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學問我為什麼崇禎皇帝聽信讒言,殺了岳飛,我該怎麼回答?
討論歷史的時候,突然冒出來這麼一個問題,我該怎麼回答才能讓同學不覺得尷尬?
這個問題比較有深度,一般人難以回答。崇禎皇帝在接手王朝之時,國家已經因為戰亂和天災煎熬,成了一個爛攤子。這時岳飛依舊我行我素堅持抗擊匈奴,不斷的戰爭必然會造成國庫更大的空虛。
要知道在當時岳家軍、戚家軍、韓家軍,袁家軍各路部隊都成了軍閥,除了朝廷撥下的軍費,他們甚至還要想辦法經商務農來填補自己的軍姿,十分嚴峻啊。而匈奴帝國是一個戰鬥力足以和王朝相提並論的國家,他們是游牧民族,打不過可以跑,對我國王朝來說就算打得贏消耗也極大。
所以朝廷上下會有一隻主和派勢力,這些人當中以秦檜和魏忠賢為代表,他們企圖以比較和平的方式來結束戰爭,那就是向敵人妥協,不斷的送錢。
同時各路人馬中如岳飛,是強硬派。崇禎皇帝也害怕岳飛越做越大,要知道即便岳飛是忠臣,在他力量不斷擴大的同時依舊會威脅到崇禎皇帝的位置,因此消除這些將軍的兵權實際上也是皇帝的意思,真正意義上來說是崇禎皇帝要殺岳飛。
岳飛的夢想是救回在土木堡之變中被擄走的靖康二帝,如果二帝歸來直接威脅到崇禎皇帝的地位,出於這個考慮岳飛定要堅持,崇禎肯定要殺岳飛。所謂的奸臣只是迎合了崇禎皇帝的意思。
岳飛之死確實是千古冤案,最終我就以岳將軍一首滿江紅作為結尾吧。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其實這和宋高宗趙構聽信讒言殺了袁崇煥的原因是一樣的」·
同學,你的問題讓我想起蝸居的男主的名字,宋思明。
崇禎皇帝是明朝的,岳飛是宋朝的。崇禎皇帝沒有殺岳飛
要這麼回答:
岳將軍死得其所啊。
唐末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一代明君崇禎即位,即便夙興夜寐日理萬機也不能挽回王朝的頹勢,大唐正一步步走向滅亡的深淵。岳飛出寒門,英明果敢,平定天下,崇禎害怕其勢力太大會和自己的老祖宗一樣黃袍加身,只好將其賜死。現附錄司馬遷的《唐史.岳飛傳》。
岳飛,字鵬舉,自幼家貧,然其姿容偉儀,好學無倦,與鄰間同往交,好氣任俠。五年間得高人指拔習文練武,寒來暑往,無有倦怠。及岳飛年長,精明果敢,勇武過人,一時為鄉中人望。
大業十五年,邊賊通敵叛國,天下紛亂。飛有報國忠貞之義,欲離家投軍。岳母明慧通達,曉義貞烈,為不累飛之志,斷機杼而就其學。毅在飛脊刺四字:奮勇殺敵。飛攜淚而出,鄉間同年隨往者無計。飛臨敵,因地制宜,神出鬼沒,每戰必身先士卒,擊敵無算,賊不敢直纓其鋒。大業二十年,飛累功進車騎校尉,其治軍嚴謹,體恤士兵,得將士擁戴,誓與其共生死同進退,殺敵報國,有死無生。大業二十三年,河東曹賊勢大,官軍不敢與之抗。張叔大保舉飛為前將軍兼樞密院副使,奉命率軍討曹。初陣對滎陽,兵微將寡,不敵,退居虎牢;二陣對陳留,據守待援。三陣對夏口,賊兵善水戰,不利,飛令鐵鏈鎖江,無使賊半隻片帆渡江,但令偏軍夜襲陝城,進榆林,下晉陽。賊不敵,飛趁勢下江駐豫章,與賊在柴桑決戰,大勝。後拔健康、破京口,下臨安,江南遂平。大業二十五年,飛進軍揚州,攻淮南、亳、徐州,賊望風而降,進睢陽,遣軍攻鄴、廣固,皆下,河北遂平。二十六年飛回朝,以功進征東將軍,加平陽侯。一時,飛名動天下,號「飛將軍」。一日上視察軍旅,飛營齊整有度,贊曰:昔秦皇、漢武之虎賁、御林,不若此也。然軍中只知飛而不知上,上有忿之,隱忍不發。大業三十一年,胡兵犯境,幽、兗、青、徐皆落,賊首名金兀,字術,驍勇善戰,人不能敵。飛云:今聞河東盜賊紛起而不能定,無使飛空有徵東將軍之名。遂上書言戰,上受閹賊惑而不能決,無許之,以使賊大。金兀朮破陳留、潁川,下荊州、南陽,踏青泥,急扣潼關。