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不是有點悲劇色彩?

從心所欲而能不逾矩,七十古來稀的時候,如果解釋為行為與思想被限制住,是不是有些悲劇色彩?


謝謝邀請。這句話一點都不悲劇。不能夠合理限制自己的慾望才算是悲劇呢。

我舉兩個最俗的例子,有人跟我講過這麼個事,色情場所的老闆一般對女人就已經一點興趣也提不起來了。第二個例子是吸毒,人對毒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耐受性也越來越強,到最後只能把自己弄死。

滿足慾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合理限制那些慾望而又悠遊自在,這才是為人的最高境界。


心之所至,行之所止。

這樣的人生挺美的,而讓慾望把持的人生最終會在惡性循環中毀滅。

----------------------------------------------------------------------------------

2014-05-05 更新:不論是否有人贊同,我都儘可能讓答案完善,不過有贊同會讓我更多注意到並多思考。

這句話的重點我理解是「從心所欲」,即跟著自己的心走(而不是自己的慾望),題中所述」行為與思想被限制住「實際上與看的角度有關,外在環境既可以是障礙,也可以是墊腳石,甚至是激發自我潛能的強大助推力。怎樣的生活是悲劇,讓我們看看《什麼是最好的生活》(劉燕敏):

前不久,美國梭羅博物館在互聯網上搞了這麼一個測試,題目是:你認為亨利·梭羅的一生很糟糕嗎?共有467432人參加了測試,其結果是這樣的:92.3%的人點擊了"否";5.6%的人點擊了"是";2.1%的人點擊了"不清楚"。

  這一結果非常出乎主辦者的預料。大家都知道,梭羅畢業於哈佛大學,他沒有像他的同學那樣,去經商發財或走向政界成為明星,而是選擇了瓦爾登湖。他在那兒搭起小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過著原始而簡樸的生活。他在世44年,沒有女人愛他,沒有出版商賞識他,生前在許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他寫作,靜思,直到得肺病在康科德死去。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世界上竟有那麼多的人認為他的生活並不糟糕。難道這些點擊者的生活還不如當時的梭羅嗎?顯然不是,
因為從點擊者選擇的國旗來看,他們大多來自於西歐及北美。這些地方的人,即使是所謂的窮人,也遠比當時的梭羅富裕。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他們羨慕起梭羅呢?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梭羅博物館在網上首先訪問了一位商人。商人答:我從小就喜歡印象派大師梵谷的繪畫,我的願望就是做一位畫家,可是為了掙錢,我卻成了一位畫商,現在我天天都有一種走錯路的感覺。梭羅不一樣,他喜愛大自然,他就義無返顧地走向了大自然,他應該是幸福
的。
接著他們又訪問了一位作家,作家說:我天生喜歡寫作,現在我做了作家,我非常滿意;梭羅也是這樣,我想他的生活不會太糟糕。

  後來他們又訪問了其他一些人,比如銀行的經理、飯店的廚師以及牧師、學生和政府的職員。其中的一位是這樣給博物館留言的:別說梭羅的生活,就是梵谷的生活,也比我現在的生活值得羨慕,因為他們沒有違背上帝的意旨,他們都活在自己該活的領域,都做著自己天性中該做的事,他
們是自己真正的主宰,而我卻在為了過上某種更富裕的生活,在煩躁和不情願中日復一日的忙碌。

  我不知道,美國梭羅博物館最終是否找到人們點擊"否"的真正原因。我唯一清楚的是,在點擊"否"的431439票中,有我的一票。因為我一直認為,一種生活,只要適合自己,只要有自己喜歡的內容,就是最好的生活。

最後補充,題主對」從心所欲「的理解可能走入了誤區。


並不悲劇色彩。我可以講幾個真實的故事

這幾天見了幾個新老朋友,有幾位的故事比較有代表性,我給了他們一些建議,與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個故事

朋友A認識多年,是一個實體企業的企業家。他做這個行業大概已經有了六七年的時間,生意不大也不小,現金流還不錯。這一次見面,很意外,他告訴我,剛把公司賣了。

我問為什麼,他說:「實體企業太難做了,我要轉型做投資,並且已經投資了一個要上市的企業。」

(我想,這不就是我國實體經濟的真實寫照么?也默默堅定了我要從虛到實體經濟的決心)

A跟我說,他認識這個大佬那個大佬,不愁沒有好項目;自己也是個企業家對自己看企業的眼光也很有信心;主要投資一些就要上市的項目,然後上市也快,風險小收益大。然後很期待的問我,「你看好我做投資這個事情?」

