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昂山素季迫使奧巴馬放棄緬甸穆斯林?


餵雞百科

羅興亞人
(Rohingya people),或譯洛興亞人羅辛亞人羅興迦人 ,又稱阿拉幹人,是緬甸若開邦阿拉乾地區的一個穆斯林族群(集中在若開邦北部近孟加拉邊界一方的貌奪和布帝洞鎮區)。關於羅興亞人的起源,一說為自7至8世紀以來阿拉伯商人和伊朗商人與突厥人、孟加拉人、摩爾人、普什圖人以及緬甸土著不斷融合形成的混血民族,但與其他來自南亞次大陸的移民有所區別;另外說法指在英國殖民緬甸前,阿拉乾地區的穆斯林人群數量有限,而羅興亞人的人數激增是因為英國鼓勵相鄰孟加拉地區的人移民,以促進農耕。人口統計顯示從1872年到1911年,阿拉乾地區穆斯林人口從58,255 增加到了178,647。

截至2013年,約有130萬羅興亞人生活在緬甸。按照聯合國的說法,他們是世界上受到迫害最嚴重的少數民族之一。許多羅興亞人逃離緬甸到鄰國孟加拉國貧民窟和難民營生活,並沿地區泰國-緬甸邊境生活。2009年,一位資深緬甸大使甚至說羅興亞人是醜陋的食人魔和在緬甸的異族。

目錄

與緬甸的歷史淵源[編輯]

若開邦總人口數約三百五十萬人,該地分為兩大族群:若開族和羅興亞人 ,

[7]

前者宗教上為佛教徒,語言上操緬甸語若開方言,於西元九到十世紀前後成為該邦的主要族群,後者為穆斯林,說孟加拉語吉大港方言為主,其主要分布於孟都、布迪當、阿恰布、角道、拉岱當此五地 。

在緬甸最古老的穆斯林團體可被追溯到西元八世紀,因為孟加拉灣季風貿易盛行所以帶來的定居穆斯林商人社群,而從1430年起,孟加拉蘇丹國的扎拉魯丁便派手下大將瓦里克汗以五萬兵力征服此地並開始建政,從此開始大量孟加拉人口開始移入,這群人的後裔古早時稱PATHI 或 ZERBADEE,現則稱穆斯林,其背後隱含著一個緬甸本土母親和外來穆斯林父親。

[8]

1660年印度開始戰亂,避戰的莫卧兒王子沙舒賈與其大量追隨者到此區開始定居開啟第二波的羅興亞大移民。1784年緬甸再度征服回若開邦地區。

若開邦位於緬甸西部,曾經是獨立王國稱阿拉干王國(Arakan),1785年才被緬甸貢榜王朝所兼并。1826年,第一次英緬戰爭結束,緬甸戰敗,阿拉干被割讓給英屬印度。1948年緬甸獨立時,阿拉干又劃回緬甸,成為現在緬甸14個省邦之一的若開邦。

阿拉干王國自古以佛教立國,在文化上與緬甸更為接近,與西邊的孟加拉地區也長期和睦相處。在阿拉干王國的古都妙烏(Mrauk U),至今仍保留著一座幾百年前的清真寺。不過,那個時候,定居在阿拉乾的穆斯林人數很少,主要是從事貿易的商人。

英國殖民時期(1886-1948年)[編輯]

在第一次英緬戰爭中(1824-1826年),緬甸再度喪失若開統治權,原先於第一次英緬戰爭中逃難至孟加拉的穆斯林逐漸迴流,而在第三次英緬戰爭(1852年、1885年)後,全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而英國殖民政府為了發展殖民地事業增加緬甸勞動力,鼓勵大量孟加拉移民進入,並徵召大量英印士兵於此區,是為第三波大移民浪潮。英國對該邦統治政策采人口普查、分而治之,也就是以宗教信仰確定緬甸人身份,以佛教徒與穆斯林區分,而後來遷移至若開邦的穆斯林族群,被稱為吉大港人。分而治之,在大緬甸政策的對待上,將緬甸分為緬族居住區與少數民族居住區,前者以直接統治為主,後者可保留自己的自治權力以藉此培植親英勢力,另外在此時期殖民政府統治較依賴穆斯林而對於佛教徒評價較差,這使得緬族方面不滿日漸加深導致了兩族於1938年爆發流血衝突。

