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舉辦萬聖節活動,意義何在?
隨著全球文化交流越來越廣泛,文化,也漸漸不分國界。時下很多中國人熱衷於過聖誕節、感恩節、情人節等洋節,本來在這個文化漸次多元的時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異域文化本無可厚非,但是對西方的一個「鬼節」,幼兒園也要跟風必過,到底意義何在?
意義在於讓平時忙碌的家長,抽空出來和孩子一起準備,抽空和孩子一起參加。
幼兒園對此的解釋是:「為了讓學齡前兒童通過模仿一些現成的節日習俗,搞搞主體活動,讓孩子參與不同特色的民俗習慣和文化,表達孩子有個性的認知和理解,張揚孩子的天性,達到快樂教學的目的」。目的是好的,但是孩子們「裝鬼辦怪」的背後,是否誠如學校期望的一樣有所收穫呢?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如火如荼的舉辦萬聖節,各種道具也在家長的極力配合下一應俱全,但是問問孩子們什麼是萬聖節,他們根本說不清,只知道可以一起玩、一起鬧,有糖吃。
所以,作為社會教育機構,一方面我們應該能夠有效的甄別外來文化,選取一些美好的,積極的,正能量的文化合理的引導我們的孩子,比如感恩節,通過舉辦活動,加強孩子們與各方的溝通和交流,讓他們懂得感恩老師,感恩父母,感恩所有幫助他們的人。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學會選取合理的切入角度,比如萬聖節,如果我們不是一味的盲目跟風,要求家長採購各種道具,而是能夠挖掘一些能夠激發孩子興趣,讓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看得見的節日元素,也許效果大大不同。比如讓孩子們在家長得指導下,親自製作南瓜燈,或者讓他們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角色來扮演,而不是刻板的放大萬聖節中妖魔化、裝鬼搞怪的恐怖元素,也許能夠更好的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另外,我國擁有5000年的歷史文明,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促進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所以作為幼兒教育者與其不倫不類的學過外國節日,不如好好的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讓我們的孩子們真正的懂得端午吃粽子賽龍舟,中秋吃月餅,重陽插茱萸的意義之所在,培養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進而培養孩子們的愛國熱情,把我們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進而保證我們民族的長盛不衰。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當今這個多元文化的大潮下,我們鼓勵吸收外來文化,但是教育當前,我們更要取其精髓,啟蒙更不可盲目「跟風」。
如果想了解其他幼兒園園長是如何在節日里讓幼兒園發揮最佳創意,可以在華南國際幼教展上來個偶遇哦~
如圖
比起聖誕節復活節感恩節這些西方節日,萬聖節我是很贊同幼兒園組織孩子們過的。原因很簡單:能!玩!啊!誰小時候沒有幻想過成為公主王子?哪個男孩子小時候沒玩過奧特曼打小怪獸的角色扮演,沒有披個床單裝超人蝙蝠俠在床上飛?哪個女孩子不想穿上華麗的裙擺戴上王冠,或者長出翅膀裝小精靈?以前小時候沒有那麼多機會,你看現在成年人玩起cospaly來不是一樣瘋?萬聖節的意義就在於給孩子一個可以全家動員全心全意幫她實現夢想的機會,何況還有糖果可以吃!
狗屁意義。。我還真是奇怪了,最火的除了聖誕節也就萬聖節了,一個扮鬼的破節日,各幼兒園,兒童教育機構爭先恐後組織活動。有什麼意義?傳統文化那麼多,你咋不過中元節。。這不有病么。雖然語言過激,因為作為孩子的家長,我一點不贊成大搞萬聖節活動。說實在的,聖誕節什麼的洋節日都不反感,唯獨這個萬聖節,感覺崇洋媚外有點過了
孩子喜歡就行啊,玩的開心就好啊。過個國外節日就是崇洋媚外,太上綱上線了吧。咱國內的傳統節日不就是放假嗎?
