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西方媒體中中國人的刻板印象?
如題
瀉藥好好賺錢,買下這些媒體。
謝邀。
我們必須承認,刻板形象是存在的。
首先,一切形象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刻板的,而且被刻板化標籤化的不局限於被歧視的文化弱勢人群,比如在歐美的有色人種(奧斯卡官方已經為頒獎禮上對黃種人的歧視言行致歉,他們忸怩的回應讓給他們洗地也變得比較難。)。標籤化的形象遍及全世界,比如鑽營的猶太人,好鬥的俄國人,木訥的德國人,浪漫不靠譜的法國革命愛好者,隨時都在用鬥牛士舞撩妹的義大利人等等。
這些形象在中國也同樣深入人心,這正說明這種刻板印象並不是哪一國家或某一媒體專門用來給他種族群體貼標籤加以貶低的,當然每個標籤基本上都是標籤籠罩之外的人用的多一些,但是不同國家或群體對其所持刻板形象對自身的主觀冒犯程度都是不同的。
克里斯洛克絕對是對此最為敏感的那類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以此為生,作為最為成功的黑人脫口秀明星之一,他的表演涉及到種族主義的內容比例甚至超過聯合國咨文和美國自身的人權調查報告,如果在奧斯卡舞台上是一位白人主持人刁侃三名黑人小朋友,台下的洛克先生就算不會直接祭上F詞,也一定會表示強烈抗議並帶領他的同胞抵制奧斯卡。
種族歧視在文化上的表現是和刻板印象分不開的,而後者實際上比前者更為根本,更加難以避免。從個體的角度講,想簡單的揭下自己身上的標籤,或者粗暴的外在制止別人使用這種標籤幾乎是不可能的。
世界的複雜性和人眼界的局限,迫使人們習慣於簡化認識對象,越是認識膚淺,低維度的標籤就越有效。但這種解釋更多時候是把人有限的認識能力作為一種託辭。因為刻板印象通常在使用者和使用對象身上都客觀的存在著。
克里斯洛克就在他的表演中討論過這件事,他把不能說胖子胖,不能說矮個子銼等等和白人不能使用黑人刻板印象話語聯繫在一起,「Its just mean!」通常在刁侃完白人的種族歧視的社會表現以及近年來白人在種族主義指控下杯弓蛇影的大段諷刺描述之後,他又會搖身一變,成為黑人同胞的良心,用怒其不爭的口吻大肆批判黑人的素質低下和對自身身份的自卑感。「黑人到底是有多喜歡閃亮的車輪呢?」「黑人要比白人還要種族主義」「即便成功的黑人都想變白,而白人只想做自己,哪怕他們得了小兒麻痹症」「黑人都想自己的另一半是白人」等等等等....這些梗都被他給用濫了,可以說觸及到了種族問題的每一個細節(他自己承認的黑人刻板印象甚至比白人還多)。
當然這並非克里斯首創的,在80、90年代的脫口秀視頻里,就有不少穿著喇叭褲,梳著爆炸頭的黑人脫口秀演員說著類似的笑話了。然而對抗歧視的經驗再豐富,也沒有讓他們避免成為種族歧視的被指控者。這一方面是他們的雙重標準,另一方面是因為這標籤足夠客觀。
以黑人與白人為例,為什麼黑人都想變白,而白人都想做自己?這種身份的認同和否定究竟來自哪裡?我們都知道猴子也會把訓練內容傳遞給新來的猴子那個實驗,我不知道那個實驗是真是假,而且人之間的交流確實有這種傾向。被黑人打劫過的白人可能對黑人產生恐懼感,但如果把劫道的換成另一個白人,被劫的這個白人也許更容易傾向於對這個世界產生畏懼情緒。我們很難說後者的印象比前者更客觀,和自己有差異的群體更容易被感性針對,如果負面色彩的籠罩對象不能被分離出來,那麼負面色彩就會籠罩整個對象化的世界。
人們不喜歡這樣,就好像自然不喜歡真空一樣,只要有機會,負面色彩的感性評價對象總是越具體越好,但是為什麼刻板印象會具體到群體和類而不是個人呢?因為追求類本質是人,或者說
還沒完待續直到世界領域上的代表性的中國人才打破這一印象。
傅滿洲博士的形象不變,此題無解。
如何打破中國人心目中對西方媒體「認為中國人刻板」的刻板印象?
推薦閱讀:
※林丹獲得勝利跟空調關閉有關係嗎?
※Vista看天下和壹讀哪個更值得讀?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時政類的刊物值得推薦?
※CCTV 證券資訊頻道是個什麼樣的頻道?與中央一套、中央二套等是個什麼關係?
※怎麼看待「新聞眾籌」這種概念?
※如何成為一名好記者?