!evolve本來就有發展、演進、前進之意,那麼evolution譯為進化何嘗不可?難道「演化」這個詞兒就消除發展和方向性的涵義了?二者無非是暗示單向和多向發展這點兒細微差別而已,你不特意提醒,誰在意?「演」還可以理解為演義呢,誰來演義?女媧?耶和華?無論是方向還是意志存在的暗指,演化這詞兒都比「進化」好不到哪去呀!如果有人故意玩歧義,你怎麼改名都沒轍!真想讓不了解進化論的人消除誤解(無論外行還是內行),那也應該著重從邏輯和證據方面解釋,而不是拽著人家耳朵強調這玩意兒叫進化還是演化,這根本就沒有什麼卵用。咱退一步說,如果非得改個名,俺也不贊成什麼「演化」,太土。大家能否考慮考慮改為「衍化」?我倒覺得這個詞兒才更好,更貼切。很多人提到分子生物學上的中性學說,不是「進」,而是「演」,我不苟同。基因漂變那也是漂!漂就是方向。哪怕是隨機的,沒什麼卵用的,對種群來說那也是改變、發展、前進的過程,叫進化怎麼就不行了?
謝邀。
我認為要看上下文:
1. 人類從猿到類人猿到人類的變化,顯然是從較低級的物種走向較高級的「進化」。
2. 印度洋上塞席爾的一些島嶼上,有好幾種小鳥非常相似,但這幾種小鳥每一個島上分別都只有一種,顯然他們都是由同一個祖先「演化」、「演變」而來。從詞源學的角度來講這確實是一個翻譯錯誤。但是日久生情(並不),大家習慣了。E-volve願意是roll out,你可以理解為「從生命輪迴中出來」(這是腦洞)。evolve確是是在更迭中產生新的更迭,這種創新並不一定更「進一步」(但大多數情況確實如此)。如果是進化,個人覺得應該用pre或者pro的前綴,而不是e。至於「evolve是進化動詞所以evolution是進化名詞」,大概是在說雞是雞所以雞的蛋是雞蛋。。。
最主要的原因是,『化』在很多時候並不是『進』的。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地中海貧血,本來是一個非常有害的性狀,但是由於對於瘧疾的高抗性,反而在某些地區成為了優勢基因,這個人群的基因變化顯然就是『演化』而不是『進化』。
以下是方舟子的科普文章《進化沒有方向沒有終點》:
進化論被許多學者譽為人類有史以來最重大的科學發現之一。不管你承不承認這個發現,當你與別人就進化論爭得臉紅耳赤時,有沒有首先想一想,我們所說的進化,究竟是什麼?
那就先去查查辭書吧,1989年版的《辭海》給「進化」下了這麼一條定義:「生物逐漸演變,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種類由少到多的發展過程。」很不幸,這樣的定義並不準確。如果這樣的進化才算進化,進化論可真地要成為「虛妄」的了。不錯,生物是演變的,小到物種內基因頻率的改變,大到物種的改變,這是生物進化的最根本含義。除此之外,給進化的定義加上種種的修飾,不僅多餘,而且可能是錯誤的。比如,生物的演變是逐漸的嗎?在有些時期,對有些物種是這樣的;而在另一些時期,對另一些物種,這種演變則可能是突發、跳躍的。現代進化論越來越傾向於認為,生物的進化在總體上是由一系列不斷被打斷的平衡狀態組成的:生物物種經過很長時間的緩慢變化或基本不變後,在較短的時間內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生物的進化過程不是一個緩慢上升的斜坡,而是一連串或高或低的台階。生物的進化歸根結蒂是基因突變引起的,而一個基因的微小突變就有可能引起表型的重大改變,要在魚鰭中生出骨頭(進而變成腳,進化成兩棲類),只要一個或幾個基因發生突變就可以一步到位,並不需要十分之一骨頭,十分之二骨頭等等一系列的過渡型。必須指出,現代的突變論與傳統的漸變論之爭,是進化新理論與舊理論之爭,而不是非進化論與進化論之爭。當你歡呼「進化論已被最新科學發現所推翻」之前,最好要知道這麼點常識。
