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新科技被應用在一戰二戰中,各發揮了什麼作用?

最近對這方面的東西感興趣,想弄明白在這兩次世界大戰中具體是什麼使得後來科技實力成為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因素


第一印象想到的幾個:

青黴素,使得士兵的死亡率降低到百分之幾,只要沒有死在戰場的士兵都能重新上陣。相當於擴充了幾倍的基礎人力。

半自動步槍和突擊步槍,徹底改變了單兵火力的狀況,機槍再不能輕易封鎖一整片防線了。

錐形裝葯,由它研製成的反坦克火箭筒,賦予了步兵與坦克周旋的能力,催生了反坦克導彈。

航母,大型航母終結了幾百年來火力和防禦至上的海軍傳統,戰列艦從令無數強國破產的終極武器變為最垃圾的艦種。護航航母導致潛艇封鎖航運成為歷史概念,此後潛艇只能作為游擊力量使用。

雷達,導致空軍發生根本變革,從一隻講究速度的突擊力量變成純粹靠數量和火力壓倒對方的傳統戰力。而且火控雷達和對地雷雷達改變了海軍的火力構成。

無線電引信,解決了火炮防空效率低下的問題,壓制了空軍對地攻擊的能力,導致戰後導彈的飛速發展。

噴氣式戰鬥機,戰爭中作用較小,但導致了二戰後空軍的洗牌。

戰略導彈,極大影響了盟軍登陸歐洲後的戰略方向(肯尼迪總統的哥哥死於空襲導彈基地的任務),也消除了前線和後方的差別,總體戰的最後一塊拼圖完成。

戰術導彈,對空導彈和對地對艦導彈都有,當時沒用上,戰後成為研發重點。

計算機,暴力破解密碼時代來臨,數學家主宰了密碼戰。導致德國輸掉大西洋戰役,底牌被盟軍看光。戰後開啟信息時代。

原子彈,鎖定勝局,塑造了20世紀政治形勢。

AIP潛艇雖然發明了但是沒來得及參戰。


合成氨工業

這個嚴格來說不算是一戰期間出現的「新」技術,但是它出現時離一戰爆發只有短短几年了,並且這個工業的出現可以說為德國貢獻了發動戰爭的資本,姑且也算吧

現在都知道氨是氮肥的主要原料,但是一戰時期氨還是重要的軍用物資(話說現在也是吧),氨氣可以被氧化成硝酸(鹽)用於爆炸物的生產,如果沒有工業生產氨氣那隻能依靠不怎麼靠譜的天然硝石提供硝酸鹽。德國化學家哈伯(Fritz Haber,1868-1934)於1908年左右發明並完善了由氮氣和氫氣合成氨的工藝。他的發明成果當時就被正積極準備戰爭的德國領導層看中了,在他的技術支持下德國迅速發展了合成氨工業體系,並用於生產大量的炸藥,德國軍工擺脫了對於智利產硝石的依賴,即使在到南美的航線被切斷後仍然能獨立輸出戰爭物資,這項技術很難說不是戰爭的一大助力。

不得不說的是,合成氨的和平應用意義遠大於戰爭應用意義,作為第一個從空氣中固定下來氮的化學家,他從此讓人類的農業擺脫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動局面,合成氮肥令農業產量大大提升,讓無數人類免於飢餓的威脅,所以瑞典把1918年炸藥獎發給了他。

哈伯的合成氨工藝是在高溫(~500℃)和高壓(幾十兆帕)下靠鐵基催化劑令氮氣和氫氣直接化合生成氨氣,轉化率約15%,是不是很熟悉,好像在高中化學課本上學過?沒錯,他的工藝直到現在還在使用!現在農民伯伯們使用的合成氮肥都是這一世紀級工藝的產物。

題外話,雖然科學家的發明被用於戰爭並不是科學家的本意,但哈伯在一戰中還領導了氯氣和芥子氣的化學武器化工作,造成上百萬人受傷,上萬人死亡,他的老婆為了抗議他憤而自殺。靠化學將無數人從飢餓中拯救出來的天使也是靠化學殺人無數的魔鬼,獲得諾貝爾獎的大師也是殘忍的戰爭販子,人啊就是這麼一種矛盾的生物啊……

