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大規模戰爭前,普通民眾能夠察覺到一點端倪嗎?

比如說,一戰二戰爆發前。


能的

問題是,雖然所有戰爭開始前大家都有預感,但預感應驗的次數其實不多。

二戰開始前20多年,已經有過好幾次倒計時了,像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前海軍大國就劍拔弩張了。各國報紙都在談論日美戰爭的事情。

一戰開始的時候,很多人感到鬆了一口氣,大家心理上早就為這場最終的戰爭做好準備了。

但是能猜到戰爭結果的,萬中無一。


能,社會階級和受教育水平越高,這種感受越會明顯.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戰爭強度的增加,能夠有這種感受的人群範圍會持續擴大.

三十年戰爭爆發之前幾十年里,隨著新教和公教的衝突愈演愈烈,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和歐陸霸權爭奪的擴大化,基本上每個信仰糾紛地區的平民和歐洲各地的貴族、教士都知道大戰即將到來;

一戰爆發之前,歐洲的中產階級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各列強之間劍拔弩張的態度,報紙上就可以見到北非、中亞和巴爾幹爆發的一次次危機、同盟協約的對峙和國家的民族主義宣傳。大家都隱隱覺得維多利亞時代歐洲享受了幾十年的和平將要結束,一場「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遲早會爆發;

如果說對三十年戰爭和一戰的預感還是貴族和中產階級的事的話,那麼二戰的醞釀就已經連最底層的平民都能感知到了。三十年代中國沿海的平民都知道日本的巨大威脅,日本的農民漁夫隨時在為皇國獻身做著準備,第三帝國的民眾在廣播中經常聽到元首關於戰爭的咆哮,而全世界都在焦急地關注著西班牙內戰的走勢。到了這時任誰都能看出民主的衰敗、自由主義的蕭條和大戰的陰雲了。

可以看出,隨著信息傳遞手段的加速、識字率的提升和總體戰對動員需求的提高,普通民眾對戰爭預兆的感受力是在提升的。如果信息時代在爆發一場大戰的話,恐怕你我都能感覺到它的到來——不過感覺歸感覺,沒有人能夠真正預測它爆發的節點,更沒有人會真正預知戰爭的走向和結局。沒人想到三十年戰爭最終滅殺了德意志地區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沒人想到一戰會持續那麼多年,他們都以為能回家過聖誕節;而直到1945年,都沒人料到二戰會戲劇性地在蘑菇雲中告終。大家有的只有驚慌、不安以及明知道一切都在向著深淵墜落但卻束手無策只能坐以待斃的無力感。

當然了,極端閉塞的人和有眼無珠的人是無論如何也感知不到戰爭到來的——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後,全世界都知道希特勒的下一個目標是誰,除了華沙夜夜笙歌的上層階級;而一名英國遊客曾經回憶起一戰爆發時他在阿爾泰哥薩克區見到的景象——士兵傳來了軍事動員的消息和沙皇「全力擊敗敵人」的命令,但沒人知道敵人是誰——起初大家覺得一定是跟中國打的,「俄國在蒙古進軍太深了,中國為此宣戰」,後來又覺得大概是跟英國打的。「直到四天之後,真實消息才傳到我們這裡,但是沒人相信。」

最後實在忍不住想引用一段內褲門的話作結=

說來諷刺,戰爭的預兆從來都是在不那麼直觀的地方最先出現。早在血流成河、白骨遍野之前,早在炮聲隆隆、旗幟招展之前,早在大人物慷慨激昂,小人物驚惶逃竄之前,戰爭的預兆就已經出現了。戰爭是如此之大的暴風雨,它會影響世上的一切。

在蒲公英戰爭之前,預兆是市面上的鐵鍋鐵盤都悄悄消失,再有錢也難買到往日不值錢的金屬器皿。那些生鐵全數被鑄成了武器,這些武器被精
靈帝國的繼承者們拿來互相廝殺,最終在第一個柯曼手裡打垮了精靈帝國本身。在自由國家宣布獨立之前,預兆是帝國首都的鹹魚價格突然高漲。南方列港所有的商
船漁船盡數啟航,水手和海兵們去英特雷列島為他們的信仰互相廝殺,再也沒有人給德蘭的貴族們捕撈海產。

到了這次戰爭,最先做出反應的是倫尼的魔法物品交易市場。

......