進化是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嗎?也未必。所謂高級、低級本來就是模稜兩可的概念,不同的標準可以有不同的結果,我們最好避免使用它們。或許我們可以認為,一個種類對環境的適應越成功,它就越高級。根據適者生存的原則,一個新物種能生存下來而取代滅絕的舊物種,不正說明新物種比舊物種更能適應環境,因而更高級?但是不要忘了環境已改變這一個前提。在不同的環境下比較物種的適應性可以說沒什麼意義。新物種在舊環境下未必就比舊物種強。在六千五百萬年前,一個直徑十公理的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帶來了長達數年的沒有陽光的寒冷的「核冬天」,許多生物學家相信,所有大型的植物因此枯萎、死亡(可能靠種子、根等留下了後代),恐龍以及大型的動物斷了食物,滅絕了,而哺乳動物卻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其中的一個因素是當時的哺乳動物都只有老鼠那麼大小甚至更小,靠吃種子、啃樹根熬過了這場全球性大饑荒。但是在此之前,體形小顯然不是什麼高級的特徵,哺乳動物實際上已被體形龐大的恐龍壓抑了一億年才等到了這個幸運的一擊,從此代替恐龍成為地球的主宰,而且也進化出了象、鯨這樣的龐然大物!在同時存在的生物種類之間作低級、高級的比較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進化大樹有無數的 分枝,很難說哪個枝頭更高一些。生物學上有所謂低等生物與高等生物的劃分,不過是說低等生物比高等生物出現的時間更早,保留共同祖先的特徵更多,因而在進化上更「原始」。這也許是一種省事的分類法,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認為在進化上越「原始」對環境的適應就越不成功。事實可能正好相反。原核生物(細菌)要比真核生物更原始,但它們的種類之多、數目之巨、對環境適應之強卻是真核生物所望塵莫及的。在哺乳類大家庭中,人類所屬的靈長類是相當原始的一個分支,但是人類無疑是哺乳類中最成功的物種。 進化是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嗎?總體上似乎如此,晚出的真核生物要比早出的原核生物複雜,多細胞生物要比單細胞生物複雜,脊椎動物要比無脊椎動物複雜。但是在我們作出這個判斷時,不要忘了原核生物、單細胞生物、無脊椎動物並沒有被真核生物、多細胞生物、脊椎動物所取代,它們同時也在不同的途徑上進化。這些途徑,當然可能是由簡單到複雜,但也可能就是由簡單到簡單在複雜性上保持不變,甚至可能是由複雜到簡單!比如對於寄生生物,它們的細胞、組織、器官逐步退化,形態結構就是越來越簡單,病毒甚至於退化到只剩下最少量的遺傳物質和一個外殼。也就是說,在進化上,複雜的必然由簡單的演變而來,但簡單的並不一定會變成複雜,複雜的反而可能變得簡單。 進化是種類由少到多的過程嗎?如果拿今天的幾百萬個物種與生命起源之初只有一個或幾個物種相比,似乎可以下這個結論。但是這個結論忽視了這麼一個事實:從生命起源到今天的三十億年內,不斷地有新物種產生,同時也不斷地有舊物種滅絕;在各個時期,種類時多時少,並非累積遞增。比如在五億三千萬年前著名的「寒武紀物種大爆發」中,在短短的五百萬年內產生的動物類群就要比今天的多。寒武紀之後的各動物類群不過是這次大爆發後的倖存者的進一步進化而已。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在特定的某一類群內,其種類也不是不斷擴增的,比如哺乳類,在兩億年的進化史中,其種類時增時減,始終保持在大約90個屬。可見生物進化既是種類由少到多的過程,也是種類由多到少的過程。在發生物種大滅絕時,後一過程表現得更為明顯,而物種大滅絕平均兩千六百萬年發生一次。同時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今天我們人類正以平均每天兩個物種的速度消滅野生動植物,而新的物種並沒有產生。 