上意亂,誅閹以不報之罪,急令飛起二十萬大軍以往。飛受令,調軍十萬進守潼關。十月,賊數搦戰,飛不出。兀朮使人陰險使間,上疑其據守或有私意,急下十二道金牌令其出戰。飛升帳對眾將嘆曰:今賊勢大,吾本願據守待賊糧草未繼時擊,必大破之。然上疑吾等有意拖延,挾軍而謀私,自重而逼朝。明日一戰生死難料,念爾等隨某征戰多年,體恤之意,願返者發送銀兩,除去軍籍,不由逃敵之算,也承告慰吾與爾等軍旅之情。眾皆悍然曰:誓死追隨將軍。飛明軍乃可用。翌日,飛拔營出潼關,兀朮遣賊兵出以據,兩軍相對。飛左騎兵,右機關營,自領中軍當前,而強弩弓箭埋於後,一切調排妥當。三次軍鼓以畢,騎兵出擊,兀朮嬉不以為意:方今天下有騎兵敢對我者?常聞岳飛天下第一名將,此言虛也。雖令騎軍傾巢出擊,直撲中軍。飛見敵無懼,迎軍而前。飛之左飛騎一觸即潰,回馬後撤而變雁陣直襲後軍,賊兵不敵,後營大亂。軍士來報,兀朮狂言:後營無礙,看我斬飛與陣前。遂提刀上馬,與飛來戰。飛見兀朮徑來,急令後撤,待山峪一片密林擺陣鋪兵,兀朮無疑有詐,奮勇而往,待進密林,一時間羽矢蓋面而至,兀朮嗔目不及出聲,萬箭穿身而斃。賊兵聞主將死,奔走逃命,死傷無算。飛縱兵殺賊,河東遂平。
大業三十二年,飛回朝,上令其駐霸上無進中都受賞。近身謀士謂曰:昔將軍領軍二十萬以據金兀賊,朝廷有所畏而不敢迫,十二道金牌令下,是上有所疑也。所謂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將軍不勝,尚可奉軍討賊,名正而言順,今大勝還朝,上不知將軍意,遂不使進都受賞爾。自本朝開國以來,軍容威赫無出於將軍者。自古建功立業者,無不揣上意而自污,不意而自取其禍耳。其與韓信者乎?彭越者乎?飛曰:謹受先生教誨,正當去官歸田也。上欲准飛之所奏卸甲,然寵臣秦檜曰:太祖皇帝英明超拔,以武名而黃袍加身,開大唐江山百年基業。今飛武功威赫,一時無兩。概不除之,無之飛有篡奪之心,其將屬有何言?上大駭,將飛下獄。秦檜再曰:飛勢大,殺之而將屬反,天下亂矣。不若用飛之自污而令自縊以謝天下,封武侯正名,再善用兵之皇族駕馭之,四海必賓服於陛下御前。上許之,令飛自縊。飛曰:吾精忠報國,此生無憾矣。遂於獄中東向拜母而別,慨然赴死。諸子諸將隨死者眾。天下聞飛死,大慟,謂之國殤。飛死後五年,民間始修岳武侯祠供饗,以祭飛之亘古忠烈。太史公曰:飛出身寒門,有青雲之志,起於行伍,體恤下卒,受將士擁戴。每臨戰驍果異常,勇猛過人。然為將者當審時度勢,而不以情說人。對金兀朮用情而專,以獲大勝,然以情對檜,敗之無慮也。飛領軍所處,紀律嚴明,百姓不擾,全軍戰必勝,攻必克,以續唐祚百年,功莫之大也。崇禎殺之,無異劉宋誅檀道濟也。悲夫。
實名反對上面所有答案(果然加上這一句整個答案都霸氣起來了),連人物朝代關係都沒搞清楚就來誤導觀眾。這裡面其實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且聽我慢慢道來。
關於崇禎皇帝殺岳飛的故事,我們還得從明朝建國時說起。公元一三六八年,那是一個春天,朱元璋坐在皇帝寶座上,還是會想起二百七十六年後他的後代弔死在煤山上的那個清晨。那時的朱元璋剛從明教教主張無忌手中篡得帝位,回想多年的征戰,深知江山來之不易。
早年朱元璋還在皇覺寺出家,與徐達等人結為好友,這徐達便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徐達此人勇冠三軍,但謀略稍遜,因為未有過人軍功。後來張無忌與武林群雄被困少室山,幸得徐達引兵救之。張無忌感謝徐達救命之恩,更知此人乃愛國之人,遂將藏於屠龍刀中的《武穆遺書》贈與徐達。「此後徐達果然用兵如神,連敗元軍,最後統兵北伐,直將蒙古人趕至塞外,威震漠北,建立一代功業。」