[9]

英國實施沿海農業開發政策,將一批孟加拉人帶到了阿拉干,以99年為租期,把阿拉乾的土地租給孟加拉人耕種。孟加拉人沒有僱傭當地的若開人,反而把他們趕出自己的家園,然後大量僱用孟加拉農民。99年租期到期時,阿拉乾的孟加拉人已經從1826年的3萬人增長到1925年的22萬人,數量幾乎與當地的若開人相等,而族裔間的衝突也開始增多起來。當時的英國駐阿拉干移民官司馬特(R.B.Smart)曾經記錄道:「阿拉幹人正在被來自西邊吉大港(Chittagong,現孟加拉國靠近緬甸的港口城市)的移民擠出他們的原住地,不得不向東部遷徙。」

二戰時為阻斷日軍通過阿拉干向印度推進,英軍組建了一支由孟加拉穆斯林組成的部隊「孟加拉V支隊」。但英國人撤進印度之後,這支已經被武裝起來的隊伍並沒有將注意力投向日軍,而是用來驅趕阿拉乾的佛教徒(若開族)。根據緬甸人和英國人的記錄,成百的村莊被V支隊燒毀,超過10萬名佛教徒被殺害,僅邊境小鎮磨豆(Maungdaw)就殺掉了3萬多佛教徒。若開人稱之種族清洗。二戰後,英國人要求V支隊將搶佔的土地歸還給若開人。但孟加拉人沒有歸還原主,而是組建了穆斯林解放組織(MLO,後改名為「穆斯林聖戰黨」,Mujahid),並聯絡印度穆斯林的領袖真納(巴基斯坦國父),試圖「攜」地加入不久後就要從英屬印度分離出去的東巴基斯坦。這一企圖遭到英國殖民政府的反對,殖民政府的阿拉干行政長官說服了穆斯林領袖,希望他們與緬族、撣族、克欽等緬甸其他民族一起組成緬甸聯邦。

獨立初期到吳努政府時期(1948年-1962年)[編輯]

二戰開始後,日本入侵緬甸並成立親日的緬族政權,而為了西征印度在若開區徵召了以佛教徒為主幹的若開愛國軍,而英印政府則成立了以穆斯林為主的第五軍團穆斯林游擊隊,使若開邦於1944年重回英印政府統治行列,而隨後爆發的巴基斯坦獨立戰爭使得羅興亞人的第四波移民潮開始。

[10]

吳努政府時期(1948-1962年)[編輯]

緬甸政府頒布緬甸聯邦憲法,其中對少數民族提出民族代表院的做法並承認羅興亞人為少數民族。1948年公布的《國籍法》與《選擇國籍條例》(在英屬殖民地出生的新移民且在緬甸居住八年以上者方可申請歸化入籍)此事使大量文盲人口的羅興亞族成為無國籍者。而在若開邦地位部分,該政府采折衷作法:沒有同意完整若開邦建立,也沒有同意羅興亞人的北若開單獨穆斯林邦的建議,而是設立若開邦但將梅餘地區(含孟都、布迪當、拉岱當)成立直屬中央的梅余邊境區。

[11]

穆斯林聖戰黨曾要求成立自治的穆斯林邦,遭到緬甸聯邦政府拒絕。聖戰黨隨即發動了針對聯邦政府的聖戰,搗毀了若開邦北部倖存的佛教徒村莊,控制了整個若開邦北部和緬巴邊境(當時孟加拉國尚未獨立,屬於東巴基斯坦),使得更多的孟加拉貧民得以湧入若開邦。緬甸政府軍曾數次與穆斯林聖戰黨武裝交火,聖戰士們數度投降或被消滅,但總是會在不久之後死灰復燃、東山再起。