所有生存過的物種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已滅絕了。這個悲慘的事實說明了一點:進化是一個試錯的過程,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它不是由低級到高級,也不是由簡單到複雜,更不是種類由少到多。進化沒有方向,也沒有終點。人們往往把進化樹畫成存在著一個從單細胞生物進化到人類的主幹,把人類作為進化的最終產物置於進化樹的最頂端,這實際上不過是人類的主觀上的自慰而已。客觀地說,人類的產生是無數偶然事件的結果。如果在寒武紀的物種大爆發中,最初的弱小的脊椎動物沒能倖存下來,則今天或許根本不會有脊椎動物;如果一種不起眼的魚類不是偶然在魚鰭中長出了骨頭,則脊椎動物或許根本不可能登上陸地;如果不是一個偶然事件導致恐龍的滅絕,則小小的哺乳動物可能根本沒有機會主宰地球;而如果在大約四百萬年前非洲大草原的氣候不變乾燥,迫使南方古猿的祖先放棄叢林生活下地直立行走,則所謂的人類也許不過是另一類猩猩。當我們回顧這一連串的偶然事件,有什麼理由認為人類在地球上的產生是必然的呢? 弗洛依德曾經說過,科學上的重大發現往往帶來對人類尊嚴的重大打擊。哥白尼的日心說讓我們的家園從宇宙的中心「遷」到了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落,達爾文的進化論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祖先並不高貴,不過是一種猿,而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說--他毫不謙遜地說--使我們人類再也無法認為自己是理性的動物。而現在我們可以說:地球上產生生命也許是必然的,但進化出人類卻是十分偶然的。我們人類不過是進化偶然的產物。
歷史一直在前進,但不見得越來越好,人生前進的路上也不是平步青雲,都有高峰和低谷。我覺得「進化」這個詞談不上誤譯,只能說用字讓人容易產生誤解。
說在前面,個人認為是
導師也是這麼覺得的
其實現在關於生物演化的研究基本上進入了分子階段,這樣我們更加認識到了所說的進化是不對的,或者說是不完全正確的,而演化則較為貼合,因為我們看見了遺傳物質的不定向的變化,生物也實在不定向的變化,而不是我們一般認為的有方向的。至於天演,把達爾文理論用於社會科學本來就是錯誤的,我不贊成天演進化,這個詞害人也很久了,高中老師甚至為了不讓學生覺得是有方向性的而費勁了心思。用演化比較好,特別是科普和主流媒體。當然,我們生物生都是說Evolution吧,因為翻譯太坑爹了至於樓上的幾位,我糾正一個錯誤,自然選擇的方向型雖然在宏觀你覺得表現為向單一方向,其實是人們的思維定勢,其實演化既自然選擇是一個不斷擴展的圓,每個方向都增大。越複雜,也越簡單。先說結論,現在應該是「演化」更合適。基因這種東西很多時候是在瞎變,談不上「進」化。比如某大汗腺基因,天朝大部分人的大汗腺由於很久很久以前的某次evolution,變得只有「正常人」的五分之一大,這導致大多數天朝人狐臭、油耳之類的問題都不明顯,超市一般沒香體露這種東西賣,棉簽銷量也遠不如歐美。然而「狐臭」本身是帶有信息素的,在遠古應該起是雌雄互相吸引作用的(儘管現代人普遍討厭),難道這就能得出天朝人的基因比歐美人的更加「先進」?所以說穿了,所謂evolution其實就是基因在瞎變。之所以很多人認為是「進化」,可能是因為某些基因性狀突變出來後剛好適應了當時的環境,並且帶有該性狀的族群得以更快地壯大並存續下來,比如上面答主說的地中海貧血的「副作用」;但這並不能改變evolution本質是瞎變的事實。話說我好佩服「天演論」這個翻譯,簡直絕了。
進化不存在誤譯,生物確實一直在進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