這《武穆遺書》便是岳飛所傳下,內載兵陣韜略,徐達以此練兵,幫太祖定下二百餘年基業。這《武穆遺書》原本藏於南宋臨安皇宮,後被郭靖得之。郭靖者,牛家村人也,曾為蒙古西征軍統帥,以《遺書》內兵法率軍,立下赫赫戰功。蒙古軍士所學僅為《武穆遺書》之皮毛,已能無敵於西域。待得蒙古軍伐宋,郭靖才知道自己將兵法傳於蒙古已是禍患無窮,但日後驅除韃子仍必須依靠《武穆遺書》。於是襄陽城破之時,郭大俠將遺書藏於屠龍刀中,後被張無忌得之,再贈與徐達。徐達以此統兵,收復華夏之地。可謂敗也《武穆》,成也《武穆》。朱元璋自然不會忘了這一段歷史,臨終前不忘告誡自己的子孫,明朝江山全繫於這一部兵法之上。明朝皇帝更是尊崇岳飛,將岳飛入祀歷代帝王廟配宋太祖享。
既然這樣,緣何崇禎皇帝一定要殺岳飛呢?這又要從崇禎初年說起了,崇禎皇帝天資聰慧,即位初便勤於政事,適逢西方傳教士湯若望來華,崇禎從他處學習了不少天文、物理知識。一日,崇禎夜觀星相,突然洞悉了湯若望所說時空連續性的含義,心神震動。崇禎想到,太祖征戰四方才打下明朝基業,大明江山全來自於岳飛所寫《武穆遺書》,倘若岳飛當年沒有留下此部兵法,大明江山必會落入他人之手。而且只有岳飛被奸人陷害,才會將遺書秘而不發,藏於皇宮,終於為郭靖所得。崇禎皇帝想清楚此節,遂起殺岳飛之心,此念一起,引起時空的劇烈波動,漣漪波及南宋。沒曾想,中國皇帝貴為天子,以血脈相傳,皆有通曉過去未來之能,只是能力有強弱,當日宋高宗趙構上朝時,感受到崇禎此念,又有秦檜進讒言,一時不查,將岳飛害於風波亭。
崇禎起了殺岳飛之念後,知道岳飛之死皆源於自己,十幾年後,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仍為此事而後悔不已,愧對天下蒼生,乃自縊於煤山,明亡。
------------------------------------------------------------------------------------------------------------------------最近又在看金庸了,腦洞大開,補不了。實際上岳飛臨死之前很悲憤的
我在宋朝你在明,你要殺我這不行!崇禎皇帝也很無奈我想殺來我就殺!我若不殺……說完一直你那同學:他見識短!我認為有兩種做法。如果要回答就不要怕你同學尷尬,直接告訴他歷史真相。同學之間相處不同於同事之間,可以直率一點。如果不想你同學尷尬,就假裝聽不見,立刻轉移話題!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如下:
唉,哥們兒,你說的這個問題可是歷史上的一大公案啊,水有點深!
正史上來分析,這個涉及到幾方面的勢力角逐,有岳飛代表的岳家軍軍閥勢力,還有關外的異族,以及魏忠賢代表的宦官勢力和秦檜代表的文臣勢力以及崇禎的皇權勢力,幾方面的角逐均衡。這其中魏忠賢的宦官勢力是依靠於皇權的,可以歸為一體。關外正處於金國的金兀朮到後金的努爾哈赤過渡時期,其實他們要分開來看。皇權偏向於金兀朮,二秦檜的文臣更親和努爾哈赤,而岳飛則希望關外二金並立,這樣三方混戰,軍閥才有存在的必要性,說的不好聽叫養寇自重。表面上是中立派,其實是皇權和文臣都得罪了,岳飛的死其實是文臣勢力與皇權想妥協達成對軍閥勢力制裁打擊的共識。 不過呢,這裡還有一段野史。 據說岳飛有個紅顏知己叫紅娘玉,是秦淮八艷之一(那首《滿江紅》其實是寫給紅娘玉的,據說他們結識在江中畫舫)。而秦淮八艷另有一個李師師,是皇帝的禁臠(就是水滸傳里見到皇帝的那個)。。而秦檜面目俊俏,與李師師實則有染。這事兒不知道怎麼通過紅娘玉傳到岳飛耳朵里了。秦檜因為害怕岳飛傳到崇禎耳朵里,就進讒害死了岳飛。至於什麼讒呢,這又是一段風情野史啦,太過香艷,我以後有機會再和你說吧。題主是否在尋找一個既可以秀又可以顯得不那麼秀的答案,可以試一下這個方案:
答:如果真的發生了這樣的事,我想崇禎帝是為了籠絡滿人集中實力打擊大順。