我直接回答:「不看好。」

我不看好的理由很簡單,我就問A,憑什麼好項目給你?各路資本為了好項目爭的你死我活,會為了交情給你么?我不信。做事情,要尊重人性。

不過,蛇有蛇道,也不能輕易否定一個人的成功幾率,說不定A就成了日後的投資大佬呢?每個大佬都是從小弟做起。至少,A很聰明,很努力,自己企業做的成功,在他的企業家朋友圈子裡口碑也不錯。

我給A的建議是三個:

  1. 總量控制。今年的投資規模不要超過凈資產的七分之一。
  2. 項目控制。今年投資的項目不超過2個。如果3月份投資了二個了,那麼全年剩下的時間就是遊山玩水,最好的機會也不要了。只有這樣,投資每個項目的時候,才會真正地謹慎,會珍惜。
  3. 多調研企業,多與行業內交流。我推薦他去關注一個公眾號42章經,非常的專業,多參加裡面的活動,多跟專業投資經理們交流。既然要做投資,就要進入投資的主流圈子

第二個故事

這次認識一個新朋友B,是從傳統產業剛剛進入文娛領域。一個券商的朋友介紹的,公司未來可能上新三板。對於文創企業來說,我建議還是要上新三板,對公司的規範、品牌的樹立傳播、以及融資和資本運作,都很有幫助

B之前在傳統產業做得也很成功,這次進入領域行業,高舉高打,找了在文娛領域非常有資源非常優秀的合伙人。公司成立幾個月,已經通過項目份額轉讓的方式實現了收入和利潤。

團隊確實強,公司也很賺錢。但是我也坦誠的跟B以及他的團隊當面說,我有顧慮。

這裡分享我自己近年的一個心得:與朋友交流,要敢於坦誠,對彼此都好。因為大家都很忙見面機會不多,就要直率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供朋友參考,可能不中聽。但是又不能為了說風險而說風險,而是真實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人一味迎合投機取巧,有的人危言聳聽突出自己,都不是對的態度。提意見是一門藝術,需要確實客觀,有自己的深入思考,不帶情緒的去提意見

我對B提了我的四個顧慮與建議

  1. 文娛領域的地心引力:行業巨頭已經有好幾個,市場也比較成熟,新進入者的機會在哪裡?去搶已有的份額,比去分新的蛋糕,要難很多
  2. 如何讓公司更性感?我知道公司在賺錢,也很有資源,但是,看著還是太傳統。如何更性感?我說文娛圈,資本圈,政府資源,都有自己的語言體系,要用每個體系自己的語言來講故事

說到故事,補充個小事。昨天下午見了個投投資機構的人,聊起我們都認識的一個公司。我說了我對這個公司故事的理解,然後這個投資機構的人說,公司的董秘和財務顧問說的公司故事他完全沒興趣,如果是像我這樣說,可能就投進去了。

  1. 車站心態。我說你現在說要做什麼,投資人半信半疑是正常的,你一定要理解。那麼要做的事情,不是強行說服,沒用。而是要清晰地告訴潛在投資人,我接下來要做哪些事,戰略步驟是什麼。比如從北京去杭州,先把路線圖畫出來,然後投資人看著你從北京出發,到了河北,到了山東,到了江蘇,看到你一步步的按照既定路線走,總有人願意在某個車站上車。如果只說我要從北京坐車去杭州,而不說怎麼走,也沒有每個節點的車站,那麼,沒有人信。就算是飛機也要有個航線圖。
  2. 快速資本化。文娛行業本質上是資源的行業,是資本的行業。在這裡,產業資源,資本資源,PR宣傳資源,需要密切配合,系統性運作。

B看著就是一個很和善也很睿智的人,這樣的人就容易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幫助。希望我的建議能對他們有幫助,祝他們成功。

第三個故事

朋友C認識好幾年了,在一個傳統大企業集團工作,但是平時聯繫其實很少,就在朋友圈點點贊。讓我很意外的,在我的文章開通讚賞後,C居然給我讚賞了,搞得我挺不好意思,就找C聊了近況。

C說,正處於一個職業發展的迷茫期。C剛過30歲,他所在的企業是大企業,但是太傳統,現在整個實體經濟不太好,業務下滑,公司在壓縮,裁員。很多傳統企業里,辦公室政治也比較厲害,有時候,不是你站誰的隊的問題,而是被迫天然站隊。大多數人其實就是打個工而已,賺民工的錢,操階級鬥爭的心,太疲憊。

我對C的建議是:

  1. 去讀個書,學新的知識,進入新的圈子。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讀書是改變命運最重要的手段,即使在大學畢業之後。人生就是打牌,讀一次有價值的書就是重新發一次牌。這個讀書,不是以拿文憑為目標,而是真的去讀個書,去結交一些新的朋友。我今年給另一個好朋友的建議也是,去讀個博士。
  2. 開始找新的工作,堅決離開目前這個企業。人生是有惰性的,一般都會習慣於固有的環境,無論有多惡劣,都會習慣。但是回頭一看,把大好年華大把機會耽誤了。當事事不順心的時候,一定有地方有問題,不要死耗著
  3. 歸零心態,努力進入新的行業。中國經濟,處於一個幾十年為周期的大變革頂點,很多傳統產業可能未來幾十年都沒什麼機會,一定要想方設法進入新的產業。