戰爭結束後哈伯回歸純粹科研,領導威廉物化所專註於學術,獲得了世界科學界的諒解和支持,可惜他作為猶太人在納粹上台後遭到迫害流落異國,在受邀前往以色列繼續科學研究的途中心臟病發作與世長辭。


費托反應,有空填。


應該說對後來影響最大的是核武器和計算機吧,陸海空的各種兵器研發對機械交通的發展也是有巨大影響


說點德國貨。

1.坦克

英國人在一戰期間發明了坦克,而德國人在二戰前重新定義了坦克。丘吉爾和瑪蒂爾達坦克的設計理念是能跟上步兵推進的速度就行,而以古德里安和隆美爾為首的一些前衛的德國將領則認為坦克可以作為一種突擊力量加以運用。於是——他們的戰果就在那裡,後來坦克的發展趨勢也有目共睹。

2.協同作戰

這並不是實物,而是一種理念。主要說說步坦、空坦和步炮。

步坦結合的創始人必須是古德里安,當他說出裝甲擲彈兵以坦克為掩護並掩護坦克時,有人張大了驚訝的嘴巴,也有人笑掉了大牙。但事實狠狠的打了這些人的臉。在實戰中中我們發現,失去了步兵掩護的坦克很容易被分割包圍從而發生無油無彈的悲劇,而裝甲擲彈兵的存在則可以很好地清掃坦克的潛在威脅,並鞏固突破的敵軍陣地。

我印象最深的空坦結合來源於某馬其諾防線法國士兵的回憶。他說當最後一批斯圖卡投下的炸彈所激起的煙塵剛剛開始消散時,德軍的摩托車就穿過煙塵出現在了他們鼻子尖前面。這得益於無線電設備的普及。然而也有不重視基層無線電設備的國家,蘇聯坦克只有長車才配有無線電,這使得蘇軍坦克戰損進一步提升。

步炮協同做的比較好的數美國。我們在電影中總能看到美國大兵拿著步話機報坐標,不一會兒105/155就來了,把敵人陣地轟個稀巴爛。事實上呼叫的不僅僅是炮火支援,也有空中支援。別人反坦克的中堅力量都是自家坦克坦殲或者反坦克炮之類的,唯獨美軍靠飛機。這種良好的配合也延續到了朝鮮戰爭中,志願軍吃了不少虧。

3.迷彩服

諾曼底登陸後,為了適應諾曼底的環境,不少黨衛軍士兵穿上了豌豆點迷彩服。當他們出現在其他德國部隊面前時,他們被人戲謔的稱為「草叢猴子」,然而交火之後他們才知道,那身兒衣服不光能幫你陷陣殺敵,還能幫你保住小命。

4.自行火炮(坦克殲擊車)

為了解決突擊作戰中炮兵跟進速度太慢的問題,火炮被搬上了坦克底盤。具備良好機動性和火力支援能力的自行火炮一直沿用至今。坦克殲擊車也是類似的思路,在二戰期間作為一種不錯的反坦克手段廣泛存在於各國。但由於其射界不理想(無炮塔設計的大象和追獵者),以及防護有欠缺(配備全景天窗的M10),當今軍界坦殲所剩無幾。紅警2中德國特產Tank destroyer即坦克殲擊車,譯為「坦克殺手」是不正確的。

5.通用機槍

我們發現二戰中德軍無論坦克還是半履帶的車載機槍,抑或班兵所用輕重機槍,都是長相頗為相似的MG34/42。與別國不同,德軍輕重機槍的劃分不是按重量,而是按功能。裝上兩腳架,你就是即插即用輕機槍,裝上三腳架,你就是重機槍。MG系列可以在不拆掉兩腳架的情況下直接放上三腳架,通用性可見一斑。並且其具備著超高的射速,殺傷力巨大。為了適應這樣的射速,MG系列的槍管設計得極易更換,操作熟練的射手只需3-5秒即可完成更換。不僅如此,MG系列還可雙向插入彈鏈,陣地適應性進一步提升。