1960年代,緬甸總理吳努為了獲得更多選票,許諾給予羅興亞人公民權,招致軍方強烈不滿,也成為後來吳奈溫發動政變把吳努趕下台的原因之一。

軍政府統治時期(1962-1988年)[編輯]

1962年奈溫將軍發動軍事政變,否決聯邦憲法取消邊境區編製,並開始采大緬族主義,在若開邦開始大量修築佛寺並鼓勵緬族移入此區。 1971年羅興亞人因為受孟加拉獨立戰爭的影響而開啟第五波移民潮, 1974年通過緊急移民法案,使羅興亞人在自己土地上成為外僑。 1977年發動龍王行動,使羅興亞人人身與行動自由嚴重受限。 1982年緬甸國籍法

[12]

的再次頒布將緬甸公民分為普通、准公民、歸化三種身份,而此國籍法采血統主義,也就是雙親中至少一位須為本國公民(1948年前就定居此地的明確證明)這使得羅興亞人只能成為外僑,據國際人權組織統計約一百萬羅興亞人於此時被剝奪了國籍。

[13]

隨著印巴分裂和孟加拉脫離巴基斯坦獨立建國等事件的發生,孟加拉經濟長期處於欲振乏力狀態,越來越多的孟加拉難民逃進若開邦,進而蔓延到緬甸內陸。據法國遠東學院學者雷德(Jacques P. Leider)在其2013年發表的研究論文《若開邦的穆斯林以及羅興亞人的政治工程》中披露,1975年(孟加拉從巴基斯坦分離後不久),時任英國駐緬甸大使館官員奧布萊恩(T.J. O』Brien)在使館的內部檔案中記錄道:「他承認,超過50萬的孟加拉越境者進入了若開邦,而緬甸政府有權拒絕他們。」這裡的他,指的是時任孟加拉駐緬甸大使凱瑟(K.M. Kaiser)。

奧布萊恩還寫道:在孟加拉當時的困境下,凱瑟懇求緬甸當局,不要對這件事施加壓力,並對緬甸政府沒有在自己國家不幸之際驅趕難民而表達了感激。

奈溫發動了幾場平息穆斯林聖戰的清剿行動,其中以1978年和1991年的兩次戰爭最為猛烈。緬甸軍隊以奈溫特有的鐵血無情,將若開邦境內的穆斯林武裝基本上剿滅乾淨,收回了大片土地,許多穆斯林農民也因失去土地而淪為貧民。所謂的「羅興亞難民」一詞,就是在上世紀90年代之後才越來越多地見諸於穆斯林的媒體、進而逐漸被國際社會所使用的。

政治轉型期(1988年-至今)[編輯]

蘇茂將軍時期(1988-1992年) 1988年蘇茂政變上台於1991年實施若開邦行動直接破壞該地的穆斯林清真寺並再度大建佛寺並開始大清剿羅興亞穆斯林團結組織。

[14]

丹端政府(1992-2011年) 緬甸政府開始與國內各叛軍進行停火協議,但對於羅興亞人問題仍漠視,民間甚至發起九六九佛教徒自我認證活動以區別穆斯林,然於2014年緬甸政府已開始,若開邦方案是將若開邦首府實兌的十萬羅興亞族重建家園與改善醫療教育的計劃,然此計劃仍要羅興亞人證明1948年便居住於此地的證據,否則一樣登記為孟加拉裔。

2015年難民危機[編輯]

2015年,包含數千名羅興亞人從緬甸和孟加拉開始向外遷徙,被國際媒體稱為「船民」。他們藉由殘破的小船,從馬六甲海峽和安達曼水域流竄向包含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聯合國難民署估計在2015的1月到3月份間,有兩萬五千名羅興亞人是藉由人口販子的船運來遷移。據指稱有大概100人死於印尼、200人死於馬來西亞、10人死於泰國,這是肇因於人口販子將他們遺棄在海上。

緬甸人的看法[編輯]

