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在歌詞創作方面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

199x年代我聽的歌以Beyond、四大天王等為主。講點令我印象深刻的歌詞,比如Beyond的《狂人山莊》、《長城》;後來到了200x年代初,Jay出道,方文山也給他寫過不少令人能記住的歌詞。那麼201x年代我已經不聽流行音樂了,但是想問一下,現在的歌詞,就創意、對象領域、辭彙、句法等方面,較之200x、199x,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也進步,也退步。進步的原因就是現在歌詞寫開的幅度也非常非常的廣,什麼樣的歌詞都有人在寫,它好像是受到電腦的影響太大了,我怎麼都不覺得電腦是來寫歌詞的,應該回到人的這種群居的動物身上去探討回到群居的方式去寫人性應該是歌詞最主要的一個動力和一個開發的對象,比如說詩原來就是歌詞前面的,那發現就是說詩原來是可以朗誦,朗誦之後就可以唱嘛,所以它必須跟人的這種嗓音,跟人的動作,跟人的情緒,跟人的節奏,跟人的生活結合的越多越好。


在亂步。


原來寫詞的人多,後來變少了。

量少了也就不能保證質了。


在往你認為是退步的方向進步。這個答案適用於任何立場的人。


斗膽說下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流行樂是個工業,是一個整體,歌詞是整體的一部分,不能拿出來單獨看。

整個流行樂隨著技術發展和版權問題的種種缺失,形成了排斥的效果。一方面大家可以隨意聽到任何地方的任何音樂,一方面唱片業整體萎靡甚至消失。

打個比方:天天在家裡吃同一個人做的同樣幾道菜,突然放你出去到一個美食廣場里隨意品嘗,我想人的第一反應不是挨個品評每家的味道、而是挨個吃一遍。現在歌詞不如從前,大概是這個意思——好東西一下子撲過來了,張嘴是為了感受而不是說話,來不及呢。

8、90年代,還是太單一了、太緩慢了,有足夠的時間空間來等來看,可現在速度太快、根本不給反應的時間。物質是好東西,會把人填滿、也讓人沒有縫隙,遲鈍了。

再者,版權也是個大問題,大陸實在是不好。


選修過歌詞寫作課,請教過林俊傑的老師林秋離先生(代表作:曹操,江南,不為誰而作的歌)。

另外題主可以看看我川符號學大師趙先生的妻子陸正蘭寫的《現代歌詞學》

個人覺得很難說一個時代比一個相鄰的而非那麼久遠的時代的某一種文體如何,(畢竟蓋棺定論是需要時間的)80 90年代能做音樂寫歌的基本都算是比較精英的,至少有條件學習音樂的比較多,而且那時候普遍有家國情懷,喜歡宏大敘事(比如侯德健,龍的傳人。張明敏,我的中國心。)。而且八十年代其實不像很多年輕人想的那樣,其實是比現在稍微在思想上放的來的的,當時的前衛青年,比如搖滾歌手。詩人什麼的,常常有參加性party,黑燈舞會什麼的,儘管有很多人被抓。

現在是後工業化社會,後現代主義大行其道,平面化,解構化,娛樂化大行其道,並且歌詞和文學一樣,都出現了讀者中心論的轉向,比如龐麥郎的滑板鞋,可能他沒有系統學過音樂,可是經過編曲者的製作,大家很容易被他的歌詞感動,但實際上是我們在解讀,是被感動的讀者的欣賞能力提高了。

現在做音樂的人太多,和寫文章的人一樣。所以魚龍混雜。出現了很多沒內涵的口水歌,但也有一些很深刻的民謠,搖滾等等。因為做音樂的人多了所以出現了更多超低水平的,但是也出現了很多比以前更厲害的。不能一下子斷言一個時代比一個時代如何。

只能說,最爛的更爛了,但是好的更好了,而且好的作品更多了,一方面我們很樂觀,一方面又得認識到現在的娛樂至死現象,比如美國的很多普通大眾非常喜歡娛樂化的淺層化的東西,畢竟不用思考,也許未來我們這裡也會那樣,這就是後工業化社會的後現代特徵。