6.空降部隊

7.潛艇

8.航母

9.戰略轟炸機

10.噴氣式飛機

11.火箭

12.導彈雛形

13.火箭截擊機

14.直升機

15.下反穩像火控

16.無後坐力炮

17.反坦克火箭筒

18.空天轟炸機

====================

提綱在此,先寫這麼多。

隨想隨寫,沒什麼順序。


毒氣,以氯氣和光氣為主。雖然日俄戰爭中日軍面對俄軍的堡壘採用了煙熏火燎的方法但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毒氣戰。第一次毒氣戰還是要從一戰的伊普雷之戰說起,整個一戰中後期同盟國和協約國可以說動不動就向對方放毒氣,作為軍士的希特勒就曾經中過毒氣短暫失明過的。


一戰的戰壕加機槍戰術幾乎意味著冷兵器時代徹底的終結,綿延幾十乃至於上百公里的塹壕讓雙方行動緩慢的步兵都失去了快速機動的能力和價值。

而為了對敵方的海上交通線,英國人弄出了戰列巡洋艦,德國人則使用了潛艇。

一戰時期空軍沒有什麼太大的發展,甚至於飛行員要依靠手來投擲炸彈,,,,「紅男爵」里希特霍芬一個人幾乎代表了這個時代。

一戰末期雖然英國人發明了坦克,但是數量太少,對於戰爭進程沒有太大的影響。

到了二戰,短短二十年的時間整個戰爭都發生了變化。

大規模裝甲部隊的快速機動使得塹壕戰術失去了優勢,而馬奇諾防線絲毫沒有發揮作用,似乎意味著塹壕時代的終結。

航母的出現終結了戰列艦的時代。

從螺旋槳飛機到噴氣式飛機乃至於直升機和飛彈,空軍可以說是有了一個飛躍式的發展。

而核武器的出現幾乎決定了20世紀後半葉的國際政治博弈形式,直到今天都在發揮它的影響力。

手機碼字,寫的不好,抱歉


影響最大的是抗生素,比原子彈什麼的吊多了


圖靈、香農等大家們有關加密、密碼破譯的研究,使密碼學、資訊理論成為科學


雷達,飛彈,核武器,突擊步槍


原子彈么?

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O.哈恩和物理化學家F.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幾個星期內,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驗證了這一發現,並進一步提出有可能創造這種裂變反應自持進行的條件,從而開闢了利用這一新能源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廣闊前景。但是,同歷史上許多科學技術新發現一樣,核能的開發也被首先用于軍事目的,即製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其進程受到當時社會與政治條件的影響和制約。

從1939年起,由於法西斯德國擴大侵略戰爭,歐洲許多國家開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難。 同年9月初,丹麥物理學家N.H.D.玻爾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能引起這一反應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鈾235。 正當這一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發表時,英、法兩國向德國宣戰。

1940年夏天,德軍佔領法國。法國物理學家J.-F.約里奧-居里領導的一部分科學家被迫移居國外。英國曾制訂計划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但由於戰爭影響,人力物力短缺,後來也只能採取與美國合作的辦法,派出以物理學家J.查德威克為首的科學家小組,赴美國參加由理論物理學家J.R.奧本海默領導的原子彈研製工作。

在美國,從歐洲遷來的匈牙利物理學家齊拉德·萊奧首先考慮到,一旦法西斯德國掌握原子彈技術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經他和另幾位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奔走推動,於1939年8月由物理學家A.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第32屆總統F.D.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才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但開始只撥給經費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後,才擴大規模,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劃,直接動用的人力約60萬人,投資20多億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製成 3顆原子彈,使美國成為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製造原子彈,既要解決武器研製中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還要能生產出必需的核裝料鈾235、鈈239。天然鈾中同位素鈾235的丰度僅0.72%,按原子彈設計要求必須提高到90%以上。當時美國經過多種途徑探索研究與比較後,採取了電磁分離、氣體擴散和熱擴散三種方法生產這種高濃鈾。供一顆「槍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高濃鈾,是靠電磁分離法生產的。建設電磁分離工廠的費用約3億美元(磁鐵的導電線圈是用從國庫借來的白銀製造的,其價值尚未計入)。鈈239要在反應堆內用中子輻照鈾238的方法製取。 供兩顆「內爆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鈈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卻型天然鈾反應堆及與之配套的化學分離工廠生產的。以上事例可以說明當時的工程規模。由於美國的工業技術設施與建設未受到戰爭的直接威脅,又掌握了必需的資源,集中了一批國內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夠較快地實現原子彈研製計劃。

