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應該怎麼理解?
首先,這句話體現的是儒學在受到佛道衝擊之後,走向玄學的一個標誌。從本質上講,儒學和佛道的不同在於實:
徐曉軼:如何理解「敏於行而訥於言」?
也就是說儒學是教我們中國人在人世間腳踏實地的努力、奮鬥、學習反省不斷進步來獲得超越的。走向玄學就意味著儒學走偏了,當然,在當時那個環境下,不談玄就不合世人口味,這也反映了世風浮華之後,儒學的吸引力在下降後的求變。但方向錯了:儒學的指嚮應該是生民的福祉、是以建大同,是研究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學問、追求道德、追求什麼玄而又玄的境界
其次,去掉了玄學的色彩,這幾句也就沒什麼了。我之前說過,諸家都很清楚,亂世紛爭的根源在於人的欲壑難平,但如何解決就成了諸家的差異。儒學是承認人的慾望,但要通過學習反省、垂範、教化來將人的過分的慾望加以升華,將之轉化為家國責任,成人者終成己也。
但這種轉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儒學的手段是君子垂範在前、後生小子亦步亦趨於後,以這種垂範-學的方式來勸民向善,所以對君子的要求是很高的,面對慾望誰敢說安貧樂道?!連我夫子都要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將自己的慾望完全關到籠子里,那怎麼辦?反省!所以易傳曰:
九三,君子乾乾,夕惕若,厲,無疚。
這就是要警惕自己、要勤加反省。
儒學沒什麼多高深的道理,其得以恆久流傳恰恰就在於夫子說的就是很簡單、很樸素的道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擇善固執、知其不可而為之
儒學的所謂秘傳、心傳不過就是想清楚了就要努力的去做,死而後已罷了:
徐曉軼:孔子說過乘桴浮於海,但他也應該知道自己的仁與禮在那樣的亂世是不可行的,依舊堅持周遊列國,這不矛盾呢?
說的簡單點,儒學就是我們中國人的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就是讓我們做好人、積極點、和善點、理性點。這些不就夠了嘛
聖人之道在於對心這個概念有所悟,有所用,有所行。人心惟危中的人心是指凡心,慾望之心。當人內心充斥著各種私慾雜念時,不如意,不幸也伴隨左右,這是生命過程中的危害。道心惟微中的道心是對凡心,欲心的超越,是精神境界的高級狀態。是以內心的清靜力為基礎,客觀理性的審視,覺悟,明了世間。道心,每個人具足,它是如此的微妙,讓人能夠感應到天地宇宙,萬事萬象的本質。惟精惟一,允厥執中是指修行而言。修清靜之心到至純,用以觀世間萬象,宇宙天地。行智慧之力到覺悟,用以明世間萬象,宇宙天地。十六字的心法,具足在人人心中。尋到它,需要從面對內心開始。
個人看法:人的心是危險的,因為人皆有欲,他人可能想從你身上得到東西,你也如此。
求道之心,一是要把自己放在小處。就是我所了解的並不多,和道比起來十分微小。二是觀察細微之處。要專精,不要涉獵太廣。相互印證固然重要,但太多反成累贅。中庸。
推薦閱讀:
※古代小孩有青春期叛逆期嗎?
※理學和道學區別是什麼?
※儒家仁的思想在如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有什麼價值?
※現在許多國學都把儒家和佛教混在一起,這樣沒有問題嗎?
※熊十力的思想有哪些矛盾之處,或是不足的地方,問題出在哪裡?
TAG: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