我們年過30的人,要有一種歸零的心態,敢於重新開始,我們還年輕。看看人家川普,70歲了還競選總統,目前看還要競選連任。

想想咱們高中時候,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歷史地理政治生物,啥都得會,還不是馬上學會?那時候你也不可能去想說,這個我不會我不想學。學習從來不是一個問題,問題是我們現在有包袱了會給自己設限了,沒有那時候的破釜沉舟的勇氣了。

無論是ABC哪位朋友的故事,還是我自己的,其實我最想與大家分享的一個狀態是:從心所欲

其實就是想做什麼就去做,聽從潛意識的召喚。我們都已經有一定的社會閱歷和工作經驗,認知,我們的潛意識就如同一台電腦,它給出的指令往往是綜合計算的結果。

從心所欲的感覺就是,不預設方向,不預設期望,釋放內心的力量,慢慢但是非常堅定的去追尋內心的指引。這種感覺,可能很多人能感覺到,但是很難完整準確的描述出來。

追隨潛意識,並不是任性。而是基於對這個事情的深度認知和思考。所以從心而欲在論語里的後半句連起來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


我理解的是,孔老二他只是嚮往這境界,他的「三十而立……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應該是他的對自己的一種期待,他本身可能也不一定達到,他只是很會總結教育人,一個人提出了一個理論或一種境界並不能代表這個人就是這樣的境界。人人都嚮往成神成佛,可人人都不是神不是佛。


既有圓滿處,也有可悲處。

客觀地剖析一下一個人為何能從心所欲不逾矩?無非是,處於無數的磨合或者是某種根深蒂固的信仰,社會的種種規矩已經完全內化為這個人的價值選擇,處事方式。簡而言之,欲矩合一。他所欲的必是合乎規矩的了,而一切違背規矩的,已是他所不欲了。

這樣的狀態本身是兩面性的。

一面有其自由圓滿。因為不用在慾望與價值觀之間作鬥爭。所想要的東西都是合乎世俗的,不用擔心我所要的違法背俗種種,故癮君子之類人的各種內心掙扎皆可避免。更重要的是,如果把這個"規矩"擴大化一點來理解,不僅僅是社會的禮俗,還包括這個人自身的理性對他自己進行的約束,樹立的價值觀,那麼從心所欲不逾矩意味著他已經達到了一種理性感性高度統一,所做之事不僅合乎本能的欲求而且符合自身生存的更高法則和為人原則,那麼這樣的生存狀態必是充實自由的。

另一方面似有可悲之處。試想如果一個人人生的全部慾望都已經和世俗達成妥協,生活缺少了那麼一點點瘋狂,會不會有一絲無聊?畢竟並非所有打破規矩之事都是惡事,也很有可能是這些事為生命創造出一些精彩的可能。

不過,無論怎樣,從心所欲不逾矩一定是一種愉快的生活方式。從心所欲本身意味著自由,不逾矩意味著社會不會對這種自由施加任何壓力,仍然指向自由。自由而能實現心中想法的人生是愉快的。至於有沒有客觀上陷入一定的狹隘,從而看起來有悲劇性是另一回事,如果說有,那也是旁觀者眼裡的悲劇,至少這主人公是樂其中不自知的。既然對於人生的親歷者來說這悲劇性無足輕重,又何談其是悲劇呢?

所以更加偏向於認為,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種蠻圓滿的狀態,可以說是一種歷經年歲過後與自我達成的和解,可以說是找到了和世界圓融共處的辦法。

再說下去可能有些弔詭了(′??v??`)

不過,從心所欲真的是一種很難達到的境界啊.......


哪有什麼悲劇色彩。
更不用說什麼喜劇色彩了。

到了這個階段,基本上是已經真正做到波瀾不驚,無悲無喜了。這麼說其實也不全對,總之那種境界已經不再分清楚悲喜怨怒了。

這種境界,叫做無矩。

題主說的行為思想被限制住,是不存在的。真正進去這個境界的人,已經真正通透了什麼是真正的「規矩」。規矩是由人本身創造制定和遵守的,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遠遠超出了創造遵守的範圍。

似無形又似有形,明明未做卻已做了。飄忽又真實,有矩而又無矩。

抱歉,只能用這樣飄忽的答案來回答。

回到問題根本。
無悲無喜。


推薦閱讀:

情緒波動是激素分泌控制的么?大腦在過程中起到什麼作用呢?和基因有關係么?

TAG: | 人生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