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境差的女生為什麼家教也差(當然指部分這樣的女生)?
大學兩年宿舍相處,越發覺得是這樣(家境差的室友一些基本尊重別人的禮儀都沒有:比如別人都在睡覺她顧自聊天很嗨,開了門不曉得關門等),而家境好點的,素質就好多了。想知道這到底是為什麼?
大多數人的家教、家境和素質確實是掛鉤的,這不僅限女生,男生也一樣。
簡單推理一下就能想明白:為什麼家境差?因為她們父母的能力差;為什麼她們父母的能力差?因為她們父母受的教育差,在教育差的環境里,自然會出現更多素質差的人。
反過來推理:為什麼家境好?因為她們父母能力好;為什麼能力好? 因為受的教育好。
這樣簡單粗暴地把家境作為評判標準會顯得有些傷人,但事實情況就是如此。我也是指多數,不是全部。
窮山惡水出刁民,小門小戶出惡婦。
細細體會
只是把自己的生活習慣帶入了集體生活而已。
越是有地位的富裕階層,由於生活圈的特點,越重視人際交往中的禮節,因為這涉及到他們能否在這個階層更好的生存。
而地位較低的階層,本身所處的圈子就沒那麼多規矩,因此在交往中也不會特別注意這些。
而兩者在教育子女的時候,也就會把自己日常處事的方法帶給自己的孩子。
這裡沒有捧有錢人或者歧視家境不好的人的意思,大家都只是因應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來決定自己的行為。
我承認我離題了,但是我就是突然想起來這句話想分享一下。是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家境一般的姑娘對她男朋友的劈腿對象說的:你戴三萬塊的手錶,我只戴三十塊錢的,但是我問你我們倆的時間是不是一樣的?那一瞬間我覺得我被這個姑娘震撼了,而那個家境富裕的劈腿對象居然還能說出:
你有什麼啊?我有城市戶口你有嗎?
這種話。我覺得這是個關於家庭背景和個人修養水平成正比的反例。看了今年的省考申論試題,材料大概是說中國人缺乏公共素養,以我對這個題的理解剛好可以用上一些其中的觀點。第一,人口密度和資源緊缺導致的心理恐懼。以此導致國人出現爭搶座位、不排隊等不好的習慣,放到個別家境差的人身上,是不是也由於他們一直以來享受到的資源有限所以爭取的慾望更強烈?所以在其他大部分從小「養尊處優」受著上流社會「優雅」教育的人眼裡便是沒素質甚至沒教養的表現。 第二,歷史上幾次人口大範圍流動,社會動蕩,幫派江湖氣息遺留。「家境差」的人周遭接觸的人更多是普通工人、農民、手工業者等更具有「江湖氣概」的人群,他們的觀念、行事風格與階層更高一些的人群本來就不盡相同,這些矛盾可能有一部分是對彼此的不了解。這一點從古至今一直存在,不是還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么。 第三,傳統生活方式與現代環境的衝突。比如在田間勞動光著膀子大嗓門才是符合實際的,而隨著城鎮化速度加快,很多傳統環境下的行為方式在現代生活觀念下顯得格格不入。那麼放到題主所說的這些人身上是否因為家族由於經濟條件限制生活觀念本來就存在滯後性,受傳統方式的影響更大呢?
手機碼字,格式請包涵啦。觀點只是一時想到,如果有對材料的理解有誤或者舉例不恰當還請指出和見諒~
在部隊當兵就會被教育吃飯要搶,你斯斯文文地吃,估計還沒吃兩口飯就沒了;反過來要是把這種習慣帶到日常生活中,可能就會被指責沒教養。所以說行為表現是和成長環境有關係的,可能她的狀態在她過去的環境中是正常的而不會受到指責,反過來你的某些行為在她看來可能也是矯情。差異而異,通過引導勸說幫助他人適應眼前的環境也好,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也好,指責貶低甚至劃清界限就不大妥當了。
家境不單單指家庭的經濟條件,也包括父母為子女提供的平台和閱歷。依靠拆遷暴富的人群,只能說家裡有錢,但並不等於家境好。一個真正家境好的家庭,必然有著不錯的經濟條件,但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和為他提供的機遇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所以,家境好的孩子,他的父母樂意為他的教育付出時間、金錢和精力,也懂得怎樣用自己的成功經歷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的孩子必然不會差。家境差的孩子可能父母能夠給予經濟支持,但是缺少了必要的教育。部分父母本身忙於生活,沒有時間對孩子進行教育;或者部分父母本身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甚至得到錯誤的引導,從而無法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
當然,世界上總有例外。家境好壞與個人修養之間有正相關關係,但並不是必然,只是概率問題罷了。不是絕對的,主要看父母本人素質和對子女的教育
推薦閱讀:
※和女朋友家境差很多能長久嗎?
※女生家境不好,如何擇偶,男生會介意嗎?
※我也算是個小富二代,為什麼還是深深的自卑呢?
※女朋友變的我不知該怎麼去面對了?
※家境不好但漂亮的女生該選擇什麼樣的結婚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