「拿出你們的本事來,把市面上所有的緊俏原料全部包下!把指數推高吧,戰爭爆發了!」

其實他早有準備,從三個月前就開始積攢從魔法金屬到寶石的所有材料。但能下達這個交易指令,還是令他感到一陣難以形容的快感。交易員們接到命令一鬨而散,在市場里四處奔突,鵝毛筆書寫如飛,購入單如雪片般飄下。

「精金五十五手!」「秘銀三十七手!」「新大陸樹膠一百一十手!」「燃水七十五手!」「二等鑽石七手!」

「戰爭爆發了!」「軍費增加法案批准了!」其餘的交易員們也興奮起來了,投機的血液在他們身體裡面熊熊燃燒。還有什麼比戰爭更能讓投機者興奮?國債、股票市場正因戰爭恐慌一片慘淡,倫尼城裡的幾億遊資無處可去,他們不來購買魔法物品還能幹什麼?

一看到題目立刻就想到了這段。。。中二之魂立刻就燃起來了有沒有!


勿謂言之不預。

一般講道義的國家不會把事情做的太絕。

況且發現端倪也就是信息傳遞的問題。當今社會信息傳遞幾乎不存在阻礙(牆對於獨立思考的人來說不是問題)。開戰之前的端倪又不可能只有這麼一句話。

所以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國民幾乎是一定有機會發現端倪的。

但是是不是重視了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一戰的爆發本可以避免的。。1901年維多利亞去世後,德皇威廉二世抱著她的屍體痛哭,兩個小時不肯鬆開。1912年泰坦尼克號沉沒第二天,德國就向英國發了慰問電。直到1913年年底,英德俄三國元首兼表兄弟也在同一張宴會桌上吃過飯。1914年7月29日,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這對錶兄弟還會面過,進行避免戰爭的最後努力。

一戰前兩年的巴爾幹戰爭中,歐洲各大國已經能挺好的用外交斡旋手段避免戰事升級維持區域和平了,把燒起來的巴爾幹火藥桶澆滅了。可惜1914年,兩邊都衝動了。


戰備加緊(冷戰最後是沒打起來)

明顯的帶有敵意的宣傳(挑起戰爭的輿論準備)

有一個或幾個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嚴重錯位的國家或政治實體摩拳擦掌…

etc……


周期規律


我認為一場侵略戰爭的爆發,普通民眾,甚至一些高層都是不容易知道的,誰希望對手有所準備呢,擴張軍備還要偷偷得來


說個經歷,曾經在邊境上作為平民經歷過一次緊張狀態。

首先就是燈火管制,然後是醫院開始抽取醫生做後備戰地醫生,街上開始不斷出現以班排規模的部隊巡邏,夜間過兵車,然後就是人心惶惶。


意識形態方面的論戰,輿論造勢,加固道路橋樑,開始動員醫護人員,對血液、急救藥品等進行管制~


其實是可以的。

以日本特別大河劇《坂上之雲》為例,主角之一秋山好古(阿部寬 飾)和部下在向中國(或許說清朝更合適?)的一個老大爺買酒的時候,老大爺對翻譯吐槽說我不喜歡你們當兵的,於是秋山就讓翻譯對老大爺說,馬上要打仗了,快跑吧。於是老頭立馬就卷了鋪蓋跑路了......

說是預測可能不準確,但是這演出了一個普通民眾對戰爭敏感的反應。只有確信會打仗,才會背井離鄉的跑路吧。


我想說,大戰的爆發,國家領導層必然意識得到。而打仗,尤其在西方,戰前動員是十分必要的。政府有必要讓人民知道為什麼打仗,我們有什麼理由殺死敵人。。。所以,人民預見到戰爭的發生是有必要的


感覺發生大規模戰爭之前,民眾會感受到物資緊張物價上漲,因為軍備需要囤東西。。。再就是看在權者動向了。。。他們消息更加靈通一點應該會有所反應吧


推薦閱讀:

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是戰敗國待遇嗎?
為何擁有龐大殖民地的英法,會在一戰中會被沒多少殖民地的德國耗盡國力?
如何看待奧巴馬退而不休 架空川普?
你一定愛看的極簡北宋史(五):六十六天平蜀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如何用一句話概括?

TAG:歷史 | 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