緬甸的歷史學家貌貌博士曾引述英國於1824年在英屬緬甸時的人口普查報告,指出報告內並沒有出現過「羅興亞人」這個名詞。

按照孟加拉穆斯林的說法,「羅興亞人」這個稱謂早在阿拉干王國時期就已經存在。而緬甸人則認為,歷史上從來就沒有「羅興亞人」這個詞,它是孟加拉非法移民自己生造出來的,以求得在字面和發音上與若開邦的英文「Rakhine」有所接近、給人以他們很早就生活在若開邦的假象。在英國殖民期間,他們先是被稱為「吉大港穆斯林」、後來被叫作「孟加拉穆斯林」,緬甸獨立後,已經長期生活在了若開邦的穆斯林才有了「阿拉干穆斯林」的稱謂。

1982年,緬甸軍政府頒布了一項法令,所有可以享受緬甸公民待遇的人都必須能夠追溯到1823年(第一次英緬戰爭)之前,其祖先就已經生活在緬甸。儘管這項法令被認為主要是針對羅興亞人量身定製的,但是,緬甸確實有能夠證明家族於1823年之前就居住在若開邦的孟加拉穆斯林,而他們並沒有受到升學、工作和遷徙等方面的限制。

2014年3月29日,緬甸政府要求媒體和出版物在全境之內禁用「羅興亞人」一詞。要求這些人登記在孟加拉人的名義之下,就像過去30年來對羅興亞人人口普查的做法,

聯合國緬甸事務特使李亮喜因頻頻使用「羅興亞人」一詞以及她所發布的羅興亞人人權狀況報告,多次受到緬甸外交部嚴詞譴責。2016年4月28日,數百名緬甸群眾和僧侶在仰光的美國大使館前集會遊行,抗議美國在此前的一份官方聲明中使用了「羅興亞人」這個稱謂。示威人群手持的標語上寫著:「停止使用『羅興亞人』這個詞」,「如果美國大使館繼續使用這個詞,就請滾出去」。4月30日民盟發言人吳年溫表示:「我們接受前一任政府所表述的,在緬甸歷史上,從來沒有『羅興亞』這一詞。我們對其他事情不予置評,但我們是接受在緬甸歷史上從來沒有『羅興亞』這一名稱的觀點」。「別有用心的人借口『羅興亞』這個辭彙做出危險舉動。」5月4日,緬甸外事部常任秘書昂林表示:「如果美國大使館能夠避免使用這個稱謂,我們(昂山素季為領袖的民盟於4月組建的緬甸新政府)會很高興,」而繼續使用這個詞,將「不會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西方媒體所使用的「羅興亞人」,在緬甸政府和民眾的語境里,被稱作「班加里」(Bangali,Bangalee),或譯「賓格力」、「孟加拉」 ---- 緬甸視「班加里」為外國人,一群「來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或者是「孟加拉穆斯林」。

孟加拉穆斯林只是緬甸穆斯林的一部分。緬甸人認為,反對「羅興亞人」不等於反對穆斯林,他們認為西方媒體報道緬甸佛教徒與緬甸穆斯林的衝突,是一種偷換概念,進而達到危言聳聽的目的。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亞洲研究院副教授塞爾斯(Andrew Selth)曾經撰文介紹,緬甸的穆斯林包括來自中國雲南的潘泰人(Panthay,他們是在19世紀中葉大理杜文秀穆斯林政權被鎮壓後,逃進緬甸的回族)、來自波斯的卡曼人(Kaman)、來自馬來的帕術人(Pashu)等等。這些穆斯林與緬甸的佛教社區在歷史上也曾經爆發過衝突,但他們沒有分離主義的傾向,也沒有大規模驅趕和屠殺佛教徒的血債,今天的緬甸人已經基本上接受了他們成為緬甸公民的一部分。他們與周邊的緬甸其他族裔相處得十分融洽。羅興亞人一直被國際媒體認為是緬甸的少數民族。但緬甸人認為,在若開邦,羅興亞人的數量已經持平甚至超過了原住民若開人的數量。估計目前,若開邦境內的羅興亞人從100萬到200萬人不等,而該邦的總人口只有300多萬人,按照保守的估算,羅興亞人和若開人各佔100萬,其餘的是緬族、撣族、欽族等其他族裔。而羅興亞人的生育率遠高於其他族裔,其人口增長勢頭令若開人感到恐懼。很多西方媒體側重報道佛教徒對穆斯林施加的暴力。但昂山素季說,實際上雙方都對彼此造成過傷害,暴力並非一方對另一方的單向壓迫。