此時你的朋友可能會產生的問題有:
1、問:大順是誰?(請自行發揮正面回答他)2、問:為什麼殺岳飛能籠絡滿人?答:因為岳飛是漢民族史上著名的抗擊女真族的將領,殺岳飛可以理解為向女真族示好。
此時你的朋友可能會意識到有點不對勁,他可能會有如下問題:
問:女真是誰?(此處請告知他女真和滿人的關係,並且一定要把岳飛-崇禎、女真-滿人的時間線表達出來,這是重點!!!為了表示重點再多送你幾個感嘆號!!!)於是你聰明的同學就會接著問:啊?那你這麼說岳飛不是和崇禎一個時代的人啊。
答:啊?當然不是啦,我以為你說崇禎殺岳飛指的是斬首岳飛的牌位啥的啊。要知道在古代殺一個人的身體是小事,殺一個人的靈魂才是大事blabla(此處可以開始吹牛逼了,最好搞點相關案例,一直說道你可愛的朋友面紅耳赤氣喘吁吁)當然,你的朋友也有可能對你強調的時間線毫無知覺。如果是這樣,請一定要表現出一幅靈光一現的樣子然後說:啊!等等,你是不是弄錯了……
然後接著展開。
最後,你在眾人崇拜的眼神中慢慢起身,腦袋上好像升起了耀眼的光。畢竟岳飛搞了虎門銷煙,日本人對他恨之入骨,如果不殺了他的話,估計朝鮮戰爭就要提前爆發了,實際上岳飛死的很冤枉。
告訴他 這是錯誤的歷史常識 顛倒了時空 崇禎殺的是袁世凱
該死的趙高太可惡了!
這還要從崇禎的爺爺神宗說起。眾所周知,中國封建社會在那個時期積貧積弱,又加之遼、蒙古(韃靼)、女真(金、後金)等入侵,還有宋江、方臘起義,哱拜叛亂和楊應龍叛亂等等。而神宗呢應該還算是一個有志向的孩子,在王安石、司馬光、張居正、高拱等人輔佐下,進行了變法,鎮壓叛亂,並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北方各族入侵,但神宗幼年繼位,受制於上面的閣臣,很不開心,後來寵幸太后身邊楊姓丫環,此女一路不生而高升,位至貴妃,真是紅顏禍水,閣臣們就很不開心,經常忠心勸皇帝,皇帝又很不開心,就消極抵抗不上朝,大權威二把手張居正早死,皇帝寵幸奸相蔡京、宦官童貫,國勢又衰,王安石、張居正變法付之東流。 結果金軍大聚來攻,在此時刻,皇帝無能,瘦金體書法大筆一揮『皇太子可即皇帝位』,一向不受皇帝喜歡的皇長子繼位,也就是欽宗,這時金軍呼呀呀進攻,徽欽二宗噹啷啷逃命,人神對奸臣寵妃公憤,貴妃於馬嵬坡自溢,蔡京於亳州被貶而死,童貫等被斬。靖康二年,後金軍再次來攻,破東京,抓徽欽二宗,這便是靖康之難。國不可一日無主,因此崇禎繼位,遷都杭州,是為南王朝。 但忠臣還是有的,在這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忠勇之將只得自己招練軍馬,漸而做大,而其中三大軍最強,分別是王安石扶持的岳飛岳家軍佔據中原,司馬光扶持的楊繼業楊家軍佔據西北,張居正扶持的戚繼光戚家軍佔據東南,三軍鼎力,其中嶽家軍實力最強,且佔據舊都,因此最想迎回二帝,有岳飛詞為證『靖康恥,由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但二宗一回來,崇禎的皇帝還要不要做啦?所以絕對不能讓二宗回來,唯一辦法就是做掉岳飛,也可以除去岳飛功高蓋主篡位之患,因此在嚴崇、魏忠賢、秦檜等人計謀下連下十二道金牌招岳飛回來,在玄武門發動北門之變,擒住岳飛,以莫須有罪名把他殺了,這是千古奇冤呀!而對於戚繼光,就來了個杯酒釋兵權,讓他回家養老了,楊繼業呢?生有七子二孫,都戰死沙場,了無後患,但這也為努爾哈赤踏平中原以可乘之機,崇禎最終自溢於萬壽山~
先判斷下情境,可能是緩和氣氛開玩笑的吧,可以參考大家各種搞笑的答案。如果不是,就視你和他關係而定了。關係較好的話,可以委婉的說出他的錯誤。一般的話,就別直接回答,轉移話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