德國的科學技術,當時本處於領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國在核技術領域的水平與美、英大致相當,但後來落伍了。美國的第一座試驗性石墨反應堆,在物理學家E.費密領導下,1942年12月建成並達到臨界;而德國採用的是重水反應堆,生產鈈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臨界裝置。為生產高濃鈾,德國曾著重於高速離心機的研製,由於空襲和電力、物資缺乏等原因,進展很緩慢。A.希特勒迫害科學家,以及有的科學家持不合作態度,是這方面工作進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國法西斯頭目過分自信,認為戰爭可以很快結束,不需要花氣力去研製尚無必成把握的原子彈,先是不予支持,後來再抓已困難重重,研製工作終於失敗。

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美國有不少知道「曼哈頓工程區」內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學家J.弗蘭克為首的一大批從事這一工作的科學家,反對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城市。當時,日本侵略軍受到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有力打擊,實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區的進攻,又幾乎全部摧毀日本海軍,海上封鎖使日本國內的物資供應極為匱泛。在日本失敗已成定局的情況下,美國仍於8月6日、9日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僅有的兩顆原子彈。

蘇聯在1941年6月遭受德軍入侵前,也進行過研製原子彈的工作。鈾原子核的自發裂變,是在這一時期內由蘇聯物理學家Г.Н.弗廖羅夫和Κ.А.佩特扎克發現的。衛國戰爭爆發後,研製工作被迫中斷,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學家И.В.庫爾恰托夫的組織領導下逐漸恢復,並在戰後加速進行。1949年8月,蘇聯進行了原子彈試驗。1950年1月,美國總統H.S.杜魯門下令加速研製氫彈。1952年11月,美國進行了以液態氘為熱核燃料的氫彈原理試驗,但該實驗裝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蘇聯進行了以固態氘化鋰6為熱核燃料的氫彈試驗,使氫彈的實用成為可能。 美國於1954年2月進行了類似的氫彈試驗。英國、法國先後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進行了原子彈與氫彈試驗。

中國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基礎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即著手準備研製原子彈。1959年開始起步時,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1959年6月,蘇聯政府撕毀中蘇在1957年10月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協定,隨後撤走專家,中國決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這一任務。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中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這兩個發展階段的任務。

來源:原子彈_百度百科

見諒,我是個水貨~(捂臉)


原子彈 小男孩和胖子直接加速鬼子投降


坦克啊!直接打破塹壕常規,主導此後幾十年陸軍發展


各種先進的技術或發明總是首先被用于軍事。不過在二戰時各國都在如火如荼的研究飛機大炮的時候,義大利卻在研究吃的。真空包裝和速凍食品就是他們搞出來的,不愧是吃貨民族。


第一個想到的是各種看起來非常不靠譜的制導武器,二戰時米畜就有了無線電制導炸彈、電視制導炸彈、光對比度制導飛彈,儘管這些玩意名為制導武器,但是多數命中率還不如櫻花、回天,然而這些早期制導武器為後續制導武器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我仍然覺得一二戰最大的貢獻在於陸戰之王——坦克從登場到走上王位。

坦克的出現徹底改顛覆了陸戰的形式,陸戰的節奏越來越快。近70年來單兵火器的進步關鍵詞就是打坦克。立體作戰方面,空軍至今都在和坦克較勁,從配合閃電戰的斯圖卡到揚威中東的A10,只要需要地面站領,那麼打坦克就是爭奪制空權外空軍最大的任務。海軍也開始越來越多的注意涉足兩棲裝甲車輛。沒有一戰和二戰,我們很難想像坦克能成為陸軍的主戰裝備。


雖然不知道是什麼原理 但我覺得喘氣大法才是制勝絕招

來自某COD玩家(doge


謝邀。明天更新。

馬克沁機槍

坦克

貝塞麥轉爐鍊鋼法

戰列艦


推薦閱讀:

我們為什麼都說那些個發動侵略的國家是邪惡的?
戰地1的行動模式中的四大戰役的開頭和結尾旁白都說了什麼,同時這些戰役的真實歷史是怎樣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的英德關係是什麼樣子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怎樣結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各國的外交談判是否真的像《戰前37天》裡面描述的樣子?

TAG:歷史 | 科技 | 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