2013年,昂山素季在歐洲訪問時,曾被問及羅興亞人是否屬於緬甸國民,她回答:「我不知道。」不僅招致了西方媒體的批評,認為她沒有勇氣幫緬甸弱勢群體說話;同時也導致了很多緬甸人的不滿,認為她在非法移民的立場上模稜兩可、不夠堅定。2015年11月緬甸大選之前,昂山素季再次被問及該問題時,她回答「在這個問題上,孟加拉國也應該負一定的責任。」如果她出面聲援羅興亞人,就違背了緬甸的民心所向,使民盟在大選之際處於極為不利的境地。

民盟發言人吳年溫表態緬甸政府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對待孟加拉穆斯林的政策。緬甸政府官員、學者、商人、宗教人士、在野黨派人士,無不對這個問題採取著一致的立場。

面臨著來自聯合國官員、人權組織、非政府機構的巨大壓力,緬甸政府和民間對於「羅興亞人」這一問題的反彈情緒越來越嚴重。2015年,被美國《時代周刊》稱作「佛教界本拉登」的緬甸僧人維拉督,帶領緬甸佛教界發起抵制穆斯林的運動,怒罵譴責緬甸人權狀況的聯合國特使李亮喜是「娼妓」、「婊子」。儘管維拉督的言行在緬甸佛教界也受到了一些批評,但卻絲毫不能阻止這位言語激進的反穆斯林宗教人士成為緬甸民眾擁戴的領袖性人物。

緬甸人對國際社會一邊倒支持「羅興亞人」的反感進一步升級。在民盟主導的緬甸新政府仍然立足未穩的時候,在緬甸軍隊仍然虎視眈眈於新政府政策走向的時候,昂山素季不可能對「羅興亞人」的問題做出根本性改變。1962年吳奈溫的軍事政變在緬甸人心中仍然記憶猶新,正像一位若開邦教師說「要自己的地盤還是要民主,一旦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民主恐怕就不是第一選擇了。」

美國之音說就「羅興亞人」的人權問題向緬甸人施壓,不會對昂山素季的新政府有任何助益。事實上,如果西方社會仍然在這一問題上揪住緬甸人不放,不排除昂山素季與西方社會決裂而倒向中國懷抱的可能性。


說明昂山素季被關了這麼多年,成熟了不少!!!!!!


往哪驅趕?

千萬別送進雲南了,禍水東引是個辦法,但別往咱們家引啊!


一直傳說雲南瑞麗收了4W,也不知道真假,雲南的朋友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不過有大量緬甸黑戶在中國生活到是真的,雲南很多,其中應該也有羅興亞人,之前也有消息說羅興亞人是維族偷渡東南亞的主要中介。


昂山素季不是安拉默克爾


別來中國啊大哥。。


昂山素季上台後消極對待若開邦穆斯林、比起親西方更親中國,都違背西方政治正確,所以歐美媒體和「人權鬥士」對昂山素季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了,更鼓吹追回諾貝爾和平獎的聲浪。


推薦閱讀:

鼓吹國人完全拋棄民族主義的人是否可稱為其心可誅?該怎樣看待(對待)民族主義?
辦過以色列簽證對申請土耳其,埃及,阿聯酋簽證有影響嗎?
如何評價【德國政要出席穆斯林集會 呼籲寬容和宗教自由】?
瑞典犯罪嫌疑人名字都是阿里,穆罕默德,馬穆德,穆哈邁德警察這樣說政治正確嗎?
德國真的需要難民嗎?極端左翼和極端右翼哪個更可怕?

TAG:巴拉克·海珊·奧巴馬BarackHusseinObama | 穆斯林Muslim | 昂山素季 | 國際局勢 | 人權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