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終極理想是什麼?是天下大同嗎?
首先要理解儒學誕生於傳統中國,而傳統中國是精耕小農的熟人社會,只要比較安定、人禍不太嚴重,則我們中國人的日子是非常好過的;而反過來,只要一有動蕩、一有戰亂,農業生產就無以為繼,而古代,即便我們是精耕農業,農業生產水平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積累率也不是很高,所以戰亂一起,就是十室九空、易子而咬其骨。所以我們中國人最怕亂、最喜歡安安穩穩的過自己紅紅火火的小日子。
所以不管是儒道墨法,其實都是要建立一個穩定的秩序。
其中儒家是承認人的合理慾望,但要通過教化、君子垂範來導民向善,然後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建立一個安穩的、井井有條的、道德倫理規範的、善的大同社會。可以說,這是春秋時底層的、貼近民眾的知識精英的理想,是這些知識精英站在底層廣大農業人口的立場上構思的社會理想,和道家所代表的高級知識分子的別煩我、墨家所代表的少數小手工業者的理想、法家所處的君王立場相比,自然為大多數中國人所信服。
但由於夫子、孟子等儒學精神領袖都沒有太多的政治實踐,尤其是缺少高層政治運作的經驗,所以儒學其實非常理想化(而儒學也恰因其理想化而有著不朽的吸引力),所以後世會有儒法互濟,即當儒學突破家族、鄉土而走向國家層面的政治時由於手段上的缺陷,而必須用法家手腕加以調和。但法家由於秦二世即亡所以其也就只是提供了手段而已不會影響儒家的理想,何況皇權也正需要儒家的理想來吸引下層。
所以儒家的理想在兩千多年以來一直都是大同社會: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個理想放到今天也並沒什麼太大的問題,只不過傳統中國是圍繞著低流動性、高密度的熟人社會來構思,今天則需要融入尊重個人價值、尊重程序正義、尊重科學理性等西方文明的精華
嗯~嗯~嗯~嗯~嗯~嗯~以我現在的理解,儒家文化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天下歸仁焉。為什麼是天下歸仁?孔子問學生們有什麼志向,最後孔子認同了曾點的志向,曾點是這麼回答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二三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不是多麼偉大的政治抱負,也不是多麼偉大的前景目標,而且普通平常的幸福生活。我們要的不是全世界一致的生活和處世價值,就算不一樣,只要大家都能幸福的生活,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老子也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當然,現在這個世界環境大家還是要互通有無的,可是如果互通變成掠奪也是需要調整的。大家很不安,總想著能有多一點,能更多一點。這樣就捨本逐末了。天下歸仁說白了就是人心思定,和平共處。和普世價值、xx主義一樣,都是人們的烏托邦而已。
推薦閱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應該怎麼理解?
※古代小孩有青春期叛逆期嗎?
※理學和道學區別是什麼?
※儒家仁的思想在如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有什麼價值?
※現在許多國學都把儒家和佛教混在一起,這樣沒有問題嗎?
TAG: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