講真開始我也覺得挺奇怪的。
不過看到個三歲的COS殭屍新娘,萌出一臉血。
管他國內國外,鬼節人節,好玩就行了。昨天參加了我家兩個孩子的萬聖節活動,我覺得幼兒園舉行活動不是真的只為了過節,更重要的是親子互動,還有出去討糖時跟陌生人的互動。平時很少有時間能跟孩子玩一整天,昨天他們真的很高興我覺得就可以了
好玩。冰淇淋蛋糕麵包牛排義大利面曲奇餅乾派也是西方的,好吃
因為萬聖節很有文化氣息富有兒童色彩。
小孩子扮成妖怪去挨戶拜訪索要糖果「不給糖果就搗蛋」。
還有雕刻南瓜頭,製作南瓜燈的工藝活動。
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這個東西演變到今天就只是一個專門為孩子準備的節日。
聖誕節是為了慶祝耶穌誕生,是富有基督教宗教色彩的節日,而萬聖節和「聖誕節」不同,不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頂多就是鬼節這個點了。
文化的利大於弊的時候,也就無所謂了....
呵呵呵呵
我勞動我光榮! 記得做家務並拍照上交喲...
端午節你要吃粽子划龍舟記得拍照作文喲...
國慶節要戴紅領巾手持紅旗拍照做小報還要寫150字感想喲...
中秋節請交一張全家福照片喲...
明天是重陽節,請記得愛老敬老, 拍個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洗腳的照片當作業喲...
過年了過年了,那個...作文題目就暫定為"我長大了"吧!不少於500字要有真情實感喲..
萬聖節就是瘋瘋瘋玩玩玩喲
聖誕節就是瘋瘋瘋瘋瘋玩玩玩玩玩喲
意義何在?
意義就是, 好歹還有一些日子, 沒有被意義綁架.
仍然是純粹的節日, 純粹的歡樂.
意義都是借口,純粹就是為了玩。
沒什麼意義,或者說意義可能就是玩玩而已。「我一個紀念基督教聖人的節日,怎麼突然就裝神弄鬼起來。。。」其實他們組織的要糖啊,化妝啊,講鬼故事啊,根本就不是萬聖節的活動;這更多的來源於凱爾特文化的死神節。嚴格來說這屬於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而且原來的死神節中,人們更多地是化裝成古老諸神的形象,關注於與故人的聯繫。我們現在慶祝的萬聖節,實際是被美國發展改進,又添加了很多商業元素的產品。在法國度過3個天主教的萬聖節,至少相當多法國人很反感這種美國式的商業化萬聖節,認為這是美國人才有的過節方式。本來裝神弄鬼在基督教看來就是違背教義的,又加上各種cosplay,各種派對,這就使得萬聖節的表現形式和其內在實質是割裂開來的,使得我們慶祝的這種萬聖節沒有什麼文化意義。不太恰當的類比,華盛頓總統誕辰250周年的紀念活動,組織了戴鋼鐵俠面具的薩滿跳大神。套用到很多回答上,是啊,小朋友跳大神跳得很開心;親子一起跳大神增進了感情。雖然說沒有什麼錯誤,但總感覺缺了點什麼。癥結可能並不是西方文化入侵,反而是這種商業化的萬聖節沒有什麼文化,導致我們只能去模仿它的外在形式。於是就有點本末倒置,不是先了解小朋友的需求,親子的需求去設計活動,而是先把美式萬聖節拿來,發現可以用來搞點活動,又顯得很洋氣,看起來是搞了不錯的文化建設呢。但是其實它背後的文化又沒啥深究的,那麼就說大家玩得開心就好了。或者說,去掉萬聖節這個帽子,說是幼兒園大型cosplay活動,大型親子互動活動也沒有什麼違和感。只是少點逼格,看起來是純玩沒文化,還是套個抬頭比較好。個人不太感冒這種萬聖節,就是它實在有形式主義的嫌疑。要真想寓教於樂,完全可以過傳統的萬聖節,復活節,甚至聖帕特里克節都比這種美式的商業化萬聖節好。讓小朋友能接觸更多文化意義上的東西。當然,如果就是想純玩,純粹的cosplay,那其實套不套個美式萬聖節的馬甲也無所謂。
意義就是可以毫無意義的瘋玩
意義不知道 但是娃似乎很喜歡 高喊「不給糖就搗蛋」哈哈哈哈
當年我還是單身的時候,
每每在萬聖節之際會在超市看到各種萬聖節裝備,
當時我的心裡就在想:
這東西有人會買嗎?
為什麼每個大超市都隆重的把萬聖節相關的東西擺在最顯眼的位置?
可能是因為大都市裡國際友人比較多吧,
又或者是某一階層的貴族人會過萬聖節,
總之,在我心裡萬聖節跟普通大眾是掛不上鉤的。
後來,
自己的孩子上了幼兒園,
才知道,
原來萬聖節早就堂而皇之地進入到了學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