當下歌詞創作的英文水平長進不少,如果跟最早那部歌詞集比起來的話。

那部書叫《詩經》,比去吧(一。一;;)


整個社會除了技術和生產力在進步之外,其他都在退步。


每個時代的人都會懷念過去的年代那些音樂作品。當年那些大人們也是同樣懷念周璇、姚莉那個年代,好像首首都那麼精品,反觀所處的世代,什麼阿貓阿狗都可以出唱片一樣。我們現在也一樣,感覺以前的時候群星璀璨,個個都有不俗的實力,現在那幫人只會消費粉絲。

之所以會這樣,其實是因為隨著歲月的流逝,那些不合格的作品,差勁的從業人員就漸漸被我們遺忘了,時間幫我們淘沙礪金,留下真正的金子。而且現如今發表音樂作品的成本低了很多很多,以前你得有公司,得投資金做成唱片才算一首作品發表了,現在只要一台電腦,甚至是iPad你就能完成創作然後直接發到網上。我們要比前人面對更多的沙子,需要更多耐心才能找到藏在沙中的金子般的作品。

00年代也有《吹喇叭》這種不堪入目的東西,10年代同樣有《聽見下雨的聲音》、《山海》《爛泥》(草東沒有派對)這樣的好歌詞。


不要用你認知的狹窄來認為文化在退化,這隻能說明你老了被時代拋棄了


你自己想一下能讓你說出來當年的好歌有多少?

再把它的數量按年數分一下看看分到一年有幾首?

能過了這麼多年,還有人傳唱的一定是精品,可精品佔總數比例是多少?而現在每天都有新歌出來,你拿這些和多年留下的精品比公平不?

另外當時唱片業的地位和現在也不同。

再有一個人年輕時習慣的文藝作品有了情感記憶,當他之後再碰到即使相同水平的東西也很難對他有所觸動,比如某些人心中的83射鵰


流行音樂的歌詞也是通俗文化產品,和當前所有流行的文藝作品一樣,呈現的是商業化、快餐化、非專業化的特徵。

你看看郭敬明小說的水平,看看於正的電視製作水平,看看小鮮肉的演技。

或者比較一下《鬼吹燈》和《盜墓筆記》的文學水平以及他們的商業收益。

你就會發現,這個市場中,有話語權的人群就是這樣一個特徵:低齡化、女性化、消費快餐化。

給他們講專業、講經典、講內涵、講精神、講寄託,是要被恥笑的。

舉個例子吧,作為非著名的傳統武俠寫作者,我曾經在一個所謂的漢文化群體裡面混過一段時間,看了那些年輕女孩的漢服及妝容,以及她們熱情用心寫出來的所謂「古風歌詞」,我只能沉默,因為,我說的不算數,她們才有真正的話語權。


看毛不易,進步。

看天佑,退步。


說個可能不妥當的話,當代人明顯是比較浮躁的,社會風氣如此,能沉澱下來寫出好作品的人肯定有,但環境的干擾那麼厲害,這樣的人少多了。

古人說板凳寧坐十年冷,說的是下功夫一定要深,心一定要沉下去。當代有幾個人能做到這麼長時間冷板凳而不改行做金融和房地產的。但實際上還是有這樣的人,所以好的作品仍會出現,到時候要加倍地捧場就是了,因為這種精神很可貴了。


好好答題

羅大佑先生關注了這個問題


記得當初貌似是學歷史課的時候看到的一句話:人類生產力的進步是很快的,但是在人性的進步是很緩慢的。

現在我覺得人性只不過是一種輪迴。來來往往都是那樣,有時候衰竭,有時候興旺,我們這個時代,應該是衰竭的時候,但是離興旺也不遠了吧,還沒有到達最黑暗的時期,怎麼會物極必反呢。

有時候想,這或許是一種悲哀;

想完了之後一笑置之,其實與我何干?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